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治疗后合并机会性感染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病毒治疗后合并机会性感染的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抗病毒治疗后合并机会性感染变化及分布情况。
方法回顾
性分析院内50例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机会性感染分布及变化情况。
所有患
者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HAART)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机会性感染分布,并检测
免疫功能指标。
结果治疗前后患者腹泻症状、口腔念珠菌感染率无差异性,治
疗前患者发热症状、神经系统异常、细菌性肺炎、肺结核发生率均高于治疗后。
治疗前患者CD4+T淋巴细胞水平(97.26±9.46)/μl,低于治疗后3个月的(165.26±12.47)/μl,及治疗后6个月的(208.62±22.48)/μl。
结论对
艾滋病患者给予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机会性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抗病毒治疗;机会性感染;分布
艾滋病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感染后可出现人体免疫缺陷,
病毒可侵犯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受损,引发多种机会性感染[1]。
目前全球
范围内艾滋病患病率呈增长趋势,但相应的有效治疗手段还未有突破性进展,仅
可进行对症治疗。
抗病毒治疗为艾滋病主要治疗手段,但抗病毒治疗后存在机会
性感染发生风险,不利于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
本研究对院内50例艾滋病患者
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观察抗病毒治疗后机会性感染分布及变化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1年3月院内78例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机
会性感染分布及变化情况。
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33~49岁,平均
(40.52±3.65)岁。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治疗后机会性感染症状参考《艾滋病诊疗指南》判断,观察HAART治疗效果。
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
治疗后6个月机会性感染发生情况与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并记录CD4+T淋巴细胞
变化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机会性感染发生率、分布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21.0统计软件完成调查数据处理,用(±s)描述计量资料,以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卡方检验,P<0.05代表数据对比有差异性。
2结果
2.1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机会性感染发生情况
HAART治疗前后患者腹泻症状、口腔念珠菌感染发生率无差异性,治疗前患
者发热率50.00%,神经系统异常率8.00%,细菌性肺炎率26.00%,均高于治疗后
的30.00%、0、10.00%,对比有差异性(P<0.05)。
见表1。
表1 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机会性感染发生情况(n,%)
组别例
数腹泻发热口腔
念珠菌感
染
神经
系统异常
细菌
性肺炎
肺结
核
治疗
前5
9
(18.00)
25
(50.00)
3
(6.00)
4
(8.00)
13
(26.00)
12
(24.00)
治疗
后5
5
(10.00)
15
(30.00)
2
(4.00)
(0.00)
5
(10.00)
4
(8.00)
2
- 1.329 4.1670.21
1
4.16
7
4.336 4.762
P-0.2490.0410.64
6
0.04
1
0.0370.029
2.2比较患者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水平
治疗前患者CD4+T淋巴细胞水平(97.26±9.46)/μl,低于治疗后
3个月的(165.26±12.47)/μl,及治疗后6个月的(208.62±22.48)/μl,
前后对比有差异性(P<0.05)。
3讨论
艾滋病发生后,代表患者将面临多种感染死亡风险。
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
病死率较高。
艾滋病患者的机会性感染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特征,早期诊断可为
感染预防与对症治疗提供指导[2]。
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多为混合感染,以肺部
感染为例,可感染真菌与细菌,致死率较高[3]。
通过高效抗反转录治疗后,机会
性感染多集中在肺部感染、结合感染上,总结高效抗反转录治疗后机会性感染多
见呼吸系统感染。
结合本次调查结果分析,通过HAART治疗后,发热症状、神经
系统异常、细菌性肺炎、肺结核发生率均有明显下降。
对艾滋病患者给予抗病毒
治疗后,常规在3-6个月可实现免疫功能重建,为此,在此治疗阶段依然存在机
会性感染发生风险,同时也容易引发其他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本组患者在治疗前
后发热症状发生率较高,发热症状是多种感染病症的主要症状,包括结核病与口
腔念珠菌感染均可引发发热。
HAART治疗降低机会性感染发生风险,分析与免疫细胞数量相关。
研究中发现,治疗后患者CD4+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从治疗前的(97.26±9.46)/μl,下降到治疗后的(208.62±22.48)/μl。
此项指标可提示机体细胞免疫
情况,与机会性感染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艾滋病破坏最大的便是CD4+T淋巴细胞,可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丧失,增加治疗难度,且预后较差。
机会性感染若单独发生,
则预后相对较好,其中多数患者可合并多部位、多种病原体感染,预后较差。
在机会性感染中,呼吸系统感染发生率较高,病原体种类中结核杆菌与真菌常见。
治疗过程针对淋巴T细胞数量减少患者需及时给予抗病毒治疗,其目的在于提升淋巴T细胞数量,辅助提升治疗效果。
在治疗时间进展下,CD4+T淋巴细胞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与机会性感染症状减轻变化趋势相同。
艾滋病发生后机体内免疫细胞数与机会性感染发生率之间密切相关,为此,治疗方向应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作为主要方向。
高效抗反转录治疗可抑制机体内HIV的复制行为,加快免疫系统构建。
以高效抗反转录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进展,预防潜在感染风险。
综上所述,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用于艾滋病患者治疗中,可降低神经系统异常与细菌性肺炎等机会性感染风险。
参考文献:
[1]张静,谢今朝,刘聪,等.2004-2019年广州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老年患者特征变化趋势:基于Joinpoint回归的回顾性队列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21,48(12):5.
[2]韩晴羽,李剑军,陈欢欢,等.广西钦州市新报告HIV/AIDS抗病毒治疗1年后HIV-1DNA载量变化分析[J].国际病毒学杂志,2021,28(06):448-452.
[3]黄山,吕松琴,段洪芬,等.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对新发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影响的队列研究[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1,4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