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预案与管理》教学大纲(适用于护理学专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发事件预案与管理》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
课程性质:选修
英文名称:Emergency Measure & Manage for Accident Disaster
总学时:32 讲授学时:32 实验学时:0
学分:2.0
先修课程:护理学基础、急救护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社会学
适用专业:护理学专业(涉日护理方向)
开课单位:护理学院
一、课程简介
灾害护理学是研究各种灾害对人体损害的规律,并对灾害引起的健康问题进行预防、快速反应和康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与灾害医学相辅相成、互有交叉。

《灾害护理学》侧重于对护理人员备灾、应灾、救灾及灾后重建知识、能力的预备,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为目标,减轻灾害对人类的威胁。

通过学习《灾害护理学》,护士或护生应能够掌握与救援有关的知识与操作技能,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敏锐的观察能力及优秀的沟通技巧,并能掌握一定心理救援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在不可预知的环境下保障自身安全,在灾前,灾中及灾后提供专业的支持。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重点掌握灾害处理中的护理事宜;掌握突发事件的含义与性质,突发事件的基本类型、灾害的分类;熟悉灾害的自然与社会属性,理解灾害的影响,突发事件的危害及其管理应对价值,护士在灾害医疗救护中发挥的作用。

教学要求:
识记:(1)突发事件的含义与性质
(2)突发事件的基本类型
(3)灾害的分类
理解:(1)灾害的自然与社会属性
(2)灾害的影响
(3)护士在灾害医疗救护中的作用
(4)突发事件的危害及其管理应对价值
应用:(1)灾害处理中的护理事宜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第二章:灾害处理(4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灾害处理的阶段划分、伤病员的分类及常用的灾害处理方法;了解尸体处理的方法与原则,理解灾害处理中的法律及伦理基础;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对大量伤病员进行有效地急救管理。

教学要求:
识记:(1)灾害处理的阶段划分
(2)伤病员分类
(3)常用的灾害处理方法
理解:(1)尸体处理的原则
(2)尸体处理的常用方法
(3)灾害处理的法律及伦理基础
应用:(1)大量伤病员的急救管理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研究性学习等
第三章:救灾计划(2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家庭备灾的原则和要点,灾害急救中对伤者实施院前处理的原则,现场组织的概念和特点;了解院前处理的注意事项,院内应宰措施及救灾体系的特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灾害现场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

教学要求:
识记:(1)家庭备灾的原则
(2)家庭备灾的要点
(3)院前处理原则
(4)现场组织概念与特点
理解:(1)院前处理的注意事项
(2)院内应灾措施
(3)救灾体系的特点
应用:(1)现场组织的原则
(2)现场组织程序
授课方式:讨论、研究性学习
第四章:疏散与避难(2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灾害事故中疏散与转运的概念、特点,掌握避难动机、避难生活的分段与特征;了解避难疏散场所的各种规划,理解避难动机、选择与行动的特征和规律,对避难场所进行安全性界定;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应对避难生活各阶段的问题,实施有效地灾后恢复与重建计划。

教学要求:
识记:(1)疏散与转运的概念、特点
(2)避难动机的定义
(3)避难生活的阶段划分
(4)避难生活的各段特征
理解:(1)避难疏散场所规划
(2)避难动机、选择与行动特征与规律
(3)避难场所的安全性界定
应用:(1)避难生活的阶段性应对措施
(2)灾后恢复、重建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研究性学习等
第五章:复苏技术(2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灾害现场心脏骤停临床表现及判断,掌握基本生命支持的程序与方法,能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为心脏骤停病人提供基本生命支持,并提供与配合后续生命,帮助受灾人群获得满意的生存质量。

教学要求:
识记:(1)基本生命支持概念
(2)基本生命支持程序
(3)后续生命支持的内容
(4)创伤后生命支持的救护程序
理解:(1)胸外心脏按压的机理
(2)心肺脑复苏的机理
(3)后续生命支持的护理原则
应用:(1)现场心肺复苏术
(2)一般后续生命支持技术
(3)后续创伤生命支持技术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研究性学习等
第六章:创伤处理(4学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创伤处理”,学生能够了解创伤的分类、创伤后病人的生理、心理变化、常见创伤病人的临床判断,挤压综合症的处理原则;掌握骨折的急救与搬运方法,能够应用所学内容对严重多发性创伤、溺水、烧伤、冻伤、中暑的受灾者提供及时有效地全方位护理措施,减少伤残率与死亡率。

教学要求:
识记:(1)一般创伤的种类、临床特点
(2)常见创伤病人的临床判断
(3)挤压综合症概念、特点
(4)严重多发性创伤的分类
理解:(1)创伤后病人的生理、心理变化
(2)骨折固定的急救与搬运原则
(3)挤压综合症的处理原则
应用:(1)一般外伤的处理步骤
(2)骨折的固定与搬运方法
(3)严重多发性创伤、溺水、电击伤、烧伤、冻伤、中暑的处理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研究性学习等
第七章:社会心理救护(4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灾害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灾害中受灾者的心理反应临床表现,理解近远期心理治疗的一般内容;掌握灾害文化、近远期心理治疗的概念,灾害中心理反应的特点、心理急救的主要原则等;能够应用所学内容对受灾人群提供有效地公共心理救护措施、实施近远期心理治疗并对常见的灾后精神障碍者提供及时有效地救护。

教学要求:
识记:(1)灾害文化的概念
(2)灾害中的心理反应特点
(3)心理急救的主要原则
(4)近远期心理治疗的概念
理解:(1)灾害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2)灾害时心理反应的临床表现
(3)常见灾后精神障碍的种类与临床特点
应用:(1)公共心理救护的措施
(2)近远期心理治疗的步骤
(3)常见灾后精神障碍救护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研究性学习等
第八章:公共卫生干预(4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流行病学检测与疾病控制的概念、灾区环境的卫生特点及社会支持网络的构成;了解流行病学检测与疾病控制的内容、灾区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受灾人群营养与饮食供应的方式与注意事项等;能够运用所知识控制灾区环境卫生,并对灾区人群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

教学要求:
识记:(1)流行病学检测与疾病控制的概念
(2)灾区环境的卫生特点
(3)社会支持网络的构成
理解:(1)流行病学检测与疾病控制内容
(2)灾区环境卫生对救灾工作的影响
(3)受灾人群营养与饮食供应的方式与注意事项
(4)通讯与传媒的在救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5)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
应用:(1)控制灾区环境卫生的常用方法
(2)灾区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研究性学习等
第九章:脆弱群体护理(4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脆弱群体的特征和生理、心理特点,掌握残障人群的救护特点;了解儿童、青少年灾后的心理特点,女性灾后的生殖健康需求、灾害过程中中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的特殊需求及灾害过程中救护人员常见的生理、心理问题及相关的干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儿童及青少年、老年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群实施有效护理干预,对女性及其生殖健康进行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

教学要求:
识记:(1)脆弱群体的人群特征
(2)救灾人群的生理、心理特点
(3)残障人群的救护特点
理解:(1)儿童及青少年的灾后心理特点
(2)女性与性生殖健康的灾后需求
(3)灾害过程中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的特殊需求
(4)灾害过程中救护人员常见生理、心理问题及干预方法应用:(1)儿童及青少年的灾后护理措施
(2)女性与性生殖健康的灾后公共卫生干预措施
(3)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灾害过程中与灾后的护理措施
(4)残障人群的救护措施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研究性学习等
第十章:灾害统计基础(2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灾害统计的相关概念、方法,掌握灾因统计、灾情统计、减灾统计、灾害补偿统计的相关概念;了解灾害统计的基础内容,灾因、灾害、减灾统计、灾害补偿统计的实际意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灾区灾害的各项指标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

教学要求:
识记:(1)灾害统计的概念
(2)灾害统计的方法分类
(3)灾因统计、灾情统计、减灾统计的概念
(4)灾害补偿统计的概念
理解:(1)灾害统计的基础内容
(2)灾因、灾害、减灾统计的意义
(3)灾害损失及补偿统计的意义
应用:(1)灾害统计的常用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研究性学习等
第十一章:未来灾害与应对(2 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未来灾害的概念、分类与特征;了解未来灾害的理论基础、影响因素,综合灾害研究的具体内容及灾害急救质量管理的内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拟定灾害急救的管理模式和灾害急救模式。

教学要求:
识记:(1)未来灾害的分类与特征
(2)综合灾害研究的概念
理解:(1)未来灾害的理论基础
(2)未来灾害的影响
(3)综合灾害研究内容
(4)灾害急救质量管理的内容
应用:(1)灾害急救管理模式
(2)灾害急救模式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研究性学习等
四、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本课程均为理论课,无实验课。

要求学生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按照教学内容,课堂上安排学生发言及分小组讨论。

五、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出勤10%、作业或调研报告15%、课堂讨论15% 。

(2)期末考核:论文或笔试60% 。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自编讲义.
(2)主要参考书:
许国章.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杨开忠.国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要览.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秦启文.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童建.突发事件公共卫生学.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