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猎杀“全球鹰”追踪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朗猎杀“全球鹰”追踪报道
作者:陈友龙
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9年第17期
陈友龙
今年6月,在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成功击落一架由“全球鹰”无人机改装而来的RQ-4N
“广域海上监视项目”验证机(BAMS-D)后,伊朗公开了名为“塞沃姆?霍尔达德”(Sevome Khordad)的新型防空导弹系统。
作为此次事件的主角,这款形似俄罗斯“山毛榉”M2E防空系
统的新装备马上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值得我们详细探讨其发展脉络。
“霍尔达德”猎杀“全球鹰”经过
根据伊朗公开的信息,美国“全球鹰”无人机是从阿联酋的Al Dhafra空军基地秘密起飞的。
起飞之后沿着阿联酋的海岸线向霍尔木兹海峡飞行,在此期间,“全球鹰”基本上是贴着
阿联酋的海岸线过的海峡。
但是在通过海峡进入阿曼湾之后,该机航线便开始靠近伊朗了。
最初,航线是保持在离伊朗海岸80千米左右的距离上,在离伊朗和巴基斯坦海上分界线只有60
多千米的地方才向后转,往回飞。
回航时基本上都是在离伊朗海岸50千米以内飞行。
在当天早上3点30分左右,也就是无人机快要进入霍尔木兹海峡入口时,伊朗防空部队开始对其发出警告。
在开火前10分钟,也就是3点55分时,伊朗发出了最后一次警告,但是美军并未理睬,
依然保持原有航向继续飞行。
最后在4点05分,这架“全球鹰”被在海岸线附近已经等待多时的伊朗“塞沃姆?霍尔达德”防空导弹系统发射的一枚导弹命中。
导弹从点火到击中目标,大约只用了30秒,说明两者距离非常近。
事发时,一架美军的P-8A反潜巡逻机就在无人机附近执行监视任务,所以它拍下了无人机被导弹命中的瞬间。
当时P-8A的飞行高度为6 793米左右。
“全球鹰”被击中时的飞行高度和
P-8A相当。
无人机飞行高度较低,可能是正在使用光电设备对海上目标进行高清拍摄。
被击落前,这架“全球鹰”正保持6 700多米的高度,以575千米/小时左右的巡航速度,贴着伊朗领海线上空向西北方向飞行。
事后,伊朗率先展示了无人机残骸,以此显示美“无人机”“侵犯了”其领空,令美国百口莫辩。
由于伊朗发布的画面是在夜间拍摄的,视频非常模糊,不过根
据发射车类型来看,此次使用的导弹不是Taer 2B就是“赛义德” 2C,两者都是以裸弹的形式安装在移动式发射架上。
由于两者的弹翼距离尾舵的距离都较短,很难判断究竟是哪一型号。
不过在整个事件中,分布在霍尔木兹海峡附近海岛和高山上的4个伊朗雷达站也功不可没。
将
雷达部署于高山(海拔2 250米高)上可增加对低空来袭飞机的探测距离(超过200千米),4个雷达站相互配合,完成了对霍尔木兹海峡最关键的咽喉处的低中高空空域探测预警的全覆盖。
在2015年10月的Moharram的演习中,伊朗军方还展示了一款名为Fath 14的固定式远程预警雷达,它对高空目标的探测距离超过600千米,能够实现对阿联酋上空空情的探测。
由此可知,在此次打击“全球鹰”的行动中,伊朗防空部队的指挥机构对整个地区空域的空情态势了如指掌。
在抓住美无人机最靠近伊朗领空的瞬间,伊朗防空部队果断启动车载制导雷达,锁定了目标,发射导弹将其击落。
这类似于我国空军部队创造的以压缩开天线距离、快速战斗操作为要
义的“近快战法”,显示了伊朗防空部队不俗的指挥艺术和快速反应能力。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塞沃姆?霍尔达德”防空系统的前身其实是2012年9月首次亮相的“雷霆”(Raad)防空导弹系统,“雷霆”的发射车模仿“山毛榉”M2E(6×6轮式发射车版本,准备时间仅需5
分钟),分为带火控雷达和不带雷达两种。
在作战中两车配合使用,带雷达的车可以在本车导
弹打完后,直接为不带雷达的发射车提供照射服务,继续作战,这样既节省了装备成本(少装
一部雷达),又提高了火力持续性。
当时“雷霆”对外宣布的射程为50千米,配备“鸟”2(Taer 2)防空导弹。
Taer 2导弹采用小展弦比边条翼正常式布局,呈X-X型,其气动外形与
俄制9M317固体燃料导弹基本相似,前部弹体(内含导引头和战斗部)直径明显比后半部(固
体发动机和尾部空气舵控制系统)更细(由于发动机装药的需要,前后弹身直径不同,中间有
过渡锥,尾部有收缩段),头部尖点是18毫米的小圆头,头部曲线是二次曲线。
翼面很薄,气动载荷较小;舵面保证稳定。
不过与9M317导弹的主弹翼在弹体中部不同,伊朗Taer 2 防空
导弹的主弹翼离尾翼比较近,而且尾翼的面积比9M317导弹的梯形尾翼大(与伊朗国产“赛义德”2相似)。
伊朗Taer 2 导弹的主弹翼布置在固体发动机段的中间位置,而9M317导弹的弹翼在固体发动机段的前部。
俄制9M317导弹长5.5米,直径0.86米,重710千克,最大射程为45千米,对飞机的最大打击高度为25千米。
它可以在20千米的范围内拦截战术弹道导弹或巡
航导弹。
导弹的最小射程3千米,最小拦截高度15米。
该导弹有一个70千克的高爆弹头。
拦
截弹道导弹时,单枚导弹的杀伤概率为60~70%。
单枚导弹对直升机目标的杀伤概率为90~95%。
在紧急情况下,导弹可以对付面目标,比如舰船。
伊朗版Taer 2 的理论射程比9M317远了5
千米,可能是伊朗增加了导弹的发射重量。
车载雷达可以搜索目标,跟踪目标并引导导弹攻击
目标。
“山毛榉”M2E系统拥有第三代相控阵火控雷达,可同时跟踪多达24个目标和同时攻击
其中4个目标。
伊朗“雷霆”防空导弹系统的性能与之相似。
在2012年后,伊朗还展出另一款“雷霆”的变种——Tabas,其车载火控雷达使用了和
“山毛榉”M1一样的单脉冲厘米波火控雷达,1部火控雷达只能照射1个目标,而且导弹的最
大射程受限,可能只有几十千米。
从其雷达天线的形状来看,应该是“山毛榉”M1的9S35雷
达改进版。
这种低配版本,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装备数量。
该导弹系统采用全程半
主动单脉冲雷达寻的制导,通过目标监视雷达为导弹系统提供空中目标信息。
系统配有数字式
计算机,能完成目标测定、识别、威胁判断、照射雷达的分配、发射架指向等多种功能。
在
2014年5月的伊朗革命卫队航展上公开展示了又一变种——Khordad-3rd地空导弹系统。
该系
统改用相控阵雷达并配备“鸟”2B(Taer 2B)导弹,性能大幅提高。
其相控阵雷达具有1 700
个收/发天线单元,可同时攻击4个目标,其配备的Taer 2B导弹射程大幅增加至105千米。
无源相控阵雷达后端舱室侧面开了三个舱门,便于技术维护,同时两侧各装了三部空调,用6部
空调来为雷达散热。
Taer 2B导弹外形上的最大变化就是弹体前后部弹径基本一致,边条翼位
置更靠后。
Taer 2B之前,还存在一款Taer 2A,射程75千米,与“赛义德”-2C一样,两者
可能使用的是同一款固体发动机,都是使用同样的高抛弹道,先爬升再俯冲攻击。
在整合了
“山毛榉”M2E和“赛义德”2C导弹技术后,伊朗将这套全新的防空导弹系统重新命名为“塞
沃姆?霍尔达德”。
该系统内还有第一种新型相控阵火控雷达。
导弹采用半主动雷达(前期型号)或主动雷达制导(后期改进型),作战高度达25千米或30千米(最新款Taer 2B)。
一个“塞沃姆?霍尔达德”导弹营有4辆配备雷达的TEL三用发射车,8辆不带雷达的TEL
发射车,每车都可以携带3枚导弹。
此外还有一部频率为2~4GHz的S波段Bashir 3D三坐标
远程预警雷达,探测距离达350千米。
与“顶板”相似,该雷达采用MTI、方位机扫、俯仰频
扫体制。
其波束指向变化的过程是:脉冲群的频率改变,通过慢波结构(延迟线或蛇形端馈),
在波导端得到不同相位的同频波(相同波长但经过的路程不一样长,形成相位差),在空间干涉后,形成指向波束。
利用脉内频扫,可以获得多波束,提高数据率。
但工作频率暴露,易受攻击;频率捷变能力有限;测高和测角精度较差。
频扫雷达形成相位差不使用移相结构,不同于
相扫雷达。
现代所谓的一维相扫雷达,一般归于三坐标雷达,二维相扫雷达一般称为相控阵。
在战时,Bashir 3D雷达的主要任务是向导弹武器系统所属的目标分配台转送目标点迹。
该台
同时进行敌我识别、目标运动诸元粗算以及粗航迹平滑等。
系统配备的计算机内有若干专用软
件模块,要完成大量的信息处理和运算,如目标精确航迹处理,目标运动诸元计算,目标威胁
排序,目标拦截概率预估以及目标丢失后的外推,导弹飞行状态参数的计算等。
它向目标照射
雷达输出精确目标指示,根据目标运动情况决定目标照射雷达的工作状态;向导弹发射装置提
供目标坐标信息,导弹飞行状态参数及有关指令等。
每辆火控雷达车可以同时引导8枚导弹与
4个目标交战,这与“山毛榉”M2E的9A317发射车上的9S36无源相控阵雷达的性能差不多。
“塞沃姆?霍尔达德”继承了“山毛榉”M2E系统独立作战能力强的特点,即使营内的搜索雷达
车被击毁,各火力小组的火控雷达仍然可以充当搜索雷达独立作战。
“霍尔达德”系统的作战过程
“塞沃姆?霍尔达德”防空导弹系统的作战过程与“山毛榉”导弹类似。
其Bashir 三坐标
搜索雷达平时按6转/分的速度进行对空警戒,一旦进入作战状态,就以12转/分的速度在方位上进行搜索,同时在俯仰上进行频扫,一旦发现目标,就以1次/2.5秒的数据率向目标分配台
输送粗精度的点迹视频信号,目标分配台在对目标建航的同时,还进行目标运动诸元的粗略计算、威胁评估,以选取适当数量的目标给精跟显控台,精跟显控台的计算机完成精确的目标航
迹平滑外推和目标运动诸元计算。
这些信息都送到数字式计算机,并启动作战应用软件、完成
目标的威胁排序、拦截目标概率预评估等,并进行火力分配。
计算机将所要拦截目标的信息一
路送给目标照射雷达,一路送给射击控制台。
目标照射雷达一旦收到目标坐标信息后立即调转,把波束指向目标方位并连续跟踪下去。
计算机计算出来的为保证单发杀伤概率0.8的垂直平面
发射区显示在射击控制台上,一旦目标进入该区,计算机已算出导弹的最佳弹道参数、发射倾
角等,并把它们送入导弹发射装置,由它来完成导弹的飞行参数装定和发射架调转以及导弹的
发射。
导弹离架后执行程序飞行,飞行约3~4秒后(约1千米),弹上雷达导引头开始搜索目标,搜索范围5~7度,截获目标概率为0.95~0.98,一旦雷达导引头截获目标,导弹以弧形弹道
拦截低空、超低空目标。
为保证导弹的引信波束不接触海面或地平面,导弹始终处于目标的上空,在接近目标时,以大约20度左右的俯冲角逼近,直至命中目标。
导弹对目标的毁伤效果可以从射击控制台的显示屏上观察到,如果目标亮点改变运动方向
或消失,说明已击中,如果目标亮点按原点方向运动参数不变,则未被击中,这时指挥员可以
决定再发射。
由于导弹采用了弧形弹道拦截超低空目标,可有效地消除海杂波及镜像多路径效
应对导弹制导的影响,因此,该系统具有反巡航导弹能力。
结语
虽然伊朗在此次事件中占了便宜,美国没有直接对伊朗军队实施“报复”。
但是在叙利亚,伊朗革命卫队遭到了以色列空军发射的导弹的袭击,损失惨重。
伊朗在不断提高其浓缩铀的浓度,以此对国际社会施压,并不断强化其军事力量。
而美军也在伊朗周边进行“蚂蚁搬家”式
的逐步增兵,并派出隐形战机进行实战化演习。
可以预见,未来美伊较量还将更加频繁和激烈。
伊朗是否会公开更先进的防空系统以应对威胁,则值得世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