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控制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参考借鉴】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参考借鉴】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7a27bf49f18583d04964596d.png)
具备一定的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化运行与控制的新技术自学与应用能力,借助字典等工具对简单英文资料进行阅读,通过课程设计、顶岗实习,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预就业顶岗实习(含毕业设计)
七、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序号
典型工作任务
1
自动化设备上计算机操作与维护、计算机制图
2
智能配电柜的设计、安装和维护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
文体素质
具有体育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及基本体育技能、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及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具有体育比赛欣赏能力、达到教育部大学生身心健康标准。
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生理卫生及人口健康保健讲座
3
对PLC、变频器、触摸屏等基本自控设备进行安装、操作及调试。
4
智能电气设备的故障诊断
5
对智能化控制系统设备进行改造。
6
根据智能化电器使用及技术状况,确定设备检查和修理周期,负责编制设备年、季、月度维修计划;
7
管理智能化电气设备和售后服务
八、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核心课程1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
开设学期:第四学期
后续课程:综合智能化实训
核心课程2小型智能控制系统集成
开设学期:第四学期
参考学时:148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是结合功能集成、综合布线、网络集成、软件界面集成等多种集成技术。进行讲解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重点把握智能化控制系统理念、软件界面控制等。最终要实现小型集成系统的智能化控制。
前期课程:维修电工实训;CAD应用技术等;
2016-2017级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944a4dad02de80d4d840fe.png)
车联网、智 能电子产品
生产
工业机器人调试组装技工 智能电子产品研发
智能电子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
技术主管、工业机器人高级工程师 产品研发助理、软件设计助理、单片机工程师助理
、PCB绘图员、硬件设计助理 销售代表、销售工程师、技术工程师、售后服务员
智能电子产品测试质检
四、培养目标
附件3: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560304)
1、学制与学历 学制三年(最长六年) 专科
2、招生面向 普通高中毕业生
三、就业面向
“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的发布,预示国内急需大量具有先进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在机械、电气
、加工制造等行业,从事智能控制技术领域产品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支持,以及智能控制领域
(1)智能控制系统开发的概述和智能家居系统开发体系结构 (2)开发智能控制系统的通信标准协议。 (3)智能控制系统开发平台。 (4)智能控制系统应用开发实例。
(二)主要综合实践(职业技能)训练及教学要求
名称
训练目标
实训内容
智能控制系 统综合实训
通过案例使学生掌握 智能控制产品的设计、
智能控制的基本知识 规划到整体实践过程
合规划 能熟练进行各个 布线系统组网
能熟练智能终端 开发平台
产品创新研 发与电商创 业推广
掌握智能家居的产品 智能家居各种产品、创
创新思维和开发,通 新研发、电商推广
过电商平台进行推广
校内实训室和 校外实训基地
能熟练运用各种 智能家居设备进 行组建技术,并 创新研发进行电
商平台推广
八、专业基本条件
1.师资
(1)智能制造的发展历史,国内外现状,应用方面。 (2)机器人的总体及机械结构设计、机器人运动学、动力学、视觉技术、庄安琪 技术。 (4)应用案例分析。
智能控制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智能控制技术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623b12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fb.png)
智能控制,让你掌握掌控未来的技术宝典
智能控制技术是当今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和发展方向之一。
近年来,其在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
泛应用和推广。
想要成为智能控制行业的人才,需要具备以下方面的
知识和技能。
第一,深入理解控制理论。
掌握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更好
地理解和分析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
同时,还需要掌握先进的控制理论,并学会灵活运用于实际控制系统中。
第二,具备软硬件开发技能。
智能控制系统涉及到丰富的软硬件
开发,需要掌握多种编程语言、硬件开发技术、控制算法等知识。
例如,经典的PID控制算法、纯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等均需掌握。
第三,了解智能控制的应用领域。
智能控制技术适用于多个领域,如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需要掌握相应的应
用领域知识。
比如,要学习制造行业中的数控加工原理和工艺流程等。
第四,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掌握智能控制技术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更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可以通过参加创新项目、完成实验任
务等方式锻炼实践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参加竞赛、申请国家级项
目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实践经验。
综上所述,想要成为智能控制领域的人才,需要广泛涉猎多领域知识,掌握多种技术手段,具备实践能力,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有正确的判断和预判。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https://img.taocdn.com/s3/m/8227261e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7e.png)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智能控制技术二'专业代码460303三、入学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或普通高中学校)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
四'修业年限修业年限以3年为主,实行弹性学制,最多可延长至 5 年。
五'职业面向本专业毕业生职业面向主要为制造领域的行业企业,从事智能控制系统安排、工作站维护保养、安装调试等工作,见表l-lo表bl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主要职业面向六'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面向生产制造、服务管理等行业企业,培养从事相关电气设备的安装、编程、调试、运行维护和设备管理等工作,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素质,掌握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等知识,具备向智能控制技术及其相关智能制造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改造与集成应用及售前售后服务等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七、培养规格1.素质要求(1)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特别强调爱国主义、爱岗敬业、国防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2)具有优良的智能控制技术工作的业务素质,不但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与专业技能;(3)具有掌握智能控制技术操作维护及运营,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够准确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善于沟通与协调,合作意识强;(4)具有良好的应用文写作、普通话、计算机人文科学等素养,而且有一定的业余爱好,具有理性、开朗、易与他人合作共事的健全人格和良好气质;(5)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身体健康,对外界适应力强,有一定的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积极向上,沉着果断,能承受各种困难和挫折。
2.知识要求(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知识、英语和计算机知识,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数学知识,体育与健康等基础知识;(2)掌握本专业所需的电工电子、电气控制、电机驱动与控制等专业知识;(3)掌握机械图、电气图等工程图绘制的基础知识;(4)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文明生产等相关知识;(5)掌握智能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知识以及维修能力;(6)掌握电工仪表使用能力,机械、电气识图知识、软件制图知识、基础电工知识、安全用电知识、液压与传动知识、电子线路基础知识;(7)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的专业知识;(8)掌握智能控制系统的集成应用相关知识;(9)了解MES系统、工控网络、数据库、云计算、大数据处理与应用的相关知识。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abd9c5cfc789eb162dc89e.png)
核心课程3 综合智能化实训
开设学期:第五学期
参考学时:320
课程简介:该课程为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的专业技能课。理论:该课程为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专业课。学习工业生产工程中各种传感器与有关的测量转换电路和自动检测技术的综合应用。利用柔性生产线的教学,使学生对装置的多工位装配、气动机械手搬运、皮带传送分拣等工作站与相应的电源模块、按钮模块、PLC模块、变频器与交流电机模块、步进电机驱动模块、伺服电机驱动模块和各种工业传感器等控制检测单元进展安装、调试与维护。会用PLC工业网络通信技术实现系统联动,实现工业自动生产线中的供料、检测、搬运、切削加工、装配、输送、分拣过程,强化了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能力。
4、柔性生产线仿真学习
单片机应用实验
单片机实训室
计算机
单片机开发板
1、单片机根底实验〔音频控制实验,流水灯实验,单片机中断状态指示,数码显示,单片机计数报警器,模数、数模转换等〕
2、单片机扩展实验〔单片机主控小系统故障诊断,航标灯控制,智能日历钟,电机控制,单片机控制语音芯片,IC卡〕
3、单片机开发:可以进展单片机与CPLD综合实验,嵌入式ARM的开发设计等。
十、本专业教学团队要求:
教学团队是人才培养方案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本专业实施需建立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一般教师、兼职教师、企业指导教师组成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其人员结构见下表。
专任教师
兼职教师
专业带头人
骨干教师
一般教师
企业技术员与能工巧匠
企业指导教师
1-2人
3-4人
5-6人
3-5人
6-8人
专业带头人需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经验,在行业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与此同时还需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管理经验,对职业教育有深入研究,能够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方面起到领军的作用。其主要工作有:组织行业、企业调研,进展人才需求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组织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主持课程体系构建工作,组织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统筹规划教学团队建设;主持满足教学实施的教学条件建设;主持建立保障教学运行的机制、制度。
智能控制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智能控制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4c1ced5a76e58fafbb00301.png)
智能控制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分析作者:李文芳李宏策来源:《河北职业教育》2017年第02期摘要:针对智能控制行业国内外现状分析及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现状的调研,提出了智能控制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在培养路径中要完善跨界融合、校企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螺旋递进的课程体系,建设高标准实训基地,高职教师要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
关键词:智能控制;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路径《中国制造2025》规划了我国实现制造强国的三步走战略,其中,把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作为制造业强盛的重要支撑。
我省根据《湖南省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高技能技术人才培养。
一、智能控制行业国内外现状分析智能控制成为世界制造业转型升级为“智能制造”的基础,全球发达国家将制造业升级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首要任务。
德国已经部署“互联工厂”战略和“工业4.0”、美国已经形成“再工业化”风潮、日韩等发达经济体的制造业转型。
未来十年,我国将进入以智能化工业装备快速发展为标准的集约化发展与制造业转型升级阶段。
目前我国工业智能产业链正逐渐完善,东部地区转向高端装备制造、中部产业升级、西部优势产业突破的“新三级”格局有望加速成型,制造类企业发展模式逐渐清晰,但智能装备已成为我国“智能制造2025”的主力[1]。
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工业革命信号给中国制造业敲响了警钟。
而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供给下降和国家政策支持,正助推中国制造业转型,推动工业智能产业快速成长。
但是,中国智能制造面临很大的压力及挑战,虽然很多发达经济体已实现了工业3.0,逐步迈入工业4.0阶段,但是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很多企业还处在工业2.0水平。
二、智能控制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分析随着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高职智能控制类人才需求旺盛。
在智通人才网上搜索关于自动化工程师相关职位1100多个,见图1所示。
智能建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研究
![智能建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0eb9b33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a1.png)
智能建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建造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建筑行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建筑施工的效率和质量,还为建筑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发展机遇。
当前我国智能建造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系尚不完善,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智能建造技术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缺乏针对性;二是智能建造技术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三是智能建造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技能水平。
有必要对智能建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进行优化研究,以期为我国智能建造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1. 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现状技术创新不断深化。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建造技术也在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智能建造技术已经从传统的建筑设计、施工管理等领域向城市基础设施、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延伸,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为了推动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加大对智能建造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推动产学研合作等。
这些政策措施为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国际合作日益紧密。
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共识,各国纷纷加强在智能建造领域的国际合作。
中国与德国、美国等国家在智能建造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共同推动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智能建造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行业技术,其发展趋势和现状呈现出技术创新不断深化、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和国际合作日益紧密等特点。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智能建造技术将继续发挥其巨大的潜力,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建造技术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智能化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智能化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3f32aa5727a5e9846a610d.png)
《智能化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智能化控制技术、091944二、入学要求普通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三、修业年限主要三年制、也可根据学生灵活学习需求合理、弹性安排学习时间。
四、职业面向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一)培养目标为满足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对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的需求,践行“中国制造2025”规划。
本专业主要面向佛山范围内汽车、家具制造、纺织、机械、化工、食品等行业企业,行业企业,主要从事智能化或自动化成套装备中有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的现场编程、调试维护、人机界面编程、系统集成、维修维护,以及工业机器人销售和售后服务工作,具有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生产一线技术工人。
(二)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能力。
(—)职业素养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相结合,树立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遵守职业岗位规范;树立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就业创业准备;2、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身体,培养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互助、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合作与竞争、适应社会的能力;4、具有良好保密意识和对企业的忠诚度;5、具备安全、环保、节能意识和严格按照行业安全工作规程进行操作的意识;6、具有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需求;7、具备良好的执行能力、职业竞争和创新意识;8、具备在压力下快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专业知识能力1、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气技术和机械基础和机械制图的基础知识;2、具备计算机编程、传感器技术、PLC技术和变频器通讯技术的基础知识;3、具有计算机网络、自动监测、自动控制技术的基础知识;3、能熟练使用组态软件和视觉系统软件;4、能熟练使用机器人、现场编程及其系统的调试仪器;5、读懂智能控制系统的结构安装图和电气原理图,理解智能控制系统应用方案;6、能根据能控制系统系统应用方案,组装和调试家具智能制造生产线;7、能使用、维护和维修家具智能制造生产线;8、能收集、查阅智能化控制应用技术资料,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规范记录和存档;9、具有智能化控制项目销售及售后服务能力;10、具有初步运用计算机处理工作领域内的信息和技术交流能力;11、具有搜集、记录和整理技术资料的能力。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ed575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7a.png)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560304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三校”生修业年限:三年学历:专科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智能控制技术型人才,具备较扎实的智能控制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培养面向工业控制智能化方向技术领域,适应企业生产工艺、研发、编程、维护保养、制造、服务、设备销售等市场发展的需要技能管理人才,并具有一定的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思维活跃、工程应用能力较强,能从事智能产品及设备的制造、安装调试、维修和管理等工作,具有一定的产品开发能力。
二、培养规格(一)素质目标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自豪感;崇尚宪法、遵守法律、遵规守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质量意识、绿色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和协作,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3、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健全的人格,能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具有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4、具有切实的理想、奋斗目标和创新精神。
(二)知识目标1、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英语、计算机应用及体育与健康等基础知识。
2、掌握智能控制设备(工业自动化、印刷机、贴片机、SPI、热风回焊炉、AOI)等原理、结构、工作流程等专业基础知识。
高校智能化管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高校智能化管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f3717631f46527d3240ce0e7.png)
高校智能化管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作者:张文柯姜双艳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9年第09期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流,成为了高校学生必须接触的领域,为了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智能化管理应用技术型人才,高校应当改善传统的管理教学模式,结合信息技术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智能化课堂模式,对课堂模式进行改革,更好地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
本文就高校智能化管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析。
关键词:智能化;应用技术;培养引言:高校是人才的摇篮,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每年都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从高校步入社会,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逐渐满足不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求,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
作为高校,应当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探索智能化管理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引导高校课堂教学向着网络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 打造教师队伍,开展专业化的教学在高校中,要想培养专业化的智能化管理应用技术型人才,首先高校需要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相应专业教师队伍,教师不够专业,在教导时就很容易出现差错,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影响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作为高校,应当努力引导教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论,加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时间,鼓励教师主动转型,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让教师能够逐步蜕变成为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导学生专业的智能化管理应用知识,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
例如,高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对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并指导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鼓励教师进行自我学习,学校方积极与各个培训机构进行联系与合作,为教师提供充足的学习与提升的机会,组织教师报名参与培训,逐步引导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与习惯,让教师能够不断地充实自身,不斷地进行学习与进步,在校园内打造出一批真正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授课,提高学生的智能化管理能力。
高校智能化管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高校智能化管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27fe0e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f1.png)
高校智能化管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摘要】本文针对高校智能化管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路径进行探析,旨在分析当前高校智能化管理的现状,探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并提出相关培养方案设计和关键技术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和总结,本文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为高校智能化管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
通过研究,深化了对高校智能化管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路径的认识,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建议。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背景下,本文呼吁高校加强对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支持和引导,促进高校智能化管理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智能化管理、技术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案例分析、培养方案设计、关键技术应用、总结、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高校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如何利用智能化管理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管理效率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高校智能化管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现阶段高校智能化管理的现状,探索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有效路径,并设计出符合实际需求的培养方案。
本文旨在对高校智能化管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路径进行深入探讨,为高校管理和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通过本研究将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智能化管理技术的应用,培养更多适应时代要求的技术型人才,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如何在高校智能化管理的背景下,培养出更多的技术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智能化管理的广泛应用,要求高校毕业生具备更多的技术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本研究旨在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路径,通过案例分析和关键技术应用的研究,设计出更加系统和科学的培养方案,以帮助高校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型人才。
通过深入分析高校智能化管理的现状,可以为未来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推动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浅谈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
![浅谈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fc769f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6d.png)
浅谈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摘要】本文基于中高职学生的特点对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阐述。
构建“三平台+九模块+四共建”立体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衔接上实现专业知识与技能5年不断线培养;人才培养上,中职和高职各司其职,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争取使本专业毕业生达到智能控制相关企业的用人标准。
【关键词】智能控制技术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在智能制造产業投入和发展,智能控制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摆脱高损耗和低效率的困局、提高制造业竞争力、实现“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为了更好地培养智能控制方面的技能型人才,对于应届的初中毕业生,可以提供中职和高职连读的五年一贯制的智能控制技术的人才培养。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从中职段和高职段两大方面进行定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智能控制技术的企业人才需求进行融会贯通,制定符合学习规律和学生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中职阶段1、培养目标。
中职阶段充分考虑学生年龄、阅历和文化基础特点进行配置。
中职职业教育方面主要突出学生的心智培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基本的职业观。
了解基本的职业礼仪,学习与人沟通的技巧。
进行职业认识,培养职业技能,开展职业训练。
2、课程体系。
根据智能控制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培养智能控制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线,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参照相关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心智情况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专业课程体系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从岗位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岗位综合能力三层递进。
3、教学实施。
公共基础课教学要符合教育部有关教育教学基本要求,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培养能力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培养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3c5cd8cc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e4.png)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培养能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控制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从智能家居到工业自动化,从智能交通到智慧城市,智能控制技术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的培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培养能力。
一、知识体系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的知识体系很广泛,包括电气、电子、计算机、通信、数学等多个学科。
因此,培养出一名合格的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需要掌握多学科的知识。
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所需知识,从而理解和应用智能控制技术。
二、实践能力智能控制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实践环节的安排,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实际应用技能。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实验等活动,掌握控制系统的设计、调试、维护等实际应用技能。
三、创新能力智能控制技术是一门不断创新的学科,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课程设计、科研项目等活动,发挥自己的创新潜力,提出新的技术方案。
四、团队合作能力智能控制技术的研发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合作,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能力。
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协同完成任务。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团队项目、竞赛等活动,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国际视野智能控制技术是一门国际化的学科,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视野。
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学生了解国际前沿的技术发展动态,了解不同国家的智能控制技术应用情况。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国际交流、海外实习等活动,拓展自己的国际视野。
以上几个方面是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培养能力的重要方面。
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建立、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升、团队合作能力的加强和国际视野的开拓。
智能化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智能化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3f32aa5727a5e9846a610d.png)
《智能化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智能化控制技术、091944二、入学要求普通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三、修业年限主要三年制、也可根据学生灵活学习需求合理、弹性安排学习时间。
四、职业面向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一)培养目标为满足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对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的需求,践行“中国制造2025”规划。
本专业主要面向佛山范围内汽车、家具制造、纺织、机械、化工、食品等行业企业,行业企业,主要从事智能化或自动化成套装备中有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的现场编程、调试维护、人机界面编程、系统集成、维修维护,以及工业机器人销售和售后服务工作,具有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生产一线技术工人。
(二)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能力。
(—)职业素养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相结合,树立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遵守职业岗位规范;树立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就业创业准备;2、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身体,培养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互助、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合作与竞争、适应社会的能力;4、具有良好保密意识和对企业的忠诚度;5、具备安全、环保、节能意识和严格按照行业安全工作规程进行操作的意识;6、具有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需求;7、具备良好的执行能力、职业竞争和创新意识;8、具备在压力下快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专业知识能力1、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气技术和机械基础和机械制图的基础知识;2、具备计算机编程、传感器技术、PLC技术和变频器通讯技术的基础知识;3、具有计算机网络、自动监测、自动控制技术的基础知识;3、能熟练使用组态软件和视觉系统软件;4、能熟练使用机器人、现场编程及其系统的调试仪器;5、读懂智能控制系统的结构安装图和电气原理图,理解智能控制系统应用方案;6、能根据能控制系统系统应用方案,组装和调试家具智能制造生产线;7、能使用、维护和维修家具智能制造生产线;8、能收集、查阅智能化控制应用技术资料,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规范记录和存档;9、具有智能化控制项目销售及售后服务能力;10、具有初步运用计算机处理工作领域内的信息和技术交流能力;11、具有搜集、记录和整理技术资料的能力。
智能控制培训计划方案
![智能控制培训计划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cc574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a7.png)
一、方案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控制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家居、医疗、交通等多个领域。
为了提升我国智能控制技术人才的整体水平,满足社会对智能控制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制定本培训计划方案。
二、培训目标1. 提升学员对智能控制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的理解。
2. 培养学员具备智能控制系统设计、调试和维护的能力。
3. 提高学员在智能控制领域内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学员的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能力。
三、培训对象1. 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
2. 智能控制专业在校大学生。
3. 对智能控制技术感兴趣的社会人士。
四、培训内容1. 基础知识模块- 智能控制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 控制理论基础知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 传感器与执行器技术2. 核心技术模块- 智能控制算法(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 机器人控制技术- 智能家居控制技术- 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3. 实践应用模块- 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软件工具使用(如MATLAB、LabVIEW等)- 项目管理与团队协作4. 前沿技术模块- 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在智能控制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及其在智能控制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在智能控制中的应用五、培训方式1. 理论授课: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讲师进行授课,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员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
3. 实践操作:在实验室或模拟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
4. 项目实践:参与实际项目,锻炼学员的项目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 在线学习:提供在线课程资源,方便学员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六、培训时间与地点1. 培训时间:分为短期班和长期班,短期班为期两周,长期班为期三个月。
2. 培训地点:设立在具有智能控制技术背景的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
七、考核评价1. 理论考试:考察学员对智能控制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践考核:通过实际操作项目,评估学员的实践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CDIO的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CDIO的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b233494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11.png)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CDIO的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作者:邢娟孙立香董荣伟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43期[摘要] 基于信息技术、制造技术、控制技术等各种因素的全面推进,新工科的建设实施有了强大的保障。
现阶段新工科建设取得的成就在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中十分突出。
推进新经济产业的发展,专业化、可调适、复合型的技术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迎合国家发展战略、遵循国际竞争局势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高等院校作为储备人才的重要基地,如何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基于OBE-CDIO的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成为社会的关注点。
通过探讨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实习就业的新机制、规划成长新视野,结合高职院校的自身实际提出应对措施,为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 新工科;OBE-CDIO;智能控制技术;人才培养路径[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3-0070-02新工科是指依托于各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而设立的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专业,还包括对传统工科专业的优化升级和再造发展。
在党的十八大的领导与指挥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发展质量迈上了新台阶,发展成果取得了新成就。
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发表的讲话的指引下,教育部门组织多次研讨,鼓励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智能控制技术教育的“新理念”、教育教学的“新质量”、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智能控制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但是我国现阶段对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处于摸索阶段,各方应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发展新道路,为国家和行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一、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在智能制造技术的引领下,我国工业迈入了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装备制造、包装工程、汽车工程、工业机器人等行业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中均开发出新型智能产品。
高校智能化管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高校智能化管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fc588166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1e.png)
高校智能化管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智能化管理应用技术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大背景下,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智能化管理应用技术人才的重要性,并努力培养与之相匹配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本文将对高校智能化管理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路径进行探析,为相关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一、背景分析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智能化管理应用技术已渗透到各行各业。
在企业管理、城市管理、物流管理等领域,智能化管理应用技术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智能化管理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目前高校的相关专业对于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并不足够,使得市场上的需求与供应存在较大的矛盾。
高校应当着眼于此,调整和改进相关专业的培养路径,以培养更加与市场需求相符的人才。
二、培养目标高校的智能化管理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以适应时代发展为宗旨,培养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 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理解与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2. 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和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多种计算机软件和工具;3. 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独立开展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系统建模等工作;4. 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在跨学科、跨领域的环境中协同工作;5. 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在相关领域进行独立的科研工作和创新工作。
三、培养路径1. 专业课程设置高校应当根据智能化管理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专业需求,合理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
这些课程应当包括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应用课程。
在基础理论课程方面,应当注重数学、物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以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和计算机基础。
在专业核心课程方面,应当注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在实践应用课程方面,应当注重相关专业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通过相关的实验和项目,掌握相关领域的实践技能和工程技能。
智能控制培训计划方案模板
![智能控制培训计划方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8329e7a8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4d.png)
一、培训背景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控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提高员工对智能控制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特制定本培训计划。
二、培训目标1. 使参训人员掌握智能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关键技术。
2. 培养参训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智能控制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企业智能化水平,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三、培训对象1. 企业内部从事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研发、生产、维护、管理等岗位的员工。
2. 对智能控制技术感兴趣,希望提升自身技能的员工。
四、培训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培训周期为3个月,每周安排2次课程,每次课程时长为2小时。
五、培训内容1. 智能控制基础知识- 智能控制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智能控制的基本原理- 智能控制的关键技术2. 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智能控制系统的架构设计- 智能控制算法与应用- 智能控制系统的仿真与调试3. 智能控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生产线- 智能家居与物联网- 智能交通与智能物流4. 智能控制前沿技术- 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 云计算与大数据- 物联网与边缘计算六、培训方式1. 讲师授课: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授课,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2. 实践操作:组织学员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智能控制案例,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鼓励学员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习热情。
七、培训评估1. 考核方式:采用笔试、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考核。
2. 考核内容:涵盖培训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及学员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智能控制技术的能力。
3. 成绩评定:根据学员的出勤、考核成绩和实际表现,评定培训效果。
八、培训费用培训费用包括讲师费用、场地费用、教材费用等,具体费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九、组织实施1. 成立培训领导小组,负责培训计划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2. 建立培训档案,记录学员培训情况。
3. 定期召开培训工作总结会,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中等职业院校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院校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46c450fd0a79563d1e7275.png)
中等职业院校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倡导以学生为本位和杨长避短的职业教育理念,建立适合学生实际和个性发展,适应某某中等职业学校实际的课程体系。
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教学,突出“做中教”、“做中学”的职业教育特色,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也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本专业代码为51400,参照2011年某某省公布的《某某省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以及《某某省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结合我市工业机器人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对应的职业岗位要求,制订了本实施性教学方案。
一、学制及招生对象学制三年,招收初中毕业生。
二、培养目标及业务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相当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从事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自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检测与维修等一线工作,且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二)、业务规格1.职业素质(1) 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2) 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熟练掌握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技术;(3) 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的职业精神;(4) 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5) 具有能利用网络查找和收集信息的能力;(6) 了解机电技术的发展方向,具备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换的能力。
2.职业能力(1)掌握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和专业基本素质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2)掌握必要的人文科学知识;(3)掌握一定水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4)掌握相应的文化基础、计算机基础等知识;(5)掌握机械图样的基础理论知识;(6)掌握机械基础、电工识图、装配钳工、维修电工的基本理论知识;(7)掌握液压与气动控制的基本理论知识;(8)掌握一般机电设备安装及修理的基本理论知识;(9)掌握常规机械部件的检测知识;(10)掌握机器人的结构与原理等基础知识;(11)掌握机器人控制、与编程等理论基础知识;(12)掌握机器人工作站安装与调试的基础理论知识;3.专业(技能)方向和职业岗位三、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本专业采用“2.5+0.5”课程模式,具体课程结构见下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HEBEIZHIYEJIAOYU人才培育第1卷・第2期 河北职业教育收稿日期:2017-01-07基金项目:2015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立项课题(2015BZZ208);2016年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决策咨询课题(16JCC064)作者简介:李文芳(1982-),女,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自动化控制与应用,高职教育。
摘要:针对智能控制行业国内外现状分析及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现状的调研,提出了智能控制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在培养路径中要完善跨界融合、校企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螺旋递进的课程体系,建设高标准实训基地,高职教师要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
关键词:智能控制;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路径智能控制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分析李文芳,李宏策(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中国制造2025》规划了我国实现制造强国的三步走战略,其中,把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作为制造业强盛的重要支撑。
我省根据《湖南省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高技能技术人才培养。
一、智能控制行业国内外现状分析智能控制成为世界制造业转型升级为“智能制造”的基础,全球发达国家将制造业升级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首要任务。
德国已经部署“互联工厂”战略和“工业4.0”、美国已经形成“再工业化”风潮、日韩等发达经济体的制造业转型。
未来十年,我国将进入以智能化工业装备快速发展为标准的集约化发展与制造业转型升级阶段。
目前我国工业智能产业链正逐渐完善,东部地区转向高端装备制造、中部产业升级、西部优势产业突破的“新三级”格局有望加速成型,制造类企业发展模式逐渐清晰,但智能装备已成为我国“智能制造2025”的主力[1]。
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工业革命信号给中国制造业敲响了警钟。
而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供给下降和国家政策支持,正助推中国制造业转型,推动工业智能产业快速成长。
但是,中国智能制造面临很大的压力及挑战,虽然很多发达经济体已实现了工业3.0,逐步迈入工业4.0阶段,但是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很多企业还处在工业2.0水平。
二、智能控制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分析随着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高职智能控制类人才需求旺盛。
在智通人才网上搜索关于自动化工程师相关职位1100多个,见图1所示。
根据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预测,到2020年,先进制造产业人才需求规模达35万人,其中技术技能型人才要达到30%以上。
通过对企业用人需求分析,制造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高职学历层次。
高职智能控制类专业人才的岗位又主要面向销售与技术服务、安装与调试、操作与维护等岗位。
・46・HEBEIZHIYEJIAOYU人才培育河北职业教育 2017年4月图1 智能控制类专业技术技能型岗位需求比重三、智能控制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智能控制类专业群立足于智能型人才培养。
即将人工智能融入制造过程的环节中,在智能制造的各环节中,比如设计、加工、控制及管理等过程中更多地体现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在复杂且变化环境中的思变、排除障碍以及获取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现代加工系统中即将普遍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专用芯片及大量的集成电路。
作为加工系统核心的处理器将更新换代更加快,对知识、技术、技能要求更新快。
智能制造的变革要求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融入新工艺,在智能控制类产业快速发展中找准专业培养目标,真正实现专业跟着产业走[1]。
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写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和技术改造、工艺革新等方面应该发挥主体作用。
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学院应该响应国家号召,积极主动地满足社会需求[2]。
四、智能控制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主要从智能控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结合两个关键维度着手提升智能制造专业群服务长株潭产业的能力和水平。
如图2所示,一方面实施“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地区产业与专业、企业生产全过程与教学过程、国家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终身学习与继续教育、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全面对接,加快培养智能控制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智能控制类专业为长株潭产业服务的机制,优化教师服务产业的各种制度、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开展工艺改造和技术攻关,为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提供智慧。
[3]图2 智能控制专业群产教融合关键要素图(一)智能控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1.完善“跨界融合、校企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见图3)。
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与湖南省工程学会智能控制分会、三一重工、远大中央空调、上海大众等湖南省龙头企业深入合作。
建立湖南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职业教育集团,形成产教融合的紧密校企合作关系,使企业成为办学的一个重要主体,形成校企双元渗透、跨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将职业要求和企业项目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中去,借鉴行业企业标准考核教学过程,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反馈和师生座谈会等长效机制,实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内涵提升,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图3 跨界融合、校企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47・图4 智能控制专业群课程体系图 3.高标准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由于智能控制专业群的特点必须满足实训基地的“先进性”“教学性”和“生产性”。
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是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要兼顾实训基地的生产、科研、社会服务、培训等功能。
但是实训基地必须以实训教学为主体,科研、生产为辅助。
实现学生实训技术技能的提升,从职业标准的角度给予学生评价,同时要提升应用技术能力,开展社会培训,进行产品生产,形成对附近地区的辐射功能[4]。
4.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技能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越来越紧密及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湖南省在工程机械、汽车工程等方面已经走向国际市场。
作为培养智能控制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也要顺应国际化的机遇。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也要具有国内外国际化合作的方式。
提高对人才培养国际化规格的要求,加强学生技术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可持续地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靠得住、用得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智能控制专业要产学研结合1.成立智能控制研发与服务中心。
学院应依靠骨干教师及校企合作企业骨干教师成立智能控制研发与服务中心,依托维修电工、电梯维修工、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面向周边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承接劳动力转移培训、利用创新平台、骨干教师下企业、创业导师等机制,主动向企业开展设备研发、技术攻关、专利指导等社会服务。
高职院校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鼓励研发中心出成果,比如组建领军人物为首的各种研发团队,对研发团队的各种成果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作为研发团队不仅要以2.对接长株潭智能控制产业构建螺旋递进课程体系(见图4)。
围绕“智能工厂”的工业机器人工作站调试员、总线控制系统运行维护员、车间数据采集监控系统调试员等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平台共享、方向分立、拓展互选”的能力递进式课程体系。
(下转第53页)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都起着重要作用。
不少医学生认为创业只适合商科类专业的学生,觉得医学专业的创业遥不可及。
因此,医学类高职院校可以深入挖掘校友中的成功创业典型,邀请他们回母校开展座谈会、专题讲座等,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医疗行业的创业者,意识到医学生成功创业并不是不可能的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建一个创新创业文化走廊,宣传政府最新的创业激励保障政策、大学生创业比赛信息、优秀企业家专栏介绍等等,让学生耳濡目染。
另外,学校还可以建立相应的创业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业比赛、创新创业课题研究等等,从而让学生更深入更直接地了解创新创业,激发创业热情。
4.搭建医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医学类高职院校可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尽可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帮助。
学校除了可以出台在校大学生创业的相关特殊政策,如放松学籍管理、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等,为学生创业提供尽可能的方便和资金支持,还可以成立创业协会、创业策划与咨询机构等,提供学生交流实践的平台。
如笔者所在学校,各专业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先后创办了特色盐卫焙烤坊、伊美美容中心、绿植小作坊等微创店铺,校团委、学生会也成立了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定期举办创业讲座、开展创业策划沙龙活动、邀请医疗行业成功企业家谈谈创业经验等,协会里学生通过学习交流积极参加了市里、省里的各项创业计划比赛并获得了较好的名次。
参考文献:[1] 冯丽霞,等.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2] 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与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6):88-91.(上接第47页)技术研发平台为依托,研发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同时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使校企合作研发中心成为产学研的结合体。
教师在开发新产品的同时,要带动学生创新创业的学习场所,提高学生技术技能的含金量,使研发中心也成为创新创业的教学中心。
2.开展社会服务培训。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要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知识更新换代更加快速,终生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高职院校必须主动地把社会培训纳入高职教育的范畴,成为社会青年、退伍军人、农村劳动力上岗就业、在岗提升、自主创业的培训基地,在区域行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5]。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打破了学科型的课程体系,构建了基于项目、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为社会发展输出了大批人才。
但是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比较注重技能,考虑技术的层面少;注重单一技能训练得多,考虑综合技能训练得少;注重知识的传授多,考虑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得少。
按照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强调技术技能并重,而且要突出创新创业能力、人文素质、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1] 巴世光,郭湘君.面向“中国制造2025”,高职机电类专业转型与提升的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16,(27):66-71.[2] 崔发周.创新型国家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0,(3):8-11.[3] 李龙根,陈永刚,舒雨锋.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服务于区域制造产业的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6,(2):23-26.[4] 方振龙,陈国才,于福权.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实训基地建设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4,(3):157-158.[5] 丁金昌.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问题与路径选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132-13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