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分课讲析 《今生今世的证据》苏教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今生今世的证据
【目标导航】
1.了解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方法及物与场景的个人化的表现手法。
2. 通过文本对话,能够对“故乡”这个概念的深层文化含义进行理性的思考。
3. 采用多种研习手段,能从思想内容和主要艺术特色等方面评点一篇文章。
【语言积累】
1.音形辨识
(1)字音识记
烟垢.(gòu)骨骸.(hái)瘸.(qué)腿
打夯.(hāng)嘹.(liáo)亮一缕.(lǚ)
省.亲(xǐng)执拗.(nìù)悄.无声息(qiǎo)
(2)多音字辨析
圈.棚(juàn)牲畜.(chù)抹.杀(mǒ)
圈.地(quūn)畜.牧(xù)抹.布(mā)
(3)字形辨识
嘹亮潦草仓惶沧海拆毁亘古
瞭望燎原苍茫悲怆折断永恒
2.词语积累
仓皇:匆忙而慌张。
也作仓黄、仓惶、苍黄。
例如:但在这里,我们除了看到活生生的生命,在强权的追赶下,仓皇的逃窜,最终而亡的结果以外,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沐浴:(1)洗澡。
(2)比喻受润泽。
(3)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例如:让我心灵的阳光映着孩子们心灵的阳光,让孩子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让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挂起一轮永远不落的太阳。
打夯:用夯(砸实地基用的工具或机械)把地基要实。
例如:令人敬佩的是打夯的工人们那种乐观精神,在打夯号子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虚无:有而若无,实而若虚,道家用来指“道(真理)的本体无处不在,但无形象可见。
”例如:...我伸出手,想去轻抚她的脸,却清晰地看到我面前什么也没有,只有虚无。
一干二净:形容十分彻底,一点儿也不剩。
例如:;我总是在家里专心看电视,把作业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悄无声息:没有声息,比喻非常隐秘。
例如:吉他和谐的声音像潮水一样上涨,淹没了隧道的每个暗角,悄无声息地将我们吞噬。
面目全非:样子完全不同了。
形容改变得不成样子。
例如:如果只是因为浏览器的设置改变,或浏览器不兼容,使自己精心制作的网页变得“面目全非”,多令人沮丧!
3.句子
(1)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
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
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2)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3)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
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
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4)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4.名句名篇、名人名言
故乡对于我,它不仅是出生地,还是一个人的生存和精神居所。
现在我已经到了乌鲁木齐,有时候想着想着,好像又回到了那里,回到那种生存中,好像是一个人死后又重返世间,看到那些自己想过、抚摩过的事物,那些东西太珍贵了。
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用了那么漫长的岁月,去经历那么一点点东西,怎么忍心写出来,写出一句话都觉得心疼。
我有时觉得自己是一个生活在时间之外的人,看着一个村庄、一代人一代人在流逝,我就站在时光之处看着他们。
(刘亮程《村庄的事情》)
故乡对中国汉民族来说具有特殊意义。
我们没有宗教,故乡便成为心灵最后的归宿。
当我们老的时候,有一个最大的愿望便是回乡。
叶落归根。
懂得自己是一片叶子时,生命已经到了晚秋。
年轻时你不会相信自己是一片叶子。
你鸟儿一样远飞,云一样远游。
你几乎忘掉故乡这棵大树。
但死亡会让人想起最根本的东西。
许多人都梦想死了以后埋回到故乡。
一则是对故土最后的感激,人一生都在索取,只有死亡来临,才想到用自己的身体喂养故土。
二则人在潜意识深层有“回去”的愿望。
所谓轮回再生均以回去为前提。
所有的宗教均针对死亡而建立。
人们追随迷恋宗教是因为它给死亡安排了一个去处。
一个人面对死亡太痛苦,确定一个信仰,一个“永生”的死亡方向,大家共同去面对它。
这便是宗教的吸引力。
我们汉民族没有宗教,死亡成了每个人单独面对的一件事情。
这时候,故乡便是全部惟一的宗教。
从古到今,回乡一直是中国人心灵史上的一大风景。
(刘亮程《对一个村庄的认识》)
【文题感悟】
1.走近作者
刘亮程,1962年生,新疆沙湾县人。
在一个靠近沙漠的村子里长大。
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
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自2000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长篇小说《虚土》等。
2.文题释义
一般说来,在日常生活中,一样东西是否珍贵,人们主要是从实用的角度考虑它的。
当人们拥有它的时候,并不觉得珍贵,特别是在这样东西一时还用不着的时候。
其实,一样东西一旦与你相关,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它是不是永远与你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用刘亮程的话说“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之所以有人不明白,是因为他“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人的生活需要物来证明,物又因为人才具有意义,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故乡,人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更是这样。
【语篇研读】
1.脉络图解
那时候,我不懂得热爱故乡反衬故乡的可爱
榆树
夕阳
生活中熟悉的东西牲畜一草一木令人难忘
盖房
公鸡
黑狗
家园失去,才觉得它的价值,照应开头,表达对故乡的难忘之情
2.问题释疑
(1)本文中的“证据”是指什么事实或材料?本文中作者用这些“证据”证明了什么样的的人生历程呢?
本文中的证据,从第一段看,可以指那些“曾经拥有的事物”,它包括一堵院墙、树、圈棚、炉灶。
从第二段看,可以指“那些熟悉的东西”,它包括草、土墙、房子、门洞、窗口、烟道、锅头、破瓦片、一小快泥皮、泥皮上烟垢和灰、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
从第六段看,可以指旧房子、路、人、牲畜、风。
从第八段看,可以指大红公鸡、黑狗、一缕夕阳。
概括起来一句话,刘亮程无非是想告诉我们所谓的“证据”就是家乡的一草一木。
作者在第三段中详细描述了这种独具个性的生命状态: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一只夜叫的大鸟,自己的榆树,拴牛的木桩,渗透到事物背面的月光。
这些意象让人感觉不可理解,似乎不合常情。
比如,什么是地深处的大风,为什么月光能渗透到物体的背面?其实作者只不过是表示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的独特感受而已,正象第7段作者自己概括的那样:“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而这些只有他才有的人生体验只有那些零碎的证据才能证明,才能在多年以后唤起他生命历程的重现。
比如,他就是在“那堵矮墙的后面”看到了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他就是在那个窗口底下听到了大鸟的哀鸣等等,是这些证据保存了那段人生的历史。
如果没有这些证据,这一切都会变成“一场一场的梦”,虚无缥缈!
(2)“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证据”的珍爱之情;
②表达了作者对当初自己不懂得重视这些“证据”的自责之情;
③表达了作者对故土家园的怀念之情。
点拨:解答这一问题需要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态度。
所谓作者的态度,就是指文章所表达出来的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及爱憎褒贬的感情;换句话说就是文章的倾向,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态度的依据是:①依据所写的人、事、景。
②依据感情色彩强烈的语句。
③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
(3)开头三段的表达方式和作者意图是什么?
就开头来看,第一句用“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而第二段第一句用“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这语句上的反复,突出了自己对故乡的漠视、忽视。
再写下去具体写故乡的草木房屋,自己熟悉的一切。
这实际上是欲扬先抑,表达了我现在是多么的留恋我的故乡,留恋我故乡生养我的老屋。
这先抑后扬实际上是表达对故乡那刻骨铭心的爱。
开头三段,作者连续使用了一个“还不懂得”和三个“不知道”。
作者反复说自己走的时候“不懂得”“不知道”:许多事理总是要经过人生历炼和心灵思考才会明白,等到明白时,时间的流水已经带走了许多的东西,所以人生常有遗憾。
在文中作者为什么反复说自己走的时候“不懂得”“不知道”意在强调对自己年轻时不懂得乡土之情的遗憾和懊悔,同时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4)如何理解“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这句话表明生命需要伴随生命成长的一些痕迹来证明。
这样的表达方式,表明了作者强烈的家园情结和寻根意识,同时,作者强调了精神寻根对于人生命的重要性。
“需要证明”: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
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
生命的痕迹。
人的生活需要物来证明,物又因为人才具有意义,这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否定了或忽视了曾经之物,必然意味着对自己生命的怀疑。
(5)第4段开头的一段议论和反问有何作用?
这几句议论从结构上看是属于过渡,从表情达意上看是属于为后文记叙描写定下一个忧伤的调子。
从内容上看是和后文的疑问保持一致。
后文的连续发问,写自己在村巷里仓皇奔跑,写自己院门的榆树,照耀着自己院子的月亮。
实际上表现的仍然是对故乡的留恋。
反问也罢,疑问也好,本质上还是肯定自己有过这么一段生活,表达的依然是那难以舍弃的乡情乡愁。
“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是说我对我的家太了解了,太熟悉了,闭着眼就能说出它的一切。
(6)第7段“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为别人的村庄”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一句中。
“它会变成这样”有什么普遍意义?土坑“漫长等待的”到底是什么?请结合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考回答。
“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为别人的村庄”这句话,隐含了故园不再的感伤。
“它会变成这样”:人为的痕迹(证明自己的生命、生存的证据)总会被时间吞噬。
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一个个证据的消失,复归于自然本来的面目。
(7)第8段“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又写了“公鸡”和“老狗”,有什么寓意?
“日日以清脆嘹亮的呜叫唤醒人们的大公鸡”“老死窝中的黑狗”实际上是写家。
表达的实际上是这样一个意思,在故乡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作者在嚼里问,“家里的大公鸡和那条黑狗还在吗?”根本上还是写那难忘乡愁。
在这里,作者把乡愁变成了大公鸡和黑狗,更具体形象了而已。
(8)韩少功在《我心归去》中说: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
而刘亮程在《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中说:“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路。
”刘亮程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因为家园没有了“我”熟知的一草一木、一砖一墙、一人一物,那可是我曾经的生活,它们见证了“我”的生命,见证了“我”生命的历程。
通过对家园曾有的事物的回忆和对现实家园的面目全非的比照,作者发出了沉重的叹息。
【语篇鉴赏】
刘亮程是一位题材与风格都很独特的散文作家,他的大量作品通过对西北农村的细腻抒写,体现了一种难得的对乡村、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对乡村日常生活意义的发掘,以及对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两种文明之间冲突的反思。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乡思作品有明显的不同,刘亮程没有过多地去抒情,相反,这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显得克制、理智的作品。
如果说许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的话,那么《今生今世的证据》则越过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其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
作品从一个人的迁徙开始。
当人拥有的时候,并不觉得一样东西的珍贵,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东西是否珍贵,人们主要是从实用的角度考虑它的。
所以,文章说:“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因为“它没有用处了”。
其实,故乡,人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远永远与它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用作品里的话说“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证据啊”。
之所以有人不明白,是因为他“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人的生活
需要物来证明,物又因为人才具有意义,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人为什么喜欢怀旧?因为人是有时间感的动物,他知道生命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知道什么叫历史。
曾经经历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怀念的对象,说穿了,怀念的并不是物本身,而是怀念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过去的时间与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这其中,故乡显然具有特别的份量。
否定了或忽视了这曾经之物,必然意味着对自己生命的怀疑:“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而从客观的情形来看,当家园废失,“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卓越有成】
2007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
心中的乡情不会随时间风化
记忆是岁月的岩石,任由时间的风雨侵蚀。
然而时间流驶,世界历经沧海桑田,海底的游鱼成为化石,高山上的岩石化为尘埃,记忆却不曾风化,仍坚立在我的脑海中。
光阴荏苒,我已经离开故土五十年了。
时间并未使记忆中的画面褪色,反而使他们成为一幅幅老照片,永远在记忆的相框中,呼唤我回到过去。
而立之年踏上去国的渡轮,当耳边响起海浪拍打船舷的声音,当祖国的海岸线渐渐离我远去,我知道,我与我的祖国,我的故乡,我的亲人说了再见。
几十年在外打拼,创下一番事业。
本以为,在海外有了家庭,有了事业,就可以在外扎下根来。
但是时间流逝,记忆中的画面一次次出现在我的梦中,醒来时,泪水已濡湿枕头……
还记得孩童时,故乡那座江南的小镇上,春天时,燕子衔泥筑巢,门前的流水又泛起绿波;夏天时,乌蓬船荡开一河的日影,缓缓向前划去;秋天里,桂花飘香,看着父亲开启桂树下的一坛女儿红,送姐姐上了花轿;冬天里,少有的细碎的雪花飘下来,蒸年糕,贴春联,放鞭炮……
还记得少年时,北上求学。
临行的夜里,母亲在昏黄的灯光下,为我缝棉被,以抵御北方冬天的严寒,更抵御没有父母的日子里心的严寒。
一路上奔波辗转,沉重的行李压弯了父亲的腰,飒飒的秋风吹乱了父亲花白的头发。
最后看着父亲踏上归乡的火车,看着那个蹒跚的背影,我独自站在异地他乡,泪流满面……
还记得青年时,风华正茂,立志走遍祖国的河山。
到过冬天的松花江畔,白雪覆盖江面,雾凇挂满枝头,好一个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世界;到过黄河的壶口,滚滚的黄河水奔腾而下,浊浪滔天,惊涛怒吼;到过泰山的顶峰,一路观赏古人留下的碑文石刻,仿佛耳边吹过古时的清风,泰山顶上看到红日喷薄而出,惊诧于自然的神奇……
五十年过去了,故乡的老屋上的燕巢早已不见,门前的流水也早已改道;昔日的红妆女儿已是满头白发,而父母早已作古;祖国山河依旧壮美,我蹒跚的脚步却再也无法带我踏过山山水水……时间就这样改变着现实,但我的记忆却坚如磐石,不被时间风化。
一如我的乡音,至今不改。
我的眼睛花了,耳朵聋了,但记忆中小桥流水的画面反而愈加清晰,记忆中黄河怒吼的声音反而愈加响亮。
我终于明白,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是因为心中的乡情不会随时间风化。
我永远不会忘记故园的山川草木,因为我就是故园的一棵草,出生时,就已经在那里扎下了根。
15.今生今世的证据
【卓越闯关测试】
一、积累运用
1.(A.“骸”、“劾”读hé; B.“泊”、“舶”读bó,“珀”、“粕”读pò; C.“啜”、“辍”读chuò; D依次为dào nào chuò diào)
2. B(A.印——映;C.晨——辰;D.灿——璨)
3. A
4. B (“炙手可热”喻气焰盛,权势大)
5.A(B.去掉“对”;C.在“年间”后加“以”;D.“罕见”与“极其”重复)
二、阅读鉴赏
6.草,土墙,房子,门洞,窗口,烟道,锅头,破瓦片,泥皮,烟垢,灰,划痕,木和铁钉等。
7.这样反复意在强调对自己年轻时不懂得乡土之情的遗憾和懊悔,同时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8.表明生命是需要伴随生命成长的一些痕迹来证明的。
这样的表达方式,表明了作者强烈的家园情结和寻根意识。
同时作者强调了精神寻根对于生命的重要。
9.“漫长的等待”具体指生命成长的一些痕迹得以再现,自己不再遗憾和懊悔。
10.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在生活得失之间的分歧。
聪明人要理想生活,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要习惯生活,并完全满意,安于现状。
11,内容:这一段主要是肯定一种人生态度,“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恒价值”。
这种人的观念、风度、文章永远活在人类记忆中。
作用:与前文形成对比,否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
12,从中可以看出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要有一颗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的心,并要坚持自己心中的理想,忍得住不被他人理解的孤独和寂寞,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13,①本文的主要内容谈的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人的生命是由时间来体现的,人的价值更是由时间来检验的,可见“生命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以时间为标题,深化文章主旨,发人深省。
②“时间”是全文的行文线索。
以线索为标题,可以统领全文,使文章脉络更清晰。
三、表达交流
14.示例:(1)雨伞:总是用潮湿的身躯,彰显自身的价值。
(2)短尺:有限的身材,却量出无限的长度。
15.(1)该校80%的图书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现象。
(2)学生不爱惜图书,社会公德意识淡薄。
【高考展示平台】
1.不畏困难,敢于向命运抗争。
用意:突出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和人的顽强意志。
2.(1)大西北环境的恶劣与生命的顽强会让人经受历练而变得坚强。
(2)南方的环境过于温和比不上大西北更能让人经受历练和磨练意志。
3.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
好处: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4.以戈壁石来代表大西北将自己与大西北的感情浓缩于对一块戈壁石的感情上,以小见大,深化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