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财经类大学生就业的供需问题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结构性失业造成的财经类大学 生 就 业 难问题,需 要充分研 究 和 分析财经 类 大 学生供 需 现状 及存 在问题,找出解 决 办法。
从 大 学生 总体 的就 业情况 来看,财经 类大学生的就 业状况相对较 好。以我国5 所财经类211高校(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 经 大 学 、对外 经 济贸易大 学 、中南 财 经 政 法 大 学、西 南财经大 学)为 例,这5所 院 校 2014年至2016年就业质量报告数据显示, 其 毕业 生 就 业率 均高达 9 5% 以 上,远 远 高 于我国财经类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 但 是,高 就 业率并不意 味 着 就 业问题 的解 决,高 就 业率 背后 隐 藏 着 诸 多 的问 题,例 如 就 业 行 业、就 业岗位、能力不 匹 配等方 面的问题。
生 应 该 对自己有一 个客观 的 评 价,对自己 的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 能力进行 客观 评 价,充分 考虑 家 庭 状况、 行 业 发 展情况等客观因素,选 择 合 适的就 业 方向。在 充分分析就 业 的主客观 因素的 基础上,财经类大学生应该摒弃追随大众 的就 业 观 念,选 择 适合自己的就 业行 业、 岗位和地域。
总体 来看,我 国财经类 大 学 生 的 供 需 规 模 数 量相 对平 衡,其就 业 难问题 不是由 于供需数量差距过大造成的。财经类大学 生 的就 业 难问题,也 就 是说 财经类 大学生 的不充分就 业,即部 分财经类 毕业 生 处于
89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其 次,用 人单位 树 立 科 学 的用 人 理 念。用人单位 应该 建 立科 学合 理 的人力资 源管 理制度,设 置合 理 的人 才 招 聘、培训 计 划,为用人单位 的 长 远 发 展 储 备人 才。 科 学合 理 的人 力资源管 理制度,不 仅 能 够 使 企 业 能 够更合 理 的 设 置岗位,吸引优秀 的人才;同时,用人单位重视培训,培养用 人单位 需 要 的人 才,也 为财经类 大 学 生 提 供 更 多 合 适 的岗位 。此 外,用 人单位与 高 校 合 作,开展 各种 比 赛,发 掘 高 校 学 生 的 潜能。用人单位为高校优秀贫困学生提供 奖 学金 资助,提 高用人单位在 财经类 大 学 生 的形 象,吸引更 多的优秀人 才,建 立“人 才储备库”。
90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青 思考 THINKING
来 的 就 业 行 业 和 从事 的 工作 有一定 的认 识,找到自己的工作兴趣和就 业方向。通 过参 与各种 实习实 践 活 动,财经类 大 学 生 能 够 提 高自己的实践 能力,也 对未 来 的工 作 环 境 和 压力有一定 的 心 理 准 备。另 一方 面,高校 应该 改变 对财经类 大学生 的培 养 模式,从以研究为导向的教学逐步转向以 就 业为导向的培 养 模式。高校 应该 根 据 市场对 财经类 人 才的需 求,合 理设 置 专业 课程,使财经类大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 础。在此基础上,高校应该增加实践课程,
青 思考 THINKING
浅析我国财经类大学生就业的供需问题
“就业难”成为财经类大学生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解 “就业难”问题也将是高校、政府和社会的一大难题
◎中央财经大学 高敏
2016 年,我 国 财经类 大 学 生毕业 规 模 庞 大,其专业 分布 主 要为 经 济 学 类和 管 理 学 类,约占高校毕业 生 的 3 6 .7 7 %,人 数 多达 2 81万人。2 017年,我 国 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795万,其中,若 以2 016 年财经类毕业 生占总毕业 生 规 模 比例计算,2017年财经类毕业生人数将达 2 9 2万。“就 业 难 ”成 为财经类 大 学生不 得 不面临的现实问题,解决“就 业难”问题 也将是高校、政府和社会的一大难题。
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看,总 量 失 业、摩 擦性 失 业、结 构 性 失 业可以 解 释我国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紧张现象。供给
总 量 上 的压力在 转 型 时期 相 对存 在,是高 校扩招行为短期造成的,甚至由于统计指 标的局限存在一定的夸大成分;摩擦性失 业 的 影 响是间接 的,通 过 完善就 业中介、 强化 就 业 指导可得 到有 效 缓 解;只有结 构 性 失 业 才是核心原因,毕业 生较 大 的就 业 能力缺口导致“ 职位空缺和失 业 共存的结 构性失业状态”。
目前,我 国 正 处 于社 会 经 济 转 型、市 场 经济 进 一步深 化的关 键 时期,产业结 构 发 生变化,各 企 事业单位 缩 减 成 本,减 少 工作岗位。同时,随着财经类高校的扩招, 我 国 财经类 高 校毕业 生 数 量 呈 逐 年上 升 趋势。虽然 近 年来我 国第 三 产业 所占比 重 逐年增加,其中金融、经济、保险等行业在 我 国经济发 展中的作用越 来 越 重要,这 些 行业 对财经类 大学生 的需 求 不 断增 加,但 是,财经类 大 学 生 的 规 模 庞 大,财经类 大 学生依 然 存 在着 诸多的就 业问题,财经类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 注,解 决 财经类 大 学生 就 业问题也 成 为了 政府和社会的一大难题。
为财经类 大 学生 提 供 实习实践 机会,增 强 财经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二,解决财经类大学生供需行业不 匹配的问题,需要促进财经类大学生就业 方向的多样化。首先,财经类大学生应当认 清就 业 形势,深 入分析就 业 形势,转 变 就 业 观 念,提 高 就 业率 和 就 业 质 量。财经类 大 学 生 应 该积 极参加 各种 招 聘 会,了解各 种 招 聘 信息,对各种 就 业信息作出评 估。 对就 业环 境 和 信息的了解,是 财经类 大 学 生合理选择就业方向的前提。财经类大学
总体 来看,财经类 大 学 生 的 供 需 行 业 不匹配。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在金融业, 劳 动力供 给 大 于 劳 动力需 求,供 需不平 衡,因此造成该校部分大学生没有找到满 意的工作。
因此,解决我国财经类大学生就业难
问题,需 要解 决 财经类 大学生 就 业 能力与 劳动力市场不匹配、供需行业不匹配这两 个 问 题,需 要 财 经类 大 学 生、财 经类 相 关 高校、政府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
以下将从 财经类 大 学生 的 数 量、就 业 能力和就业去向三个方面,对我国财经类大 学生的供给和需求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
其一,财经类大学生的数量。从供 给 来看,我 国财经类 大学生 就 业 规 模 庞 大, 2016年约占高校毕业生的36.77%,人数多 达281万人,2017年仍有上升趋势。从需求 来看,劳 动力市场对 财经类 大 学 生 需 求 旺 盛,以2 016 年第二季度(春招高峰期)为 例,根 据 某 招 聘 网 站 调 查 数 据 显 示,计 划 增加大学生招聘雇主有41.6%,高于第一季 度 的 3 7. 2 %,对 大 学 生 需 求 最 多 的 行 业 主 要为互联网、电子商务、金融、投资、证券 行 业,为财经类 大 学生 提 供了更 多的就 业 机会。
最后,政 府应当发展经济,增加就业 岗位。我 国 处 于社会 经 济 转 型 时期,政 府 在 其中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政 府要制定 合 理 的法律 法规 和 政 策,推动 我国经济 转 型,促 进 我 国经 济 的 持 续 发 展。劳 动力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 密切相关,经济的繁荣增加劳动力市场对 人 的 需 求,企 业 增 加 就 业岗位。市场 经 济 的发 展 状况受 到国家 政 策 和 法 律 法 规 的 影 响,合 理 的国家 政 策和法律 法规 推动市 场 经 济 的发 展。因此,政 府应该 扮 演 好其 推动者的角色,制定 相 应的政 策 和法 律 法 规,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青 思考 THINKING
失 业状 态,这种 状 态 有可能是 一种 结 构 性 失 业,是由于工作 类 型与寻 找 工作 的人 的 匹配产生的。
其 二,财 经 类 大 学 生 的 就 业 能 力。从 供给来看,财经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 欠缺。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2016年度上 海 财经 大 学就 业 质 量报 告》显 示,该 校不 同学历的学生对自己能力和素质的评价较 高,尤其是在适应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学 习能力、抗压能力等与学习相关的能力方 面,而在组织能力、创新精神、领导能力等 与实践 相 关 的 能力方面,自我 评 价相 对 较 低。
总体来看,财经类 大 学生 的就 业 能力 与劳 动力市场所需 就 业 能力不 匹配,主 要 体 现 在实践 能力不 匹配。这种不 匹配 的 形成,一方面 是由于 财 经类 大 学 生自身实 践能力的欠缺,财经类大学生具备专业能 力、资料 分析 能力 等 与 学习相 关 的 能力, 但 是 缺 乏 实践 能力。另 一方面是由于 劳 动 力市场中岗位设 置不合 理,劳 动力市场中 的用人单位对财经类大学生实际情况的了 解不充分,不能合理地设置岗位。
其三,就业去向。从供 给 来看,财经 类 大 学生 的 就 业行 业、地 域 相 对 集中。以 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其2016年毕业生就业 质量报告显示,就 业的毕业生中,71.11% 期望留京,7.78%期望到江浙沪地区工作, 5 . 61% 期 望 到广 深 地 区 工作,就 业 地 域 主 要集中于北上广深;87.98%期望在金融业 单位 工作,其中对 银行 业 工作 有 期 望 的毕 业 生 比例 最 高(6 6 . 2 6 %),其 次 为 证 券业 (60.86%)。
从需 求 来看,劳 动力市场对 财经类 大 学生的行业需求多样化。毕业生就业行业 分布,反 映了不同行 业 对 我 国财经类 院 校 大 学 生 的 需 求。以中央 财经 大 学 为 例,基 于《2016年中央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 报 告》中毕业 签 约 数 据,发 现市场 需 求 呈 现多样化。其中,就业的本科生中,41.67% 签约金融业,18.47% 签约租赁和商务服务 业,9.44%签约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 组织,11.11%签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 术服务业。就业的研究生中,56.10% 签约 金融业,8.20% 签约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2 .07% 签约公共管理、社会保障 和社会 组织,7.42%签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 术 服 务业。在 劳 动 力市场 中,不 仅 金 融 行 业的企业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旺盛,同 时,非金融类行业企业对财经类大学生的 需求不容忽视,非金融类企业能够为财经 类大学生提供岗位,解决财经类大学生的 就业问题。
其一,解决财经类大学生就业能力与 劳 动 力 市 场 不 匹 配 的问 题 。一方 面,财 经 类 大 学生 应该积 极参加实习实践 活 动,提 高实 践 能力,为 未 来 的工作 打下扎 实 的 基 础。实习实践 活 动是 未 来 工作的一种 提前 预 演,是 对未 来 工作 氛 围的 一种 体 验。在 实习实 践 活 动中,财经类 大 学 生 能 够 对未
从需 求 来看,根 据 国内5 所 211高 校 的 大 学生 就 业 质量报 告显 示,用人单位在 招 聘 时 最 为 看重 学 生 的 六个方 面为品 行 修 养、团队协作精神、专业知识、学习能力、 敬 业精神、实际工作能力,用人单位对大 学 生 的 要求 不 仅包 括 专业 能力的 要求,也 包 括 对其 他 能力(例 如 团 队协 作 能力、人 际交 往 能力)的 要 求,用人单位 对 大 学 生 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同时,用人单位对市 场和销售类人才的需求较多,此类职位要 求应聘者具有相应的专业背景,且具备良 好的语言沟通、人际交流能力以及一定的 工作经验。
从 大 学生 总体 的就 业情况 来看,财经 类大学生的就 业状况相对较 好。以我国5 所财经类211高校(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 经 大 学 、对外 经 济贸易大 学 、中南 财 经 政 法 大 学、西 南财经大 学)为 例,这5所 院 校 2014年至2016年就业质量报告数据显示, 其 毕业 生 就 业率 均高达 9 5% 以 上,远 远 高 于我国财经类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 但 是,高 就 业率并不意 味 着 就 业问题 的解 决,高 就 业率 背后 隐 藏 着 诸 多 的问 题,例 如 就 业 行 业、就 业岗位、能力不 匹 配等方 面的问题。
生 应 该 对自己有一 个客观 的 评 价,对自己 的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 能力进行 客观 评 价,充分 考虑 家 庭 状况、 行 业 发 展情况等客观因素,选 择 合 适的就 业 方向。在 充分分析就 业 的主客观 因素的 基础上,财经类大学生应该摒弃追随大众 的就 业 观 念,选 择 适合自己的就 业行 业、 岗位和地域。
总体 来看,我 国财经类 大 学 生 的 供 需 规 模 数 量相 对平 衡,其就 业 难问题 不是由 于供需数量差距过大造成的。财经类大学 生 的就 业 难问题,也 就 是说 财经类 大学生 的不充分就 业,即部 分财经类 毕业 生 处于
89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其 次,用 人单位 树 立 科 学 的用 人 理 念。用人单位 应该 建 立科 学合 理 的人力资 源管 理制度,设 置合 理 的人 才 招 聘、培训 计 划,为用人单位 的 长 远 发 展 储 备人 才。 科 学合 理 的人 力资源管 理制度,不 仅 能 够 使 企 业 能 够更合 理 的 设 置岗位,吸引优秀 的人才;同时,用人单位重视培训,培养用 人单位 需 要 的人 才,也 为财经类 大 学 生 提 供 更 多 合 适 的岗位 。此 外,用 人单位与 高 校 合 作,开展 各种 比 赛,发 掘 高 校 学 生 的 潜能。用人单位为高校优秀贫困学生提供 奖 学金 资助,提 高用人单位在 财经类 大 学 生 的形 象,吸引更 多的优秀人 才,建 立“人 才储备库”。
90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青 思考 THINKING
来 的 就 业 行 业 和 从事 的 工作 有一定 的认 识,找到自己的工作兴趣和就 业方向。通 过参 与各种 实习实 践 活 动,财经类 大 学 生 能 够 提 高自己的实践 能力,也 对未 来 的工 作 环 境 和 压力有一定 的 心 理 准 备。另 一方 面,高校 应该 改变 对财经类 大学生 的培 养 模式,从以研究为导向的教学逐步转向以 就 业为导向的培 养 模式。高校 应该 根 据 市场对 财经类 人 才的需 求,合 理设 置 专业 课程,使财经类大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 础。在此基础上,高校应该增加实践课程,
青 思考 THINKING
浅析我国财经类大学生就业的供需问题
“就业难”成为财经类大学生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解 “就业难”问题也将是高校、政府和社会的一大难题
◎中央财经大学 高敏
2016 年,我 国 财经类 大 学 生毕业 规 模 庞 大,其专业 分布 主 要为 经 济 学 类和 管 理 学 类,约占高校毕业 生 的 3 6 .7 7 %,人 数 多达 2 81万人。2 017年,我 国 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795万,其中,若 以2 016 年财经类毕业 生占总毕业 生 规 模 比例计算,2017年财经类毕业生人数将达 2 9 2万。“就 业 难 ”成 为财经类 大 学生不 得 不面临的现实问题,解决“就 业难”问题 也将是高校、政府和社会的一大难题。
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看,总 量 失 业、摩 擦性 失 业、结 构 性 失 业可以 解 释我国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紧张现象。供给
总 量 上 的压力在 转 型 时期 相 对存 在,是高 校扩招行为短期造成的,甚至由于统计指 标的局限存在一定的夸大成分;摩擦性失 业 的 影 响是间接 的,通 过 完善就 业中介、 强化 就 业 指导可得 到有 效 缓 解;只有结 构 性 失 业 才是核心原因,毕业 生较 大 的就 业 能力缺口导致“ 职位空缺和失 业 共存的结 构性失业状态”。
目前,我 国 正 处 于社 会 经 济 转 型、市 场 经济 进 一步深 化的关 键 时期,产业结 构 发 生变化,各 企 事业单位 缩 减 成 本,减 少 工作岗位。同时,随着财经类高校的扩招, 我 国 财经类 高 校毕业 生 数 量 呈 逐 年上 升 趋势。虽然 近 年来我 国第 三 产业 所占比 重 逐年增加,其中金融、经济、保险等行业在 我 国经济发 展中的作用越 来 越 重要,这 些 行业 对财经类 大学生 的需 求 不 断增 加,但 是,财经类 大 学 生 的 规 模 庞 大,财经类 大 学生依 然 存 在着 诸多的就 业问题,财经类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 注,解 决 财经类 大 学生 就 业问题也 成 为了 政府和社会的一大难题。
为财经类 大 学生 提 供 实习实践 机会,增 强 财经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二,解决财经类大学生供需行业不 匹配的问题,需要促进财经类大学生就业 方向的多样化。首先,财经类大学生应当认 清就 业 形势,深 入分析就 业 形势,转 变 就 业 观 念,提 高 就 业率 和 就 业 质 量。财经类 大 学 生 应 该积 极参加 各种 招 聘 会,了解各 种 招 聘 信息,对各种 就 业信息作出评 估。 对就 业环 境 和 信息的了解,是 财经类 大 学 生合理选择就业方向的前提。财经类大学
总体 来看,财经类 大 学 生 的 供 需 行 业 不匹配。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在金融业, 劳 动力供 给 大 于 劳 动力需 求,供 需不平 衡,因此造成该校部分大学生没有找到满 意的工作。
因此,解决我国财经类大学生就业难
问题,需 要解 决 财经类 大学生 就 业 能力与 劳动力市场不匹配、供需行业不匹配这两 个 问 题,需 要 财 经类 大 学 生、财 经类 相 关 高校、政府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
以下将从 财经类 大 学生 的 数 量、就 业 能力和就业去向三个方面,对我国财经类大 学生的供给和需求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
其一,财经类大学生的数量。从供 给 来看,我 国财经类 大学生 就 业 规 模 庞 大, 2016年约占高校毕业生的36.77%,人数多 达281万人,2017年仍有上升趋势。从需求 来看,劳 动力市场对 财经类 大 学 生 需 求 旺 盛,以2 016 年第二季度(春招高峰期)为 例,根 据 某 招 聘 网 站 调 查 数 据 显 示,计 划 增加大学生招聘雇主有41.6%,高于第一季 度 的 3 7. 2 %,对 大 学 生 需 求 最 多 的 行 业 主 要为互联网、电子商务、金融、投资、证券 行 业,为财经类 大 学生 提 供了更 多的就 业 机会。
最后,政 府应当发展经济,增加就业 岗位。我 国 处 于社会 经 济 转 型 时期,政 府 在 其中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政 府要制定 合 理 的法律 法规 和 政 策,推动 我国经济 转 型,促 进 我 国经 济 的 持 续 发 展。劳 动力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 密切相关,经济的繁荣增加劳动力市场对 人 的 需 求,企 业 增 加 就 业岗位。市场 经 济 的发 展 状况受 到国家 政 策 和 法 律 法 规 的 影 响,合 理 的国家 政 策和法律 法规 推动市 场 经 济 的发 展。因此,政 府应该 扮 演 好其 推动者的角色,制定 相 应的政 策 和法 律 法 规,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青 思考 THINKING
失 业状 态,这种 状 态 有可能是 一种 结 构 性 失 业,是由于工作 类 型与寻 找 工作 的人 的 匹配产生的。
其 二,财 经 类 大 学 生 的 就 业 能 力。从 供给来看,财经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 欠缺。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2016年度上 海 财经 大 学就 业 质 量报 告》显 示,该 校不 同学历的学生对自己能力和素质的评价较 高,尤其是在适应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学 习能力、抗压能力等与学习相关的能力方 面,而在组织能力、创新精神、领导能力等 与实践 相 关 的 能力方面,自我 评 价相 对 较 低。
总体来看,财经类 大 学生 的就 业 能力 与劳 动力市场所需 就 业 能力不 匹配,主 要 体 现 在实践 能力不 匹配。这种不 匹配 的 形成,一方面 是由于 财 经类 大 学 生自身实 践能力的欠缺,财经类大学生具备专业能 力、资料 分析 能力 等 与 学习相 关 的 能力, 但 是 缺 乏 实践 能力。另 一方面是由于 劳 动 力市场中岗位设 置不合 理,劳 动力市场中 的用人单位对财经类大学生实际情况的了 解不充分,不能合理地设置岗位。
其三,就业去向。从供 给 来看,财经 类 大 学生 的 就 业行 业、地 域 相 对 集中。以 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其2016年毕业生就业 质量报告显示,就 业的毕业生中,71.11% 期望留京,7.78%期望到江浙沪地区工作, 5 . 61% 期 望 到广 深 地 区 工作,就 业 地 域 主 要集中于北上广深;87.98%期望在金融业 单位 工作,其中对 银行 业 工作 有 期 望 的毕 业 生 比例 最 高(6 6 . 2 6 %),其 次 为 证 券业 (60.86%)。
从需 求 来看,劳 动力市场对 财经类 大 学生的行业需求多样化。毕业生就业行业 分布,反 映了不同行 业 对 我 国财经类 院 校 大 学 生 的 需 求。以中央 财经 大 学 为 例,基 于《2016年中央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 报 告》中毕业 签 约 数 据,发 现市场 需 求 呈 现多样化。其中,就业的本科生中,41.67% 签约金融业,18.47% 签约租赁和商务服务 业,9.44%签约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 组织,11.11%签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 术服务业。就业的研究生中,56.10% 签约 金融业,8.20% 签约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2 .07% 签约公共管理、社会保障 和社会 组织,7.42%签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 术 服 务业。在 劳 动 力市场 中,不 仅 金 融 行 业的企业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旺盛,同 时,非金融类行业企业对财经类大学生的 需求不容忽视,非金融类企业能够为财经 类大学生提供岗位,解决财经类大学生的 就业问题。
其一,解决财经类大学生就业能力与 劳 动 力 市 场 不 匹 配 的问 题 。一方 面,财 经 类 大 学生 应该积 极参加实习实践 活 动,提 高实 践 能力,为 未 来 的工作 打下扎 实 的 基 础。实习实践 活 动是 未 来 工作的一种 提前 预 演,是 对未 来 工作 氛 围的 一种 体 验。在 实习实 践 活 动中,财经类 大 学 生 能 够 对未
从需 求 来看,根 据 国内5 所 211高 校 的 大 学生 就 业 质量报 告显 示,用人单位在 招 聘 时 最 为 看重 学 生 的 六个方 面为品 行 修 养、团队协作精神、专业知识、学习能力、 敬 业精神、实际工作能力,用人单位对大 学 生 的 要求 不 仅包 括 专业 能力的 要求,也 包 括 对其 他 能力(例 如 团 队协 作 能力、人 际交 往 能力)的 要 求,用人单位 对 大 学 生 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同时,用人单位对市 场和销售类人才的需求较多,此类职位要 求应聘者具有相应的专业背景,且具备良 好的语言沟通、人际交流能力以及一定的 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