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北京西城师大附中中考化学全真模拟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学年北京西城师大附中中考化学全真模拟试题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下列传统工艺中没有化学变化发生的是
A.烧制陶瓷B.粮食酿酒C.玉器雕琢D.火药爆炸
2.推理归纳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
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两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其化学性质一般相似
B.某物质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则该物质一定是酸
C.某物质的水溶液中有电离出来的氢氧根离子,则该物质一定是碱
D.某反应的生成物中有单质,则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3.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来制取干燥的氧气,并测定H2O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装置气密性良好,图中的锥形瓶内盛有质量为m的H2O2溶液,燃烧匙内装有二氧化锰,燃烧匙可以上下移动,干燥管内装有足量碱石灰(CaO和NaOH的混合物)。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装置I分别与装置II、III、IV、V连接,均能达到实验目的
B.称量装置I反应前及完全反应冷却后的质量,可计算出H2O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C.若用装置IV收集氧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在b导管口处验满
D.若用装置V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集气瓶上方原有的空气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4.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B.分别向等质量的铁粉和锌粉中加入过量的完全相同的稀硫酸
C.分别向等质量的块状和粉末状大理石中加入过量的完全相同的稀盐酸
D.向盛有一定质量的CuSO4和稀硫酸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
5.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B.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D.电解水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
6.下列四个图象能正确反应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A.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不断加入生石灰
B.向等质量的锌、铁中滴加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C.向一定的氧化铁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并持续高温
D.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7.下列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有本质不同
A.洁厕灵除垢
B.钢丝球刷碗
C.糯米酿甜酒
D.铜制品生锈
8.有X、Y、Z三种金属片,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Z表面有气泡产生,Y没有明显现象,X放入ZCl n溶液,没有明显现象。
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X>Y>Z B.Z>X>Y C.X>Z>Y D.Y>X>Z
9.染发时一般要用到一种着色剂---------对苯二胺,它是一种有毒的化学药品,对身体有害,对苯二胺的化学式为
C6H8N2。
下列有关对苯二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构成
B.该物质含有三种非金属
C.该物质中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3: 4: 1
D.该物质能被皮肤少量吸收
10.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瑰宝。
下列成语的原意中蕴涵化学变化的是()
A.星火燎原B.绳锯木断C.积水成渊D.披荆斩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需要用科学方法处理。
如:蚊子、蜂、蚂蚁等昆虫叮咬人后,会向人体注入一种物质R,使皮肤红肿疼痛。
为了测定R物质的性质,有同学首先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里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成________色,然后继续往锥形瓶中逐滴加入R溶液并振荡,当加到一定量时溶液的颜色全部褪去。
由此可以推断,R是一种________性的物质,要消除肿痛,可涂抹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_。
A食用醋B食用油C稀氨水或肥皂水D氢氧化钠溶液E稀的石灰水溶液家用热水壶(铝制)长时间使用后内壁会有一
层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和CaCO3。
用盐酸可以除去水垢操作时,一定要注意好盐酸的用量和操作方法,否则水壶会穿孔。
说明穿孔的原理___,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实验室用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反应制取高纯度碳酸钙粉末,烧杯中现有80g碳酸钠溶液。
将90g氯化钙溶液分四次加入,充分反应,四次测量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1)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的总质量为_____g。
(2)第三次测量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有_____(填化学式)。
(3)计算氯化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写出计算过程)。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糖类、化学肥料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生活中食用的白糖、红糖和冰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已知蔗糖的化学式是C12H22O11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
_________________,1个蔗糖分子中含有__碳原子,该物质中氢元素、碳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______。
(2)草本灰是种农家肥,它的主要成分是种含钾的盐,草木灰属于____________
A.氮肥B.磷肥C.钾肥D.复合肥
(3)氨肥、钾肥在促进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它们从外观看非常相似,生活中区别铵态氮肥和钾肥,可以通过加入熟石灰,根据是否放出____________,初步区分出来。
14.用洗净的仪器进行过滤时,滤纸未破损,经两次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原因是_____。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现有一包白色粉末,其中可能含有氯化钾、氢氧化钾、硫酸钾、氯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进行试验探究。
(提出问题)
白色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实验探究1)
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得到蓝色透明的溶液
(实验探究2)
小风同学取探究1所得溶液
(表达与交流)
滴加硝酸银溶液一定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通过小风的实验能得出的结论:白色粉末中________。
(实验探究3)
为了证明白色粉末中是否含有氯化钾,小华和同学们讨论后重新取探究1所得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______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出蓝色沉淀,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______溶液,至恰好不再生沉后过滤,将滤液再经过_______操作,观察到有明显的现象,最终确定白色固体粉末的成分为氯化钾和氯化铜。
(反思与总结)
小组同学经过讨论后认为判断溶质成分时:与已经确定存在的物质_______的物质一定不存在;含有相同阴离子的物质
鉴别思路为_________。
16.如图是利用传感器对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
按图1 连接,用电加热器引燃足量红磷、各传感器测得的数据如图2 所示,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表示该段时间内集气瓶中气压、氧气浓度的变化情况。
①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②根据图2中气压变化曲线,从______可知,本实验的气密性良好;ab 段气压升高的原因是______;bc 段气压下降的原因是______;d 点时,瓶中气体体积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实验开始时瓶中气体体积。
③气压保持不变后,打开底部的弹簧夹,水倒吸进入瓶内的体积小于1/5,原因是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C
【解题分析】
A、瓷器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以及各种天然矿物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以及各种制品,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是化学变化;
C、玉器雕琢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D、火药爆炸,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故选C。
2、A
【解题分析】
A、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两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其化学性质一般相似。
A正确;
B、某物质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该物质不一定是酸。
例如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钙是盐)和水,但二氧化碳不属于酸。
B错误;
C、碱指的是电离得到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某物质的水溶液中有电离出来的氢氧根离子,该物质不一定是碱。
C错误;
D、置换反应的特点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
某反应的生成物中有单质,则该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如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发生的是分解反应,而不是置换反应。
D错误。
故选A。
3、B
【解题分析】
A、装置II无法收集到干燥的氧气,错误;
B、称量装置I反应前及完全反应冷却后的质量,计算出质量差,该质量差即为生成的氧气的质量,通过氧气的质量,可计算出H2O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正确;
C、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用装置IV收集氧气,氧气应从“b进a出”,故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在a导管口处验满,错误;
D、用装置V 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通过增大压强将集气瓶中的植物油压入量筒,集气瓶上方原有的空气不会影响测量结果,错误。
故选B。
4、B
【解题分析】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是1:8,故A不正确;
B、分别向等质量的铁粉和锌粉中加入过量的完全相同的稀硫酸,锌比铁活泼,锌先和稀硫酸反应,反应完全,生成的氢气的质量铁比锌多,故B正确;
C、分别向等质量的块状和粉末状大理石中加入过量的完全相同的稀盐酸,粉末状大理石比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的接触面积大,因此向两份相等质量的块状大理石和粉末状大理石中分别加入过量的等浓度的稀盐酸时,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相等,粉末状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的时间比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的时间短,故C不正确;
D、向盛有一定质量的CuSO4和稀硫酸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氢氧化钠先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溶液的pH值变大,反应完全,溶液呈中性,继续滴加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溶液呈中性,图像应该水平,反应完全,氢氧化钠过量,溶液的碱性增强,pH值继续变大,故D不正确。
故选B。
5、B
【解题分析】
A、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刺激性气味,故A正确;
B、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故B错误;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故C正确;
D、电解水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故D正确。
故选B。
【题目点拨】
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出现物质的名称,若出现物质的名称描述的是结论不是现象。
6、B
【解题分析】
A、由于氧化钙会与氢氧化钙溶液中的溶剂水反应,溶液中的溶剂减少,溶质的质量会减少,选项错误;
B、等质量的铁和锌分别与稀盐酸反应,铁产生的氢气更多,选项正确;
C、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的是铁和二氧化碳,固体的质量逐渐的减少且不会减少到0,完全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保持不变,选项错误;
D、稀硫酸先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钠随即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因此图像的起点应该是0,选项错误;
故选B。
7、B
【解题分析】
A、洁厕灵除垢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钢丝球刷碗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C、糯米酿甜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铜制品生锈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题目点拨】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8、B
【解题分析】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边的金属能和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X、Y、Z三种金属片,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Z表面有气泡产生,Y没有明显现象,说明X、Z在氢前,Y在氢后,X放入ZCln溶液,没有明显现象,说明X在Z后,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Z>X>Y。
故选B。
9、D
【解题分析】
A、对苯二胺由对苯二胺分子构成,每个对苯二胺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组成,不符合题意;
B、该物质含有碳、氢、氮三种非金属元素,不是非金属,不符合题意;
C、该物质中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2×6):8:(14×2)=18:2:7,不符合题意;
D、由“对苯二胺是一种有毒的化学药品,对身体有害”,可推测出该物质能被皮肤少量吸收,符合题意。
故选D。
【题目点拨】
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
; 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10、A
【解题分析】
A. 星火燎原就是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
B. 绳锯木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C. 积水成渊只是水的量增多,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D. 披荆斩棘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故选A 。
【题目点拨】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在于有没有生成新物质: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红 酸 C 过量的盐酸可与铝反应,使铝器溶解 Mg(OH)2+2HCl=MgCl 2+2H 2O ,CaCO 3+2HCl=CaCl 2+H 2O +CO 2↑,2Al +6HCl=2AlCl 3+3H 2↑
【解题分析】
氢氧化钠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稀盐酸和氢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
【题目详解】
(1)氢氧化钠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故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里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然后继续往锥形瓶中逐滴加入R 溶液并振荡,当加到一定量时溶液的颜色全部褪去。
A 、食用醋显酸性,不能消除红肿,故A 不正确;
B 、食用油是有机物,不能和R 物质反应,故B 不正确;
C 、稀氨水或肥皂水,显弱碱性,能和R 物质中和,能消除红肿,故C 正确;
D 、氢氧化钠溶液,显强碱性,具有酸性,不能用于消除红肿,故D 不正确;
E 、稀的石灰水溶液,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不能消除红肿,故E 不正确;故选C 。
(2)家用热水壶(铝制)长时间使用后内壁会有一层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和CaCO 3。
用盐酸可以除去水垢操作时,一定要注意好盐酸的用量和操作方法,否则水壶会穿孔。
说明穿孔的原理过量的盐酸可与铝反应,使铝器溶解,稀盐酸和氢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22Mg OH 2HCl=MgCl 2H O ++,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3222CaCO 2HCl=CaCl H O CO ↑+++,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22Al 6HCl=2AlCl 3H ↑++。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10 NaCl 、Na 2CO 3 16.65%
【解题分析】
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其反应方程式为:Na 2CO 3+CaCl 2=CaCO 3↓+2NaCl
【题目详解】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溶液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碳酸钙沉淀物的质量。
第一次实验中,生成沉淀的质量是:80g+20g-97g=3g 。
第二次实验中,生成沉淀的质量是:80g+20g+20g-114g=6g 。
第三次实验中,生成沉淀的质量是:80g+20g+20g+20g-131g=9g 。
第四次实验中,生成沉淀的质量是:80g+20g+20g+20g+30g-160g=10g 。
则生成沉淀的总质量为10g 。
故答案为:10;
(2)第三组实验中,碳酸钠溶液尚未被反应完,则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有生成的氯化钠以及未被反应完的碳酸钠。
故答案为:NaCl 、Na 2CO 3;
(3)求解氯化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则氯化钙应该不能有剩余,否则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只能求解出被反应的氯化钙的质量,而求不出未被反应的氯化钙质量。
所以只能选用1、2、3中的数据进行计算。
设第一次实验中,被反应的氯化钙中的质量为x 。
2323Na CO +CaCl =CaCO +2NaCl
111100
x
3g 111x 1003g
↓= 解得x=3.33g 则氯化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3.33g ω=100%16.65%20g
⨯=。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 三种 12 11:72 C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解题分析】
(1)蔗糖的化学式是C 12H 22O 11,由化学式可知,蔗糖是由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三种元素组成;1个蔗糖分子中含有12个碳原子;该物质中氢元素、碳元素的质量比22:(12×12)=11:72;
(2)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草木灰中含有的营养元素只有钾元素,故是钾肥,故选C ;
(3)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加热反应可以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故可以用熟石灰鉴别铵态氮肥和钾肥;
14、漏斗中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解题分析】
用洗净的仪器进行过滤操作时,滤纸未破损,经两次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因为漏斗中的液面高于滤纸的上边缘;如果经两次过滤滤液仍浑浊,则应检查装置并分析原因,例如,滤纸破损,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等。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32322AgNO +CuCl =2AgCl +Cu(NO )↓ 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氯化铜,可能含有氯化钾 氢氧化钠 硝酸银溶液 蒸发溶剂、降温结晶 发生反应 先根据阳离子性质鉴别,然后根据溶解度变化分析
【解题分析】
实验探究2:
表达与交流:白色固体溶于水得到蓝色透明的溶液,说明白色固体中含有氯化铜,不含氢氧化钾,因为氢氧化钾会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白色固体中不含硫酸钾,因为硫酸钾会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但是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氯化钾,因为氯化铜也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故滴加硝酸银溶液一定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2322AgNO +CuCl =2AgCl +Cu(NO )↓;
通过小风的实验能得出的结论: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氯化铜,可能含有氯化钾;
实验探究3:取探究1所得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222NaOH+CuCl =Cu(OH)+2NaCl ↓,充分反应后过滤出蓝色沉淀,再向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含有氯化钾,33AgNO +KCl=AgCl +KNO ↓,硝酸银还能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反应:33AgNO +NaCl=AgCl +NaNO ↓,将滤液再经过蒸发溶剂、降温结晶,有大量固体析出,说明白色固体中含氯化钾,白色固体粉末的成分为氯化钾和氯化铜。
反思与总结:判断溶质成分时:与已经确定存在的物质发生反应的物质一定不存在;含有相同阴离子的物质鉴别思路为先根据阳离子性质鉴别,然后根据溶解度变化分析。
16、4P+5O 2点燃2P 2O 5 气压最后恒定在 80KPa 反应放热,集气瓶内温度升高 氧气被消耗,温度回到室温 小于 氧气未消耗完
【解题分析】
①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 2点燃2P 2O 5;
②若装置气密性良好,则实验前与实验后装置内的气压相等。
根据图2中气压变化曲线,从气压最后恒定在 80KPa (有
原来的4/5)可知,本实验的气密性良好;ab 段气压升高的原因是反应放热,集气瓶内温度升高;bc 段气压下降的原因是氧气被消耗,温度回到室温;d 点时,由于实验过程中氧气被消耗,瓶中气体体积小于实验开始时瓶中气体体积;
③气压保持不变后,打开底部的弹簧夹,水倒吸进入瓶内的体积小于1/5,原因是氧气未消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