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校级联考】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五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第6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五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
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

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

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

明朝的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

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

例如,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

朱熹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

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

其实,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

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Made in Germany”,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

这种标注产地的做法给德国人以很大刺激。

他们立志要摘掉劣等产品的帽子,经过上百年努力,才后来居上,使“Made in Germany”成为精品的标记。

曾几何时,“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

比起标注“Made in Germany”,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

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

据《吕氏春秋》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秦律》中也有许多具体的惩罚规定。

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

如果不刻写名字,就要被罚款。

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

以少府为例,工师为手工业作坊的负责人,集技术与管理于一身,还传授技艺,监督工匠操作、产品质量检验等。

检查产品质量,要求“必功致为上。

”(《吕氏春秋•孟冬纪》)。

做得好的,也有具体的奖励办法。

由于有这样的制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

以瓷器工匠为例,官窑(如龙泉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

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

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作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如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绸等,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今年以来,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需。

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使“Made in China”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摘自《光明日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

B. 中国古代能够涌现出一批批艺术精品,是因为古代的工匠们都是以打造精品为追求。

C. 工匠虽然在我国古代的社会地位不高,却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D. “工匠精神”切中时弊、符合时需,所以现在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工匠制作玉器时的那种“如琢如磨”,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体现。

B. 秦朝建立的质量管理制度,不光有惩罚规定,还有具体的奖励办法。

C. 秦朝能够制造出一大批精湛的艺术品,与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管理制度密切相关。

D. 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之前,中国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这种制度为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顶是
A. 中国历朝历代能不断产出精品,能不断铸就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这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B. 中国比西方更早建立起各种具体而严格的工匠制度,也一直具备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

C. 陶瓷界的厂家全都坚守“仿品不能当真品卖”的传统,这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

D. 只要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Made in China”必将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C项以偏概全。

原文队“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的表述外,后文还有“精品的
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等。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B项张冠李戴。

原文是“人们都知道,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不是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奠定了基础。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无中生有,且“一直具备”这一说法缺乏依据。

B项扩大范围,原文在第7段,是“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

D项过于绝对,而且少了一个条件“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在文章最后1段。

关键的一步——比对,就是把选项和原文的依据比较,利用排除法做出选择。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酒酿王
黄阿二的酒酿在古庙镇上老老少少都翘起大拇指,没有不说呱呱叫的。

古庙镇人黄、王不分,大伙习惯喊黄阿二为“酒酿黄”,但听起来总像“酒酿王”,其实喊他酒酿王倒也不虚不谬。

至少在古庙镇上,还没有谁做酒酿能做得过黄阿二的。

黄阿二做酒酿,不用大钵头,而是用小钵头。

据说小钵头酒酿比大钵头酒酿难做,因此做酒酿小生意的,都习惯用大钵头,不敢轻易改用小钵头,单凭这一点,黄阿二就区别其他做酒酿买卖的。

古庙镇人只要一听那吆喝就知道是“酒酿王”来了。

别人喊“酒酿——酒酿来——”他喊“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酒酿王的嗓音很浑厚,有一种穿透力,能穿过门墙,撞入人们的耳膜。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能听到酒酿王的吆喝,他那极有韵味的吆喝可以说已成了古庙镇的一种文化风景。

古庙镇的人偏好吃酒酿有些年头了,来了客,端碗酒酿小圆子,乃待客的一种,既不破费多少,也还上得台面,那些老吃客十有八九认准酒酿王的酒酿。

据他们说,一上口就能吃出是不是酒酿王做的酒酿。

每每这时,黄阿二脸上就浮现出一种满足,一种得意来。

用他的话说,有老吃客的这些评价,比吃人参还补。

酒酿王的酒酿从来只有买不到的日子,没有卖不掉的日子。

但黄阿二坚持每天只做三十小钵头,一小钵头也不多做,从无例外。

通常他九点钟骑了黄鱼车笃悠悠地走街串巷,一路骑过去,一路吆喝过去。

黄阿二常说:他做酒酿买卖,一半是为了能吆喝上这几声。

只要每日里这么吆喝一嗓子,通体舒畅。

若待在家里只吃不做,不吆喝,不出一个月保管憋出病来。

黄阿二的酒酿常常是不到吃中饭就卖光了。

下午,他或茶馆里坐坐,或澡堂城泡泡。

天长日久,他有了不少茶友、浴友,每日里聚在一起,嚼起来没有啥话题避讳的。

有位老茶友对他说:“你的酒酿,牌子已做出了,生意这么好,何不多做点?”“我只一双手。

”黄阿二说了这话再不多言。

有位浴友替他出主意说:“那请一两个帮手嘛,你还可过过老板瘾呢。

”黄阿二默默半晌后说:“我这人命贱,自己不动手做,比死还难受。

再说了,自己做放心。

做好做坏,心里有底。


黄阿二的酒酿不论斤不论两,论钵头的,一小钵头一买,连钵头买也可,用锅用盆来倒回去也行。

他的酒酿打出牌子,不挑不拣,顺着摆放的次序拿,若要比比看,挑挑看,他就不卖。

老主顾都知道,黄阿二的酒酿钵钵一样,无需挑挑拣拣的,否则,咋叫“酒酿王”?古庙镇的人都说:如今像黄阿二这样信得过的生意人越来越少了。

有次,一公司总经理来找他定做五十小钵头酒酿,说有批上海客户慕他酒酿王的名,点名要吃他酿的小钵头酒酿。

公司准备连钵头买,钱可以预付。

黄阿二说:“可以。

但每天只有三十钵头,若要五十钵头只能分两天交货。


那怎么行。

公司总经理表示价钱上可以提高点。

谁知黄阿二说做五十钵头质量上就难保证了。

只能一天三十钵头。

要就要,不要拉倒,没啥商量的。

经理碰了一鼻子灰,一百个想不通。

有赚不赚猪头三,这黄阿二死脑子一个。

听惯了黄阿二的吆喝,几回不听见,就有人问:“酒酿王这两天怎么没来?”往往这话还在耳边,那“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的吆喝声就传来了。

最近,连着好几天未听到酒酿王的吆喝声了,生活中仿佛缺了什么。

一打听,原来黄阿二病了。

大家怪想念黄阿二的,几个老茶友、老浴友结伴前去看望他。

进了门,大伙儿一起吆喝了一声:“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
黄阿二听后浑身一震,他撑起身子说:“你们这一声吆喝,对我来说,比吃啥药都强,这不,毛病好了一半。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人们开始喊黄阿二为“酒酿黄”,但由于“酒酿黄”听起来总像“酒酿王”,加上黄阿二的酒酿在古庙镇最好最受欢迎,因而人们干脆叫他“酒酿王”。

B. 黄阿二卖酒酿打出了牌子,不允许顾客挑拣,只能顺着摆放的次序拿,若要挑拣,他就不卖。

这是出于黄阿二个人的习惯,也说明他对自己酒酿的品质和重量十分自信。

C. 一公司总经理来找他定做五十小钵头酒酿,黄阿二以“自己坚持每天只做三十小钵头,一小钵头也不多
做,从无例外”为理由拒绝了这个要求。

D. 从情节方面看,这则小小说缺乏故事情节,主人公黄阿二的性格,主要不是通过故事情节,而是通过黄阿二的语言来展现的。

E. 上午卖酒酿,下午或茶馆里坐坐,或澡堂城泡泡。

与茶友、浴友们谈天说地,黄阿二对这样的生活感到十分的满足,认为自己过的就是神仙般的日子。

5. 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黄阿二的性格特点。

【答案】4. BE 5. ①讲诚信:卖的酒酿既质量好,又不会短斤缺两。

②有原则:既坚持自己亲手做酒酿,也不为了赚钱而多做酒酿。

③勤劳质朴:自己不动手做酒酿就感觉比死还难受。

④易满足:听到吃客对酒酿肯定的评价,感觉比吃人参还补。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概括及手法分析。

A项的“人们干脆叫他‘酒酿王”说法错误。

文中是说“听起来总像酒酿王。

其实喊他酒酿王倒也不虚不谬”。

B项有关拒绝理由概括错误。

黄阿二不肯多做酒酿,主要是怕酒酿的品质得不到保证。

D项,这篇小说通过情节、细节和人物语言等来刻画人物形象,叙述的是小人物的琐事,这样的写法,真实生动,也不能说就缺少故事情节。

点睛: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

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如本题D项,这篇小说通过情节、细节和人物语言等来刻画人物形象。

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的性格特征。

“黄阿二的性格特征”,立足文本,找出相关表现人物的语句,“卖的酒酿既质量好,又不会短斤缺两”;“既坚持自己亲手做酒酿,也不为了赚钱而多做酒酿”,有原则;“自己不动手做酒酿就感觉比死还难受”,勤劳质朴等。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如本题有原则:既坚持自己亲手做酒酿,也不为了赚钱而多做酒酿;勤劳质朴:自己不动手做酒酿就感觉比死还难受。

6.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探究题,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

“黄阿二坚持不扩大经营规模,每天只卖三十钵酒酿”的看法,先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人物形象分析。

如一方面,扩大经营规模,酒酿的质量就有可能难以保证;另一方面,扩大经营规模与他的性格特点不相符,生活过得不踏实。

相反,也可以反对,言之有理即可。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梵高的坟茔
①冬天来到了巴黎,寒风料峭,木叶尽脱。

顺着塞纳河北行,便是一片冬天的萧瑟。

我们驱车向瓦兹河上的欧维尔城疾驰,去瞻仰我心灵深处的艺术殉道者梵高的遗踪。

②梵高这位荷兰籍的天生奇才,一百年前来到法兰西后,面临他的是贫困与饥饿。

梵高一生卖不出一张画,人们也根本不知道梵高,艺术界汪洋大海般的平庸在压抑着他。

他曾在一张画上描写了一个最粗糙的木椅,在破烂的藤座上放着他的烟斗和一张纸包的些许烟草,它似乎向我们唱出一首凄凉的身世之歌。

艺术既然不能提供面包,那就让需要面包的艺术家速朽,而自裁便是最简捷的方式。

梵高拿起了手枪,走到萨都的草坪,向心窝射了一枪,他在华贵的建筑前对这不公平的社会用生命作了一次壮烈的抗议。

③梵高过着清白无瑕的生活,他没有金钱的刺激,没有女人的诱惑,没有鲜花的慰籍。

当丰腴清丽的模特儿们在画室翩然起舞时,当莫提格里昂尼面对妩媚而慵懒的美女,在画到她的脸“令人愉快地拉长”时,梵高在哪里?他正对着一片平常的农田,一张破旧的靠椅,一双踏遍人间含辛茹苦的皮鞋,画这些巴黎的大师们不屑一顾的事物;在他的画笔下,野地里的摘来的向日葵燃烧着一把火,蓝色野花临风摇曳,这哪里是在依物描像?这是在倾诉爱情,但是他的情人却在大地的草木盛衰中,天穹的日星隐耀中,看他画的所有自画像,那眼神没有一幅不咄咄逼人,那其中闪现的光芒有坚毅,有不平,有尊严,充满了对人生的批判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

梵高在美术史上的出现确实是一个奇迹。

他远离了传统审美的藩篱,以神奇的手法、高妙的色彩、超绝的构图,一扫艺术界的平庸、浅薄和惰性。

这种画风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甚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正是梵高撒向人间的一个永恒的谜。

④梵高死了很多年以后,评论家才像天文家发现新星一样仰望他,赞叹他。

今天所有豪华壮丽的画馆,都以一展梵高的杰作为荣。

当一幅《没有胡须的梵高》最后以七千一百五十万美金卖出时,举世震惊,欢声雷动。

而这一切和寂寞的梵高毫不相干。

⑤我们来到梵高的坟茔,它坐落在一所平凡的公墓里,梵高和他心爱的弟弟德奥合葬,两块墓碑,方身圆顶,没有任何纹饰,没有花岗岩的墓室,碑前只有一抔黄土,覆盖着长青的蕃藤。

公墓寂然无声,所有体面的、稍微精致的坟茔前都空无一物。

然而梵高墓上的碧草却在刺骨寒风中颤动着不屈的生命。

堪告慰于九泉梵高之灵的,不是拍卖场的呼啸,而是一束束的鲜花,放在坟茔的四周。

这不禁使我想起鲁迅先生的《坟》,总有一些人是不会被人们忘却的。

6.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第3段说“这种画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甚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句话的意思是:梵高的画风填补了病态美术史的空白,开辟了色彩学和美学的新领域。

B. 第5段说“堪告慰于九泉梵高之灵的,不是拍卖场的呼啸,而是一束束的鲜花,放在坟茔的四周”,这句话的意思是梵高坟茔远离城市的喧嚣,他的灵魂可以享受这里的一片宁静与芬芳。

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更深刻的含义。

C. 文章最后提到“所有体面的、稍微精致的坟茔前都空无一物”意思是说一个人身前的荣耀不过是过眼烟云,等待他的往是死后的寂寞,而伟大的艺术家永远被人铭记和景仰。

D. 古往今来的画家,不可胜计,然而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第三类则置好坏于度外,被冥顽不朽之力驱动着画笔作画。

梵高属于第二类。

E. 梵高死后的荣耀说明真正的艺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就像好酒一样,存放越久,味道越醇。

7. 梵高的作品有哪些特点?仔细阅读第3段,用简要的语言归纳。

【答案】6. BD 7. ①取材于平凡事物;②感悟真挚自然,决无矫饰;③充满对人生的批判和对命运的抗争;④手法神奇,色彩高妙,构图超绝。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文字,最后进行比对。

B项,“这句话的意思是梵高坟茔远离城市的喧嚣,他的灵魂可以享受这里的一片宁静与芬芳。

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更深刻的含义”有误;文章第五段说“堪告慰于九泉梵高之灵的,不是拍卖场的呼啸,而是一束束的鲜花,放在坟茔的四周。

这不禁使我想起鲁迅先生的《坟》,总有一些人是不会被人们忘却的”,可见应为“梵高的灵魂”已经得到了安慰,因为人民崇拜他。

D项,“然而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第三类则置好坏于度外,被冥顽不朽之力驱动着画笔作画。

梵高属于第二类”错误,从文章第三段对梵高作品的介绍来看,梵高应属第三类,即置好坏于度外,被冥顽不朽之力驱动着画笔作画。

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梵高的作品有哪些特点?仔细阅读第3段,用简要的语言归纳”。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答题区域在第三段,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梵高的作品,三个角度都在文章里,只要把段落细分就可以得到了。

“他正对着一片平常的农田,一张破旧的靠椅,一双踏遍人间含辛茹苦的皮鞋,画这些巴黎的大师们不屑一顾的事物”,这是从取材上说明梵高的作品都取材于平凡的事物;“在他的画笔下,野地里的摘来的向日葵燃烧着一把火,蓝色野花临风摇曳,这哪里是在依物描像?这是在倾诉爱情,但是他的情人却在大地的草木盛衰中,天穹的日星隐耀中”,这说明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都是自然真挚的一面,没有矫饰的成分;“看他画的所有自画像,那眼神没有一幅不咄咄逼人,那其中闪现的光芒有坚毅,有不平,有尊严,充满了对人生的批判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这说明他的作品总充满对人生的批判和对命运的抗争;“他远离了传统审美的藩篱,以神奇的手法、高妙的色彩、超绝
的构图,一扫艺术界的平庸、浅薄和惰性”,这说明他作画的手法神奇,使用的色彩高妙,构图超绝。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

其先乃齐人,徒于卫,卫人谓之庆卿。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

盖聂曰:“曩者①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

”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②,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③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

”即起,趋出。

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荆轲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注】①曩者:从前,之前。

②争道:争夺棋局上的格道。

③嘿:同“默”。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B.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C.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D.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
若无人者
9. 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击剑,用剑相击刺的运动和技法。

B. 支属,亲属、宗支。

“支”指附属于总体的一个部分。

C. 筑,古代弦乐器,形似琴,有十三弦。

D. 太子,泛指帝王的儿子。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 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与鲁句践玩博戏,鲁勾践发怒呵斥,都反衬了他的隐忍。

C. 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D. 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推荐了他。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2)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答案】8. A 9. D 10. C
11. (1)荆卿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

(2)过了不久,适逢在秦国作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

【解析】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这句话的含义是“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身旁像没有人的样子”,这段话主要是叙述事情,句中出现的名词较多,如“荆轲”“狗屠”“高渐离”“燕市”“筑”“市中”,先根据句末语气词“也“断开一处,然后借助语法知识进行排除,“嗜”的宾语是“酒”,故在“酒”后断开,且“日”是名词作状语,排除BD两项;“饮于燕市”是介宾短语后置,“于燕市”是介宾短语,不能断开,排除C项,“歌于市中”也是介宾短语后置,“于市中”是介宾短语,与前面的动词“歌”不能分开。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D项,“太子,泛指帝王的儿子”错误,太子,专指已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帝王的儿子,不可以指其他儿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