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全面完整地把握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不仅要理解世界是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而且必须深入研究物质世界为什么会发展、如何发展、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唯物辩证法深刻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的规律,特别是揭示了客观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基本趋势。
要把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首先就必须懂得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一、世界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普遍联系是物质世界的基本特征。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和第一个基本观点。
所谓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物质世界是一个立体式的动态的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
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
”①唯物辩证法就是要揭示物质世界这种普遍联系的状态。
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及其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充分证明了普遍联系观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19世纪初,自然科学获得巨大发展,天文学、地质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等方面的重大成就,为人们阐明自然界的普遍联系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天文学的发展及其取得的成就证明了整个宇宙天体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地质学揭示了地壳各层面之间的紧密联系。
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表明一切生物都由细胞构成,一切生物有机体都是紧密联系的。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证明了物质同运动之间,物质运动同其能量、质量之间,以及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紧密联系。
当时的社会科学发展及其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表明各种社会现象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如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成就表明,社会生产各部门、各环节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社会学成就揭示了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家庭、教会、国家、伦理、宗教等社会现象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紧密联系的。
法国的历史学家们从史学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紧密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理论上、逻辑上充分揭示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紧密联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的精神活动之间的紧密联系,揭示了每一种社会制度内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复杂联系。
20世纪以来,各门具体科学既分化又综合的新发展和新成就,更全面、更深刻、更精确地展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科学分化发展的新成就,深刻而精确地揭示了各个领域各类事物内部的紧密联系。
量子力学、原子核物理学、量子化学、结构化学、分子①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枠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
生物学等学科的问世以及取得的新成就,精确地揭示了微观世界各类物质形态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
量子计量学、相对论深刻地揭示了物质运动、时间、空间、质量、能量之间的辩证联系,揭示了物质同其属性之间的紧密联系。
数理统计学、生物数学等新学科的创立及其取得的新成就,进一步把各领域内的普遍联系,以量化的形式精确地表示出来。
科学综合化发展的新成就揭示了整个世界各个领域之间的复杂的普遍联系。
大量的交叉科学、边缘科学的问世不断地揭示了相关领域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
如生物力学、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建立,揭示了生物运动形式分别同机械、物理、化学运动形式的相互联系;技术经济学、工程心理学、工程美学等学科的问世,展示了人们的经济活动、心理活动、审美活动同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
横断科学的出现,表明了整个世界各个领域之间共同的相互联系,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协同论、耗散结构理论等新学科的问世,表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之间有着共同的普遍联系,表明人们认识世界各领域的各门科学之间也是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充分证明整个世界就是由各种事物相互联系构成的统一整体。
中国传统哲学中存在着体现这种普遍联系的朴素的整体观念。
枟洪范枠中就提出构成万物的水、火、木、金、土等五行的紧密联系。
后来的“五行说”则进一步阐述了五行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对立和相互转化的相生相克的思想,表达了物质世界相互联系的整体观。
枟易经枠提出天和地、日和月、上和下、阳和阴、刚和柔等既相互对立,又紧密联系,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枟易传·序卦枠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
”表明天地、万物、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等等都是紧密联系、矛盾统一、变化发展的整体。
枟老子枠认为整个世界统一于“道”,“道生万物”,万物是一个“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统一整体。
汉代王充、北宋张载等人
都认为气为万物之本,“气聚成物”,“物散为气”,从而构成一个变化着的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他认为,纟因缊之气,动则生阳,静则生阴。
既一分为二,又合二以一。
一气之中的阴阳二端,“摩之荡之而变化无
①,聚则显形,为庶物之生;散则隐,人谓之无,纟因缊之本性,非穷”
②这不仅生动地描绘消灭也。
“天地人物屈伸往来之故尽于此。
”
了万物由气形成的普遍联系的整体状态,并且阐述了由气的内在矛盾推动这种联系和变化的深刻道理。
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注重天人关系的探讨,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等思想,从朴素唯物主义的角度,阐明了人与自然紧密联系的整体观。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为我们今天坚持和弘扬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就要辩证地看待人、人类社会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联系。
我们不仅要看到人和人类社会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一面,更要看到自然界反作用于人和人类社会的一面,人和人类社会必须珍惜爱护自然界,保护生态环境,树立普遍联系的生态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各阶层之间、区域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关系。
要用联系的观点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考虑,以宽广的眼界看待当今时代的环境污染问题、粮食问题等全球性问题。
二、辩证联系的主要特征
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多样的,也是有条件的。
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状态,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是由人们主观臆想出来而后强加于事物的。
从根本上讲,普遍联系根源于客观世界本身的物质统一①② 枟老子衍枠。
性。
联系总是物质世界本身的联系,是具体事物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没有离开整个物质世界的联系,也没有离开具体事物的联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联系和物质密不可分,物质是客观的,物质的联系无疑也是客观的。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从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反对从主观臆想的联系出发,主观武断地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同时表明了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或普遍联系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从横向看,任何具体事物、现象无不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世界上找不到一个同周围事物毫不相干的事物。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结成这样那样的联系,以此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离开同周围事物的联系,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存在和发展,也不可理解。
同样,任何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使事物成为统一整体,并构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离开了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事物就不可能是一个有机整体,既不可能存在,更不可能发展。
事物之间的联系使物质世界成为统一整体。
整个世界就像一张普遍联系的立体式的动态的网络,每一事物就是网络上的扭结。
从纵向看,先后事物之间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在先的事物孕育着后一事物的因素与成分,后一事物由在先事物变化发展而来,没有先后事物的纵向联系,也不可能有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
事物的普遍联系是以事物各有其特殊的规定性为前提的,是以事物之间的差异为前提的。
事物各不相同而又相互联系着,形成差异中的联系、差异中的统一或同一。
没有差异、差别,就无法确定事物的性质,也就无所谓联系;离开了联系,事物之间就不可能进行比较,也就谈不上区别。
所以,既要承认联系,又要承认区别;在联系中把握区别,在区别中看到联系。
只承认联系而否认区别,或者只承认区别而否认联系,都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事物的普遍联系离不开中介。
中介指的是存在于两个事物之间的中间环节,或者说两个事物之间的中间联系。
任何事物之间不论存在多大差异,甚至处于根本相反的两个极端,都可以通过中介联系起来,不同的事物通过中介被纳入到一个普遍联系的系统之中。
中介性以及一切事物都互为中介,体现着事物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特性。
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中的一环,每一事物都可以成为他事物的中介。
每个事物通过中介与其他事物连成一体。
事物的普遍联系只有通过中介才能实现,中介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用全面的整体的观点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反对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形式复杂多样,各有其特点。
从有无中介看,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从内部与外部的不同层面看,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从联系同本质的关系看,有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从地位和作用看,有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从发生的原因及其出现的确定性看,有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这些联系从不同的侧面或不同的层次表现事物整体的不同特征,它们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外在的、非本质的、次要的和偶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内在的、本质的、主要的和必然的联系,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体现事物发展的规律。
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要全面把握事物复杂多样的联系,分清哪些是内在的、主要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哪些是外在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要用全力把握那些内在的、主要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要注意研究那些外在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
事物的联系具有条件性。
条件是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任何事物的联系,总是依赖于一定的条件,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也总是随着条件的
变化而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原则。
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也无法理解。
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充分估计到条件的作用,积极创造有利的条件,改变不利的条件,使我们的实践取得成功。
条件总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
有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决定性条件和非决定性条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等等。
不同的条件,对于事物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内部条件、必要条件、决定性条件、有利条件和客观条件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外部条件、非必要条件、非决定性条件、不利条件、主观条件也影响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具体地全面地分析各种不同条件及其作用,是我们搞好各项工作的必要前提。
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样,条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原有的条件逐步消失,又出现新的条件。
原来的各种对应条件也可能相互转化,如内部条件转化为外部条件,必要条件转化为非必要条件,决定性条件转化为非决定性条件等等。
各种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发生变化。
从条件的可变性看,当不利条件多于有利条件时,不必灰心丧气、畏缩不前;当必要条件还不具备时,不能消极等待,束手无为。
人们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变客观条件,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完成预定任务所需的必要条件。
当然,改变和创造条件并不是任意的,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不顾条件,必将一事无成。
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论就是条件论,因此,尊重条件,就是尊重唯物论,尊重辩论法。
三、普遍联系与系统
普遍联系的观点既把个别事物看作整体的一部分,又把整体看作由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这个统一的整体就是系统,表现出系统性。
系统性是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重要表现。
系统是指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部分,按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是一种普遍现象,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因其内在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系统,每一事物、现象、过程同周围事物、现象、过程相互联系,构成更大的系统。
一个事物从原属的基本系统中分离出来,因相互联系又会进入另一个系统。
这就使得事物呈现复杂的系统性。
在宇宙天体中,从太阳系这样的恒星系,到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等等,莫不显示出层次分明的系统性。
在微观世界中,从原子、原子核、电子到基本粒子,也都是层次不同的大小系统,具有鲜明的系统性。
在生物界,每一个细胞都是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组成的系统;每一个生物体也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系统;每一个生物种属和生物群落也都自成系统,呈现系统性。
人和人类社会的系统性也很明显。
每一个人都有其生理上的系统性,如骨骼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
每一个人都同他人结成层次不同的系统,如家庭、乡村、学校、企业、阶级、政党、民族、国家等等。
人类社会就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要素组成的系统。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构成整个世界的系统性。
纵观整个世界,就是由无数个层级、大小不同的相对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每一事物就是这系统网络中的一个网点、网站。
既没有不成系统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也没有绝对孤立、完全封闭的系统。
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系统也只能是客观的、普遍的。
系统有自身的基本特征。
第一,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的本质特征。
任何系统都是由各个组成部分紧密联结而成的有机整体。
这些组成部分不能离开作为整体的系统而孤立地存在。
系统的整体性质是在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中形成的,也仅仅存在于这种相互联系之中。
各组成部分及其联系发生变化,系统的整体性质也将随之变化。
当一个组成部分或要素,尤其是关键性要素发生变化时,就会影响到系统中的其他要素,就可能引起系统整体
状况的改变。
系统中的要素不再是孤立存在时的状态,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着,它的性质与功能具有系统整体的新性质、新功能。
系统整体的功能大于各要素孤立存在时功能的简单相加。
第二,层次性。
层次是指系统中包含的有差别的等级。
系统由要素组成,要素是系统以下的第一层次,就是子系统。
在更小的范围内,要素又自成系统,包含着更小的系统。
系统的层次具有无限性,每一层次就是由若干小系统组成的层面系统,这些层面系统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形成多维的立体的层次网络。
不同层次的系统既有其运动的共同规律,也有各自运动的特殊规律。
把握和利用系统的层次性,就要遵循其中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
第三,结构性。
系统的结构是由构成该系统的各要素按一定的秩序、方式或比例组合而成的,是各要素之间比较稳定的结合方式。
任何系统都有自身的结构,结构是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蕴含并规定着系统的性质和功能。
结构稳定,系统就相对稳定,结构变化,系统的性质和功能就发生相应变化。
结构合理,会促使系统的发展,结构不合理则阻碍系统的发展,因此,要促使系统发展,就要不断调整、完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
第四,开放性。
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系统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的状态。
任何系统都必然地要同其他系统相互联系,成为开放性系统,这是系统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是紧密联系的。
系统论是专门研究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并对其功能进行数学描述的一门学科。
它的创始人路·冯·贝塔朗菲认为,用孤立的因果分离的机械论模式,不足以解决生物学中的理论问题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实践问题,于是提出机体系统论,后来进一步提出普通系统论。
从系统与要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特定角度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使之成为科学研究和实践中解决复杂问题的科学方法,即系统方法。
路·冯·贝塔朗菲在创立系统论的过程中,深受辩证法思想的影响,他曾明确地表示,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在形成系统理论的过程
中起过重大作用。
当然,系统论并不是哲学,不是一般的世界观,它只是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横断科学,是唯物辩证法同实践直接相联系的中介。
系统论在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广泛运用,不断证明着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
系统论的创立、发展和运用,具有极为重要的哲学意义。
第一,它用数学模型方法对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作深入细致的精确分析,为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的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提供有益的借鉴,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第二,系统方法为唯物辩证法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第三,系统论为唯物辩证法提供现代科学依据,使唯物辩证法得到更加牢固的科学基础,更有力地批驳孤立、片面、静止的机械论方法,为批判形而上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武器。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一、世界处于永恒发展之中
事物的联系和事物的发展不可分割。
事物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必然出现影响和反影响,制约和反制约,作用和反作用等不同的运动状态,有运动就有变化,有变化就有发展,因此,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
正如恩格斯所说:“这些物体处于某种联系之中,这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而这种相互作用就是运动。
”①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部动因,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①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枠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7页。
外部原因。
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说任何运动都存在于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事物的相互联系是构成运动的真正原因,离开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就无从考察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当然也更谈不上把握其实质;其二是说任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本身的现实表现就是一个运动过程。
把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结合起来,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全面性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唯物辩证法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三个范畴,含义相近,但有所区别。
“运动”侧重于表述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事物的位移到性质的变化,外延最为宽泛;“变化”侧重于强调事物内部和外部联系的演变,事物状态的改变即一事物成为他事物;“发展”则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物质世界运动变化过程中前进上升的整体趋势和总的方向,它强调的是由简单到复杂的显著运动,由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中国传统哲学中充满着丰富的朴素的发展观。
古老的枟易经枠中按照“龙”所处地位的不同,生动地描述了由低到高的发展变化过程。
枟老子枠面对剧烈的社会变动,提出“反者,道之动”的观点。
认为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反面变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①,他看到了人的贵贱、祸福、奇妖在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中相互转化的变化发展趋势。
枟易传枠则直接把“易”解释为“变”,认为“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②,揭示事物不断发生、不断日新,易到尽头就要变化,变化了就通畅,通畅才能长久保持的道理。
北宋张载在气是万物本原思想的基础上,认为气是经常运动永恒变化的,运动变化正是气的本性,他还进一步揭示变化的两种形式:一
·
79·①②枟老子·五十八章枠。
枟系辞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