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浙江省嘉兴市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浙江省嘉兴市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检测生物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个小题,1-20题1分,21-3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人体心脏的四个腔中,心脏壁最厚的是()
A.左心室B.右心室C.左心房D.右心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人的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由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四个腔,其中左心房接收肺静脉注入的血液,右心房接收上下腔静脉注入的血液;左心室收缩将血液射入主动脉,经各级动脉流向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路径较长;右心室收缩将血液射入肺动脉,流经肺,路径较短;因此,心室壁较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考点:心脏的结构
2.与吸入的气体相比,呼出的气体中总是氧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其根本原因在于
A.肺泡内的气体交换B.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C.气体在呼吸过程中的扩散D.组织细胞氧化分解有机物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呼吸时,从外界吸入氧气,供组织细胞进行呼吸利用,因此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较,二氧化碳增多了,氧减少了。
【详解】
人体呼吸时,从外界吸入空气,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较,二氧化碳增多了,氧减少了。
其根本原因就是吸入的氧要提供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有机物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出能量。
此过程可以用表达式表示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这个过程是在细胞中的线粒体内完成的。
所以这个过程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经过一系列的途径被运输到肺,由人体呼出,导致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了人体呼吸时气体成分的变化。
解答此题要从人体呼吸最终目的去分析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成分的变化。
3.为了探究食物中是否含有能量,在试管A、B中加人等量的清水,将等量的花生种子和玉米种子点燃后分别加热试管A和B,记录水温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试管起始温度最终温度温度上升值
A试管25℃77℃52℃
B试管25℃50℃25℃
A.该实验说明食物中含有能量
B.该实验能说明不同食物中含有的能量不同
C.花生种子中含有的能量值大于燃烧时实际测得的热量值
D.为让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应设置重复组,实验结果取最高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表中的实验设置可知:以A与B形成对照实验可以探究不同食物中含有的能量不同。
能量有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等。
将花生和玉米点燃后分别加热A和B试管中的水,水的温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说明食物中有能量,故A正确;将花生和玉米点燃后分别加热A和B试管中的水,A试管中的水上升了52℃、B试管中的水上升了25℃,说明不同食物中含有的能量不同,故B正确;实验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热量散失到周围的环境中,还有少量热量加热了试管,操作过程中也有少量热量的散失,另外食物也可能燃烧不完全,有些热量没有释放出来,因此花生种子中含有的能量值大于燃烧时实际测得的热量值,故C正确;为让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应设置重复组,实验结果取平均值,故D错误。
故选D。
4.某同学在校园生物角修剪月季时,不小心被刺扎到手,迅速缩手并感到疼痛.对完成该反射神经结构(如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1是效应器,能够对刺扎到皮肤作出反应
B.3是神经中枢,痛觉就是在这里产生的
C.该反射活动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是5→4→3→2→1
D.3是神经中枢,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1感受器、2传入神经、3神经中枢、4传出神经和5效应器。
【详解】
图中1是感受器、5是效应器,A错误;
3是神经中枢,感觉在大脑皮层形成,B错误;
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1感受器、2传入神经、3神经中枢、4传出神经和5效应器五部分。
该反射活动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是1→2→3→4→5,C错误;
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灰质内。
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D正确。
【点睛】
反射及反射弧的知识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要注意理解,不能死记硬背。
5.某O型血的男孩受伤需要紧急输血,应输的是
A.B型血B.AB型血C.O型血D.B型血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的血型包括A型、B型、AB型、O型四种基本血型,输血时必须注意血型的选择,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据此解答。
【详解】
ABO血型系统包括:A型、B型、AB型、O型四种血型;当含有A(或B)凝集原的红细胞与含有抗A (或抗B)凝集素的血清混合时,由于相对抗的凝集原和凝集素(如A与抗A)的相互作用,使红细胞凝集成团。
凝集成团的红细胞可以堵塞小血管,引起血液循环发生障碍。
因此,输血时必须注意血型的选择,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AB型血的人原则上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血;O型血的人原则上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但要少而慢。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血液的类型和输血的原则,考查较为全面,注重基础。
6.人体每天正常形成的原尿约为150升,而排出的尿液只有1.5升,原因是()
A.肾小球的滤过作用B.肾盂的收集作用
C.人体皮肤汗腺的排泄作用D.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答案】D
【解析】
尿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详解】
尿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会被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吸收送回血液,剩下的水、无机盐、尿素等形成尿液。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吸收了原尿中99%左右对人体有用的物质,最终原尿仅有1%左右会成为尿液即1.5升。
因此,健康成年人每天形成的原尿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却只有1.5升左右,这是由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尿液的形成过程。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滤过和重吸收。
7.人产生听觉的大致过程是
A.声波→鼓膜、外耳道→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B.声波→鼓膜、外耳道→耳蜗→听觉神经→大脑→听小骨
C.声波→外耳道→听小骨→鼓膜→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D.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答案】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听觉的形成过程如下: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所以答案为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听觉的形成过程。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难度一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听觉的形成过程,可结合耳的结构示意图进行记忆。
8.下列生理活动中,不属于人体排泄废物的是()
A.呼吸排出二氧化碳B.泌尿系统排出尿液
C.消化道排除粪便D.汗腺分泌汗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将代谢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排泄有三种途径。
一、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二、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
系统排出;三、水、无机盐和尿素以汗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人体内食物残渣叫做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遗。
【详解】
体将代谢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排泄有三种途径,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水、无机盐和尿素以汗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人体内食物残渣叫做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遗。
消化道排出粪便属于排出食物残渣,属于排遗。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排出废物的途径。
9.在体育测试时,下列四位同学准备了一些食物,谁的食物能更快地补充能量()
A.甲准备水果B.乙准备牛肉干C.丙准备糖D.丁准备蛋糕
【答案】C
【解析】
【分析】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详解】
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走路、消化和呼吸等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糖类也是构成细胞的一种成分;水果中含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蛋糕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淀粉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要先经过消化,消化成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提供能量,牛肉中的主要营养物质是蛋白质。
因此,能快速提高能量的是丙准备的糖。
故选C。
【点睛】
此题考查了各类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是重要的考点,注意掌握。
10.如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若图中①的数量过少,此人可能贫血
B.图中②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C.若图中①的数量显著增加,此人可能有炎症
D.若把①移到视野中央,应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①是白细胞,②是红细胞,③是血小板。
【详解】
图中①为白细胞,红细胞数量过少,才可能贫血,A错误;图中②是红细胞,血小板才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B错误;图中①是白细胞,白细胞能够吞噬病菌,白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此人可能有炎症,C 正确;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若把①移到视野中央,应向左下方移动玻片标本,D错误。
【点睛】
掌握血液的组成以及相应的功能是本题解题关键。
11.如图是血液循环示意图,1、2、3、4表示与心脏直接相连的血管,甲、乙表示不同部位的毛细血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乙位于肾脏,血液流经乙后尿素含量下降
B.血液流经甲后氧含量减少
C.血管1是肺静脉,血管3是上腔静脉
D.血管2、4中的血液是动脉血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
(2)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3)图中,1肺静脉、2肺动脉、3上下腔静脉、4主动脉,甲是肺部毛细血管,乙是组织细胞外毛细血管。
【详解】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因此若乙位于肾脏,血液流经乙后尿素含量下降,A正确;
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
从图中看出,血液流经甲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因此氧含量增加而不是减少,B错误;
血管1是肺静脉,血管3是上下腔静脉而不是上腔静脉,C错误;
血管2(肺动脉)中的血液是静脉血而不是动脉血,D错误。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循环和正确识图。
12.我国修建的青藏铁路,在穿过可可西里、楚玛尔河、加索等自然保护区的线路上,采取了绕避、设置通道等措施。
这样做说明
A.青藏铁路的建设投资少
B.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青藏铁路对环境的破坏性大
D.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详解】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经济利益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发生冲突时,我们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为主,如青藏铁路穿过可可西里等自然保护区的线路时采取绕避、设置安全通道等措施,这样做的意义是有利于保护该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的栖息环境,进而保护了当地的野生动物,这说明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掌握保护人类环境的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13.四肢的静脉血管内有静脉瓣,其作用是()
A.推动血液前进B.防止血管塌陷C.防止血液倒流D.加大管壁弹性
【答案】C
【解析】静脉瓣在四肢静脉的内表面,通常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
14.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中,被燃烧的食物所含的能量等于试管内水吸收的能量与灰烬中剩余能量之和
B.乙中,该动作有必要重复多次
C.丙中,选择尾鳍作为观察的部位,主要原因是其富有动脉和静脉
D.丁中,用皮筋扎紧b处,ab段血管不会隆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甲中,被燃烧的食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被试管内的水吸收,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在空气中,因此,被燃烧的食物所含的能量大于试管内水吸收的能量与灰烬中剩余能量之和,A错误;
B、乙中测试人的反应速度,需要重复多次,再取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B正确;
C、丙中,选择尾鳍为观察的部位,主要是其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壁很薄,有利于观察。
C错误;
D、丁中,用用皮筋扎紧b处,ab段血管会隆起,因为静脉将全身各处的血液收集回到心脏,b处被阻,ab段的血液增多,血管隆起。
15.你有坐过山车或高空荡秋千的经历吗?然后身体悬空时,你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紧绷,甚至大声呐喊,这是分泌增多的结果
A.生长激素B.甲状腺激素C.胰岛素D.肾上腺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
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虽少,但对人体生
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人体几种重要激素的主要功能如下:
【详解】
当你遇到危险时,会害怕并感到心脏在怦怦乱跳,这是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作出的一种反应,是出生后才有的,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条件即反射;感到心脏怦怦乱跳,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一种儿茶酚胺激素。
能让人呼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气),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
因此当你遇到危险时,会害怕并感到心脏在怦怦乱跳,呼吸急促,肌肉紧绷甚至大声呐喊,这时体内--的分泌会明显增多的是肾上腺激素。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激素的调节作用。
理解掌握肾上腺激素的功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6.【答案】17.下列对排尿意义的阐述,不恰当的是
A.人体排出尿液能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B.人体排尿能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C.人体排出尿液能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
D.排尿会让人体损失部分水分,所以人体在缺水是可以不排尿
【答案】D
【解析】
【分析】
排尿是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废物。
【详解】
排尿对于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排尿不仅可以排出废物,而且还能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生理功能。
因此即使是人体在缺水时,也要排尿。
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排尿的意义。
18.下列由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疾病是
A.脚气病 B.糖尿病 C.色盲 D.白化病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脚气病是因为缺乏维生素B1引起的,故A错;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异常引起的,故B正确;色盲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隐性遗传病,不是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故C错;白化病也是一种隐性遗传病,不是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故D错。
【名师点睛】记清楚各种维生素缺乏症、遗传病和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疾病是解答此问题的关键。
19.调节人体的最高级中枢位于()
A.大脑B.小脑C.脑干D.脊髓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
【详解】
A、大脑分为灰质和白质,白质内有许多神经纤维,灰质位于表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A 正确;
B、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B错误;
C、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脑干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C错误;
D、脊髓具有反射和传导功能,D错误。
故选A
【点睛】
考查脊髓和脑的结构及其功能。
20.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脑和脊髓里构成白质的是神经元细胞体
B.“望梅止渴”是非条件反射
C.人体视觉的形成在视网膜上
D.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答案】D
【解析】A、神经元的功能是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把兴奋传导到其它的神经元,神经元的细胞体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里,神经元的突起主要集中在周围神经系统里,不符合题意.
B、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望梅止渴”体现了人类的条件反射,是通过大脑皮层的人类特有的语言中枢形成的,是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经历过的、学习过的.不符合题意.
C、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因此视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不符合题意.
D、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符合题意.
故选:D
21.当前,全球性能源危机、温室效应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
为了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及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我国政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发展目标。
下列人类活动中,与此要求不符合的是()
A.大力发展火电厂,增加发电量,满足用电需求
B.选择坐公交车,骑自行车和步行等出行方式
C.各级机关倡导无纸化办公
D.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工作
【答案】A
【解析】
【分析】
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废弃物的排放,倡导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详解】
大力发展火电厂,增加发电量,满足用电需求,是高度耗能的表现,A不符合“节能减排”;选择坐公交车,骑车和步行可以减少汽车对能源的消耗,B属于“节能减排”;无纸化办公有利于节约造纸木材,C 符合“节能减排”;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都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措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D也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目标。
故本题选A。
22.李宏同学为了比较人体呼出气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进行如下实验,不正确
...的是
A.取澄清石灰水30mL和40mL分别放在两个锥形瓶内
B.吸气时,手紧捏a处橡皮管
C.甲瓶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乙不变
D.呼气时,气体进入甲瓶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由于组织细胞的利用,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同时水分增加了。
【详解】
两个锥形瓶内澄清石灰水的量应该相同,避免对实验的结果的影响,故A错误;吸气时,手紧捏a处橡皮管,松开b处橡皮管,故B正确;呼气时,手紧捏b处橡皮管,松开a处橡皮管,结果甲瓶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乙瓶不变,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故C正确;呼气时,手紧捏b处橡皮管,松开a处橡皮管,气体进入甲瓶,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仔细观察找出那个是吸气、那个是呼气,吸气时气管不能插入石灰水中,吹气时气管要插入石灰水中。
23.阳光明媚的春天,从室外走进只有一个小窗户的屋子,这时你的感觉和瞳孔变化()
A.很暗,瞳孔放大B.明亮,瞳孔放大C.很暗,瞳孔缩小D.明亮,瞳孔缩小
【答案】A
【解析】
【分析】
瞳孔能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看强光时瞳孔缩小,看弱光时瞳孔扩大,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光的刺激;弱光下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光的刺激。
【详解】
阳光明媚的室外光线强,在室外时瞳孔缩小,当这是走进一间只有一个小窗户的屋子,由于屋内光线很暗,瞳孔来不及扩大,会感觉屋内很暗;过一会儿,由于瞳孔的适应性调节,瞳孔会逐渐扩大,以增加进入眼
内的光量。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24.原尿和血液相比,主要区别是原尿中不含()
A.尿素和尿酸B.血细胞和葡萄糖
C.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D.血细胞和无机盐
【答案】C
【解析】
【分析】
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详解】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成分除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外的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和尿酸等物质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过滤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
因此正常人的原尿与血液相比较,原尿中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肾小球的过滤作用不能过滤的成分和能过滤的成分。
25.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
A.婴儿期B.少年期C.青春期D.成年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的一生分为婴儿期、幼年期、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等,其中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详解】
人体的发育包括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过程,胚后发育是指从胎儿出生到性成熟的发育阶段。
人的一生有两个生长发育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婴儿期,出生的第一年为婴儿期,又称乳儿期。
此期的特点是,婴儿主要从乳类获得营养,体格生长迅速,一年中身高比出生时增加50%,体重增加两倍,脑发育也很快。
一周岁时,动作发育已达到能接触周围人物的水平,如能坐、开始学走等。
第二个高峰期是10到20岁,即青春期,身高突增是青春期显著的特点,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