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第16课 闭关锁国华师大版复习巩固六十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精选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第16课
闭关锁国华师大版复习巩固六十七
第1题【单选题】
康乾盛世和前代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 )
A、政局的稳定方面
B、社会的安定方面
C、经济的繁荣方面
D、面临的国际环境方面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某兴趣小组在学习“闭关锁国”这一知识点时,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A
B、B
C、C
D、D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A、社会风貌
B、君权强化
C、民族关系
D、闭关锁国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其含义是( )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关闭所有对外港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清朝初年从开放四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关闭其他港口,仅留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此港是( )
A、漳州
B、宁波
C、云台
D、广州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清朝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此言论表明,当时统治者实行的政策( )
A、闭关锁国
B、开放五口通商
C、重商轻农
D、君主专制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假如你是广州亚运会的一名志愿者,你在亚运会期间向各国运动员和来宾介绍广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时,会介绍到下列哪些史实?( )
①清初曾设“广州十三行”管理海外贸易②中英《南京条约》将广州设为通商口岸③1921年中共“一大”在广州召开④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
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州成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④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下图是1785年的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唯一特许官办对外贸易的机构,该情况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清朝( )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被迫开放五口通商
C、坚持重商抑农政策
D、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小清总结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几点原因,其中正确的是( )
①当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要地位
②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互通有无
③中国的生产和科学技术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④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来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由此可见,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清朝政府物资丰富
B、害怕人民的抗清斗争
C、阻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D、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瓷器凝聚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科技智慧与东方民族精湛的审美意趣.清朝时期中国著名的制瓷中心是( )
A、南京
B、松江
C、广州
D、景德镇
【答案】:
【解析】:
第12题【单选题】
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来又关闭其他港口,只留一个港口对外通商,这个港口是( )
A、广州
B、漳州
C、宁波
D、云台山
【答案】:
【解析】:
第13题【问答题】
材料一著名长城学者罗哲文指出:关于长城的功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
然而,长城还曾有保护通讯和商旅往来的对外开放功用。
从秦朝开始,长城和烽燧(即烽火台,是古代报警系统,如有敌情,白天燃烟,夜晚放火,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是保证域内交通大道畅通的重要条件。
汉代打通了西域的交通大道,长城烽燧正是沿此道修筑。
使节往来,商旅往还都是走的这条大道。
长城成为保护‘丝绸之路’的屏障。
——选自人教版八上《历史与社会》材料二1500年以前的历史实质上是欧亚大陆的历史。
一条“丝绸之路”把欧亚非三大洲联系在一起,在这条商路上奔波的商人中间,有不少阿拉伯人,他们把中国古代文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了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文化。
他们在不同的文明之间搭起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材料三欧洲人能够多在15世纪末开辟新的航路,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
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能够制造适合远航的大船,并从意大利人那里学到了大量航海知识。
葡萄牙国王拥有一批来自各国的海员。
古希腊人托勒密的地圆说逐渐被人们接受。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国王希望能够从东方直接获得金银、香料等商品,对远洋事业很支持。
15世纪时,东西方传统的陆路商路被阻断。
哥伦布等航海家具有探险精神,以及超人的意志和智慧。
——选自人教版八下《历史与社会》(1)依据材料一,归纳长城的功用。
(2)说出材料二中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史实。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4)综上所述,东西方文明交流过程中,具备的共同条件有哪些?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
……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
”《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女工)有力焉。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答案】:无
【解析】: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76年,清政府送给英国的敕谕说“天朝物产丰富。
无所不有,原不藉外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二:嘉庆皇帝颁布的上谕说“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货物哉”。
结合材料谈谈清政府此时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
这一政策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一政策对我们今天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有什么借鉴或启示?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