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术甲子篇解读

合集下载

甲子

甲子

甲子天德贵人日。

坐子、沐浴,逢官临桃花。

白玉仙子捧印来,一举成名天门开。

贵人不向西方去,烽火空负旷世才。

辛为正官,庚为偏官,戊己为财,见甲乙为破财,丙丁伤名利艰难,生在子月,无丑合,离祖自立,亥卯辰月主贵,巳月平常之命,午月甲死子神冲,他乡立业。

申月,子嗣难有。

辰月,移根换叶。

亥月,文章显达。

甲寅天禄贵人日。

坐比肩,食神,临官禄。

禄到人间最为奇,千秋功业酬白帝。

田园风光好福气,春江月夜柳丝垂。

双木并排,见寅月,孤克,二三妻,见申酉月大贵,卯月,身太旺破财,巳月,犯刑,亥月,早步帝阙,子月拱丑,贵。

午月,会东方火局,才华超群,辰月,广置阡陌。

甲辰龙守财库日。

坐偏财库,临衰。

身坐财库一世荣,慷慨风流人多情。

财团公司善交际,官星透显管万民。

子月,水多木飘,主移根换叶。

申月、贵,酉月,富贵双显。

午戌月,主富,卯月,羊刃主败财。

丑月富厚有财,亥月透官,最贵。

寅月,龙虎拱月,叫龙吟虎啸。

甲午龙马奔驰日。

坐死、伤官、财地、进贵日。

龙马交弛好福气,娇妻美女喜北地。

八月桂花香千里,春风丽日相依依。

子月,冲午,鸳鸯难合。

亥卯未月,贵显。

午月,自刑,见亥子,主富。

丑月,身弱,见火贫。

寅月,得申酉吉,火月劳碌贫夭;卯月,财不聚;申酉月,武职得权。

甲申龙虎夺魁日。

坐绝,临杀化印。

跃马横戈驰天涯,秦山楚国帅府家。

儿女手足喜相逢,斩将夺关壮士夸。

生于子月,印化煞,贵。

亥卯未月,都贵,申月申时,死,夭命。

丑月,带疾,辰月,孤独或僧道。

巳月,清贫,敦厚聪明,且有刑。

午月,艺业成名,酉月,先贵有疾,一成一败,亥月,文章显达。

甲戌青龙献艺日。

坐养,临偏财,伤官。

一世荣华走他乡,千般艺技样样强。

官星印星来捧上,风流多情歌舞场。

子月,书海成名。

丑未月,冲刑灾,多病。

寅月贵,工作好,对妻不利,丑月,大富,巳月名利两全。

午月,富而贵。

辰月,僧道清高。

亥月,艺人,功名不遂。

戌月,背禄逐马,鸡鸭同鸣。

甲临戌,财库,富贵双全日。

乙丑玉女佩珠日(丁为玉女,丑为珠)。

六十甲子纳音的历法意义及象数原理

六十甲子纳音的历法意义及象数原理

六十甲子纳音的历法意义及象数原理第一节:纳音口诀的历法意义。

中国历法的精缩为“五运六气”,5x6=30为一纪,30x2=60为一周,即“甲子六十”。

每一干支年岁都有自己的“运”和“气” :地以五制,五运主岁;天有六节,六气司天。

用今日话说,就是“历法”规则,是编制“日历”的推算依据。

就前述篇章使用的“甲子”年的案例来说,其“五运六气”为:此年的岁月起始为“丙寅”,纳音口诀是:“甲己之岁起丙寅”。

所谓“土运太过”,其“土运”在纳音口诀里是“庚午辛未路旁土”,即所谓“土局”。

所谓“太过”,天文历法意义是阴阳双轨时刻位点的距离和差距。

在《内经·素问》里有解释说明:“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岁土太过,雨湿流行。

上应镇星”,需要用“闰月余”做历法调整。

其中的“客运”和“主运”及其五音之对应、“客气”和“主气”的左间右间司泉对应,则是阴阳二历轨道的时刻位点累计推算,也是根据星空布局做历法调整的核算。

其象数依据是五行甲子的“相冲”、“相克”和“相合”(例如三合六合等)。

表格左面,“节气”为二十四节气,“方位”为二十四方位,“月建”为阴历十二个月,合成为阴阳二历的双轨制周期轨道对应。

以此双轨制轨道对应为参照,根据纳音口诀星空布局来核算和矫正“五运六气”的交司时刻,就是一部“年历”、“月历”或“日历”了。

简单说,上述“五运六气”表格就是阴阳二历合一的计算表格,纳音口诀则是整个六十个“五运六气”的表格推算的和便于记忆的精简概括。

特别需要附带说明的是:中医广泛借用天文历法的方法和术语来说明人体状态和医疗保健方法,五运六气是个典型例子,气功纳甲法也是个例子。

可以说,这是中医的一大特点,甚至是中医“量化分析”的组成部分和“辩证实施”的理论方法依据。

因此,了解纳音方法对学习掌握中医知识也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纳音口决的象数原理如前所说,纳音口诀里的“土五局”是个常数。

除了“土五局”之外,还有“木三局”、“火六局”、“金四局”和“水二局”,五行各有相应的常数。

六十甲子表详细讲解

六十甲子表详细讲解

六十甲子表详细讲解一、甲子表的概述1.1 甲子表的定义甲子表,又称六十甲子纪年法,是中国传统的纪年方法之一。

它以天干和地支的组合形成六十个甲子,用于记录年、月、日、时等时间单位。

1.2 甲子表的起源甲子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研究。

根据中国的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和地支分别有十个,相互组合可以形成六十个甲子。

由于天干和地支的轮转,这六十个甲子可以用来纪年,形成了甲子表。

1.3 甲子表的用途甲子表常被用于预测命运、起名取字、祭祀选择、农历推算等方面。

在古代,人们相信每个人的命运和运势都与出生时的甲子有关,因此甲子表可以用来推算一个人的命运和吉凶。

二、甲子表的结构与组成2.1 天干与地支甲子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天干和地支。

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

2.2 天干和地支的组合将天干和地支进行两两组合,可以形成六十个甲子。

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排列成一个完整的甲子表。

三、甲子表的应用3.1 纪年与推算甲子表常被用来纪年。

每过六十年,就会循环一次。

这种纪年法不仅可以用于农历的纪年,还可以用于公历的纪年。

3.2 命理学与八字甲子表还被用于命理学中的八字推算。

八字是根据出生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组合而成的,可以通过甲子表找到对应的天干地支,进而推算个人的命运、性格等信息。

3.3 起名取字甲子表也可以用于起名取字。

根据出生年份的甲子,可以找到对应五行属性,再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选取适合的字与名字的拼音相配,以求得吉利。

3.4 婚嫁祭祀甲子表在婚嫁祭祀方面也有应用。

人们可以根据甲子表推算出适合的日子进行婚礼、祭祀等活动,以增加吉利。

四、甲子表的意义和影响4.1 文化传承甲子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它是古代天文学研究的产物,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时间的认识和纪年方法的智慧。

4.2 古代社会生活甲子表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六十甲子推算与运用方法

六十甲子推算与运用方法

六十甲子推算与运用方法
六十甲子是中国传统农历纪年法中的一种计时方式,它由天干和地支组合而成,共有六十个甲子。

在古代,六十甲子被广泛应用于历法、农历、星座以及预测等领域。

如今,这个古老的推算方法仍然被人们用于命理学、风水,乃至日常生活中。

这种推算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以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环组合,形成六十年一个周期。

在命理学中,六十甲子被用来推测个人的命运和性格特征。

通过分析出生年份的天干地支组合,可以得出对应的五行属性和十二宫位,进而得出有关个人运势的信息。

在风水学中,六十甲子被用来评估房屋的吉凶方位和风水格局。

根据屋主的出生年份和建筑方位,可以确定适合的摆设布局,以保证居住环境的平安和吉祥。

六十甲子还常被运用于农历纪年、结婚日期的选择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吉凶预测。

在农历纪年方面,根据六十甲子的循环周期,可以推测出每年各个生肖对应的干支组合,进而确定每年的年份。

在结婚日期选择中,人们常根据夫妻双方的出生年份和六十甲子的组合,选择有利于两人感情和事业发展的吉日良时。

六十甲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时间推算工具。

从命理到风水,从农历纪年到吉凶预测,它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深入学习和了解六十甲子推算与运用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推算工具,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帮助和指引。

六十甲子纳音解释

六十甲子纳音解释

六十甲子纳音解释六十花甲纳音五行六十花甲是中国传统计时制度的特色内容,它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配纳组合而成。

古代择吉术将五行的每一行都进一步细化为六类,并给每类分别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性名称,然后将六十花甲再纳入到五行体系里,就形成了六十花甲纳音五行。

与流行的五行理论比较概括、分类过简有所不同,六十花甲纳音五行是一套更为细密、更具有操作性的五行体系。

关于六十花甲纳音五行的理论来源,顾炎武《辍耕录》认为:按照洪范五行(即河图),一、六为水、二、七为火、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五、十为土;而五行之中,惟有金、木有自然之音,至于水、火、土,则必须假借金、木而成音;水遇土激则有音,故五、十虽是土之数,乃为水音;火入水沃沸而有音,故一、六虽是水之数,乃为火音;土经火煅而有音,故二、七虽是火之数,乃为土音。

所以金音四、九,木音三、八,水音五、十,火音一、六,土音二、七。

干支与河图之数的对应关系是:甲、己、子、午——九;乙、庚、丑、未——八;丙、辛、寅、申——七;丁、壬、卯、酉——六;戊、癸、辰、戌——五;巳、亥——四。

按照以上对应关系,甲子、乙丑,甲与子对应之数皆为九,乙与丑对应之数皆为八,总计四字共得三十有四,除去三十成数,余数为四,而四在河图里五行为金,所以甲子、乙丑的纳音五行也为金。

丙寅、丁卯,丙、寅对应之数皆为七,丁、卯对应之数皆为六,总计四字共得二十有六,除去二十成数,余数为六,而六在河图里五行为水,火以水为音,故丙寅、丁卯纳音为火。

戊辰、己巳,戊、辰对应之数皆为五,己对应之数为九,巳对应之数为四,总计四字共得二十有三,除去二十成数,余数为三,三乃木数,故戊辰、己巳纳音为木。

庚午、辛未,庚数为八,午数为九,辛数为七,未数为八,总计四字共得三十有二,除去三十成数,余数为二,二乃火数,土心火为音,故庚午、辛未纳音为土。

甲申、乙酉,甲数为九,申数为七,乙数为八,酉数为六,总计四字共得三十,其数三十,十乃土数,水以土为音,故甲申、乙酉纳音为水。

中国古代历法的编制

中国古代历法的编制

中国古代历法的编制《后汉书·律历下》记载:历数之生也,乃立仪、表,以校日景。

景长则日远,天度之端也。

日发其端,周而为岁,然其景不复;四周千四百六十一日,而景复初:是则日行之终。

以周除日,得三百六十五四分度之一,为岁之日数。

日日行一度,亦为天度。

察日月俱发度端,日行十九周,月行二百五十四周,复会于端,是则月行之终也。

以日周除月周,得一岁周天之数。

以日一周减之,余十二十九分之七,则月行过周及日行之数也,为一岁之月。

以除一岁日,为一月之数。

月之余分积满其法,得一月,月成则其岁大。

上段话的意思是说:古人将一根竿子(后世华表的雏形)立在地上,通过长年累月观测日影的变化,得到以下两条信息:1、4年日影一个周期,共1461天,故:1个太阳回归年为1461÷4=365又1/4(日);2、19个回归年刚好等于235个朔望月,故:235÷19=12又7/19;即,1个回归年含有12又7/19个朔望月;19×(365又1/4)÷235=29又499/940;即,1个朔望月含有29又499/940(日)。

这样,可以得到以下三条结论:一、因为历法认为1个回归年有365又1/4(日),余数为1/4,所以称为“四分历”;从本年的冬至日,经过365又1/4(日)后,下一日便为次年的冬至日;二、因为历法认为1个回归年含有12又7/19个朔望月;即1个回归年比12×1个朔望月多出1个7/19朔望月来,2个回归年比12×2个朔望月多出2个7/19朔望月来,19个回归年比12×19个朔望月多出19个7/19朔望月来,即19个回归年多出7个朔望月来,多出来的7个月,称为“闰月”,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置闰规则;或19×12+7=235(朔望月),也可得出“十九年七闰”的置闰规则。

三、因为历法认为1个朔望月含有29又499/940(日),所以从本月的朔日,经过29又499/940(日)后,下一日便为次月的朔日;以上便是《四分历》的数学基础。

历术甲子篇——精选推荐

历术甲子篇——精选推荐

◎历术甲子篇太初元年,岁名「焉逢摄提格」,月名「毕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

正北十二无大馀,无小馀;无大馀,无小馀;焉逢摄提格太初元年。

十二大馀五十四,小馀三百四十八;大馀五,小馀八;端蒙单阏二年。

闰十三大馀四十八,小馀六百九十六;大馀十,小馀十六;游兆执徐三年。

十二大馀十二,小馀六百三;大馀十五,小馀二十四;彊梧大荒落四年。

十二大馀七,小馀十一;大馀二十一,无小馀;徒维敦牂天汉元年。

闰十三大馀一,小馀三百五十九;大馀二十六,小馀八;祝犁协洽二年。

十二大馀二十五,小馀二百六十六;大馀三十一,小馀十六;商横涒滩三年。

十二大馀十九,小馀六百一十四;大馀三十六,小馀二十四;昭阳作鄂四年。

闰十三大馀十四,小馀二十二;大馀四十二,无小馀;横艾淹茂太始元年。

十二大馀三十七,小馀八百六十九;大馀四十七,小馀八;尚章大渊献二年。

闰十三大馀三十二,小馀二百七十七;大馀五十二,小馀一十六;焉逢困敦三年。

十二大馀五十六,小馀一百八十四;大馀五十七,小馀二十四;端蒙赤奋若四年。

十二大馀五十,小馀五百三十二;大馀三,无小馀;游兆摄提格征和元年。

闰十三大馀四十四,小馀八百八十;大馀八,小馀八;彊梧单阏二年。

十二大馀八,小馀七百八十七;大馀十三,小馀十六;徒维执徐三年。

十二大馀三,小馀一百九十五;大馀十八,小馀二十四;祝犁大芒落四年。

闰十三大馀五十七,小馀五百四十三;大馀二十四,无小馀;商横敦牂後元元年。

十二大馀二十一,小馀四百五十;大馀二十九,小馀八;昭阳汁洽二年。

闰十三大馀十五,小馀七百九十八;大馀三十四,小馀十六;横艾涒滩始元元年。

正西十二大馀三十九,小馀七百五;大馀三十九,小馀二十四;尚章作噩二年。

十二大馀三十四,小馀一百一十三;大馀四十五,无小馀;焉逢淹茂三年。

闰十三大馀二十八,小馀四百六十一;大馀五十,小馀八;端蒙大渊献四年。

十二大馀五十二,小馀三百六十八;大馀五十五,小馀十六;游兆困敦五年。

十二大馀四十六,小馀七百一十六;无大馀,小馀二十四;彊梧赤奋若六年。

甲子纪年法

甲子纪年法

甲子纪年法又名干支纪年法。

在太乙数中,每个甲子是分为三元,1984年后为甲子下元。

我国用甲子来纪年。

由十天干的甲、丙、戊、庚、壬和十二地支的子、寅、辰、午、申、戌相配,以十天干的乙、丁、己、辛、癸和十二地支的丑、卯、巳、未、酉、亥相配,共六十组,周而复始循环使用。

现在的干支年建寅。

计算方法是西历年份减3后除10的余数为干,除12的余数为支。

其中,1为甲为子。

甲子纪年法有一缺陷,即每六十年就有一个重复的年号,因此,古人又以帝号纪年。

现在,甲子纪年法仍为我国农历纪年所采用。

开始时间从黄帝时开始。

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世界的诠释。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六十甲子:用十干的"甲、丙、戊、庚、壬"和十二支的"子、寅、辰、午、申、戌"相配,十干的"乙、丁、已、辛、癸"和十二支的"丑、卯、巳、未、酉、亥"相配,共配成六十组,称为《六十甲子》记月: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正月是由寅开始,二月是卯,三月是辰....直至十二月丑。

然後依次与天干组合,开头的一年的正月是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如此类推。

如同上表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记日:按顺序先後排列,两个月六十日,刚好一个干支的周期记时: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23:00~1:00为子时;1:00~3:00为丑时……21:00~23:00为亥时。

历术甲子篇计算规律

历术甲子篇计算规律

历术甲子篇计算规律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那神秘又有趣的历术甲子篇计算规律。

这就像是一场数字们的超级派对,每个数字都有自己独特的舞步和角色呢。

你看那甲子,就像是数字王国里的超级明星,站在舞台的最中央。

整个计算规律就围绕着它展开,它就像一颗大树的主干,其他的数字规则都像是从它身上长出来的枝枝蔓蔓。

计算规律里的那些步骤啊,就像是魔法咒语。

每一个数字的加减乘除,都像是在施展魔法。

比如说,这里面的进位和退位,就像是数字在玩跳房子游戏,有时候一下子蹦好几格,那速度快得就像闪电侠在数字跑道上冲刺。

这里面的规律还有点像超级复杂的拼图游戏。

一块数字对应着一块规则,你要是放错了地方,整个画面就乱套了。

就好比你把大象的鼻子安到了长颈鹿的头上,那可就成了一个超级滑稽的怪物。

而且哦,这些计算规律有时候会突然给你一个小惊喜,就像你在挖宝藏,本来以为就那么一点小收获,结果突然挖出一个大金块。

可能在你按照常规思路计算的时候,突然有个特殊的规则冒出来,就像调皮的小精灵在数字世界里捣乱,不过这个捣乱却是充满趣味的。

你要是把历术甲子篇计算规律想象成一场足球赛,那每个数字都是球员。

它们在规则的绿茵场上跑来跑去,有时候一个数字巧妙地传球给另一个数字,然后来一个漂亮的射门,也就是得出了准确的计算结果。

在这个数字的大舞台上,有些数字特别活跃,就像那些爱出风头的流行歌手,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出现。

而有些数字则默默在后台做着辅助工作,就像那些幕后的工作人员,虽然不那么耀眼,但缺了它们可不行。

整个计算规律就像一个巨大的迷宫,你得小心翼翼地在里面穿梭。

有时候你感觉自己快迷路了,突然发现一个小标记,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盏明灯,那就是关键的计算提示。

当你慢慢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像是你驯服了一群调皮的小宠物。

它们会乖乖地按照你的指令行动,你可以轻松地让它们组合出你想要的结果。

这时候你就会觉得,哎呀,原来这看似复杂的历术甲子篇计算规律也不过如此嘛,就像拆穿了一个魔术师的小把戏,充满了成就感。

我们中国的60花甲子纳音破解

我们中国的60花甲子纳音破解

我们中国的60花甲子纳音破解我们中国人常说道我们是金命或木、火、土、水命,其实它用的就是60甲子年的纳音,之所以称为“花”甲(子)、就是因为金木水火土的排列没有顺序,没有规则,千百年来纳音一直没有被破解,现在看看吧,现转如下:八部断易之甲子纳音初破中华周易协会杨同仁我国的农历是太阴历,古代历法是用干支纪年,从甲子乙丑起至壬戌癸亥止,称为一甲子。

每个流年,由一天干和一地支组合而成。

60甲子年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配,每一行纳于十二干支,形成六十个纳音,其中,每个五行细分成六种,一共三十个五行纳音,每两年为一相同纳音五行。

60年往复一轮、周而复始。

谈到纳音的来源是有下列记述的:“六十甲子纳音,实即六十律逆相为宫之法。

一律合五音,十二律即纳六十音。

纳音的基本方法是:同类娶妻,隔八生子。

这也是律吕相生的法则。

干为天,支为地,音为人;又每两组配一纳音五行,具体含义,至今仍是一个谜。

”“昔者, 黄帝将甲子分轻重而配成六十, 号曰花甲子, 其花字诚为奥妙, 圣人借意而喻之, 不可着意执泥. 夫自子至亥十二宫, 各有金、木、水、火、土之属,始起于子为一阳, 终于亥为六阴, 其五行所属金、木、水、火、土, 在天为五星,于地为五岳, 于德为五常, 于人为五脏, 其于命也为五行. 是故甲子之属乃应之于命, 命则一世之事. 故甲子纳音象, 圣人喻之, 亦如人一世之事也. 何言乎? ”六十甲子配五行纳音表甲子、乙丑,配海中金;丙寅、丁卯,配炉中火;戊辰、己巳,配大林木;庚午、辛未,配路旁土;壬申、癸酉,配剑锋金;甲戌、乙亥,配山头火;丙子、丁丑,配洞下水;戊寅、己卯,配城墙土;庚辰、辛巳,配白腊金;壬午、癸未,配杨柳木;甲申、乙酉,配泉中水;丙戌、丁亥,配屋上土;戊子、己丑,配霹雷火;庚寅、辛卯,配松柏木;壬辰、癸巳,配常流水;甲午、乙未,配沙中金;丙申、丁酉,配山下火;戊戌、己亥,配平地木;庚子、辛丑,配壁上土;壬寅、癸卯,配金箔金;甲辰、乙巳,配佛灯火;丙午、丁未,配天河水;戊申、己酉,配大驿土;庚戌、辛亥,配钗钏金;壬子、癸丑,配桑松木;甲寅、乙卯,配大溪水;丙辰、丁巳,配沙中土;戊午、己未,配天上火;庚申、辛酉,配石榴木;壬戌、癸亥,配大海水。

六十甲子--速记及应用

六十甲子--速记及应用

六十甲子--速记及应用
六十甲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时间循环系统,它由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成,共有60个组合。

该系统在中国文化中的应用广泛,不仅出现在历法、农历、占卜等领域中,也常用于纪年、起名、取号等方面。

六十甲子可以用于记录时间,尤其在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时间概念和计时工具的情况下,被广泛应用于历法中。

传统中国历法分为农历和阴阳历两种,而六十甲子则用来标识农历的年份。

每一种甲子组合可以表示一个周期(60年),具体的表达形式是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来表示,比如甲子、乙丑、丙寅等。

除了在历法中使用外,六十甲子还常被用于纪年和纪法中。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习惯以六十甲子来纪念和纪年,如庚子年(2020年)或丙午年(2026年)。

此外,六十甲子也出现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上,比如在传统占卜中,六十甲子的组合也用于演算吉凶吉日,通过一个人的生辰六十甲子组合来预测吉凶祸福等。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算命、命理学等领域。

在取名和号码的时候,人们也常用六十甲子来选择吉祥的组合。

六十甲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应用正如我们现代人常用的公历一样,它是中国古代人们记录时间的一种有效方法。

每一种甲子组合具有独特的意义和象征,被广泛应用于历法、纪年、占卜、命理学等领域。

六十甲子的使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记
忆和辨识时间,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六十甲子都是中国文化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重要元素。

历术甲子篇解读

历术甲子篇解读

历术甲子篇解读遗世历术宝典《历术甲子篇》解读(先秦历法讲座的整理稿)秩龄童敬撰序言司马迁巨制《史记》中有一篇,也是唯一的一篇与众不同的奇文。

奇文之奇,除了满纸数码,用的全是行业术语之外,还夹着一组有音无义需要破译的“密码”。

暴看起来这本书像数命玄书,又像不让世人轻易破读的武功秘籍。

其书名曰:《历术甲子篇》。

近世学者张汝舟苦守“二毋”书斋,潜心古代历法,集成果于其遗著《二毋室古代历法论丛》。

张氏研究揭示:《历术甲子篇》竟然是由司马迁悉心、原貌、完整保存,幸得以留长传远的,属于古四分历的历术宝典。

张氏称之为“遗世宝书”。

兹再为文,实因张氏遗著付梓之时,知识尚不被尊重,正如《西游》借佛祖言:这“经”当日贱卖了。

余曾一睹张氏文,心动怦然,经久萦怀。

久之亦有参悟,希冀一吐为快。

或以能继承经世之绝学,宏扬国故精粹,引为快慰。

本文立足点于容易为人忽视,且常不为见及之处,道鲜为道及之语,另涉及一些与名家定论相左的另见。

○从《殷历》说起中国传统历法中,对于“殷历”从来就包含两个不同的含意。

其一是夏、商、周三代中属于殷代使用的历谱或是历书。

但是这样的历谱或是历书至今尚未发现(寄希望于考古新发掘!);因为所有关于那一时期历纪的史料虽然有一些,但只能算是由观象留下来的授时记录。

另一则是由《汉书·律历志》明确记载的《殷历》。

这是一份成文的历书或是兼有历谱性质的历书。

其书虽然现在已经失传,但存于《汉书·律历志》,由刘歆录于其著作《三统历谱》中,系统引用而且点明是《殷历》的处所不少,其史料是极其珍贵的。

研讨先秦历法,解读《历术甲子篇》奇文,必要求对其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先说《殷历》书名的确有。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汉武帝颁行《太初历》以后二十七年的元凤三年(西元前78年),太史令张寿王上书对《太初历》发难。

由于大多数参加者坚持“历本之验在于天”,由实践检验《太初历》颁行二十多年来(比其它历书)更符合于天象,经过历时三年的大讨论,“是非坚定”,太史令张寿王以“下课”告终。

中国古代历法《历术甲子篇》的研究(七)应用1

中国古代历法《历术甲子篇》的研究(七)应用1

中国古代历法《历术甲子篇》的研究(七)应用1三、《历术甲子篇》历法的应用⑴、前“大余”是记年前十一月朔的干支。

“无大余”就是那天是零。

据《一甲数次表》,零代表甲子,那天是甲子日;“无小余”就是那天零时合朔,也就是甲子时。

即:前大余————年前子月朔日干支。

前小余————合朔时的分数。

⑵、后“大余”是年前冬至的干支。

“无大余”就是冬至那天是零(即甲子日);“无小余”就是零时(甲子时)冬至。

即:后大余————年前子月冬至日干支。

后小余————交冬至时的分数。

⑶、具体推算还须加蔀余。

即:蔀余 + 前大余 = 合朔日干支蔀余 + 后大余 = 冬至日干支(一)、入蔀年的算法:殷历甲寅上元是公元前1567年,己知公元前427年前十一月己酉日子时会朔为基点的蔀法己是十六蔀,即己酉蔀、蔀余为45。

以此为基点,便可上下推算数千年的朔闰情况。

基本蔀法是:设X为所求年。

(X ± 427) ÷ 76 =商数……………余数⑴求公元前427年后至公元前1年的所在蔀:(427—X)÷ 76 =商数(整数)………余数①16 +商数= x年所入蔀数。

②余数+ 1 ==入蔀年数(亦曰:余数算外)。

例一、又,贾谊《鹏鸟赋》:“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鹏集于舍。

”“单阏”是“卯”的别名。

根据贾谊生活时代推知,卯年即丁卯年。

单阏乃“徒维单阏”之省称。

这是汉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丁卯年。

推算:427—174=253(年) .以蔀法除之253÷76=3……余25(算外加1)16 + 3 == 19(十九丙午蔀) 蔀余地42该年为丙午蔀第26年。

(前427年在己酉蔀,己酉蔀之后三蔀即丙午蔀。

算外,入第26年。

)查,《历术甲子篇》太初二十六年,大余五,小余三十一。

蔀余加前大余:42+5=47(辛亥)得知,前174年子月辛亥目31分合朔。

按月推之:丑月庚辰,530寅月庚戌,89卯月己卯,588辰月己酉,147巳月戊寅。

易经基础知识:甲子概述

易经基础知识:甲子概述

易经基础知识:甲⼦概述甲⼦是将⼗天⼲与⼗⼆地⽀按顺序进⾏组合,其最⼩公倍数是60,即六⼗年为⼀周期。

取天⼲第⼀位“甲”与地⽀第⼀位“⼦”相配起来即“甲⼦”。

因天⼲与地⽀相配六⼗年“甲⼦”才出现⼀次,故甲⼦⼜称为“六⼗甲⼦”,或称“六⼗花甲”。

我国古代是⽤⼲⽀六⼗甲⼦纪年的(现今仍然沿⽤),所以有六⼗年⼀轮回之说;六⼗甲⼦⽤于纪⽉则是五年⼀个轮回(⼀年⼗⼆个⽉);六⼗甲⼦⽤于纪⽇则是两个⽉⼀轮回(⼀个⽉三⼗天);六⼗甲⼦⽤于纪时则是五天⼀个轮回(⼀天⼗⼆个时⾠)。

甲⼦是⽤于纪年、⽉、⽇、时的符号,如甲⼦年、⼄丑⽉、丙寅⽇、丁卯时等等。

⼲⽀相配,天⼲⽴⽽不动,地⽀轮流相配。

1年甲⼦年甲⼦即⼲⽀纪年法。

因天⼲⼗位,地⽀⼗⼆位,天⼲与地⽀相配⼀轮之后,地⽀尚余下两⽀;这余下⼆⽀再与新⼀轮天⼲相配,天⼲配过两轮之后,地⽀则余下四⽀;余下四⽀再与第三轮天⼲相配,天⼲配过第三轮后,地⽀则余下六⽀;余下六⽀再与第四轮天⼲相配,天⼲配过第四轮后,余下地⽀⼋⽀;余下⼋⽀再与天⼲第五轮相配,天⼲配过第五轮后,余下地⽀⼗⽀;余下⼗⽀正好与天⼲第六轮相配,完成六⼗年⼤轮回。

六⼗甲⼦具体相配排列如下:甲⼦⼄丑丙寅丁卯戊⾠⼰巳庚午⾟未壬申癸⾣甲戌⼄亥丙⼦丁丑戊寅⼰卯庚⾠⾟巳壬午癸未甲申⼄⾣丙戌丁亥戊⼦⼰丑庚寅⾟卯壬⾠癸巳甲午⼄未丙申丁⾣戊戌⼰亥庚⼦⾟丑壬寅癸卯甲⾠⼄巳丙午丁未戊申⼰⾣庚戌⾟亥壬⼦癸丑甲寅⼄卯丙⾠丁巳戊午⼰未庚申⾟⾣壬戌癸亥从以上相配排列可以看出以下特点:1、天⼲⽴⽽不动,地⽀轮流与天⼲相配,这叫地配天,阴配阳,⼥配男,所以男为娶,⼥为嫁,男在家待⼥⽽来,⼥只有离开⽗母的家,到男家与男⽅相配才为⾃⼰的家。

这是因为在奴⾪和封建社会的农耕时代,⼈们主要靠体⼒劳动⽣存,⽽男⼈在体⼒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依附男⼈⽣存是符合常理的。

男婚⼥嫁之习也是依据天⼲地⽀相配原理形成的,因为天在上,地在下,天主⼲,地主⽀,男主外,⼥主内,符合天地常理。

六十甲子解说

六十甲子解说

六十甲子的解说一、六十甲子纳音表1.以天干和地支按顺序相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组合,从"甲子"起,到"癸亥"止,满六十为一周,称为"六十甲子"。

亦称"六十花甲子"。

又因起头是“甲”字的有六组,故也叫“六甲”。

2、道家信奉的六十个星宿神,即六十甲子日值日的六十位神。

用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作为称呼这些神的名字。

3、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两两相配,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个组合,称六十甲子。

又每两组配一纳音五行,到底是什么意思,至今仍是一个谜。

4、纳音所依托的五行学说是古人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古人认为宇宙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五行的“五”,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元素,或日五气;“行”则意味着运动、轮回、作用。

要而言之,五元素的作用、循环均属于五行,朝、昼、夕、夜,一年的春、夏、秋、冬的变化,都是属于这个五行之中。

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现。

比如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声:角、徽、宫、商、羽;五味:酸、苦、甜、辛、咸;五脏:肝、心、脾、肺、肾;五情:喜、怒、哀、乐、怨;五常:仁、礼、信、义、智;五志:怒、喜、思、忧、恐;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官:目、舌、唇、鼻、耳;五体:筋、脉、肉、皮、骨;五魄:魂、神、意、魄、精;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化:生、长、化、收、藏等等,每种事情的五项内容都分别显示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顺序。

五行有生成、相生、相克的顺序。

生成的木、火、土、金、水;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顺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这就是所谓的万物相生相克。

阴阳和五行学说相结合,成为古人解释各种自然和人生现象的一种理论。

占卜和命相学是预测未来的一种活动。

甲子、乙丑,配海中金甲申、乙酉,配泉中水甲辰、乙巳,配佛灯火丙寅、丁卯,配炉中火丙戌、丁亥,配屋上土丙午、丁未,配天河水戊辰、己巳,配大林木戊子、己丑,配霹雷火戊申、己酉,配大驿土庚午、辛未,配路旁土庚寅、辛卯,配松柏木庚戌、辛亥,配钗钏金壬申、癸酉,配剑锋金壬辰、癸巳,配常流水壬子、癸丑,配桑松木甲戌、乙亥,配山头火甲午、乙未,配沙中金甲寅、乙卯,配大溪水丙子、丁丑,配洞下水丙申、丁酉,配山下火丙辰、丁巳,配沙中土戊寅、己卯,配城墙土戊戌、己亥,配平地木戊午、己未,配天上火庚辰、辛巳,配白腊金庚子、辛丑,配壁上土庚申、辛酉,配石榴木壬午、癸未,配杨柳木壬寅、癸卯,配金箔金壬戌、癸亥,配大海水二、六十甲子在八字预测的涵义地址:/19393.html甲子﹕海中金生人,乃为仓库之鼠,为人多学少成,幼年多生小灾宜当重拜爹娘,外绿胜于内缘六亲助力甚微,防生刑剋,夫妻有情义相让得相称,春生富贵双全,夏生福寿绵长,秋生中平之命,冬生能得祖业,日生财帛足用,夜生性格轻浮,六月五鬼八败。

中国古代历法《历术甲子篇》的研究(四)原文考释

中国古代历法《历术甲子篇》的研究(四)原文考释

中国古代历法《历术甲子篇》的研究(四)原文考释二、《历术甲子篇》考释(一)历术甲子篇导读《历术甲子篇》是一部历法书,不是起自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的编年表。

篇中,在焉逢摄提格太初元年之後,逐一列出了天汉元年、太始元年、征和元年等年号、年数,直至汉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

因此,极容易误解,若以为这是汉太初改历以后的编年表,这就是错误的了。

深入研究之后,便可发现其中奥妙。

清张文虎《史记扎记》中说:“历术甲子篇,志疑云:此乃当时历家之书,後人谬附增入‘太初’等年号、年数,其所说仍古四分之法,非邓平、落下闳更定之‘太初历’也”。

《历术甲子篇》每年标出三项内容:1、平年或闰年:平年曰“十二”即十二个朔望月354天。

闰年曰“闰十三”即十三个朔望月384天。

2、前後大小余:曰:“大余者日也,小余者日之奇分也”。

①前大余:是前子月朔日干支。

前小余:是合朔日时分。

②後大余:是前子月冬至日干支。

後小余:是冬至日之时分。

3、给出了干支纪年的古代干支异名(见上干支异名表)。

篇末,“右历书”以下有“大余者、日也。

小余者、日也”。

不可解。

《正义》己经指出:“自‘右历书’以下,小余又非是”。

应“准前解,小余是日之余分也”。

中国传统历法有两大问题须要解决:⑴必须是阴阳合历:我国古代历法为阴阳合历。

上面前大小余是阴历;後大小余是阳历。

由于十二个朔望月小于一回归年,十三个朔望月又大于一个回归年。

为了更好的调配回归年长度与朔望月的长度,四分历使用了大於年单位:章、蔀、纪、元。

1、一章:19年为一章,235个月(6939.75日)。

2、一蔀:4章为一蔀,76年(940月,27759日)。

3、一纪:20蔀为一纪,1520年。

4、一元:3纪为一元,4560年。

岁实:365 日。

朔策:29 。

欲使朔望月与回归年得到协调,必须采取置闰的办法。

实测己知19回归年等于235个朔望月,则1回归年等于12 朔望月;也就是说,以12个朔望月为一年(平年)计,必须在19年中加入7个闰月(闰月13个朔望月),才能与19回归年的日数相等。

中国古代历法《历术甲子篇》的研究(十)应用4

中国古代历法《历术甲子篇》的研究(十)应用4

中国古代历法《历术甲子篇》的研究(十)应用4(六)推中气:四分历规定在“无中气月置闰”,故需推算出每月之中气。

二十四节气,四分历用的是平气,它的推算方法是把一个回归年的长度均分为二十四等分,每分为15 日(计算式是:365 ×24=15 这就是一个节气的时间长度,从冬至开始.每过15 就交一个新节气。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就是按照这个办法,以《历术甲子篇》:“元年.岁名焉逢摄提格,月名毕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

正北。

十二。

无大余。

无小余;无大余,无小余”章首之岁而推定的。

四分历术以十九年七闰(即235月)为一章,四章(76年)为一蔀,二十蔀为一纪。

所谓“甲子篇”就是指二十蔀中的第一“甲子蔀”,首日为甲子,甲子的干支数次为“0”;元年”即甲子蔀第一年。

“岁名焉逢摄提格”就是说这年的干支是甲寅的别名。

“月名毕聚”是说该历建子为正……十一月为正月(《尔雅·释天》:“月在甲曰毕”。

聚,始也。

十二地支以“子”为始)。

“日得甲子”即首日为甲子。

“夜半朔旦冬至”即这天夜半子时零点零分合朔,冬至的交节时刻同在这个时候。

“旦”是后人妄加无意义,应予删去。

“正北”就是子正。

“十二”是说这年是平年,不闰,为十二个月。

“无大余,无小余;无大余,无小余。

前一个大余是指朔日的干支数次,小余是合朔时刻(以分数计,分母是(940);后一个大余是指冬至日的干支数次;小余是交气时刻(以分数计,分母是32)。

“无大余”、“无小余”的无”就是“0”。

《历术甲子篇》以太(泰)初元年为起始顺次排出了1~76年为一蔀的朔闰与气余,并列出了第二蔀(癸卯蔀)首年的朔闰与气余:“商横敦牂七十七年,正北,十二。

大余三十九,无小余大余三十九,无小余”。

这就告诉我们:“三十九”即是二十蔀每蔀朔日之“余”,也是每蔀冬至之“余”。

据《历术甲子篇》所提供的数据.我们可以列出三个表,即《一甲数次表》,《二十蔀余表》和《甲子蔀子月朔闰、气余表》(如前)。

甲子推算方法

甲子推算方法

甲子推算方法“甲子推算方法”是中国古代推算天文历法和节气方法的一个重要准则。

它是指用“甲子”作为起始时间,每天走一步,每十步一小甲,每六十步一大甲,由甲子循环循环,推算每一年月日的礼乐仪祀之用。

甲子推算方法是中国古代推算天文历法和节气方法的一个重要准则,古人把每一年的天文历法和节气按照甲子的循环而记录下来,由此可以推算出每一天的日期。

由于甲子的循环是一种规律,因此可以推算出远古以至于今天的日期,为日期的计算提供了规律性的依据。

甲子推算方法的诞生,离不开中国古代天文定历的技术,古代参考这类技术确定公历,以记录每一年的天文历法和节气。

古人以纪历天文历法为依据,在中国早期文字记载中,便可以看到甲子推算方法的存在。

甲子推算方法的思想非常具有创新性,是古代发明家们多年苦心思想出来的成果,他们将“甲子”作为起始时间,每天走一步,每十步一小甲,每六十步一大甲,由甲子循环循环,推算出未来的日期。

甲子推算方法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得到了中国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而且,还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学和天文学等学者的研究,其中也有许多优秀的思想成果得到实现,并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部分。

甲子推算方法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甲子推算方法的发明,深深影响了中国早期的历法,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环,其他文明也仿照这种思想,发明了自己的历法体系。

到今天,甲子推算方法的应用还在继续,它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部分,并不断地受到中国官方和社会的重视与推崇。

甲子推算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更适合于现代化的应用,并且更加方便、快捷。

总之,甲子推算方法对中国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得到了中国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而且,也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学和天文学等学者的研究,其中也有许多优秀的思想成果得到实现,并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部分。

它不但对古代发展有重要贡献,而且在现代也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应用甚至更加广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术甲子篇解读遗世历术宝典《历术甲子篇》解读(先秦历法讲座的整理稿)秩龄童敬撰序言司马迁巨制《史记》中有一篇,也是唯一的一篇与众不同的奇文。

奇文之奇,除了满纸数码,用的全是行业术语之外,还夹着一组有音无义需要破译的“密码”。

暴看起来这本书像数命玄书,又像不让世人轻易破读的武功秘籍。

其书名曰:《历术甲子篇》。

近世学者张汝舟苦守“二毋”书斋,潜心古代历法,集成果于其遗著《二毋室古代历法论丛》。

张氏研究揭示:《历术甲子篇》竟然是由司马迁悉心、原貌、完整保存,幸得以留长传远的,属于古四分历的历术宝典。

张氏称之为“遗世宝书”。

兹再为文,实因张氏遗著付梓之时,知识尚不被尊重,正如《西游》借佛祖言:这“经”当日贱卖了。

余曾一睹张氏文,心动怦然,经久萦怀。

久之亦有参悟,希冀一吐为快。

或以能继承经世之绝学,宏扬国故精粹,引为快慰。

本文立足点于容易为人忽视,且常不为见及之处,道鲜为道及之语,另涉及一些与名家定论相左的另见。

○从《殷历》说起中国传统历法中,对于“殷历”从来就包含两个不同的含意。

其一是夏、商、周三代中属于殷代使用的历谱或是历书。

但是这样的历谱或是历书至今尚未发现(寄希望于考古新发掘!);因为所有关于那一时期历纪的史料虽然有一些,但只能算是由观象留下来的授时记录。

另一则是由《汉书·律历志》明确记载的《殷历》。

这是一份成文的历书或是兼有历谱性质的历书。

其书虽然现在已经失传,但存于《汉书·律历志》,由刘歆录于其著作《三统历谱》中,系统引用而且点明是《殷历》的处所不少,其史料是极其珍贵的。

研讨先秦历法,解读《历术甲子篇》奇文,必要求对其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先说《殷历》书名的确有。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汉武帝颁行《太初历》以后二十七年的元凤三年(西元前78年),太史令张寿王上书对《太初历》发难。

由于大多数参加者坚持“历本之验在于天”,由实践检验《太初历》颁行二十多年来(比其它历书)更符合于天象,经过历时三年的大讨论,“是非坚定”,太史令张寿王以“下课”告终。

在讨论中,众人提到张寿王持在手中的“乃太史官《殷历》也。

”说明先秦存于史官确实有一本名为《殷历》的历谱或历书。

上书接着说:“至孝成之世,刘向总六历,列是非,作《五纪论》。

子刘歆究其微眇,作《三统历》及《谱》以说《春秋》。

”《三统历·三统历谱·世经》就是在总结太初制订历并法以“历”带“史”的一部大著作。

三统历谱的一元岁为4617岁。

一元岁分为三统岁。

于是每统岁则为1539岁。

为了适合太初元年(西元前104年)作为“本元岁”一元复始之年的要求,刘歆令距离西元前104年1539年的那一年,为上元岁的“孟统”即第三统的开端。

又以19岁为一(闰)章之岁,即从104 +1539 = 前1643年为始,共编81章岁首子月朔日干支作为历谱。

本文用序码1-60与“六十甲子”的甲子至癸亥相对应。

如:1表甲子,60表癸亥,等。

用六十甲子顺序数码表示的“孟统”谱的干支码列于附表一:表一《三统历》孟统八十一章岁历谱21——60—40—20—60※⑴39—19—59—39※⑵18—58—38—18※⑶57—37—17—57※⑷36—16—46—36※⑸15—55—35—15※⑹54—34—14—54※⑺33—13—53—33※⑻12—52—32—12※⑼51—31—11—51※⑽30—10—50—30※⑾09—49—29—09※⑿48—28—08—48※⒀57—07—47—27※⒁06—46—26—06※⒂45—25—05—45※⒃24—04—44—24※⒄03—43—23—03※⒅42—22—02—42※⒆21—01—41—21※⒇→入太初本元首章-01…(前104年:太初元年)。

表中数码符※之后带括号的数字,是刘歆在其《三统历谱· 世经》上附注的《殷历》的“蔀”岁序,并且逐一标上了《殷历》同一天的日干支。

因为其干支码正好是《三统历谱》干支顺序码加“1”,所以可以省去再标的手续。

也就等于由刘歆为后人留下了《殷历》的一份同期历谱表。

从上面的数据中,将属于《殷历》的历数,即每蔀岁首日干支和相应的西元年份,逐一摘出,可得另一专属《殷历》的历数表,列于表二:表二《殷历》二十蔀岁首日干支表(西元前年号·蔀岁序号· 首月朔日干支)年号蔀序干支年号蔀序干支年号蔀序干支年号蔀序干支1567·01·01 1491·02·40 1415·03·19 1339·04·581263·05·37 1187·06·16 1111·07·55 1035·08·340959·09·13 0883·10·52 0807·11·31 0731·12·100655·13·49 0579·14·28 0503·15·07 0427·16·460351·17·25 0275·18·04 0199·19·43 0123·20·22由表二摘出的《殷历》历数列表,可以窥测出:1、本蔀岁首日干支序码,就是上一蔀岁首日的干支序码加39之后除以60的余数。

用传统的“六十甲子”表达方式可以叙述为:本蔀岁首日干支由上蔀岁首日干支往下推三十九位。

2、已知“古四分历”蔀岁的日参数取为27759平太阳日。

27759÷60=462…39。

上面的结果变句话表述:古四分历一蔀岁长462甲子另39日。

两者比较,可以看出《殷历》推历的根据与“古四分历”一致,《殷历》的历算根据用的正是“古四分历”。

据此,可以初步认定:《殷历》不是完成于殷代,也更不是殷代帝王使用的“时王之术”。

因为在殷代,凭肉眼观察天象,即或能够达到如此的高精度,也没有证据证明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长度里,能同时达到与“古四分历”规则如此合步的程度。

下一步,我们用现代的知识将《殷历》数据距密近天象的程度,列出上面20个历点的误差(以天为单位)如附表三:表三《殷历》二十个历日历点误差(单位:天)01 -3.75, 02 -3.50, 03 -3.25, 04 -3.00, 05 -2.75,06 -2.50, 07 -2.25, 08 -2.00, 09 -1.75, 10 -1.50,11 -1.25, 12 -1.00, 13 -0.75, 14 -0.50, 15 -0.25,16 ±0.00, 17 +0.25, 18 +0.50, 19 +0.75, 20 +1.00。

如果用定朔概念来分析《殷历》的误差,其结果可能略有不同,但无关以下结论:1、《殷历》的误差呈线性;2、历数与天象的误差值,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交点在《殷历》第十六蔀蔀首,即西元前427年;3、前于交点的误差带负号,后于交点的误差则带正号。

从上面说的三条关于误差的“结论”,可作如下的分析:《殷历》的误差是有规律而不是呈零乱带偶然性的。

它与密近天象的冬朔时间有唯一的交点,说明这一时间极可能是《殷历》文献完成的年代,至少也是以此期间天象完成的著作;而其误差呈前负而后正,则给予了《殷历》正是完成于这一时期的充份证明。

由以上分析,可以完全确定,借名殷代而实际完成并实施《殷历》的时间当是在第十六蔀首岁的年代,合西元前427年。

其时为周考王(前440—426)十四年。

因此,可以肯定:《殷历》是完成于战国初年用于授时的中国第一部成文历法文献。

一《历术甲子篇》历数表《历术甲子篇》主文为时间长度一蔀岁,即76岁的历算数据,含其每岁首月(夏历岁前十一月)交朔和冬至的具体交节时分。

今按现代的表述方式,译其“历数”列于表四:表四《历术甲子篇》甲子蔀历数表序号Ⅰ章岁Ⅱ章岁Ⅲ章岁Ⅳ章岁01— 01.000 40.705 20.470 60.23502— 55.348 35.113 14.818 54.583闰Ⅰ 49.696 29.461 09.226 48.93104— 13.603 53.368 33.133 12.83805— 08.011 47.716 27.481 07.246闰Ⅱ 02.359 42.124 21.829 01.59407— 26.266 06.031 45.736 25.50108— 20.614 60.379 40.144 19.849闰Ⅲ 15.022 54.727 34.492 14.25710— 38.869 18.634 58.399 38.164闰Ⅳ 33.277 13.042 52.747 32.51212— 57.184 36.889 16.654 56.41913— 51.532 31.297 11.062 50.767闰Ⅴ 45.880 25.645 05.410 45.17515— 09.787 49.552 29.317 09.08216— 04.195 43.900 23.665 03.430闰Ⅵ 58.543 38.308 18.073 57.77818— 22.450 02.215 41.920 21.685闰Ⅶ 16.798 56.563 36.328 16.093说明:1、上表共四章岁,每章岁1 9岁,每岁列其建子之月(夏历岁前十一月)历朔数一个。

共7 6个数据,为一蔀岁的冬朔历数表。

表左示冬朔数在章岁中的序次。

其中夹着带“闰Ⅰ、闰Ⅱ、闰Ⅲ、闰Ⅳ、闰Ⅴ、闰Ⅵ、闰Ⅶ”示横行四年都是该章岁的闰序之年,罗马数字表其为一章岁中的第几闰年。

2、每个数由两部分合成:间隔点前面数1至6 0,为了整齐,1至9书为“0 1”、“0 2”…等,称为“大余”;意思是日期的“余”数,即是以序数表示的朔日干支。

对应于六十甲子顺序。

间隔点后面的数称为“小余”,是以日9 4 0分为分母时的日分。

中间的间隔点,也可以呼为“小数点”,但须记住,其“小数”是9 4 0进位的,在计算时,足9 4 0分,才向前“进”大余1。

3、表上数字,为了照顾今人的阅读习惯,除了将原书“六十甲子”的顺序,依次如甲子“0”升为“1”,乙丑“1”升为“2”等之外,其余数字与原书核对无误。

二《历术甲子篇》历理为古四分历1、蔀策:由表四推《历术甲子篇》“蔀策”:表上第一个数表示的是“甲子蔀”首日的日干支和交朔时分,为 1. 000,即甲子日夜半子时零分。

表上最末位,即序号17(闰Ⅶ)与纵行第Ⅳ章岁交点上数为16. 093,表示本蔀岁第76年首日于己卯日93分交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