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视野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果分享
基于地域文化视野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三明市列东中学纪小华
校本课程是学校相关人员联合学生及家长或社区人员等自主或合作开展的、目的在于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和发展要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课程创生的过程。
校本课程开发在当前课改背景下具有非凡的意义。
校本课程在加强课程对于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加快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特色发展。
一、校本课程开发融入地域文化的意义
地域文化是某个地域的人们在特定范围内,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形态。
地域文化具有丰富内涵和重要的语文课程价值。
1.可以丰富课程资源。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的观点,大语文观亦认为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这种观点里面显示出一种广义的课程资源观点o教科书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地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非常宝贵的资源理应成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充分开发地域文化,扩大视野,把能作为教学之用的多姿多彩的课程资源纳入其中。
校本课程能够发挥地域特点,把生活融入课堂,使语文学习贴近生活,充满生活趣味,生动活泼可知可感。
因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所在地域的文化也各不相同。
选择学校所在地域文化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更能凸显学校特点。
2.可以传承地域优秀文化。
地域文化承载着某个地域的文化形态,具有地方特色。
如若不学习、发扬,年轻一代就会对其慢慢淡漠。
一线教师通过收集、思考,把地域文化进行系统地筛选、提炼,同时在国家课程框架下,把地域文化要素融入到校本课程中去。
通过教师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原来抽象、模糊的地域文化才能变成学生可以接受的、具体的、明确的、可触摸的概念。
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地域文化有可能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去,地域优秀文化得以通过校本课程得到传承。
3.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对于本地的地域文化,由于就在学生身边,学生感到既亲切又熟悉,
对于这样的课程资源,学生乐于接纳,容易响应。
可以真正体会到文化就在身边,文化就在生活之中。
从认知规律来说,处于初中学段的学生,习惯于从整体上进行观察、认知,思维方式也倾向于形象思维。
用地域文化这一最“鲜活”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关注校外的各种文化现象,把目光投向更宽广的社会和生活中去,在真实具体的情境锻炼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助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在感知和亲身体验中学习,完成对地域文化传承与理解,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地域文化视野下校本课程的开发领域
地域文化课程资源涵盖的面非常广泛。
概括来说,可以分为显性、隐性两大类。
显性的包括当地的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遗存、地方传说等;隐性的包括社会风俗、思维习惯、道德传统和价值观等。
以三明地区地域文化为例,结合部编版语文教材,
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听老区革命故事,唱响红色旋律。
三明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和中央苏区,12个县(市、区)全域都是中央苏区,全市共有革命遗址353处,红色资源丰富。
宁化淮土镇凤山村、沙县富口镇荷山村、尤溪县坂面镇京口村等25个村被评选为“中央红军村”,成为三明红色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
红色文化,不仅只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
把这种精神财富传递给学生,在国家未来建设者的心里播撒种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精神,砥砺奋进,建设美好家园。
以身边的故事影响身边之人,让地域优秀文化落地生根,接地气,
・41・
落地语文课堂,值得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去努力实践。
2.品春节特色美食,探求民俗文化。
家乡的美食深深扎根传承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不可磨灭。
和亲人团聚的亲情是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
这才是这些传统食物最重要的意义。
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部编版教材内容,要求七、八年级的学生利用寒假期间,探访当地春节民俗传统食文化。
九层米傑、武陵烤兔、尤溪三角棵、草根鸭汤……学生们怀着极大的兴趣,拍摄照片,制作美篇,PPT讲解,撰写文章,品尝美食,记下感悟。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甜蜜幸福的追求,使每一道菜都有了文化的意味,舌尖上的家乡年味,余味悠长。
3•寻历史文化遗存,打造家乡名片。
历史古迹是指往昔人类留下的遗迹和遗物。
包括古人类遗址、名人的故居和遗迹、寺庙佛塔等等。
位于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的万寿岩,频频现身中央媒体,《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相继报道,是国内罕见的史前遗存。
始建于宋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距今已有850多年泰宁甘露岩寺,是中国两个神奇的悬空寺之一,也是泰宁最负盛名的岩寺。
十二世纪时日本名僧重源法师曾三度入闽考察,学习甘露岩寺的建筑工艺,回国后重建了举世闻名的奈良东大佛殿。
在三明这片土地上,孕育了朱熹、杨时这样的大家,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来说,把名人遗迹资源作为校本课程加以开发,不仅能怡情,还能励志。
三、地域文化视野下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校本课程的实施落实在具体教学上,良好的教学策略既能有效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又能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校本课程教学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综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当地学校教学条件等因素,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对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进行实践探索。
1.交叉融合法。
寻求国家课程与地域文化的融合,立足教材进行地方元素的挖掘,既可以发挥出---------------------------------成果分享.
语文教材的多种功能,进而将融合与开发并举,不致漫无目的地进行课程资源开发。
2.情境体验法。
知识的情境性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
情境性学习强调在具体的、可感知的、情境性的活动中学习知识。
情境性学习认为,学生到现实的真实的情境中去感知、探索、实践才是好的学习方法。
单纯通过书本或者教师的讲解来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形式单一。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的具体场景,由于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如在对”红色文化”进行教学时,弓I导学生进行一次实地实践活动,游革命故地,听红色故事。
还可以在文物胜迹的专题学习中组织学生走访万寿岩等历史文化遗存,学生在亲身体验与观察访问中将获得更多的知识。
采取这个方法,学生可以提升观察、理解、想象以及创造等能力。
在真实的情境中锻炼互动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在活动中培养领导及规划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
3.专题教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强调知识学习方式的灵活性,知识的动态性,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专题教学法是“在一定的专题或问题情境下,以学生主动建构为活动主线,旨在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教学活动形式”o这种方法将学生作为课堂活动主体,有助于激发语文课堂活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基于三明地域文化的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设想把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内容专题,例如在“舌尖上的家乡年味”专题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其中的一种家乡年味进行专题研究,借助文本资料收集、走访等形式,对本地域春节饮食文化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基于地域文化视野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将让学生触摸到地方文化的深层内核,充分认识和挖掘优秀的地方精神,完善自我个性的发展。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特色地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程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gzxl9-078)的研究成果之一。
】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