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化学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对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将对传统的“应试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

教师要迅速走进
新课程,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掌握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具有新的思维方式,从新的视角
去反思自己所“熟悉”的教学活动,改变原来习以为常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教
学行为,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

下面浅谈一下我在化学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一、创造性地利用教学情境,增强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精心设计情境问题。

有效的课堂一定要激发学生
的学习热情。

情境问题的设计上要把握好难易度、分层设疑,要有针对性、趣味性和层次性,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之中,将学生引导至
学习的最佳思维状态,调动起学生的最大潜能和热情,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全面提
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设置的疑点,自主、积极、不断地思索下去。

一个个好的问题,就如投入学生脑海中的一颗石子,能
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

二、重视实验,体验探索,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
化学最重要的就是实验,实验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了良好的科学实验素养。

如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为了
突破CO2能溶于水并能与水反应这个难点,首先提出问题:制汽水利用了CO2的什么性质?学生分组实验: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2体积的水,立即盖上瓶盖,振荡。

通过实验学生真切地领悟到CO2能溶于水。

紧接着设问:CO2在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
有发生化学变化呢?学生很迷茫,此时让学生出示紫色石蕊试液并演示:向试管中倒入盐酸,然后滴入2-3滴紫色石蕊试液,学生观察现象。

然后老师讲解紫色石蕊试液用来检验有无酸
性物质。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向试管中倒入一些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滴入2-3滴紫色
石蕊试液,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然后,把溶液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再观察溶液的颜色
变化。

学生通过实验和分析得出了“CO2与水反应,碳酸不稳定、易分解”的结论,再由学生
完成化学方程式,从而突破了难点。

三、构建知识网络图,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复习课并不仅仅是典型例题的讲解与巩固,更是学生整体把握学科认知规律的重要体现。


系统知识复习中,以一个知识点为依托,把所有与之相关的知识内容串联在一起,形成网络,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

例如学习“酸碱盐的复习”时,从微观角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现酸
碱盐知识的网络图(如下):
网络图的形成使酸碱盐部分主干知识体系的层次更分明、脉络更清晰,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
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可大大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且,通过
形成的网络,不仅可以判断物质在溶液中能否共存,还可以进行物质的鉴别和推断分析,以
及物质的除杂与分离等。

四、精心编制好课堂练习题
课堂练习题是课堂教学中为达到教学目标并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设计的,它需要教师认真
钻研教材内容,研究学生的实际水平,抓住重、难点和关键性问题,精心挑选、合理编排,
确定出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深广度,设计出每一个知识点可能出现的题型。

对于学生已经识
记的内容不必重复,对于学生可能还难以牢记和理解的内容,要变换角度加以检测,使学生
再一次得到补救和深化的机会。

例如:欲鉴别澄清石灰水、盐酸和蒸馏水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提供的试剂有①碳酸
钠溶液、②紫色石蕊试液、③无色酚酞,只用一种试剂一次即可将它们鉴别出来的是_____。

【变换题干】将“一次”两字去掉,如何选呢?
【变换选项】你能否选择其它试剂将它们鉴别出来?说出你的思路。

【拓展延伸】实验室里有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稀硫酸、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请你只用酚酞指示剂设计一个简单实验,将三种溶液区别开来,写出有关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拓展思维】你还能想到哪些鉴别方法?
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强化同一知识点,围绕一个知识点,从变换题干到变换选项,编制了多道
习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习题讲解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进行相关的
归纳总结,明确解答此类问题的思路和要注意的细节问题,适当的情况下,再列举一些与该题“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例题,以活化学生的思维,减少“思维定势”的产生。

训练学生解
题时思维的严谨性、灵活性和探索性,防止出现“该会不会”、“会而不对”以及“对而不全”现
象的发生,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又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