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额志盖书法百品(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碑额志盖书法百品(四)
碑额志盖书法百品(四)
2015-09-09 15:56·手串之家
古人刻碑,一般都有碑额,成为约定俗成的模式。
唐颜真卿书碑,多半由李阳冰来书就碑额,是极为匹配的一种合作方式。
时下展览中,某些大幅的楷书或行书作品中,常在天头或起笔位置以篆隶书题签,实际上可以看成是碑额形式的变异。
对于碑额来说,掌握并不需要占用太多的时间,但字数太少,运用发挥难度大,不易为创作服务,因而常被轻视。
实际上,在历代遗留下来的数不清的碑刻墓志当中,各种风格的碑额多种多样,应当成为必要的取法资源。
碑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创作提供一种“奇思”。
嵩阳寺碑额
作品简介:拓片及额拓髙宽尺寸阙如,立于东魏天平二年(535年)。
释文:嵩阳寺伦统碑。
赏析:此盖书法规正整饬,横平竖直,作为对称轴的垂角收笔两
边同时出锋,显然不是写出来的.又个别笔画刻成花朵藤蔓之状,完全成为装饰性的美术字,有美感而没有了书写的笔意。
从形体上看大概这就是所谓花体字。
“嵩”字、“寺”字上部皆盘曲八折。
长孙囧碑额
作品简介:碑形墓志,额拓长48cm,宽25cm,立于东魏天平四年(537年),出土于河北磁县,现存西安碑林。
释文:魏故大中正长孙公墓志。
赏析:题额五行十字。
此额书线条平滑,笔意痴钝,锋芒全无。
风格上似乎暗合于东魏平板无神的时代特征。
而正文楷书极有特色,平划宽佳,端方雍容,让人想到颖字。
封延之志盖
作品简介:全碑拓片长157cm,宽83cm,额拓高63cm,宽53cm,立于东魏兴和三年(541年),出土于河北磁县。
释文:魏故侍中司徒尚书左仆射封公墓志铭。
赏析:四行十六字。
篆法错讹较多("中”字虽也九叠盘曲填满界
格,但“口”部左竖刻断,己不成字,其余错讹比比皆是),间杂隶笔,笔画平沓松散,呆板僵滞,生气全无,不知是当时书手水准有限,还是拙劣工匠刊刻所为。
东魏仅17年,除了延续北魏楷书、楷篆风格的额盖之外,还有一些承接楷篆结构、毫无笔锋、线条圆滑软滞的额盖,如《长孙囧碑额》、《封延之志盖》、《元光基志盖》等。
东魏的楷书也总体衰落,梁启超在楷书《元湛妃王氏墓志》跋语中说:“……撰、书盖皆同出一手,字颇伤平板,神龟、正光间雄迈之气尽矣”。
其实不独楷书“雄迈之气尽矣”,篆书亦然。
孔子庙碑
作品简介:全碑拓片高179cm,宽85cm,额拓高38cm,宽26cm,立于东魏兴和三年(541 年),山东曲阜,现存孔庙碑林。
释文:鲁孔子庙之碑。
赏析:题额两行六字。
虽无《西岳华山庙碑》那样显得有章法,线条较为也单一,但篆法处理和空间安排更为大胆,字势开张,工整中带有草意,生气过之。
元光基志盖
作品简介:拓片长37cm,宽33cm,立于东魏武定三年(545年),出土于河南洛阳。
释文:巍故侍中司空公吴郡王墓铭。
赏析:三行十二字。
此盖虽笔锋痴钝,但体势稍显柔和圆通,微有婀娜态度。
东魏祖氏志盖
作品简介:拓片长40cm,宽40cm,石立于东魏年间,出土于河北景县。
释文:巍故郡君祖氏墓志铭。
赏析:最为常见的九宫格式,三行九字。
此篆盖书法用笔朴实,起收处少装饰,但直线与S形曲线的搭配组合颇见匠心,“郡”字右
部的处理简洁有趣。
西门豹祠堂碑额
作品简介:全碑拓片高156cm,宽112cm,额拓高45cm,宽36cm,北齐天保五年554镌,石在河南安阳。
释文:西门君之碑颂。
赏析:篆额两行六字。
此额有篆书人名江希遵,未考是否为江式家族后裔。
但篆法宗续秦汉,非同当时的楷篆,当是承接“古篆八法”的江氏家学而来。
(按:此碑正文隶字为颜之推所深为赞许的北方书家姚元标所书,姚氏官至左光禄大夫,不仅善书,且精通字学,文字修养深厚。
能为此碑篆额,自非等闲书家可堪胜任。
)
夫子庙碑额
作品简介:全碑拓片高122cm,宽93cm,额拓高30cm,宽37cm,立于北齐乾明元年(560年),立于山东曲阜,现存孔庙碑林。
释文:夫子之碑。
赏析:篆额两行四字。
与《西门豹祠堂碑》的方势特征相比,字体显得纵长,更似秦篆,而沉厚如汉额《白石神君碑》、魏额《受禅表》一类。
天柱山铭
作品简介:全碑拓片高147cm,宽176cm,额拓高510cm,宽22cm,立于北齐天统元年(565年),石在山东平度。
释文:天柱山铭。
赏析:题额一行四字。
字体取势隶楷之间,“山”字有篆笔,增加了古意。
题额未知是否与碑文隶书同为郑述祖所书。
华岳庙碑额
作品简介:全碑拓片高157cm,宽83cm,额拓髙63cm,宽53cm,立于北周天和二年(567年)的陕西华阴,现存西安碑林。
释文:西岳华山神庙之碑。
赏析:题额两行八字,“神庙”二字残泐不见。
北周书家书名最著者是赵文深,由他书丹的《华岳庙碑》保留了杂有楷式的隶书体貌,现在看来那种颇为怪异的夹楷夹隶实在不好恭维,但在那时竟以此为髙妙,可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好尚,未可轻易以今责古,或以古责今。
就其篆额而言,较少楷篆用笔方折的习气,而显得比较圆和婉通,线条勻停如玉著,惜端点处过分装饰化,整体气局华丽有余而高古不足。
刘悦墓志
作品简介:拓片盖长51cm,宽46cm,石立于北齐武平元年(570年),出土于河南安阳丰乐镇。
安阳古物保存所旧藏。
释文:齐故泉城王墓志之铭。
赏析:此盖为九宫格式,阳文篆书。
笔画厚重朴拙,略显呆滞。
“泉”字结构圆活,处理颇为简约,有趣。
步六孤须蜜多志盖
作品简介:拓片髙48cm,宽48cm,立于北周建德元年(572年),出土于陕西咸阳,现存西安碑林。
释文:大周進国夫人墓志铭。
赏析:题额三行九字。
北周额盖的书写大多带有北魏以来的楷篆传统,比东魏和北齐多了笔趣和活力,比如《张满泽妻郝氏志盖》就打破了一贯板滞和沉闷的常见楷篆版式,草率中带着活泼和轻松的趣味。
此《步方孤须蜜多志盖》略显痴肥,但己经偶有出锋,“国”字的外包围处理颇为别致。
赫连子悦墓志
作品简介:拓片长69cm,宽69cm,立于北齐武平四年(573年),出土于河南洛阳,于右任旧藏.现存西安碑林。
释文:齐开府仆射赫连公铭。
赏析:此盖为九宫格式,阳文篆书。
界格饱满,笔画厚重,端点处右顿笔和出锋的痕迹。
“公”字布白较为透气,与右首“齐”字下空形成了呼应。
北齐高肃碑额
作品简介:拓片额髙50cm,宽47cm,立于北齐武平六年(575年),出土于河北磁县,碑久佚,清光绪二十五年复出于磁县南刘家庄地下。
释文:齐故假黄钺太师太尉公兰陵忠武王碑。
赏析:额书四行十六字,造型较为生动,结字上紧下松,笔画方圆兼济,悬针收笔,风格近于三国吴之《天发神谶碑》。
“公”字空间布白犹为疏朗,下空形成整体章法的一处“气眼”,一个提神的亮点。
高妙仪墓志
作品简介:拓片盖长28cm,宽28cm,立于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出土于河南安阳,现存西安碑林。
释文:雍州扶风郡公主之铭。
赏析:题额三行九字,界格顶满,笔画丰肥大气,朴厚中不乏灵动腾挪之姿。
北周时期的楷书志盖多刊刻率直平板,一如北魏《于纂志盖》之类,无甚可观。
此《高妙仪志盖》倒是丰腴洒落,雄放开张,可存一格。
刘道景造像记
作品简介:全碑拓片高103cm,宽71cm,立于北齐年间的山东沂郡。
释文:北徐州兴福寺居士刘道景X义等大像之碑。
赏析:题额九行十八字。
与《文殊般若运碑》相比,此额书显得小巧纤弱的多,基调为隶书杂有楷笔。
文殊般若经碑
作品简介:拓片高161cm,宽63cm,额拓髙26cm,宽40cm,北齐年间立于山东宁阳。
释文:文殊般若。
赏析:题额两行四字,代表了北齐隶书刻经的典型书风。
点画肥厚壮硕,波画与捺笔尤其顿挫浓重,非同一般。
论书者多认为北齐书法有明显的复古倾向,隶书恢复铭石书的主流地位是其显著的表征,除
了刻经多用隶书,碑志(尤其是首都邺城及周边一带如河北磁县与河南安阳)也多用此体。
刘涛先生所作“磁县出土北齐碑志统计表”收墓志凡29品,隶书志文就有18品;另志盖中隶书2品,篆书12品,楷书1品。
又有“安阳地区出土北齐碑志统计表”收碑志凡19品,隶书为10品,篆书1品;額盖篆书7品。
这个统计结果在证明隶书的主流地位同时,附带说明了额盖上篆书的比例最高。
隋以前,额盖中篆隶古体的兴盛程度,与那个时代复古还是求新的风尚有着微妙关系。
唐太师墓志盖
作品简介:拓片长宽尺寸及年代、藏地阙如。
释文:唐赠太师燕文鼎公张公墓志。
赏析:四行十二字。
此盖书写笔画匀净,上紧下松,在小篆修长饱满的体势外,尚有楷篆的方折。
“师”字右部倚侧婀娜,空间灵动,“张”字垂笔曲线有致。
多宝塔碑额
作品简介:全碑高285厘米,宽102厘米,唐天宝十一年(725年)四月廿日建,岑勋撰文,颜真卿书丹,徐浩题额,史华刻字,现藏西安碑林。
释文:大唐多宝塔感应碑。
赏析:两行八字,隶书。
典型唐隶风格,蚕头雁尾,笔画丰肥厚重,结构谨严,字形统一,渗入楷法,因强调法度而变化不足,匠气较重。
唐尉迟恭墓志盖
作品简介:志盖边长130厘米,无撰书人姓名。
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立,出土于1971年,是国内发现的最大的一方墓志(今藏于昭陵博物馆〕。
盖字为不多见的飞白书。
释文: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尉迟府君墓志之铭。
赏析:盖书五行二十五字。
作为篆隶杂体之一的飞白书,在唐代开始了它的兴盛时期。
孙迟先生曾评此盖:“从尉迟敬德墓志飞白书看这种书体的运笔规律,显然多有隶书的笔意。
例如平画的起笔,就是遵循'欲左先右’之法,使用平笔巧妙地作一圆转,再向右取波势。
落笔时稍向下垂,然后用侧笔上挑。
又如凡立画起笔,皆按'立笔平搭’
的原则,先取平笔作半圆转,然后侧笔垂下。
凡点皆不直落笔,而是发挥扁平的特点,作S形转换。
飞白书如此用笔,富于卷曲飞动之趣。
”这种点画间丝丝露白的独特书体,一笔一画若绢带迎风,舒卷自如,意趣横生。
唐管府君碑额
作品简介:拓片及额高宽尺寸阙如,出土于河南洛阳。
释文:大唐故福州剌史管府君之碑。
赏析:题额三行十二字,结字疏朗,姿态婉约,其垂脚收笔及其字形极似倒薤篆的笔法。
唐李从证墓志盖
作品简介:拓片尺寸阙如,现存西安碑林。
墓主李从证为唐代宦官世家。
释文:唐故陇西李府君墓铭。
赏析:运行九字,字势宽博开张,笔画婉转圆润,可能为李阳冰所书。
北宋曾巩墓志盖
作品简介:拓片尺寸阚如。
元丰六年(1083年)葬,墓主曾巩为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盖石已残损。
释文:宋中书舍人曾公墓志铭。
赏析:小篆题盖,两行十字,格式类于碑额。
线条细劲匀净,结
字纵长、规范,不足是书写意趣较少,整齐中显出僵化。
明·固安伯夫人张氏墓志盖
作品简介:拓片尺寸阙如。
释文:明诰封固安伯夫人陈母张氏墓志铭。
赏析:小篆题盖,三行十五字,笔画较粗壮匀称,“陈”字右部与“张”字右部处理略有变异,整体上还是显得僵化呆板。
清·觉罗淑慎墓志盖
作品简介:拓片武寸阙如。
释文:皇清册封郡主觉罗氏墓志铭。
赏析:小篆题盖,四行十二字,直线较多,线条细劲和润,书刻皆较为精细,但整齐划一的结字风格,显得僵化。
格式上右起第一行“皇清”高出一字,以示敬格。
这在志盖上较为少见。
可见当时礼仪形式的严与泛,在墓葬中也要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