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改通O2片刻,熄灭酒精灯后,b中红磷燃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实验过程②的a中无明显现象
C.对比①、②中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氧气
D.对比②中a、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非白雾,故错误;
B、②中a处无明显现象,因为温度未达到着火点,故正确;
C、①中a处无氧气、温度未达到着火点。
①中b处无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②中a处有氧气、温度未达到着火点,②中b处有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只有②中的b能燃烧,故对比①、②中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氧气,故正确;
D、对比②中a、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正确。
故选A。
2.关于燃料及其利用的相关知识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
B.将煤粉制成蜂窝煤,能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石油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答案】C
【解析】
A、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常表现出热量的变化,正确;
B、将煤粉制成蜂窝煤,能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利于煤的充分燃烧,正确;
C、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用水浇灭,利用水气化吸热使纸箱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的原理,不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错误;
D、石油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正确。
故选C。
点睛: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
3.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的松散一些,可使火焰更旺,其原理是
A.增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降低了酒精的着火点 D.降低了灯芯的着火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而不是增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错误;
B、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故正确;
C、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不能降低酒精的着火点,故错误;
D、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不能降低灯芯的着火点,故错误。
故选B。
【点睛】
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4.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木柴架空燃烧,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灭火的一条途径
C.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以免空气对流促进火势蔓延
D.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答案】B
【解析】
A、将木柴架空燃烧,能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正确;
B、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无法改变,错误;
C、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否则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灭火,正确;
D、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故要尽量贴近地面逃离,正确。
故选D。
5.森林失火时,灭火队员通常要砍伐一些树木,开辟“防火隔离带”,其主要目的是
A.隔离空气B.隔离可燃物C.降低可燃物温度D.开辟运输水的道路【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开辟“防火隔离带”,其主要目的是隔离可燃物。
选B。
考点:灭火的原理。
点评:灭火的原理有:1、隔离空气;2、隔离可燃物;3、降低可燃物温度。
6.化学就在生活中,以下对生活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补铁酱油:酱油中含有铁单质
B.轮胎爆炸: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C.食物腐败: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有害物质
D.用碳素笔写档案:碳与O2能发生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
A、补铁酱油中的铁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A选项说法错误;
B、轮胎爆炸,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B选项说法错误;
C、食物腐败,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有害物质,故C选项说法正确;
D、用碳素笔写档案,碳素墨水的主要成分是碳,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故D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
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基本性质、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如皋是国内首个“联合国氢经济示范城市”。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水可以制氢气
B.氢气在空气中的燃烧产物会污染环境
C.空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为0.94%
D.用氢气代替化石燃料会加剧温室效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
A、根据水的电解产物分析;
B、根据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进行分析;
C、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
D、根据温室效应的成因进行分析。
【详解】
A、电解水所得到氢气和氧气;故A正确;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只生成水,不产生空气污染物,故B错误;
C、空气中不含有氢气,故C错误;
D、由于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是导致温室效应的原因,用氢气代替化石燃料不会加剧温室效应,故D错误。
故选A。
8.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超市购物提倡使用塑料袋
B.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节约水资源
C.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增加粮食产量
D.大力开发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
【答案】D
【解析】
A、超市购物提倡使用塑料袋,可能造成“白色污染”,错误;
B、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会污染农作物,造成农作物减产、绝收,甚至危害人体健康,错误;
C、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造成药害、肥害、农药残留等,不一定能增加粮食产量,反而可能危害人体健康,错误;
D、大力开发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可减少碳的排放,正确。
故选D。
9.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B.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时就可能发生爆炸
D.镁条着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进行灭火,可用沙子灭火
【答案】B
【解析】
A、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这是正确的逃生方法,故A正确;
B、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周围环境的温度,使其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B错误;
C、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时就可能发生爆炸,应禁止烟火,故C正确;
D、镁条着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进行灭火,可用沙子灭火,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生成氧化镁和碳,故D正确。
点睛∶灭火原理之一是降低的是可燃物周围环境的温度,而不可能是物质的着火点。
10.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以下类推结果中正确的是
A.铝与盐酸反应生成AlCl3和H2,则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3和H2
B.碱的水溶液显碱性,所以NaOH的水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C.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的溶液
D.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就是燃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2和H2,错误;B、碱的水溶液都显碱性,NaOH 的水溶液是碱性溶液,正确;C.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性溶液,但不一定是酸溶液,错误;D.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比如:电灯亮时发光、放热,无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错误。
故选B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与碱的化学性质、燃烧
11.现代的生产和生活要消耗大量能量。
下列活动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 A.发射航天飞机B.水车积水灌溉C.太阳能供热D.风力发电
【答案】A
【解析】
【详解】
A、发射航天飞机,燃料燃烧的化学能转化为航天飞机的动能;故选项正确。
B、水车积水灌溉,水的势能转化为水的动能;故选项错误。
C、太阳能供热,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故选项错误。
D、风力发电,风能转化为电能;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2.在露营篝火晚会上,小东发现篝火的木柴堆积密集,火焰很小,于是将木柴架空,主要目的是
A.方便添加木柴B.升高木柴的着火点
C.增大氧气的浓度D.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木柴架空,可以使更多的氧气和木柴接触。
应该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
【详解】
A、添加木柴,在上也可添加,不符合题意;
B、着火点是不可变化的,不符合题意;
C、氧气的浓度没有提升,还是空气中的浓度,不符合题意;
D、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符合题意。
故选D。
13.今年5月18日,我国宣布在南海试采可燃冰成功,可燃冰是一种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的化石燃料,下列关于可燃冰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一种化合物B.一种高效清洁能源
C.一种可再生能源D.一种可以燃烧的固态水
【答案】B
【解析】
A、可燃冰是一种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的化石燃料,还含有其它杂质,属于混合物,错误;
B、可燃冰的热值高,完全燃烧几乎不产生残渣和废气,是一种高效、清洁能源,正确;
C、可燃冰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错误;
D、可燃冰是一种天然气水合物,不是水,错误。
故选B。
14.吴宇森主导的电影《赤壁》中有这样的一个场面:吴蜀联军在船上装满枯枝浇足油,借着东南风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点燃船上枯枝弃船而走.火借风势,火船宛如火龙一样冲向连在一起的曹军木船.一眨眼,曹军水寨已经烧成一片火海.下列关于火海形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着火点
B.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
C.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D.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变的,所以A错误;
B、木船燃烧必须有充足的可燃物,船上的枯枝和油都是可燃物,所以B正确;
C、东南风加大了空气的流动,增大了单位时间内氧气的浓度,致使木船越烧越旺,所以C 正确;
D、因为木船连在一起,一旦起火,没法及时隔离,造成全部起火。
故选:A。
15.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用水浇
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厨房煤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油锅着火要用锅盖盖灭,错误;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正确; C、厨房煤气管道泄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正确;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其前的一片树木砍掉,正确。
故选A
考点:灭火原理。
16.2018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
各地积极行动,落实措施。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公交车
B.火力发电厂进行脱硫、控尘处理
C.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
D.限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公交车,可减少污染物排放,利于空气净化,正确;
B、火力发电厂进行脱硫、控尘处理,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利于空气净化,正确;
C、化石燃料是现代社会的主要能源,可减少使用,不能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错误;
D、限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可减少空气污染,利于空气净化,正确。
故选C。
17.人们常在可燃物建筑材料中添加阻燃剂以防止火灾。
Mg(OH) 2是一种常见的阻燃剂,在380℃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MgO,并吸收大量的热。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C.Mg(OH)2分解的产物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D.MgCO3比CaCO3易分解,也可作阻燃剂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灭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详解】
A、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的属性,是不会改变的,只能改变可燃物的温度,故A错误;
B、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B正确;
C、Mg(OH)2分解的产物水蒸气和耐高温的MgO,可以隔绝氧气或空气,故C正确;
D、碳酸镁和碳酸钙都不具有可燃性,受热都会分解出二氧化碳,都可作阻燃剂,故D正确。
故选A
18.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D.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水中不含氧气,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故A正确;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故B正确;
C、烧杯中的热水不仅能提高温度,还可以起隔绝空气的作用,故C不正确;
D、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故D正确。
故选C。
19.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原理是
A.移走可燃物B.隔绝空气C.防止酒精挥发D.降低酒精着火点【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灭火的方法有:(1)与空气(或氧气)隔绝。
(2)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撤走可燃物。
盖上灯帽时,酒精灯中的酒精与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因此答案选B。
考点:考查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加热器皿-酒精灯
20.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故选D。
点睛:
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实现灭火。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无
2.无
3.无
4.无
5.无
6.无7.无8.无9.无10.无11.无12.无13.无14.无15.无16.无17.无18.无19.无20.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