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古诗鉴赏(9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雪》古诗鉴赏(9篇)
《雪》古诗鉴赏1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谪居永州时期。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

粗看起来,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

但仔细品味,这洁、静、寒凉的画面却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首先,它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

单就诗的字面来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绘的重心,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地位。

这位渔翁身披蓑笠独自坐在小舟上垂纶长钓。

孤与独二字已经显示出他的远离尘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

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于此已然透出,但是作者还嫌意兴不足,又为渔翁精心创造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

往日沸腾喧闹,处处生机盎然的自然界因何这般死寂呢?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千山,遮蔽了万径。

鸟不飞,人不行。

冰雪送来的寒冷制造了一个白皑皑,冷清清的世界。

这幅背景强有力地衬托着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

此时此刻,他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呀!这里,作者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极力描绘渔翁垂钓时候的气候和景物,淡笔轻涂,只数语便点染出峻洁清冷的抒情气氛。

其笔触所到,连亘天地,高及峰巅,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盖万里。

沈德潜评论说清峭已绝。

顾璘则说绝唱,雪景如在目前。

二人所指,大略都是就这首诗的境界创造来说的。

其次,形象地反映了作者贬谪永州以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

晚于柳宗元的郑谷曾作《雪中偶题》: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是诗亦写江雪中的渔翁,但造语平常,更乏境界,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主观意识与鲜明的个性熔铸进去,所以苏轼批评他是村学中语,而称赞柳宗元末尾两句,说是人性有隔
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苏轼所谓人性,即指诗人的情感熔铸。

人性有隔的对立面便是人性无隔,做到人性无隔,亦即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了。

我们知道,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始终保持着一种顽强不届的精神状态。

他的永州八记,专写穷山僻壤之景,借题立意,寄托遥深,凡一草一木,均坦示出他极为孤苦寂寞的心情。

他的兀傲脱俗的个性也得以充分展现。

这首诗中的渔翁形象,身处孤寒之界而我行我素,足履渺无人烟之境而处之泰然。

其风标,其气骨,其守贞不渝的心态,不是很令人钦慕吗?和柳宗元约略同时的诗人张志和作《渔歌子》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氏造境选择春暖花开之际,画面美而幽,流露了烟波钓徒的怡然恬淡之性,闲适自在之情。

柳宗元与张志和不同,他本是个坚持正义的政治家,立脚于充满矛盾斗争的土壤之上,所以。

.他遣境专取深冬寒凉之际,人的心情也不是只有纵情山水的一面,他还写出了严正清苦,凛然不可犯的一面,个性尤为突出。

最后,这首诗的结构安排至为精巧。

诗题是江雪。

但是作者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静谧凄寂。

栖鸟不飞,行人绝迹。

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

一直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

读至结处,倒头再读全篇。

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生出。

苍茫天宇,皑皑大地,其悠远的景界非常吸引人。

此诗的艺术构思很讲究,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阒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

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

诗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

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

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

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放松放松放松法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

事实上,风景诗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

这首诗,也不例外。

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雪》古诗鉴赏2
原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文
当暮色降临山苍茫的时候就越来越觉得路途遥远,当天气越寒冷茅草屋显得更加孤零零。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注释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

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

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时候。

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

苍:青色。

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

一般指贫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赏析: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

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

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

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

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

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读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

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

它给人以暗示,引人
去想象。

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

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

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

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

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

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

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

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

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

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

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

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既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

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

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

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

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

「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

这里,只写「闻
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

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诗写到这里,含意不伸,戛然而止,没有多费笔墨去说明倾听这些声音、构想这幅画面的借宿之人的感想,但从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触发的旅人静夜之情,都不言自见,可想而知了。

(陈邦炎)
《雪》古诗鉴赏3
原文:
对雪
朝代:唐朝
作者:高骈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雪花飘舞着飞入了窗户,我坐在窗前,看着青青的竹子变成白玉般洁白。

此时正好登上高楼去远望,那人世间一切险恶的岔路都被大雪覆盖了。

注释
⑴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

⑵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⑶恶路歧:险恶的岔路。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写得别具一格。

诗人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的竿竿青竹变成了洁白的琼枝,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了。

于是诗人想到此时如果登上高楼观赏野景,那野外一切崎岖(qíqū)难走的道路都将被大雪覆盖,展现在眼前的将是坦荡
无边的洁白世界。

高楼四望,一片洁白,诗人希望白雪能掩盖住世上一切丑恶,让世界变得与雪一样洁白美好。

结尾一句,道出了作者胸中的感慨与不平。

《雪》古诗鉴赏4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
1.芙蓉山:地名。

2.苍山:青山。

3.白屋:贫家的住所。

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作者简介]: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

唐代诗人。

[简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最新的古诗词鉴赏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

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

"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

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

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

"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

"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

"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

"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

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

一种意见认为"归"
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

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

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

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雪》古诗鉴赏5
《雪》
瑞雪惊千里,同云暗九霄。

地疑明月夜,山似白云朝。

逐舞花光动,临歌扇影飘。

大周天阙路,今日海神朝。

《雪》译文
千里瑞雪,白茫茫一片,令人惊艳,天上的白云也不能与之相比。

看到照射在地面的月光就知道是夜晚了,看到雪白如云的山峰就知道已经到了早晨。

蹁跹起舞如同花的色彩一般闪动,歌唱时摇扇的风姿韵态摇曳生姿。

武周时期京都的道路,就像今天海神来朝一样。

《雪》注释
瑞雪:应时而下的雪量适中的雪。

九霄:天之极高处。

《雪》赏析
题目是“雪”,却非咏雪,而是发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议论。

绝句长于抒情而拙于议论,五绝篇幅极狭,尤忌议论。

作者偏用其短,看来是有意造成一种特殊的风格。

瑞雪兆丰年。

辛勤劳动的农民看到飘飘瑞雪而产生丰年的联想与期望,是很自然的。

但眼下是在繁华的帝都长安,这“尽道丰年瑞”的声音就颇值得深思。

“尽道”二字,语含讥讽。

联系下文,可以揣知“尽道丰年瑞”者是和“贫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们。

这些安居深院华屋、身袭蒙茸皮裘的达官显宦、富商大贾,在酒酣饭饱、围炉取暖、观赏一天风雪的时候,正异口同声地
大发瑞雪兆丰年的议论,他们也许会自命是悲天悯人、关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为是此辈“尽道丰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问:“丰年事若何?”即使真的丰年,情况又怎样呢?这是反问,没有作答,也无须作答。

“尽道丰年瑞”者自己心里清楚。

唐代末叶,苛重的赋税和高额地租剥削,使农民无论丰歉都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这些诗句对“事若何”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但在这首诗里,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艺术力量。

它好象当头一闷棍,打得那些“尽道丰年瑞”者哑口无言。

三、四两句不是顺着“丰年事若何”进一步抒感慨、发议论,而是回到开头提出的雪是否为瑞的问题上来。

因为作者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抒写对贫者虽处丰年仍不免冻馁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谈丰年瑞者投一匕首。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好象在一旁冷冷地提醒这些人:当你们享受着山珍海味,在高楼大厦中高谈瑞雪兆丰年时,恐怕早就忘记了这帝都长安有许许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露宿街头的“贫者”。

他们盼不到“丰年瑞”所带来的好处,却会被你们所津津乐道的“丰年瑞”所冻死。

一夜风雪,明日长安街头会出现多少“冻死骨”啊!“为瑞不宜多”,仿佛轻描淡写,略作诙谐幽默之语,实际上这里面蕴含着深沉的愤怒和炽烈的感情。

平缓从容的语调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隽的讽刺和深沉的愤怒在这里被和谐地结合起来了。

雪究竟是瑞兆,还是灾难,离开一定的前提条件,是很难辩论清楚的,何况这根本不是诗的任务。

诗人无意进行这样一场辩论。

他感到憎恶和愤慨的是,那些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们,本与贫者没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语言,却偏偏要装出一副对丰年最关心、对贫者最关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丰年瑞”这个话题,巧妙地作了一点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让他们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诗里没有直接出现画面,也没有任何形象的描绘。

但读完了全诗,诗人自已的形象却鲜明可触。

这是因为,诗中那些看来缺乏形象性的议论,不仅饱含
着诗人的憎恶、蔑视、愤激之情,而且处处显示出诗人幽默诙谐、愤世疾俗的性格。

从这里可以看出,对诗歌的形象性是不宜作过分偏狭的理解的。

《雪》古诗鉴赏6
一、古诗原文
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二、作者背景
柳宗元(773-819),唐代诗人。

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

参加永贞变法,失败后屡被流放,最终在柳州刺史任上去世,后世又称“柳柳州”。

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也写得很好,古诗和韦应物齐名,世称“韦柳”。

三、古诗鉴赏
1、注词释义:
绝:绝灭,消失。

径:小路。

踪:指脚印。

孤舟:孤单的一条小船。

蓑笠:用草编成的雨衣和帽子。

2、古诗今译:
千山寂静鸟儿都飞走不见了,万条小路上已经人迹杳渺。

小船上渔翁穿戴蓑衣斗笠,独自一人冒寒在江上垂钓。

3、名句赏析:“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只用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

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位渔翁独自垂钓。

也许他什么也钓不到。

诗人要告诉我们的是,孤独和严酷的环境算不了什么,人只要有信念,有毅力,再恶劣的环境也
不能把我们摧垮。

诗里的渔翁实际就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孤独而坚强,虽然屡遭流放,屡遭打击,但他一直不屈不挠,保持镇定自若的态度,坚持自己的理想。

其中的深意,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雪》古诗鉴赏7
[唐]温庭筠
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

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

玉钩褰翠幕,妆浅旧眉薄。

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

注释:
菩萨蛮:词牌名。

香雪:杏花白,故比作香雪。

胧明:形容月色朦胧。

玉钩:挂窗帘的玉制之钩。

褰(qiān):揭起。

旧眉薄:旧眉指昨日所画的黛眉,因隔夜而颜色变浅,故称“薄”。

蝉鬓: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两鬓薄如蝉翼,故称。

轻:即薄。

作品赏析:
此首抒怀人之情。

起点杏花、绿杨,是芳春景色。

此际景色虽美,然人多离别,亦黯然也。

"灯在"两句,拍到己之因别而忆,因忆而梦;一梦觉来,廉内之残灯尚在,廉外之残月尚在,而又闻骁莺恼人,其境既迷离倘恍,而其情尤可哀。

换头两句,言晓来妆浅眉薄,百无聊赖,亦懒起画眉弄妆也。

「春梦」两句倒装,言偶一临镜,忽思及宵来好梦,又不禁自怜憔悴,空负此良辰美景矣。

张皋文云"飞卿之词,深美闳约。

“观此词可信。

末两句,十字皆阳声字,可见温词声韵之响亮。

首句以杏花之芳美点明时节,也暗逗思妇致梦之因。

春物这样芳美,独处闺中的少妇,不禁思绪牵萦而梦魂颠倒。

这句写物色极为清丽。

“香”和
“雪”形容杏花的气色,着一“团”字,则花朵丛集的繁密景象宛然。

再于前面着上“含露”二字,赋予“香雪”以更清鲜的生气,使人感到春物的芳妍。

这句也表明时间是夜晚,如果说“含露”也可说是早晨景象,杏花如雪则定是夜间。

韩愈《杏花》诗“杏花两株能白红”方世举注:“杏花初放,红后渐白。

”其红者入夜暗不可见,白者得月色照映而愈显。

证以杨万里诗“近红暮看失燕支,远白宵明雪色奇。

‘花不见桃惟见李’,一生不晓退之诗”,确是如此。

次句写主人公的梦中情节。

“绿杨陌”是绿杨夹立两旁的大道,这是梦中的离别之地。

“多”字极妙,因别事萦心,故频见梦中,着一“多”字,以见伊人梦魂之颠倒零乱。

“杏花”两句亦似梦境,而吾友仍不谓然,举“含露”为证,其言殊谛。

夫入梦固在中夜,而其梦境何妨白日哉!然在前章则曰:“雁飞残月天。

”此章则曰:“含露团香雪。

”均取残更清晓之景,又何说耶?故首两句只是从远处泛写,与前谓“江上”两句忽然宕开同,其关合本题,均在有意无意之间,若以为上文或下文有一“梦”字,即谓指此而言,未免黑漆了断纹琴也。

以作者其他《菩萨蛮》观之,历历可证。

除上所举“翠翘”“宝函”两则外,又如“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殆较此尤奇特也。

更有一首,其上片与此相似,全引如下:“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

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

”一样的讲起梦来,既可以说牡丹,为什么不可以说杏花?既可以说院中杨柳,为什么不可以说陌上杨柳呢?吾友更曰:“飞卿《菩萨蛮》中只‘闲梦忆金堂,满庭萱草长’,是记梦境。


“灯在”二句写梦初醒时的感觉。

帘内残灯尚明,帘外残月朦胧,而又闻晓莺恼人,其境既迷离倘恍,而其情尤可哀。

“灯在”,灯尚在也;“月胧明”,残月也;此是在下半夜偶然醒来,忽又朦胧睡去的光景。

“觉来闻晓莺”,方是真醒了。

此两句连读,即误。

“觉来”句既点明“绿杨”句为梦境,又与首句相映,增浓春的美感。

这句收束上阕,启开下阕,上阕前三句所写皆为觉前之事,下半则为觉后起来的活动情态。

“玉钩”二句写主人公晨起后的活动情态,与上阕末二句在时间上有一段距离。

“玉钩”句晨起之象。

“妆浅”句宿妆之象,即另一首所谓“卧时留薄妆”也。

从“月胧明”看,主人公被晓莺惊醒时天还未大明,而“褰翠幕”当在既明之后,这其间当是醒后萦思梦境,长久饮卧床榻而慵于起一身之故。

“褰翠幕”即挂起翠色窗幕。

“妆浅”意谓淡淡梳妆。

“旧眉薄”意谓旧来画的眉已经黛色淡薄了,表明未重新画眉,活现出主人公的慵惰心情。

这种情态的表现,正是由上阕描写梦别醒来的心情滋生的。

“春梦”句是对上句情态表现的申释,更点明“绿杨”句所写之为梦境。

“关情”意谓梦中之事牵系情怀,中间连一“正”字,可想见弄妆时的凝思之状。

末句突出人物形象。

“蝉鬓”形容女子鬓发梳得匀薄如蝉翼。

对镜妆梳,关情断梦,“轻”字无理得妙。

《古今注》载:魏宫人莫琼树“制蝉鬓,缥缈如蝉,故日蝉鬓”。

蝉鬓已极薄,而更日“轻”,用以形容鬓发之枯搞,即以见其人之面容憔悴。

发槁容悴,绝非一夕梦思而致,当为已忍受长期相思折磨的征验,春梦离别,不过是这种生活中的一折而已。

对镜而觉蝉鬓轻。

正当春梦关情之际,其中心当如何难堪,然并未明言,只从人的观感略点一句,则其中蕴蓄人情,极为微婉易感。

这首词和作者同调其他诸作一样,通体只作客观的描写,从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及行动中体现其深刻隐微的情绪,即在景物动作上亦只作扼要的勾点。

使读者从所勾点的事物中想象到丰富的境象及其中隐含的深微的人情,初读稍苦难入,既入则觉包蕴层深,体味无尽,这就是温词的“深美闳约”所在。

《雪》古诗鉴赏8
古诗原文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群山雪不到新晴,多作泥融少作冰。

最爱东山晴后雪,却愁宜看不宜登。

译文翻译
只知道寻觅胜景而忘了天寒,偶立在春风中夕阳晚照之间。

我最喜欢那东山晴后的雪景,软红的光芒里涌来座座银山。

东山的积雪留不到天放新晴,多成了湿润的泥土少许成冰。

我最喜欢那东山晴后的雪景,发愁适合观赏而不适合攀登。

注释解释
东山:指作者家乡的山。

逐胜:寻觅胜景。

银山:形容雪后东山如银山。

群山:指东山。

新晴:刚放晴的天气。

泥融:湿润的泥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宋宁宗庆元(1195—1200)年间,当时作者年老退休,隐于家乡吉水,某个春日东山有晴后雪景,作者赏而作此组诗。

诗文赏析
这组诗的题目直接言明“最爱”,表达情感取向。

第一首诗描写了东山雪后阳光朗照的美丽景象。

这首诗作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时候。

东风轻拂,万物开始复苏,四山开始挣脱冬日的枯黄,泛出片片青绿。

诗人整日都在追逐那一片片青绿,早已忘记了早春还有丝丝寒意。

在春风夕照间停留,环顾群山,原来此刻最美的是东山上那一片雪。

第一句“只知逐胜忽忘寒”,写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第二句“小立春风夕照间”写偶尔在春风中站立,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

这两句写诗人不惧寒冷,寻觅美景,立于风中,在夕阳中欣赏美景的形象,把一个因爱美景而不顾寒冷的“痴人”形象展现出来。

第三句“最爱东山晴后雪”直言自己最喜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而第四句“软红光里涌银山”则为全诗最妙的景语。

其中“软”字写出白雪映照下的夕阳红光,是那么的柔和细微,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

另一个“涌”字则把白雪覆盖的群山在夕阳之下闪耀光芒,在视觉上产生向自己涌动而来的动态感描绘出来,有化静为动的奇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