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训练并掌握略读技巧,根据文本概括文章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事件。

浏览文本,寻找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学习并掌握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并掌握本文通过若干小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训练并掌握略读技巧,根据文本概括文章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事件。

【教学难点】
浏览文本,寻找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学习并掌握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并掌握本文通过若干小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略读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我们语文课本封面的“语文”二字是由谁题写的吗?你是如何理解“语文”的含义的呢?
【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积累,交流看法】
【引入资料:
“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

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叶圣陶】
【学生结合资料,交流对于“语文”的认知】
二、作者简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时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的叶圣陶先生提出了“语文”这个新概念。

1949年8月,叶圣陶主持草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时,第一次使用“语文”作为学科名称。

1950年,由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编写出版全国统一使用的中小学课本时,统一名为“语文”。

自此,语文学科在中国开始有了确定的学科名称。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领导编写《新华字典》。

【学生结合文下注释和日常积累,自行介绍作者信息。


三、解读题目
品读题目,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标题的作用】
明确:
点明主要写作对象——“叶圣陶”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叶圣陶”二三事
表达作者情感——“先生”表明了尊敬之情请根据文本分析,老王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呢?
四、感知大意
略读课文,并思考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事迹?
【提示:
略读时应该注意什么
不在只言片语上纠缠、琢磨,不要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不要打断阅读思路,以最快的速度粗知文章大意。

确定阅读重点:可根据题目或自己需要获得的信确定。

可关注开头、结尾,以及段首尾语句,这些地方常常提供主要信息。


【学生略读文本,概括文本中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事迹】
明确:
3——描画标点、修润文章
4——恭送客人
5——真诚复信
6——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
7——文风:重视简洁
8——重视语文: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五、分析形象
(一)在作者眼中,叶圣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原文回答。

【学生略读文本,圈点勾画关键信息】
示例:
①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②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③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④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⑤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⑥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二)作者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表达对叶圣陶先生的看法?
【老师引导学生关注五种表达方式】
明确:议论
【提示:
叙议结合
在记叙文中,为了加强感染力,作者在叙事的同时,适当地展开议论。

这种手法,叫“叙议结合”。

议论的作用:为了突出表现议论对象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对于某个人或某件事作出一定的评价。

叙议结合的作用是:
叙议结合之处可明晰行文脉络;
借助于议论抒发思想情感;
明确、升华主旨。


(三)略读文本,你认为叶圣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事件进行分析。

【学生略读文本,结合事件具体分析】
示例: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治学严谨
他说:“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待人平易为学谦虚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

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待人真诚关怀备至
总结:
待人厚,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对待他人都谦虚真诚、彬彬有礼、宽厚温和的人;
律己严,在文字方面对自己要求严格、追求完美、一丝不苟、以身作则、鞠躬尽瘁、令人敬仰的人。

(四)文章描写的事件都是叶先生工作或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为什么作者要选择这些事来写?
明确:
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

作者从自己所熟知关于的叶圣陶先生的事情中进行选择,最终选择了这些生活或工作琐事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动人,更能引起普通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五、情感梳理
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着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示例: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悲伤深切的怀念
探讨:为什么是“双层的悲哀”?
明确:
以乐景衬哀情,倍感其哀
作者:失去了叶圣陶这样一位朋友;社会:失去了叶圣陶这样一位人才。

作者:失去了叶圣陶这样一位朋友;社会:失去了叶圣陶这样一位人才。

【引入资料:
“作者和叶圣陶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2月,叶圣陶先生辞世。

3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表达了自己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张中行:1909年生,河北香河人。

1931年毕业于通县师范学校,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建国后长期供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中学语言教材的编辑,退休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直至1997年。

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三人又与邓广铭合称“未名四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六、主题概括
作者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和“律己严”两方面的过人品德,表现了叶圣陶先生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形象和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景仰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吕叔湘的《怀念叶圣陶先生》,想一想:文中写了哪些事?从中你还看出叶圣陶先生哪些精神品质?
【板书设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3——描画标点、修润文章
待人厚4——恭送客人
5——真诚复信
6——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
律己严7——文风:重视简洁
8——重视语文: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