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总让人忧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总让人忧愁
—《边城》翠翠的情感变化分析
姓名:万吕纯学号:1205211054
新余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班
指导老师:钟益兰老师
摘要:美丽总让人忧愁,美丽的误会后留下的是无尽的等待,一切的一切,不归咎于人事,只归咎于天命。

自然养育着的翠翠接受着自然的洗礼,最美的花季,对爱情的朦胧,娇羞,无不体现着这位生长在湘西的姑娘最淳朴、善良、纯洁的心灵。

二老傩送,勇敢英俊,勤劳热情,两颗年轻的心靠拢来,一切显得那么自然,在这自然之中展示了“人性”在这块尚不开化山村中的永久魅力。

关键词:《边城》翠翠情感变化
引言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摘自沈从文《边城》
一、情窦初开,初怀春
内心纯净的如一张白纸的翠翠在某一年的端午节初遇傩送二老后,这人便深深的印在翠翠的脑海里,一场美丽的误会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你个悖时砍脑壳的!”翠翠误会二老邀她去有女人唱歌的吊脚楼上歇息,气恼之极说出这句话,正是这个美丽误会的开始,翠翠的心不再那么平静了。

(一)微波荡漾
上一年的端午,翠翠和祖父因躲雨来到船主顺顺家,此时的翠翠心里对傩送早已关注,眼睛虽然望着河中景致,耳朵却听着爷爷与喽啰的对话,也许她是想得知那个似曾相识人。

回家路上与祖父不经意的对话无不表现出翠翠的关注:“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羞怯的她没有直接问祖父,而是婉转的说出,此时的祖父完全不了解翠翠情窦初开的心。

对祖父让翠翠做大老媳妇的玩笑话,翠翠带着丝丝的羞怯而当场拒绝,着了气,左右摆动着火把。

“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 “谁也不希罕那只鸭子!”鸭子是大老送给祖父俩的,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表示“不稀罕”,这里翠翠是不是在告诉爷爷:“我不稀罕大老呢?”
(二)涟漪起伏
翠翠二见二老时,傩送把酒壶给老船夫送回,翠翠明知道是她最想见的人来了,却偏偏不肯上岸,她“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船慢慢拉过对岸了。

”在羞涩和迟疑中,翠翠对二老的脉脉真情流露出来。

赛龙舟之时,翠翠听到两个女人的谈话-----“我听别人说的。

还说二
老欢喜一个撑渡船的。

”“翠翠脸发火发烧走到另外一处去,又听有两个人提到这件事。

且说:“一切早安排好了,只须要二老一句话。

”又说:“只看二老今天那么一股劲儿,就可以猜想得出这劲儿是岸上一个黄花姑娘给他的!”女孩脸红了,害羞了,翠翠心里甜甜的,涩涩的,二老是否也是喜欢自己的吗?碾坊陪嫁,多稀奇的事情,他会答应吗?寻黄狗的时候遇见二老赛龙舟回来,面对二老的问话,翠翠一言不发,到河下时,翠翠小小心中充满了一种说不分明的东西。

是烦恼吧,不是,是快乐吧,不是。

是生气吧,嗯,是的。

翠翠小小的心为二老吃团总女儿的醋了,不管当事人有没有表态,翠翠的心里已不舒服了,这就是所谓女孩子最爱吃醋的本事了。

二、少女心事,谁能懂
(一)“我万一跑了呢”
翠翠问外公:“我万一跑了呢”——翠翠想“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其实翠翠本就没想过要离开爷爷,她以前想这些,故意让爷爷惊慌,好“惩罚”他一下,翠翠觉得爷爷不懂自己而觉得委屈,她怪爷爷不懂自己的感情,母亲早死,女儿家的心事无处诉说。

“翠翠明白了,人来做媒的是大老!不曾把头抬起,心忡忡的跳着,脸烧得厉害……”“翠翠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可哭。

”翠翠伤心了,失望了,和自己心里想的完全不一样,本以为爷爷了解自己的心思,本以为来做媒的是自己心仪的他,可是一切都变了。

看着祖父的眼泪,翠翠不能说什么了-----“爷爷今年七十岁……三年六个月的歌——谁送那只
白鸭子呢?……得碾子的好运运气,碾子得谁更是好运运气?……”难道大老还真唱3年6个月的歌吗?爷爷能走那么久吗?真能等到谁送鸭子的那天吗?傩送真想要那碾坊吗?翠翠心里是一万个不愿意,心里只想着自己心仪的他。

(二)“忽然哭起来”
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可以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人的安闲与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静与动的对比,这无来由的哭?连翠翠也不知道为什么,朦胧的感情总让人多愁善感,一个人将一份感情默默的压在心里无人倾诉,无人解怀的孤寂感便情不自禁的转化为泪水,给心灵一点暂时的宽慰。

翠翠似乎也知道心里所想的和现实所发生的不可能一样,梦的破灭,现实的残酷让她对祖父产生了一种负疚感。

爷爷关心、爱护自己,为自己考虑,而翠翠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地陪在爷爷身边,让爷爷不孤单。

三、芳心暗许,梦中情
(一)梦中摘虎耳草
“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

”情窦初开的少女,听到爷爷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象征着爱情的虎耳草,“平时攀折不到手”,如今翠翠在梦里很容易的摘到了。

翠翠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逐渐明确起来。

如果没有听祖父讲父母唱歌的故事,翠翠心里的爱情是不会清晰和坚定起来的,听了父母的故事,翠翠真正明白了爱情是什么。

“我昨晚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所以她毫不费劲就“得到了虎耳
草”。

(二)梦中情歌
“爷爷,你唱个歌给我听,好不好?”-----原来祖父为翠翠唱的十首歌,“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傩送像傻子一样唱了一夜的。

傩送的夜歌,翠翠并没有听见,只迷迷糊糊睡着,“以为这梦做得顶美顶甜”。

祖父把傩送的情歌又唱了一遍,翠翠“闭着眼睛听下去”,心里很踏实。

是祖父这一次模仿傩送的歌儿,让翠翠隐约了解到情郎对自己悠悠的情意。

也许翠翠心里隐隐约约的明白自己心里所想的那个人又是谁,那歌声是不是心中的那情郎唱的呢?
(三)“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
小说中不止一次提到过虎耳草,“翠翠把竹篮向地下一倒,除了十来根小小鞭笋外,只是一大把虎耳草。

”在翠翠偷听到二老与伙计的对话后,脸莫名的红了,半天不说话,回来时篮子里除了鞭笋外便只有一大把虎耳草,我想那时翠翠早已没了挖笋的心,一心只想着二老当时说的话了,让她心里喜滋滋的。

翠翠曾梦见摘虎耳草“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末了,翠翠自言自语道:“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月光及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的白雾”,翠翠安心了,虽然一晚没等到情郎的亲自演唱,却仿佛已明白了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

这时,她已经知道要把虎耳草交给谁了,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惴惴不安了。

四、尘埃落定,等情郎
小说结尾这样写道:“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

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
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朦胧的感情在清醒的那一刻便失去了最初的美,少女的娇羞让情郎最终也望而止步,当初美丽的误会最后也没有“化解”开,这让我们不免感到有些难过,也许,只是那么一小步的跨越,也许只要一个眼神的交汇,你我之间的距离也不会越来越远。

一切的一切,不归咎于人事,只归咎于天命。

等待,等待,等待着的又是一个美丽的梦吗?结束语
从小说的时间推算,翠翠11岁时,外祖父56岁,外祖父承担着实际意义的父亲、母亲角色,看着翠翠长大成青春少女,却无法了解她的内心世界,翠翠和所有正在成长中的青春少女一样,对幸福的人生、美好的爱情、外面的世界、漂亮的饰物有着本能的憧憬,无来由地哭,正是翠翠朦胧感情情窦初开却无从诉说,满腔心事却无人知晓的诉求。

缺少母爱的翠翠,从小一人跟着爷爷生活,性格内向、腼腆,偏偏又处在对“性”,对“爱情”的种种不正确观念诸如性神秘、性肮脏、性可耻等等的氛围,翠翠表现得那么含蓄、羞涩,而爷爷在一边又“弯弯曲曲”地讲,让翠翠从母亲的身上感受到爱情的恐惧,同时也感受到“可怜母亲性格的一些强硬处”,翠翠继续模糊着对爱情的追求和憧憬,找不到清晰的方向。

通过阅读《边城》,从翠翠内心深处的本我入手追踪力比多的投射过程。

不难得到这样的看法,即翠翠作为一个把心思埋藏得极深的小女子,她在自己的意识中建构了一个异于常人的美好自足世界。


心事很多,与现实世界总有些脱节,沉醉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缺乏清醒的自我意识,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实事求是的说,翠翠一直没有获得力比多投射的主动权,毋宁说她未有意识地选择这种权利。

对翠翠来说,本我的躁动显然不是一种炽热的形态,而是笼罩着雾气的缓慢发展过程,但经过细读,我们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使这种线索清晰化。

文中第四章,翠翠在端午之夜第一次见到傩送,就使她沉默了一个晚上。

这安静的夜晚,翠翠在想什么想谁当然是很明显的事情。

以后翠翠每当回忆起那一夜,心里都漾着甜与美,这可视为翠翠本我欲望开始了萌发。

翠翠为了不忘记那件事情,在又一个端午节来临之时,又同祖父到河街上看了半天船。

“不忘记”暴露了翠翠内心的真实想法,她其实是想“再遇到”,让那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翠翠本我的欲望有了较为清晰的指向,翠翠心理变化进入了新的阶段,但不巧,节外生枝遇到了大老天保。

因为傩送的船此时正在下青浪滩,翠翠在与祖父的对话中无意间暴露了内心的真实想法。

第三个端午节,傩送来到了溪边,邀请翠翠到家里去看船,他渡过了溪还在对溪小山上不肯走,好像等待着什么,傩送作为本我欲望能指的另一极开始了他的投射,两个年轻人直到现在才算正式的见了面。

这次端午事情又有了新的变化,翠翠听到了碾坊陪嫁的事情,内心起了微波,老船夫也定下了崖上唱歌的主意,可见翠翠和傩送每一次情感的发展都伴随着意外的事件。

翠翠和傩送作为本我欲望能指投射的两极,共同朝向一个所指的处所,但能指双方的性格原因,天宝大老的介入以及渡船老人的作为家长的作用,还有碾坊陪嫁的事件,这一切纠合
在一起构成一种合力,使本来就不那么强烈炽热的能使双方的本我欲望投射指向出现偏差,最终促使了翠翠人格悲剧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从文自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
[2].沈从文.边城[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1998
[4].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走进沈从文的边城[M].北京: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