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复习提纲(含答案)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地理——经济地理部分复习提纲
1、现代世界经济地理研究的特点:全球性、区域性、综合性、预测性
2、人类种族的种类、标志、分布
种类:刚果人种,即黑色人种;高加索人种,即白色人种;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澳大利亚人种,即棕色人种。

标志: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头形、鼻形、面部轮郭、身高等人体表面的一些性状,近年来又增加了血型、指纹弓等一些生理特征。

分布:
a黄种人:主要有两个分支,一为亚洲分支,集中分布于亚洲大陆,是蒙古人种的主要部分;另一支是分布在北美和南美的印第安人,太平洋一些岛屿上的居民也属于这一人种的范围。

b白种人:分布在欧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以及亚洲南部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等地区;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南美洲及南非等地区分布有白种人移民的后裔。

c黑种人:广泛分布于低纬的非洲中部和南部,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以南地区。

d棕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太平洋中的若干岛屿及亚洲东南部的一些黑色人种,为此,也称“赤道人种”
3、民族的定义,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印欧语系、汉-藏语系、闪-含语系、乌拉尔-阿尔泰语系、非洲语言、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其他语言
名称起源分布
伊斯兰教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在历史上对
欧洲的征服把伊斯兰教传播到了
西班牙的南部、巴尔干半岛。

分布相当广泛,教徒(穆斯林)分布集中的地区有西亚、北非和东南亚。

佛教起源于印度。

后来留存在印度的佛
教演变为印度教,而小乘佛教进入
了中国、蒙古、朝鲜半岛和日本,
大乘佛教则流传到了东南亚地区
(主要是中南半岛)。

小乘佛教在
西藏和蒙古演变为喇嘛教分布区为东南亚、南亚、东亚等,又称“亚洲宗教”。

基督教从公元初年就开始了分化,这是宗
教传播和人口地域差异相结合的
必然。

到目前为止,基督教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北部大部
分、南非、大洋洲等地,是世界上信奉者最多的宗教。

基督教中罗马天主教信奉者又最多
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增长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表现为不均衡。

世界人口问题的主要体现是: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的老龄化。

6、“丝绸之路”的意义,地理大发现的三大事件及其意义。

“丝绸之路”的意义: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事件①新航路的发现②新大陆的发现③环绕地球航行的成功
意义地理大发现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形成
①结束了新旧大陆之间的相互隔绝
②加快了西欧各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了大国争夺与瓜分世界
③开始出现资本主义地域分工
④奴隶贸易与殖民改变世界人口分布与构成
⑤世界航路贸易中心转移
科技革命学科基础标志技术主要经济成就
第一次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以物理学、
化学等学
科知识的
重大进展
为基础
以纺织机、蒸汽机的广
泛应用为标志。

①形成了社会化的工业生产,极大提高
了社会生产力
②造就了“世界工厂”——英国
③巩固了资产阶级的地位,确立了资本
主义制度
④改变世界产业分布的格局,促成了世
界经济地图的雏形
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内燃机与电的发明
与应用,化学在工业中
的广泛应用以及炼钢
技术的改进为主要标
志。

①重工业在世界工业中占主导地位,带
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形成和发展
②推动交通运输、国际贸易与农业的发

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为先导,以微电子技术
和计算机技术、航天技
术、生物工程和新能
源、新材料的广泛研究
与开发应用为主要标
志。

①形成了一系列新生的工业部门:如原
子能、微电子工业、航天工业、高分子
合成工业和激光工业等;
②人类经济活动的内容更广泛
③增强了生产自动化程度,加快了技术
与设备的更新周期
④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世界各国经
济迅速增长。

⑤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内推力
⑥先进国家结束工业社会迈入信息化社

⑦经济梯度扩大
世界产业结构变化的新特征:
1)产业结构软化趋势明显
更多的劳动力和物质生产要素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2)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主导产业群正在形成,信息技术成为世界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力,信息产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3)全球化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正在逐步形成
跨国公司通过兼并、重组或企业战略联盟等“强强联合”形式,组建超级跨国公司或公司集团,以形成垄断竞争优势。

4)跨国公司是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活动(生产、贸易、技术传播、产业转移等)会直接促进发达国家产业结
构升级,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

世界产业布局有哪些新要素:
(1)技术创新环境:①创新执行主体: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②创新基础设施:技术标准、数据库、信息网络、科研设施;③创新资源:人才、知识、信息、专利、风险资本;④创新环境: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市场服务。

(2)完善的基础设施:交通、通信系统,能源与水资源供应系统,防灾系统等
(3)政策法规和行政绩效
(4)优美的生态环境
(5)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供给
(6)地方文化的亲和力
9、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有什么效应?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活动和合理配置,逐渐以致最终完全消除国家间的各种壁垒,使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日益发展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的过程。

实质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主要推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全球化的效应:
(1)正面效应
①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优化配置
②加速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
③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④促使国际关系以协调为主
⑤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
(2)负面效应
①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②经济全球化加大了世界性经济波动的可能性
③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

10、什么是南北差距?发展中国家的分类(重点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金砖国家)
南北差距: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发展中国家的分类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亚洲“四小龙”。

80年代之后,亚洲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委内瑞拉、智利、阿根廷、巴西等国也逐渐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石油输出国主要是指中东和其他地区的约20个石油输出国,石油生产和出口
是这些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金砖国家发展中国家的5个大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

(BRICS)
国土面积广大,人口众多,经济增长强劲。

农矿原料出口国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都属于农矿原料出口国,比较典型的如非洲的
尼日利亚、刚果,亚洲的泰国,拉丁美洲的秘鲁、智利等。

最不发达国家2003年,世界共有50个最不发达国家,非洲34个,亚洲10个,
大洋洲5个,加勒比海地区1个。

11、世界经济的三极格局是哪三极?比较三极的经济结构、内部分工、地缘关系、一体化组织、整体性发展速度*。

12、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如何?
1)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
①经济长期高速增长②世界主要的工农业生产大国③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贸易地位不断提高④世界上西移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2)中国还不是经济强国
①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不大,人均收入低②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③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小④经济对外依赖严重⑤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
13、国际贸易有何新特点?
一)全球贸易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1)商品贸易结构转向以制成品为主,初级产品比重下降;
2)商业性服务贸易比重上升,结构变化。

二)跨国公司的地位更加突出
三)区域内贸易迅猛增加
四)国际贸易规范日趋全面和完善
三极区贸易特点
欧洲是世界最重要的贸易区,内部贸易比例大
亚洲是世界第二大贸易区,北美与欧洲是其最主要的贸易伙伴
北美对外贸易较为平均地在拉美、亚洲、非洲、欧洲间分配
15、跨国公司的分类(母公司、子公司;三分法、两分法)
1、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根据隶属关系或具体功能不同可分为:设在母国的母公司,设在东道国的子公司,设在国外的分公司,设在国际避税地的财务中心;
2、根据经营项目重点不同的三分法:
(1)以开发自然资源为主的跨国公司(2)主要从事加工制造业的跨国公司(3)跨越国境提供各类服务的公司
3、两分法
(1)工业跨国公司(2)服务业跨国公司
16、跨国公司总部的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什么国家地区?什么城市?)
(一)全球总部的空间分布
区位:首都、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或专业化工业城市,总部的行业结构与该城市的优势行业基本一致。

大多数世界500强企业位于少数几个大城市(纽约、东京、伦敦、巴黎等共占33%)——全球性城市或世界城市
公司越大总部越趋于全国重要城市,中型公司区位则较分散。

(二)地区总部的区位选择
一般设在可以提升战略形象的城市,负责特定地区的重要管理和组织功能。

地区总部为保持与各分支机构的联系,战略区位接近高质量的服务机构和高素质技术人才供应地。

地区总部集中的区域:欧洲、美国、亚洲的新加坡、香港
(三)跨国公司总部的集聚和分散
强烈的集聚首都城市的趋势(27个首都集中了38%的世界500强企业全球总部和一半以上的地区总部)
某些国家呈现双中心或多中心模式(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中国等)
出于商务成本、生活环境、安全等因素考虑,很多大公司开始将总部迁往郊区或中小城市。

17、世界主要的粮食生产国,世界三大谷物的种植区域,经济作物生产分布特点。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

①世界主要的粮食生产国:美国、欧盟国家、俄罗斯、乌克兰、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亚,经济较发达国家粮食总产、单产、人均都较高;
②世界三大谷物的种植区域:
A世界小麦:生产主要集中于温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可划分为5个小麦地带。

B玉米:产量80%集于北美洲、亚洲、欧洲,形成世界三大玉米地带。

C稻谷:目前世界稻谷产量集中于高温多雨,人口稠密的亚洲南部和东部,加之亚洲居民多喜欢以大米为主食,故常称水稻为“亚洲的粮食”。

③经济作物生产分布特点:
(1)棉花:原产于热带,是一种喜温、好光的亚热带、热带和温带作物,世界棉花产量主要集中于北纬20°-40°地带,形成了四大棉花产区。

世界上主要的棉花净出口国是美国和乌兹别克斯坦,主要的棉花进口国是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巴西和俄罗斯等国。

(2)天然橡胶: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是喜高温多雨气候的热带乔木。

(3)糖料作物
甘蔗和甜菜是世界最重要的糖料作物。

甘蔗原产于印度,是热带、亚热带的糖料作物。

甜菜主要分布于温带地区,主要集中于法国、乌克兰、德国、俄罗斯、美国和中国。

中国主要集中于内蒙古、新疆、吉林、黑龙江,世界甜菜产量的80%集中于发达国家。

(4)三大饮料作物:茶叶、咖啡、可可
(5)油料作物:世界油料作物种类很多,主要是大豆、油棕、油菜、向日葵和花生等。

a大豆,主要集中于美国、巴西、中国和阿根廷。

b花生,主要集中于中国、印度。

c油棕,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其中以马来西亚产量最多。

煤炭资源分布地带(1)北半球>南半球,高度集中于亚洲、北美和欧洲的中纬度地带,合占世界的96%(2)两大蕴藏带:亚欧大陆煤田带、北美洲中部
石油资源分布地带(1)北半球>南半球,东半球>西半球(2)波斯湾地区占60%,拉美占12.8%,东欧第三(3)石油勘探重点从大陆转向海洋
石油储量大国波斯湾、墨西哥湾、马拉开波湖、几内亚湾、中国沿海、欧洲北海、印尼、加拿大近海
生产大国沙特、俄罗斯、美国、伊朗、中国、墨西哥、加拿大、委内瑞拉、阿联酋、科威特、英国等)
19、世界汽车生产分布特点,主要生产大国。

分布特点:
一)世界汽车生产地域结构演变过程
二)生产布局显著不均衡;
三)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
主要生产大国: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两大地区。

a亚洲:韩国、中国、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印度
b拉美:巴西、墨西哥、阿根廷
c金砖四国产量增长最为引人瞩目
20、世界主要ICT(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集群(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台湾新竹)的位置,主要产业。

进口替代用国产化工业品替代进口品
出口导向: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把所生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向国外出口,以此带动国民经济增长
新一轮混合型第一次进口替代型工业化(重化学工业)
第二次出口导向型工业化(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
大城市圈(首都圈、名古屋圈、关西圈)
平洋沿岸工业地带:
三湾一海:东京湾、伊势湾(骏河湾)、大阪湾、濑户内海
主要工业地带:京滨、中京、阪神、濑户内、北九州
形成原因:
a工业经济追求规模效应集聚效益的体现,典型是一大批大型临海型企业的出现
b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政策:第一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及新产业城市建设促进法促进了政府投入巨资进行四大工业地带的基础建设
三大城市圈:首都圈(1都3县)、名古屋圈(东海4县)、关西圈(2府4县)
经济轴心区伦敦西北部--德国西部--意
大利北部重要城市:伦敦、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杜塞尔多夫、斯图加特、米兰、热那亚
两条与经济轴心平行的经济增长轴(1)巴黎-里昂-马赛-西班牙境内
(2)汉堡-柏林-莱比锡-布拉格-维也纳
24、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造成德国鲁尔区兴起的优越地理条件是什么?重振鲁尔区经济的措施有哪些?
主要原因是:
1、伦敦在国际贸易、金融方面有长期的经营历史
2、拥有大量的金融机构、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和完备的通讯网
3、政府的金融管制恰当
4、英国国内银行欢迎外国银行
5、金融企业的分布要求高度集聚以便迅速对市场做出反应
6、与纽约、东京的时差间隔合适。

地理条件是:1)煤炭资源丰富。

2)便利的水路运输和充足的水源。

经济的措施:
(1)制定规划,统一整治
(2)发展新兴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3)调整工业布局
(4)拓展和完善交通网
(5)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6)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25、美国经济发展的条件是什么?美国城市经济地域的发展过程: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巨大城市带(纽约为中心,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特区跨10州)——中西部即大湖区巨大城市带(芝加哥为中心,包括匹兹堡、布法罗、克利夫兰、底特律等)——“阳光带”城市(东南部、西南部三大州: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佛罗里达州)
经济发展的条件:
(一)占据地缘政治、经济区位优势
(二)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三)特殊的历史发展条件
(四)雄厚的经济性资源
26、美国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1)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

2)信息与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3)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主角。

4)人才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
考试题型:1、填空题2、单项选择题3、判断题4、读图题5、问答题
课堂上讲过的亚洲、非洲和南美洲所占的分值较多。

一、试述亚洲地形的基本特征以及构造运动对亚洲地形的影响。

亚洲地形的基本特征:
1、地势高峻起伏极端
2、地形结构中高周低,分三条山带,
3、大陆东侧岛弧成带,
4、地形类型复杂
构造运动对亚洲地形的影响:
1、前寒武纪(7亿年前)
2、加里东运动(距今4.4亿年)
3、海西运动(距今3.5亿年
4、太平洋运动(距今2亿年)
5、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距今0.7亿年)
二、低亚洲太平洋倾斜面构造特点(三大隆起和沉降带)。

新疆地形构造特点。

亚洲东部岛弧带的成因。

青藏高原形成原因。

构造特点:由三组东北向的新华夏系隆起-沉降带构成。

三大隆起带第一隆起带东亚岛弧
第二隆起带锡霍特山-长白山-武夷山-带云山
第三隆起带大兴安岭-太行山- 湘黔诸山
三大沉降带第一沉降带东亚边缘海。

第二沉降带东北、华北、江汉等平原
第三沉降带呼伦贝尔、鄂尔多斯、四川等盆地
新疆地形构造特点:三山夹两盆(昆仑山,塔里木盆地,天山,准噶尔盆地,阿尔泰山)
亚洲东部岛弧带的成因:太平洋板块大角度俯冲造成。

青藏高原形成的原因:由印度板块小角度插入欧亚板块之下——板块迭置形成。

三、试述亚洲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成因。

(季风气候和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成因等。

)亚洲气候的主要特征:
1大陆性气候强烈, 2、季风性气候典型分布范围广3、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带谱俱全
亚洲气候成因:
1大陆位置、面积和轮廓的作用;2大气环流的作用;3地形的作用;4洋流的作用
四、分析亚洲的位置、面积、轮廓、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对其气候形成的作用。

在位置、面积、轮廓、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下,气候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大陆位置、面积和轮廓1、位置:海陆无西岸,缺失西风海洋性气候;纬度跨距大导致气
候纬度地带性完整
2、面积巨大、轮廓完整,导致气候的大陆性、海陆热力差异都十
分强烈,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

大气环流1、影响亚洲大气环流的活动中心。

冬季(阿留申低压、蒙古高压)
夏季(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
2、冬季亚洲地面环流:①环流系统形成: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②
地面环流形势:a高压中心附近——气流下沉晴朗寒冷、干燥少雪
多霜冻。

b北冰洋沿岸:吹西南风;中亚:吹寒冷的东风;c东北亚:
吹西北风,大陆多寒潮大风天气,日本多大风雪。

d东南亚(广义)、
南亚:均吹东北风(但原地不同)
3、夏季亚洲地面环流:①环流系统形成:夏威夷高压、塔尔低压
②地面环流形势:分风线为南亚季风槽,亚洲太平洋沿岸吹东南风;
亚洲印度洋沿岸吹西南风
地形1、亚洲地形复杂起伏大是导致亚洲气候复杂的重要因素。

2、条带山脉的影响:①大兴安岭-太行山-大雪山-喜马拉雅山屏蔽
夏季风进入内陆。

②秦岭、南岭等山脉对季风气候的南北分异起
重要作用。

3、青藏高原的影响:①阻碍南北气流的交换②阻碍西风的东进
洋流1、千岛寒流:由极地东风驱动形成鄂霍茨克海高压维持梅雨
2、黑潮:由信风、西风驱动为东南季风增湿,产生大量台风
3、季风漂流:由西南季风驱动,为西南季风增湿,产生较多台风
气候类型
极地长寒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赤道多雨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热带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高山气候(非地带性气候)
北冰洋流域1、三大河流(鄂、叶、勒)均发源于蒙古高原。

2、融雪补给为主,冰期长,凌汛泛滥沼泽广布. 3、通航期短,水力资源丰富
太平洋流域1、五大河流(黑,黄,长,珠,湄)均属季风型雨水补给。

2、多数大河流发源于青藏-云贵高原及西向东流。

3、秦岭以北河流水量小变率大,含沙多冬
季冻结。

以南河流水量大变率小,含沙少冬不冻结。

印度洋流域1、南亚东南亚河流属热带季风型,水量季节变化大。

2、西亚河流属冬雨融雪型,水量小水位春高夏低。

地中海、黑海流域(一)1、受地形影响河流短促,属山地河流具有暴流特征。

2、受地中海气候影响,河流冬春丰水,夏季低水或干涸。

六、试述非洲地形的基本特征及成因。

基本特征:
1、高原占优势的古老大陆
2、断裂地形发育广泛
3、褶皱山脉很少(成因:①古生代以前褶皱山地基本夷平。

②古生代以后的构造运动以张裂为主。

③板块基底坚硬全球造山运动影响甚微。


元古代以前(非洲
的造陆运动)
① 15亿年前已有四块稳定的古陆②11亿年前合并扩大为三块古陆
寒武纪以前(非洲 5.5亿年前泛非运动形成泛非古陆
的造陆运动)
晚古生代到中生代①非洲与冈瓦纳古陆分离,海岸断崖形成②海西运动形成阿特拉斯山和开普山脉③非洲北部在古生代曾有多次海侵④白垩纪岩浆活动形成
金伯利岩筒
晚第三纪①北缘形成——阿尔卑斯褶皱②红海张裂、东非裂谷形成
主要特征:
1、气候炎热
2、干燥少雨
3、降水变率大地区分布极不均匀
4、气候带南北对称分布
九、分别叙述各自然地理要素对非洲气候形成的作用。

大陆位置、面积和轮廓1、位置:
①纬度(赤道横穿中部--气候南北对称;回归线南北夹持→热带面积大→炎热;回归线附近→副高控制→干燥炎热。


②海陆(北部与欧亚大陆紧邻,加剧北非干旱。


2、轮廓与面积:
①大陆北宽南窄→进一步加剧北非干旱。

②完整、面积大、缺少海湾→旱、热加剧
地形1、大陆原面平坦和缓——是气候纬度地带性显著的主因2、地形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洋流1、几内亚湾暖流:北赤道逆流的延续。

为西南风增温增湿,使沿岸降水丰沛。

导致加纳沿岸产生离岸流,降水减少。

2、南非东岸暖流:由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厄加勒斯特暖流汇成。

为东南信
风增温增湿,使东南沿岸降水丰沛。

3、索马里沿岸流:(①夏——离岸暖流冷水上翻②冬——东北季风拖动冷流)
导致索马里终年干旱
4、加那利寒流:导致沿岸夏季凉爽、多雾少雨。

5、本格拉寒流:导致沿岸形成纳米布沙漠,气候凉爽、多雾少雨。

大气环流1、主要的气压系统:
①永久活动中心(北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南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南印度洋副热
带高压)
②季节活动中心(一月:地中海低压;亚洲高压;北非高压;南非低压。

七月:
伊朗低压;地中海高压;北非低压;南非高压;)
2、一月地面环流与天气:
①赤道以北(冬季)(哈马丹风;地中海低压;亚洲东北风)
②赤道以南(夏季)(西南风;东南信风;南北半球气流辐合形成赤道辐合带--
闷热多雷暴雨)
3、七月地面环流与天气:
①赤道以北(夏季)(地中海吹出的东北信风使撒哈拉炎热干燥
;几内亚季风使几内亚湾沿岸降水丰沛)
②赤道以南(冬季)(东南信风带来的冬雨;南端西风气旋带来丰沛的冬雨;非
洲南部绝大部分冬旱;南北半球气流辐合形成赤道辐合带--闷热多雷暴雨;东
西气流辐合在中非形成弱辐合线--有较多降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