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西林壁》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我们整理的《题西林壁》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题西林壁》教案1
师:岭和峰有什么区别?
生:岭就是山岭,峰就是山峰。
师:那山岭和山峰又有什么不一样呢?谁能用一些词语来表达一下?
生:山岭是无边无际的。
师:无边无际?
生:一望无际。
师:一望无际?谁能表达得更确切一些呢?它其实是……
生:山岭是长的,一排的。
师:一排的,高高低低的,因此可以形容它“连绵不断”;那山峰呢?
生:高耸入云。
生:直插云天。
师:好的,山峰是高耸的,这两个词形容了山峰的特点。
那连起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诗第一句,一边用手势来表示:横着看,庐山的山岭——
生:连绵不断(引导学生缓缓张开双臂,又做波浪状,表示山岭起伏);
师:侧过身来观赏,庐山的山峰——
生:高耸入云(直插云天)(引导学生双手搭成一个尖角,迅速上举)。
师:呵,可以选择你认可的词汇。
那“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其他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又分别会是什么印象呢?闭上眼睛,一遍一遍吟诵这两句诗,你想象自身就在庐山道上跋涉游览,远远地望……凑近了看……抬起头……俯下身……你的眼前仿佛看到……
生:无边无际的山。
师:唉,这个词用在这里比较合适了。
你远远看到了什么?
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
师:是啊,庐山水汽丰富,庐山云海可是天下一绝啊。
远望庐山,云雾缭绕;走在山道上,近看又如何?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
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
一抬头——俯下身——
生:我看到鸟在天上飞过,一转眼就飞到山林里了。
生:我看到山崖很陡峭,一直往上就看不见了,不知道有多高。
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你肯定想起了李白,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再了解不过了。
飞瀑之下又会有什么呢?
生:大水潭。
生:很深的峡谷,有水汽不断冒上来,我看到过的。
师:是啊,那可是深谷幽潭,一眼望不到底啊。
这就是庐山:横着看,山岭起伏——
生:连绵不断;
师:侧着看,山峰高耸——
生:直插云天;
师:远远地看——
生:云雾缭绕;
师:挨近了看——
生:悬崖峭壁;
生:飞流直下
师:低头俯视——
生:深谷幽潭。
师:再换一个角度的,肯定又是另一番景观,因此在苏轼眼里看来,庐山是——读: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庐山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生:变化万千,千姿百态。
师:怎么会是这样呢?产生这样的感觉的原因是——
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反思]
王崧舟老师谈诗意语文,列了三点:举像入境,诗意语文的言语呈现;移情体验,诗意语文的生命敞开;独特感悟,诗意语文的思想舒展。
《题西林壁》寓理于景,而且对“景”的描述实在简约,乃至抽象,而实质上“景”又是那样的丰谵华美,
奇崛诱人。
若要暗晓领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哲理,必先要领略庐山的“真面目”,
乱花渐欲迷人眼,而后才有柳暗花明又一村。
故如是。
《题西林壁》教案2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
这是苏轼在游历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在诗中,作者通过对庐山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抒发了他“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感慨,其实就是告诉了我们这么一个道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古诗已初步掌握了基本步骤,即:读——解——悟。
而本诗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较难掌握,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透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出来。
2.教会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懂得诗中蕴含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2.培养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能将全诗背诵并默写下来。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体会诗中所含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爬过山?请曾爬过山的同学说一说自身爬上山顶
后看到的景象和在山下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
2.引入课题:是啊,山上看到的村庄还是原来的那个村庄,但为什么会有不一
样的景象出现呢?大文豪苏轼也有过和你们一样的经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写的一首诗《题西林壁》,看他是怎么为我们解开这个疑惑的。
(板书课题)
二.解题
1.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的注释,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设想:可能有同学不懂“题”的意思,可让同学们先组词,例如“题目”“题
写”“问题”等,结合古诗,选择正确的译义。
)
3.板书课题意思: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文。
三.初读诗文,感知节奏
1.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朗读古诗的方法自身默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教师范读。
要求:同学们在听时要注意老师的节奏,在停顿的地方用“/”作上标记。
3.全班朗读,教师纠音。
注意卷舌音平舌音的正确读法。
4.鼓励个别起来展示读,大家一起纠音、评价。
过渡:同学们已经会读这首诗了,但你知道诗中写了什么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它的意思
四.学习第一.二句诗意
1.全班朗读这两句。
2.猜想诗意:根据自身的理解,同桌间互相说说你猜到的这两句诗的意思。
3.谁来把自身理解到的诗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诗句意思: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庐山却变成了一座山峰,高大陡峭。
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景象都各不相同。
)
4.在这两句诗中,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庐山千姿万态,从每个角度都看到不一样的景象。
(有岭又有峰)
5.延伸:学到这里,你是否想起,我们在上一学期也学过这种描述了事物从不
同的角度看会有发现不同的样子的文章?
(引导学生说出《画杨桃》中的话:“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
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
6.谁来把庐山不同的景象画一画?(给时间让学生作画,画完后展示、评价)
7.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
过渡:就那一座山,为什么作者会看到好多不同的景象呢?(引导学生说出最后一句诗)
五.学习第三.四句诗意
1.全班朗读这两句。
2.请你根据注释猜想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3.请你说一说,在这两句来应该注意哪些字的解释?
识:认识;清楚。
缘:因为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4.谁来把自身理解到的诗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诗句意思:认不清庐山真实的景色,是因为我就身处在庐山中啊!)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
六.深入体会
1.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为什么还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学生说出最后一句诗)
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3.教师归纳:诗人觉得没能认识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本身就处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
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到庐山的全貌了。
4.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前两句与后两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身的感受。
)
七.拓展
1.从这首诗中,你觉得作者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路呢?
(教学设想:生或会回答“看景象要看全面”、“看待事物要讲究方法”、“不要置身在景物中只看它的局部,要站在高处看它的全貌”、“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会有不同的发现”等)
教师作归纳:这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就像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一样,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
即: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横看-----岭
远近高低各不同
侧看-----峰
不识真面目当局者迷
只缘在山中旁观者清
2.谈感受:你能不能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你平时遇到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
八.熟读背诵、默写
1.请你把自身当做诗人,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练习背诵
⑴同桌间互相练习背诵。
⑵分组竞赛背诵。
⑶师生互背:
①教师出上一句,学生对下一句。
②教师说意思,学生对出相应的诗句。
③将诗句顺序打乱,让学生衔接上句或下句,做到倒背如流。
⑷谁愿意站起来给大家展示你的背诵?
⑸自评、共同评价背诵情况。
3.练习默写
⑴先说一说,在默写时要特别注意哪个字的书写?“峰”不要写成“锋”,“各”不要写成“个”,“缘”的右边上头不要写成“互”。
⑵学生练习默写。
⑶谁愿意上黑板来展示你的默写?
⑷共同评价默写情况。
九、总结、延伸
1.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⑴指名作答诗句的意思。
⑵指名谈出诗中包含的道理。
⑶谈一谈你对庐山的了解。
2.提升感情:从诗中,我们知道,庐山是一个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因此苏轼通过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并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它的奇特景象。
希望同学们也能像诗人一样,对祖国的美丽河山有所感、有所悟,将你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十、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解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题西林壁》教案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身的感受。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
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
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身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
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身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
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身“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因此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但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板书: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首一首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就读成诵。
《题西林壁》教案4
课时备课
【本学期总第 5 课时】
【本单元第 5 课时】
【课题】:古诗两首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复习学过的赞美长江的古诗。
通过自由背、指名背创设情境。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望天门山》
1.屏幕显示长江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1)学生明确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2)教师解答归纳。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1)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让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
(可在小组内交流)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
6.指导背诵:
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
【教学反思】:
课时备课
【本学期总第 6 课时】
【本单元第 6 课时】
【课题】:古诗两首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1.名背诵
2.默写《望天门山》
二.学习《题西林壁》
1.屏幕显示庐山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2)学生明确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3)教师解答归纳。
5.步学习理解诗的内容,讨论交流。
1)老师朗读诗文或听录音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
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指导背诵:
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
7.拓展阅读:
搜集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8.作业
1)会默写其中的一首古诗。
2)给其中一首古诗配画,在班中展出。
《题西林壁》教案5
《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
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后采用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将自身的所看所感记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成为不朽的佳作。
本设计对古诗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主要教学程序如下:
一.谈话与导入
1.师生谈话:
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2.师板书:
庐山。
生跟读两遍。
3.请学生自身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
4.师生共同观看风光片《庐山》。
5.小组交流观后的感受。
6.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述一下庐山,并把词语写在黑板上。
二.初学与感知
1.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
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西林寺的图片和《题西林壁》这首诗,师配乐朗读。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4.教音:
岭(lǐng)峰(fēng)不识(bù shí)只缘(zhǐ yuán)
5.指名两生和两组读。
6.认识“缘”字:
⑴请学生自身通过部首查字典来认识该字。
⑵完成填空:
“缘”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部首,再查画。
第四笔是,名称是,第五笔是,名称是。
⑶多媒体演示“缘”字的书写顺序,学生再跟写一遍。
⑷学生在自身纸上练写“缘”字。
7.再读全诗,要求读流利。
8.学生练习后,小组比赛读。
9.请学生把全诗分成两部分,并说说理由。
三.理解与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
⑴齐读一.二句诗。
⑵自查字典,理解“岭”“峰”的意思。
⑶根据字典的解释和自身的理解,在纸上画出“岭”“峰”,请两生在黑板上
画。
(岭:峰:)
⑷说说“岭”“峰”的区别。
⑸小组讨论:
同样的山,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
(因为观看的角度不同)
⑹继续讨论:
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来观看庐山的?
⑺体会“横看”“侧”“远近高低”的意思。
⑻配合相应的风景图片,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从上往下看,庐山是;从远处看庐山,像;从近处看庐山,像;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
⑼在小组中交流这两句诗的意思。
2.学习第二部分:
⑴自读。
⑵同座讨论,完成填空:
①,是因为。
②因为,因此。
③,因此。
④之因此,是因为。
⑶指名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一种句式来说。
⑷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⑸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⑹质疑。
四.朗读与背诵
1.按自身的理解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出感情。
2.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读后评价。
3.提供四段背景音乐:
⑴古琴曲《高山流水》;
⑵古筝曲《渔舟唱晚》;
⑶二胡曲《二泉映月》;
⑷江南丝竹《茉莉花》),学生自主选择音乐,配乐朗读。
4.学生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把这首诗根据自身了解、喜爱的曲调唱出来。
五.升华与拓展
1.观看成语故事片《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说说观后的感受。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4.介绍有关庐山的诗:
《望庐山瀑布》《登庐山》《庐山诗》。
《题西林壁》教案6
年级:四年级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课题: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九课《题西林壁》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含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
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
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
西林寺。
)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
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