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上语文 第二单元拓展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九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拓展阅读
(一)孤独的老乡
夏阳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

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

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

小吴不是这样。

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

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

”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⑪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

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

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⑫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

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⑬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

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

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
⑭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

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⑮“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⑯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

”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⑰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

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

我立即赶了过去。

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
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

”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

”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⑱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

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⑲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

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

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

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⑳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

”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漓江出版社,有删改。

)1
2.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怀疑→()→()→认同
3.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⑴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⑵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4.第⑰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5.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

(二)父亲坐在黑暗中
[美]杰罗姆·魏德曼
父亲有个怪习惯,他喜欢独自一个人坐在黑暗里。

有时我回家很晚,家里一片漆黑,我蹑手蹑脚进屋,在漆黑一团里脱衣上床。

睡前我有上厨房喝一杯水的习惯。

我赤脚走路,没有弄出任何声音。

我进厨房的时候,差点给父亲绊了一跤。

父亲穿着睡衣睡裤,正坐在厨房里的椅子上抽烟斗。

“啊,是爸爸。

”我说。

“啊,是你。


“爸,您为什么不上床?”
“我就去。

”他说。

不过他还是坐在那儿。

我睡了一大觉醒来,发觉他还坐在那儿,吧嗒吧嗒抽烟斗。

①我在房间里读书,我听见母亲进屋就寝,听见弟弟上床,听见姐姐进来,卸妆梳洗,窸窸窣窣,她忙完后周围一片寂静。

一会儿,我听见母亲跟父亲说晚安。

我继续读书。

过了
一会儿,我口渴了,去厨房喝水。

我差点儿又一次被父亲绊倒。

有好几次他都是这样地使我吃一惊,我忘了他会坐在那里。

“爸,你不睡觉在想些什么?”
“没什么。

”他回答。

那么这是在干什么呢?
我想象了所有可能情况。

我家不富,但父亲为钱而犯愁时,是不会不声不响的。

不可能是为了自己身体,因为若身体不好,他也不会沉默寡言的。

我们个个身强体壮。

那么会不会是想念他的兄弟,会不会想他的父母亲?不过他们全死了。

而且他也不会那样绞尽脑汁细想他们的。

我说的“绞尽脑汁细想”,那不是真的,他不会冥思苦索。

他看起来甚至从来不曾好好想过什么。

他看上去显得太平和了,因其太平和以致他不大冥思苦想什么。

父亲的行为着实使我不安。

他为什么会坐在那里,与黑暗为伴呢?是不是他的脑子不如从前一样管用了?他看起来甚至并不比五年前更老。

每个人都注意到这一点,人们都说他保养得很好。

尽管如此他却在深更半夜独自坐在黑暗里,抽烟想心事,眼睛眨都不眨,盯视前方。

终于,我生气了。

“爸爸,出了什么事情?”
“没事,儿子。

什么事情也没有。


但是这次我决心打破砂锅问到底。

“那么为什么一直坐在这儿,冥思苦想到深更半夜?”
“儿子,那是休息。

我喜欢。


我无言以对。

明天他还会坐在那儿的。

我还会被困扰的。

“呵,爸,您想些什么呢?什么事情使您烦恼昵?您在想些什么?”
“没什么事情使我烦恼。

我很好。

那真是休息。

就那么回事。

去睡觉吧,孩子。


夜已深。

屋外衔道阒寂无声,屋内一团漆黑。

我轻轻地上楼,楼梯吱吱发出声响。

我脱下衣服,然后又发现自己有点口渴。

我赤脚走到厨房间。

到之前我就知道父亲准在那儿。

我能看见父亲弓背坐在愈发漆黑的黑暗里的身影。

他坐在同一张椅子上,他的胳膊肘支在膝盖上,嘴里叼着熄火的旱烟管,眼睛一眨不眨直盯着前方。

他似乎不知道我在此。

他没有听见我进来。

我静依门框,注视着他。

②万籁俱寂。

但深夜里还是有这样或那样的声息。

当我一动不动站着的时候,我开始留心谛听。

冰箱上的闹钟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夜空里间或传来一辆机动车穿街过巷的隆隆声;街上的废纸被微风吹起,窸窸声隐约可闻;人们窃窃私语之声如轻柔的呼吸,此起彼伏。

嗯——这一切让人产生一种愉悦奇妙而又特殊的感觉。

口渴使我从沉迷中醒来。

我轻松愉快地走进厨房。

“喂,爸爸。

”我说。

“啊,儿子。

”他说。

他的声调很低,声似梦中呢喃。

他并未移动身子,也未停止聚精会神的凝视。

我找不到水龙头。

窗外路灯的暗淡光影只是使屋里显得更暗。

我够着了屋中央的一条灯绳。

我拉亮了灯。

父亲身子一阵痉挛,仿佛被什么东西咬了一口。

“爸,出了什么事?”我问。

“没事,”他说,“我不喜欢光亮。


我把灯关上了。

我慢慢地喝水。

我自己对自己说,我必须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

“为什么你不上床?为什么你这么晚了还坐在这?”
“这样对我挺好,”他说,“我不习惯光亮。

我做小孩子那阵在欧洲,那时我们没有照明灯。


我的心里跳了一下,我快活得连气都屏住了。

我想我明白了。

我想起了父亲少年时代在奥地利的故事。

我看见房梁很宽的那种小吃店,我祖父呆在栅栏后面。

天已晚,顾客散尽,
而父亲也打开了盹。

我看见那张烧着煤块的睡炕,火苗呼呼窜动着。

那间屋子已很暗,且变得愈来愈暗。

我看见一个小男孩儿蹲伏在一堆放在一个大壁炉旁边的嫩树枝上,他被照亮了,眼睛一眨不眨地呆望着炉里的灰烬。

那个男孩儿就是我的父亲。

我想起了我静静地立在门边注视着父亲时所感受的那些愉快时刻。

“爸,您的意思是说这没什么不好?您坐在黑暗里只是因为您喜欢吗?”我发现,我要压抑声调中不断增加的快乐似乎挺难。

“当然是呵,我不能在灯光底下想事。

”父亲说。

我放下了玻璃杯,转身回房间时对父亲说:“晚安,爸爸。


“晚安!”父亲回应。

不多久我又回来了。

“爸爸,您想些什么呢?”我又问。

他的声调似从远方传来。

声音很轻,且是老调重复。

“没什么,”他说得很柔和,“没什么要紧事。


(选自《外国超级短篇小说》上海文艺出版社版,朱佳良译。

有删改)1.面对“父亲坐在黑暗中”这一行为,“我”经历了哪些情感的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2.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对小说画线①处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3.联系上下文,探究文中②处画线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结合小说对人物的多种描写手法,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阅读全文,谈谈你对题目“父亲坐在黑暗中”含义的理解。

(三)那年的欢喜
郑彦英
应该是1966年,我上高小,暑假的时候,咸阳北塬上的马庄逢集,母亲给了我两毛钱,叫我带三个弟弟到集市上逛逛,顺便买一斤盐。

一到集上,小弟弟兴奋地指着吃食摊子嚷嚷:“油糕,麻糖,还有馄饨。

哥,妈不是给你钱了嘛!”
我一声喝:“还要买盐呢!一斤盐两毛钱,能吃半年。

一碗馄饨两毛钱,一吧嗒嘴就没了!”
小弟弟没敢再吭声,二弟和三弟见我瞪眼,也都噤了声。

集市东头是百货店,那里卖盐,但是要到那里,必须穿过叫卖各种吃食的街道。

我就在街道上走得很快,唯恐哪个弟弟被哪个美食勾住了。

当然最担心的还是我的小弟弟,就抓着他的手走。

没想到他走到一个炒凉粉摊跟前,猛然挣脱我的手,坐在了凉粉摊前的条凳上。

二弟和三弟都看着我,其实我也被炒凉粉那特别的香味馋得直咽口水,但我还是去拉小弟弟:“走,买盐去。


小弟弟不走,死犟着坐在凉粉摊子前,我把他提起来,他又坐下去,如一摊泥。

凉粉摊师傅很懂公关,知道我主事,就不看我,有意大声叫卖:“吃一口能解一年馋,才五分钱一盘!”说着就开始炒,油在鏊子锅里发出吱啦吱啦的声音,拱得我肚子里的馋虫乱爬。

我不再吭声,心里盘算着,吃一盘凉粉,就要少称二两半的盐!于是我吼:“走,不走不要你了!”
但是小弟弟铁了心,我吓不倒他,他硬着头死坐着,不看我。

我实在没法了,捏着口袋里的两毛钱,转过身,背对着三个弟弟和凉粉摊子。

但是,炒凉粉的师傅的每一个动作,我都听得清清楚楚,特别是炒到最后,铲锅底那一层油灿灿的凉
粉锅巴的时候,师傅有意铲得浅,铲得慢,一下一下地,引诱着一街的人。

凉粉铲到盘子里了,筷子重重地放到矮桌上,随后,放凉粉盘子的咯噔声响在小弟弟的面前。

我还是不转身,我知道三个弟弟这时候肯定都看着我,等我发话。

二弟拽拽我的衣服,小声地:“哥!”三弟见我不吭声,走到我面前,怯怯地看着我。

我低下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这时候小弟弟说话了:“哥,闻着把人香死咧,我只吃一口,剩下的你三个吃。


小弟弟这一句话感动了我几十全。

当我转过身来的时候,看见小弟弟眼巴巴地看着我,我软软地说了一句:“吃吧。

”他立即笑了,拿起筷子,却只夹了小小一点儿,放到嘴里,没敢嚼,似乎在等着凉粉化在嘴里,等到咽的时候,声音却很大,我知道那是和着口水咽下去的。

小弟弟站起来,把筷子递给我,真诚地说:“哥,好吃得不得了,里头还有豆瓣酱呢!”我说:“我不爱吃凉粉,你三个吃。

”说着把筷子递给二弟。

二弟和三弟推让着,一人吃了一口,又让我吃,我自己还是推。

小弟弟夹起一筷子炒凉粉送到我嘴前面,那棕红色的酱色,那飘忽的白色蒸汽,顿时攻破了我的所有防线。

我吃了,我有意咽得很快,却不张嘴,让那美味在嘴里回旋,同时把筷子递给小弟弟。

小弟弟又推,我便把凉粉在盘子里分成三堆,让他们一人吃一堆,然后把筷子往矮桌上一放,说:“你们吃,我去付钱。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三个弟弟吃了两堆,剩下一堆,让我吃,我问是谁没吃,二弟说是小弟弟没吃,留给我。

我没有再说话,其实也就小小三块,我吃了一块,夹起两块,一下子喂到小弟弟嘴里。

回到家里,母亲见我们兄弟四个满面红光,就招呼我们吃饭。

我把盐袋放到盐罐子上,母亲掂了一下,笑着说:“吃饭。


从这天开始的几个月里,我总觉得饭菜的味道淡了,少放了盐。

我悄悄地问几个弟弟,他们也说感觉出来了,不敢问。

多年以后,我问母亲那天掂出盐的重量没,母亲笑着说:“咋能掂不出来?!”
我又问:“你知道我们把钱花在啥地方了?”母亲笑笑说:“五分钱买了四个娃的欢喜,还有比这便宜的事吗?”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联系文章内容,理解标题“那年的欢喜”中的“欢喜”的内涵。

3.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油在鏊子锅里发出吱啦吱啦的声音,拱.得我肚子里的馋虫乱爬。

4.文中画线句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5.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着实让人感动,请你参照示例,简要品析备选的两个人物。

示例:作者笔下的“我”让人感动。

在那贫苦的岁月里,一个十多岁的少年,先是能强忍着对“吃”的强烈渴望,以买盐为先,后来又主动把凉粉分给弟弟们吃,这种自制力,这份懂事,这份手足亲情,令人感动。

备选人物:小弟弟和母亲
(四)卖面包的小女孩
马海霞
⑴我准备去做手术时,一个小女孩提着两大袋面包堵在了病房门口。

她把面包放在地上,弯腰,然后目视大家,伸出了三个手指,示意她的面包三元一个。

我丈夫忙掏出20元钱递给小女孩,然后让她取六个面包放在我的病床上,又对同病房的人说:“这孩子可能不会讲话,大家帮帮她,买点她的面包吧。


⑵手术结束后,丈夫我已无大碍,便给我雇了个护工,然后回公司忙去了。

⑶下午,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依旧提着两大袋面包,弯腰,然后目视大家,用极低的声音吐出几个字:“帮帮我吧。


⑷原来她会说话。

那昨天干吗打哑语欺骗大家消费?这孩子心术不正,装可怜让大家买她的面包,哼,坚决不再上当。

“昨天买的面包还没吃呢,今天就不买了。

”大家对她讲。

⑸她没有离开,依旧行弯腰礼,目光扫过病房里的每个人,楚楚可怜的模样里掺杂着一股不卖掉面包绝不离开的“黏人”劲儿,让人甚是生厌。

我暗自庆幸:幸亏丈夫不在,否则他定招架不住她这可怜见儿。

病房里的人不再理会她,也不和她目光接触,大概五分钟后,她提着袋子弯腰退出了病房。

⑹第二天,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帮帮我吧。

”说完便立在原地,这次大家都懒得和她对话,把她当空气一般。

我看不下去了,说:“大家不想买面包,你待多久也没用。

”她仿佛没有听见,还呆立在那里。

“好个倔丫头,越这样,我们越不买。

”她退离后,大家一致这样决定。

⑺以后的每天下午,小女孩准时光顾病房。

她一进病房,大家就假装睡觉,连看都不看她,但也有病人脾气不好,会把她赶出病房。

⑻这天,丈夫一早过来,我和他说起卖面包的事情,他竟勃然大怒,对我一顿数落,说我心理阴暗,没有同情心,小女孩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推销面包而已,她没有乞讨,没有欺骗,她卖的面包味道也不错,只是在病房里多待几分钟而已,不买也就罢了,你怎么能够去讽刺她,赶她走……我不想争辩,偷偷把他兜里的钱都没收了,哼,等那个小女孩再来卖面包,我看他用什么买。

⑼整整一天,小女孩都没出现。

第二天,第三天,她都没来,我反而有点牵挂了,是不是我刺激或伤到她了?
⑽第四天办出院手续时,我悄悄向护士打听。

护士告诉我,小女孩患有哮喘和先天性脊柱弯曲,医院知道她的情况,特许她在病房里卖面包,为了不影响到患者休息,规定她一个病房最多只能停留五分钟。

⑾“那她这几天怎么没来?”我怯生生地问。

⑿“这几天天冷,肯定是哮喘病犯了。

”护士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⒀“那她应该进病房走一圈,没人买就早点回家呀。

”我急急地说。

⒁“她有智力缺陷,让她最多停留五分钟,她就停留五分钟,不管人家买不买;或许,她觉得在规定的时间内努力推销她的面包,心里才坦然。

”护士笑着道。

⒂我走出护士站,丈夫正等着我。

“我想给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留封信。

”我的提议丈夫
马上赞同,我把信交给了护士,请她转交。

出了医院,丈夫问我写了啥,我说,没写,就是把没收你的零花钱都塞到了信封里。

(选自《读者》2016年第11期,有删改)1.为什么人们先前买了女孩的面包,后来却不愿再买了呢?而“我”为什么最后又给女孩留下钱呢?
2.结合语境,赏析划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我丈夫忙.掏出20元钱递给小女孩。

地问。

⑵“那她这几天怎么没来?”我怯生生
...
3.文章第⑧段能否删去?请结合全文说出理由。

4.你认为谁是本文的主人公?研读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五)贼道
余显斌
那年,雪很大,雪花一片一片向下拍。

王小义坐在炉火前,伸着双手烤火。

突然“啪”的一声,飞进一个纸蛋。

王小义知道,买卖来了。

王小义是盗,说白了,就是贼,身手很高,三十年来,没落过网。

之所以如此,是他有一套周密的计划。

王小义做贼,有踩探的,销赃的。

生意做成,三七分成。

没人担心王小义食言独吞,在贼界,王小义贼德很高,口碑甚好,从未发生此事。

因而,谈起王小义,赋们都一翘手指,道:“王哥,高!”
这次送信人在信中详细指出了银子所在地方,而且画了地图。

当然,信中没有忘记告诫,自己那份,藏在月亮洞内,月明之夜,自己去拿。

纸中,还包了一个玉饰,碧绿的玉鱼儿。

信中特地嘱咐,偷了银子,把玉鱼儿放下。

王小义火不烤了,也没心思坐了,出去了一趟。

天很阴,雪花那个大呀,一团一团落下来,砸在雪地上,“噗噗”直响,但王小义走过,地上没一点脚印。

王小义出去了一趟,证实了信息的准确性。

当夜,一身白衣,出了门。

银子整齐地码在那儿,一夜间,全转移了地方。

当然,临走,王小义没忘了放下那个玉鱼儿。

尽量满足同伙要求,是王小义另一贼道。

第二天,王小又起得很迟,见没啥动静,走到街上去遛遛。

城里,到处贴着告示。

昨夜,县衙门所接受的救济捐款,和朝廷下拔的救济款,一文不留,被贼全部盗走。

“听说,那银子放在一处极秘密的地方,怎么可能?”有人议论。

“天哪,没有救济银子,几年大旱,没粮过冬,那还不把人饿死光。

”又有人接口。

王小义心里一惊,很是后悔。

正常情况下,他只偷富户,不偷穷家小户,没啥可偷;也不偷官府,惹不得,弄不好会掉头的。

王小义心情惶惶回了家,坐不是,站不是。

下午,又有消息传出,贼已显了影踪:在藏银地方,发现了一个玉鱼儿,是县尉大人的饰品。

县令一怒,捆了县尉,严刑拷打,不交银子,就交人命。

王小义听了,窜到街上,随着看热闹的人流,涌向衙门。

衙门外,人满为患。

县尉跪在堂上,满身刑具,浑身是血。

县太爷坐在堂上,咳嗽一声,对着县尉道:“你一生清明,口碑甚好,为什么做这样为人不齿的事?”
下面,所有县民,议论纷纷,也纷纷点头。

县尉没说什么,转过身,对着县民们跪下,一下下叩头,然后泪流满面道:“乡亲们,我有罪,没搞好治安,让贼偷了大家的救命银子。

但,我绝不是贼啊。


县令笑了,呵呵的,一拍惊堂木,道:“你自夸清明,却如此卑鄙。

来呀,大刑侍候。

”一声令下,棍棒如雨,不一会儿,县尉晕倒地上。

县令一挥手,让人将县尉提下去。

一县百姓,也叹息着离开。

第二天,县尉又被提上大堂,不待动刑,他抬起头,道:“大人,你给我几天期限,我一定把银子追回来,分文不少。


“好吧,把县尉大人的母亲接进县衙,县尉大人你免除了后顾之忧,好好捉贼吧。

”说完,哈哈大笑。

大家都明白,这是在扣人质,县尉是个大孝子啊。

时间一晃,到了月半,县尉依然一筹莫展。

那夜,在狱中,空中飞下一个纸团,教他这一句话,而且保证,一定会找到啊,可是至今没有音讯。

正在长吁短叹,又一个纸团飞下,落在他手上。

他拿起纸团,忙追出,外面,空空的,不见—人。

那夜,明月如盘,高挂天上。

月亮洞,黑幽幽一片,阴森可怖。

一个人影,鬼魅一般,闪进洞,火则一亮,照着洞内银子,分明不像是四成,倒像十成。

银旁,插一木牌,上写:贼亦有道,盗亦有德。

黑影一惊,转身欲逃。

一声锣响,一群差役拥上来,围住蒙面人。

当头是县尉,抓住蒙面人面巾,一扯,一惊:那人,竟是县令。

(节选自《文学报》有删改)1.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2.文章多次出现“玉鱼儿”有什么作用?
3.联系全文,分析县令这一人物形象。

4.文章以“贼道”为题有什么含义?
(六)两棵树
墨村
①胖子和瘦子那时候很年轻,两人结伴到山里去。

奇山诡水,令人迷醉。

在一风景绝佳处,游兴正浓的胖子和瘦子同时发现了一种很奇特的树。

两人生性好抬杠,各持己见,互不相让。

胖子说,这树肯定能长成栋梁之材!瘦子说,那不一定。

胖子说,咱各弄一棵树苗试—试!瘦子说,那就弄吧。

②于是,胖子和瘦子两家的庭院里便都有了这种树,只不过胖子栽在地上,瘦子植在瓦盆里。

胖子和瘦子较着劲儿为各自的树苗儿浇水、施肥、松土、修剪。

胖子的树没遮没拦,一天天长大长高,很劲秀,很漂亮。

瘦子的树用铁丝左绕右缠,一天天眼瞅着老往那斜刺里窜,很怪异,很邪乎。

日子一晃悠,胖子头顶秃了,瘦子脑袋光了。

③胖子的树长得有一搂粗细,铜杆铁臂,挺拔巍峨,冠盖如伞,遮天蔽日,惹得周围十里八村鲁班的子孙们整日绕着左测右量直打鬼主意。

胖子笑眯眯搔着脑壳对瘦子说,咋样?不错吧!
④瘦子的树虽只一米有零,且疙疙瘩瘩,歪歪扭扭,枝丫纤弱,却被瘦子侍弄得盘龙虬扎道骨仙风,随便站在哪个角度上看,都能让人陡生一种云天雾地深奥难测之感。

⑤一日,被一采风的摄影记者撞见,记者被其别有洞天的玲珑奇绝与怪诞飘逸的鬼斧神工所深深折服,惊叹之余,“叭叭叭”一口气拍完了整幅胶卷。

月余,一封来自首都北京的牛皮大信径送瘦子家。

瘦子满腹狐疑地拆开一看,竟是那位记者寄给他的一份画报。

瘦子一蹦三尺高,乖乖,咱的大名咱的树竟上了《人民画报》咧!瘦子笑眯眯哗啦啦抖着画报对胖子说,咋样?不错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