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语文教学的支点,也是语文教学
的中心任务所在。

本文即针对语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做出以下论述。

关键词:语感;语文教学;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
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锐敏的感觉。

”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
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以上两位语文界老前辈的话,不但为语感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认定了语感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与基础,是语文教学中的
支点和中心任务的重要地位。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

一、语感的理念地位
那么,什么是语感?我比较认同叶圣陶先生的观点。

叶老曾经作过明确的界说: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简单地说,也就是人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这种能力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和不确定性。

在近
代语文教育史上,最早明确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夏沔尊。

20世纪30年代末
40年代初,叶圣陶进一步倡导语感训练,80年代吕淑湘将语感拓开了又一个层
面(语言文字的结构形式和表达的层面)。

二、语感的培养策略
毛光伟在《语感──语文教学的支点》一文中提到:“语感的培养不是教学方法
的更新创造,也不是教学模式,而是对影响人们多年的通过语言知识传授让学生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说话写作的旧‘语文教学思想的改造’。

”语感的形成,需要经过
长时期的知识积累和一系列的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就应贯穿于语文
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

(一)生活——语感的摇篮。

生活是培养语感的摇篮,生活经验的积累与语感的培养是息息相关的,而生
活体验是一种非言语实践,它包括生活知识经验、自然风物知识经验和人生社会
知识经验等的体验,没有这种体验,语感培养是苍白的。

在小学生的眼中,丰富
多彩的课余活动,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的各种活动,更能积累语感。

如带学生到农村体验生活观察家禽小动物时,只要说到鸡,
学生会说出不同颜色、不同外形的鸡的特点,有好斗的公鸡、有浑身毛茸茸像个
小黄球一样的小鸡、有带着一群小鸡觅食的母鸡,其特点各不相同。

(二)朗读——语感的动脉。

朗读犹如一条潺潺流动的大动脉,使语感生生不息。

要培养语感,学好语文,务必要把握好朗读的方法。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

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
学习方法。


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

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就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
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三)理解——语感的领悟。

叶老说得好:“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文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轻易放过,一个词儿也不随便对付,才能达到透彻地理解。

所谓欣赏,
是以透彻地理解为基础的,理解不透彻,即使多少能欣赏点儿,总不免遗漏若干
地方,没有把滋味辨出来。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解语言文字这一中心环节。

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

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

特别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觉,而是有更深的领悟。

如《荷花》一文有这样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引导学生用其它词换“冒”。

学生有的换成“长”,有的换成“钻”字等,然后组织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认为用“冒”好。

因为荷叶多,“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中冒出来。

“冒”不仅写出荷叶数量之多,还写出了荷花生命力旺盛。

“冒”出来给人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

这样,就抓准了关键文字,咀嚼出了精妙词语的个性特征,品味出了它的神韵。

(四)想象——语感的翅膀。

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悬念进行创造性想象训练,将抽象的语言材料,在角色体验和连缀画面中再现出来;还可以凭借语言材料运用对比、补充或凭借形象的插图、声音等材料进行再造想象能力的培养。

如《观潮》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其中“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等句子如不运用形象思维,便不会让人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

教学中,可通过电教手段,如播放录象、展示课件等激发想象,使其在语感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增强学生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感性认识。

可激发学生通过“白浪翻滚”联想到“白色城墙”的雄伟图景;由“浪潮越来越近”联想到“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那浩浩荡荡的飞奔场面;由“声音”联想到“山崩地裂”的惊人气势。

然后,对整段文字进行反复感情朗读,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五)表达——语感的激活。

朱光潜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行文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语感的培养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语感的培养会在语文教学园地里开出更加艳丽的花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