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一中2023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心一境
林清玄
小时候我时常寄住在外祖母家,有许多表兄弟姐妹,每次相约饭后要一起去玩,吃饭时就不能安心,总是胡乱地扒到嘴里咽下,心里尽想着玩乐。

这时,外祖母就会用她的拐杖敲我们的头说:“你们吃那么快,要去赴死吗?”
这句话令我一时呆住了,然后她就会慢条斯理地说:“吃那么紧,怎么会知道一碗饭的滋味呀!”当时深记着外祖母的话,从此,吃饭便十分专心,总是好好吃了饭再出去玩。

从前不觉得这两句话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长大以后,年岁日长愈感觉这两句寻常的话有至理在焉,这不正是禅宗祖师所说的“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那种活在当下的精神吗?
“活在当下”看来是寻常言语,实际上是一种极为勇迈的精神,是把“过去”与“未来”做一截断,使心思处在一心一境的状态,一个人如果能每时每刻都处于一心一境,就没有什么困难能牵住他,也没有什么痛苦能动摇他了。

一心一境是疗治人生的波动、不安、痛苦、散乱最有效也最简易的方法,因为人的乐受与苦受虽是感觉真实,却是一种空相,若能安住于每一个当下,苦受就不那样苦,乐受也没有那么乐了。

可惜的是,人往往是一心好几境(怀忧过去,恐慌未来),或一境生起好几种心(信念犹如江河,波动不止),久而久之,就被感受所欺瞒,不能超越了。

不能活在一心一境之中,那是由于世人往往重视结局,而不重视过程,很少人体验到一切的过程乃是与结局联结的。

一个人如果不能在吃饭时品味米饭的香甜,又何以能深刻地品味人生呢?一个人若不能深入一碗饭,不知蓬莱米、在来米,甚至糯米的不同,又如何能在生命的苦乐中有更深切的认识?
因此吃饭、睡觉、喝茶,看来是人生小事,却能由一心一境在平凡中见出不凡,也就能以实践的态度契入生活,而得到自在。

曾经有人问一位禅师说:“什么是解脱痛苦最好的法门?”
禅师说:“在痛苦时就承受痛苦,在该死的时候就坦然地死,这便是解脱痛苦最好的法门。


痛苦或死亡是人人所不愿见到或遇到的,但若不能深刻品味痛苦,何尝能知道平安喜乐的真滋味?若不能对死亡有所领会,又如何能珍惜活着的时候呢?
又有一位禅师问门人说:“寒热来时往何处去?”
门人说:“向无寒暑处去!”
禅师说:“冷时冻死你,热时热死你!”
这世界原来并没有一个无寒暑的地方可以逃避生之恸,因此最好的方法是水里来、火里去,不避于寒热,寒热自然就莫可奈何了!这也是一心一境。

时人的苦恼就是寒冷的时候怀念暑天,到了真正热的时节,又觉得能冷一些就好了。

晴天的时候想着雨景之美,雨季来临时,又抱怨没有好的天色,因此,生命的真味就被蹉跎了。

一心一境是活在每一个眼前的时节,是承担正在遭受的变化不定的人生,那就像拿着铁锤吃核桃,核桃应声而裂,人生的核桃或有乏味之时,或有外表美好、内部朽坏的,但在每一个下锤的时节都能怀抱美好的期待。

当然,人的生命历程如果能像苏东坡所说的:“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那是最好的情况。

可惜在现代社会里几乎没有无事、早寝、安步、晚食的人了。

因此如何学习以“一心一境”的态度生活,就变得益发可贵。

苏东坡在《春渚纪闻》里还说:“处贫贱易,处富贵难。

安劳苦易,安闲散难。

忍痛易,忍痒难。

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

”这是苏东坡的至理名言,但我的看法有些不同,我觉得要处贫贱、安劳苦、忍痛苦都是一样难的,唯有一心一境的人,能贫富、劳闲、痛痒,皆一体观之,这才是真正的“有道”。

活在每一个过程,这是真正的解脱,也是真正的自在,“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的禅语也可以说:“痛苦时痛苦,快乐时快乐。

”这使我想起元晓大师说的话,他说:“纵使尽一切努力,也无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谢。

因此在花凋谢时好好欣赏它的凋谢吧!”
人生的最大意义不在奔赴某一目的,而是在承担每个过程。

有一次在报纸上看到汽车广告说:“从零加速到一百公里,只要六秒钟!”这广告使我想起外祖母的话:“你驶那么紧,要去赴死呀!”
活在苦中,活在乐里;活在盛放,也活在凋零;活在烦恼,也活在智慧;活在不安,也活在止息。

这是面对苦难的生命最好的方法。

(选自《心有欢喜过生活》)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从小时候不专心吃饭写起,得出人应当活在当下的感悟。

作者从生活细节中得出了大的人生见地,具有“启迪式的东方韵味”。

B.作者认为一心一境能够治疗人生的不安与痛苦,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地处于一心多境,就容易被感受欺骗,永远无法超越了。

C.苏东坡《春渚纪闻》中的观点是对一心一境最好的诠释,也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将贫富、劳闲、痛痒一体观之,做一个真正的有道之人。

D.作者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关注现代人生存中面临的各种苦恼,并给予人文关怀,意蕴深远,发人深省。

2.文中的“一心一境”有多重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3.本文语言极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看麦熟
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

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
说:“清明麦子埋老鸹。

”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绿光闪烁,好不喜人。

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

忽然有那么一天,麦梢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

麦梢儿的变化是一种信号,它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

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成了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

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

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着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

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

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

咱关中俗话说:“麦梢黄,女看娘”呀!这种风俗辈辈沿袭。

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

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都是这样。

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

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到处闪耀着看麦熟的婆娘的身影。

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的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

于是,这麦黄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

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曲线有了色块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被馨香浸透。

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

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

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

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所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的秦腔。

在那原色中, 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生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

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声音,早就存于她们的心坎了。

奔着爹,她们在走。

奔着娘,她们在走。

她们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踩下急切的脚印,千姿百态,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

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停下脚来。

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竟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嗅到的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地灿烂。

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不都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

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

何况,娘家地土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一乐了。

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

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

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

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

现在,娘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么?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但他这两天会早早地赶回家的。

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女儿多么想多住上几天,好给他们凑一把力,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

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
娘干一些事情,比如缝缝补补呀,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

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 ”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

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而她们自己也放心不下婆家的事啊!婆娘,婆娘,婆娘的心里有多少牵挂啊!
脚下的这条路,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却愈走愈亲切,愈走愈爱走。

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既古老又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

她们望着麦子,她们也是麦子,装饰着田野。

她们急匆匆地前行,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

(取材于刘成章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及其在文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绿毡(zhān):绿色的毡子(小麦)
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负(fù)重:承担(重任、责任等)
B.这种风俗辈辈沿袭沿(yán)袭:依照旧传统,因袭
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悄(qiǎo)唱:形容声音很低
C.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曲(qū)线:指女性的体形轮廓
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所燃烧燃(rán)烧:形容情感高涨
D.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撩(liāo)拨:弄得眼花缭乱
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囤(tún)子:村子,这里指家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看麦熟”是文中所描写的民间风俗,它展现出关中婆娘的万种风情,也是文章叙事、写人、抒情的线索。

B.作者笔下的人物多姿多彩,婆娘们热情洋溢、充满活力,丈夫、公婆通情达理,娘温和善良,爹严厉无情。

C.文中所引《诗经》的内容,表达念念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情感,作者借此含蓄揭示了“看麦熟”这一风俗的内涵。

D.本文以饱含感情的笔墨,表达了作者对关中大地丰收景象的无限喜悦之情,从而鲜明地突出了歌唱丰收的主题。

E.关中婆娘看麦熟的情景,宛如一幅生动鲜活的风俗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3.文中反复描写了关中大地麦熟的景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文章结尾说,“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对这句话你如何理解?请简要作答。

3、阅读下面的作品。

莫让“流量崇拜”助长审丑之风
晁星
⑴热剧《延禧攻略》刚创下超150亿次的惊人网播量,独播平台爱奇艺却宣布要退出“流量大赛”:正式关闭显示前台播放量。

一家流量巨头“向流量开炮”,在舆论场掀起了不小波澜,有人赞其魄力,也有人追问,为什么?
⑵时下,“流量”俨然是互联网圈的高频词,代表着点击量的它,时时被用来佐证某作品或某平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从大众传播的发展历程看,如何将受众注意力量化,并为行业交易、评判、管理等提供数字化依据,一直是业
界探索的重要课题。

从发行量到收视率,再到点击量、上座率,随着传播技术步入互联网时代,原本粗放宏观的审视维度,已经能够精确到每一篇文章、每一条视频、每一部电影。

某种意义上,流量的诞生,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⑶流量指标并非没有意义,但对于精神文化产品来说,流量却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甚至可能不是主要的标准。

流量一定程度上可以测度传播量,但它衡量不出凝结在信息流之上的观念、思想,衡量不出内容的好坏和传播的社会效果,而这些恰恰才是精神文化产品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一部好的作品成风化人,甚至能够在几代人的心灵深处留下温暖烙印,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

这样的力量,远非一时半刻几个点击数字所能言清道明。

⑷流量没有原罪,但一味追逐流量,甚至“唯量是图”,将之作为内容创作的唯一驱动,就会陷入“流量陷阱”,助长社会的审丑之风,将公序良俗、世道人心抛到一边。

那些耸人听闻、低趣恶俗的东西,往往因为契合众人的猎奇心理与认知偏见而广为流布。

麻省理工学院传播实验室的一项研究很直观地反映了这一点:在社交媒体上,假新闻的传播速度是真新闻的6倍,被转发几率也高出70%。

这种传播的扭曲,成了某些人的生财之道乃至作恶工具。

要么夸大其词、剑走偏锋,要么颠倒黑白、煽动对立,且不说全然不顾内容真假,有时甚至还专门挖掘、消费丑行。

于是乎,赚点击、博眼球的追逐赛逐渐演变成“炫丑”大赛,恶不恶心不要紧,要紧的是能不能红。

若任由此风滋长,必然败坏社会的价值判断。

⑸传播量固然值得关注,但更重要的是到底传播了什么。

分贝再高,嘘声终究是嘘声;流量再大,糟粕依然难成精品。

无论自媒体作者的个人产出,还是聚合平台上的热门内容,它们不仅有“经济价值”属性,更有“社会价值”属性。

追着热点写爆款、挤破脑袋拼出位,这样的内容生产者越多,生产的产品越多,反而越令人担忧。

芜杂、低俗、虚假信息满天飞,“劣币驱逐良币”的氛围一旦形成,人人都将是受害者。

⑹此番过去“挟流量以令诸侯”的大平台率先倒戈,也许不乏为“刷量”数据造假现象倒逼的原因,但也说明“唯流量”已经成为各方不能承受之重,走到了必须反思的节点。

尊重真实而非热炒虚假,理性向上而非低趣恶俗,让精神文化产品的判断标准摆脱流量绑架,与内容品质和社会效果正相关,应当成为所有平台也是整个社会努力的方向。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时代,“流量”与点击量、上座率密切相关,以此来佐证精神文化产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B.精神文化产品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作品的内容及其观念、思想,在于作品传播的社会效果,这不是流量所能衡量出来的。

C.如果传播的内容只重视“经济价值属性”而忽视“社会价值属性”,作品难以成为精品,传播量越大,反越令人担忧。

D.爱奇艺宣布要退出“流量大赛”不仅是因为“刷量”数据造假,更是因为已经认识到用“流量”作为衡量标准的不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⑴段以爱奇艺平台正式关闭显示前台播放量为由头,引出关于“流量”的话题。

B.第⑵段从大众传播的发展历程的角度指出“流量”作为衡量指标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C.第⑷段引用麻省理工学院传播实验室的一项研究,数据翔实,增强了说服力和权威性。

D.第⑹段指出精神文化产品的努力方向必须尊重真实,理性向上,完全脱离流量指标。

3.追逐流量会带来哪些社会弊端?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

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

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
...。

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

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

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

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予之使。

”河内失火,延烧千馀家,上使黯往视之。

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臣过河
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馀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
..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

黯耻为令,病归田里。

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

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

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

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脩絜①,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

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

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住。

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

最后病,庄助为请告。

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②深竖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贪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

古有社稷之臣,至
如黯,近之矣。

”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

丞相弘燕见
..,上或时不冠。

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

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

其见敬礼如此。

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

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

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

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

七岁而卒。

(注)①脩絜:高尚纯洁。

②守城;当依《汉书·张冯汲郑传》作“守成”,保护已成的事业。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B.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C.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D.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大夫,西周、春秋时国王及诸侯所分封的臣属,规定要服从君命、纳贡赋与服役。

B.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所以帝王死称驾崩,也叫驾薨。

C.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晋朝以后,持节还成为一种官名。

D.燕见,和朝见相对而言,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或接见臣子,也可指公余会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汲黯假传圣旨,被贬为荥阳令。

河南郡发生严重水旱灾害,百姓受灾严重,汲黯未经请示,就凭所持符节下令发放了郡中官仓的储粮来赈济当地灾民。

B.汲黯性格倨傲,注重志气节操。

他容不得别人的过错,会当面顶撞别人,并多次触犯皇帝的面子直言劝谏,还与同是因为犯颜直谏而被贬的官员交好。

C.皇上赏识汲黯,对他格外礼遇。

武帝认为汲黯是社稷之臣,曾专门征召他任中大夫,即使汲黯生病请假将满三个月,武帝也多次恩准他在家休假养病。

D.汲黯严正刚直,皇上也很敬畏。

皇上曾经坐在威严的武帐中没有戴帽子,适逢汲黯启奏公事,皇上就赶忙躲避到武帐中,让近侍代为批准汲黯的奏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

(2)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

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

5、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歙浦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

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1)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2)颈联中“惊”字,古人有“一字出而言之不尽之感”,请结合全诗,谈谈颈联中“惊”字“不尽之感”都包括哪些方面。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2)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
(3)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潜《饮酒》)
(4)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5)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____________________,气吞万里如虎。

(李贺《雁门太守行》)
(7)莫见乎隐,莫显乎微,____________________。

(《礼记·中庸》)
(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晁错论》)
7、《掌上的心》是当代诗人雷抒雁的作品,品读该诗,说说这首诗的妙处。

要求:答出3条妙处,100字左右。

掌上的心
雷抒雁
如果我能把心托在掌上
像红红的草莓
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那么,你就会一目了然
你就会说
哦,多么可爱的红润
可是,如果我真的把心托在掌上
像红红的草莓
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那么,定会被可恶的鸟啄破
我该怎么说呢
该怎么表达这裂心的痛苦?
8、《红楼梦》里用“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描写两个主要人物,请写出他们的名字,并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结合具体事件介绍其性格特点。

80字以内。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读书方法,宋朝思想家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明末清初诗人冯班说:“读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

”然而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说:“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学会‘连滚带爬’地读。

不要每一本书都那么抠字眼,不一定全都要精读,要容许有相当部分的书是‘连滚带爬’地读的,否则就很难有阅读面,也很难培养起阅读兴趣来。

”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曾做过调查,发现国民读书读得较多的还是小学生,但到了初二,就几乎是个转折,之后便一路下滑。

现在高中生大都是应考,除了教材教辅,就很少读课外书。

高中三年完整地读过几本书的是少数。

你赞成以上哪一种读书方法呢?假如你参加希望中学有关读书方法的辩论赛,请结合以上材料内容,写一篇辩论稿,要体现出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