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丘陵区不同种草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与生态环境效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壤丘陵区不同种草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与生态环境效应徐明岗;文石林;高菊生
【期刊名称】《水土保持学报》
【年(卷),期】2001(15)1
【摘要】研究探讨了红壤丘陵区将牧草纳入不同利用方式后的水土保持效果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 :种植牧草能明显地减少径流量和泥沙量 ,截留雨水 ,提高土壤水分含量 ,降低高温干旱期地表温度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培肥土壤。

然而 ,梯田果园区种植暖季型禾本科牧草将在高温干旱期影响果树生长 ,果园牧草应以根系浅的豆科牧草罗顿豆或夏季枯死的冷季型牧草为主。

在梯田作物区的梯边上种植牧草不仅没有产生明显的水土保持效果 ,而且引起牧草和作物竞争而减产 ,因而不宜提倡。

【总页数】4页(P77-80)
【关键词】红壤丘陵区;牧草;利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种草模式
【作者】徐明岗;文石林;高菊生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7.2;S157.433
【相关文献】
1.红壤丘陵区不同生态重建中红壤的微生物学性状 [J], 郑诗樟;吴蔚东;何圆球;卢志红;章俊霞;肖青亮;周春火
2.红壤丘陵区农业开发中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调控 [J], 周炳中;杨浩;周生路;张震宇;张红
3.红壤丘陵区不同生态恢复模式的土壤生态效应 [J], 熊平生;王鹏
4.湘南红壤丘陵区不同生态模式水土流失特征 [J], 袁敏;文石林;秦琳;董春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