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的远祖曾是动物界的一员,这就注定了人与动物有着共同的渊源。

可是,常以“自然界的主宰”自称的人类,在其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忽视甚至剥夺了动物生存的权利。

人与动物本应和谐相处的关系,变为“你进我退”、“有我难有你”的对峙关系,结果是大量野生动物还没来得及被人类认识,就从地球上消失了。

今天,全球每天都有几十个物种灭绝。

多数生物学家认为,地球正进入第六次物种大灭绝,而人类是“引爆”这次灭绝的罪魁祸首!有识之士早已大声疾呼,保护动物,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野生动物,人类不该忽视的朋友
野生动物既是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构件,又是人类的自然资源。

前者指的是野生动物的生态功效,后者指的是野生动物的实用价值。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野生动物属于消费者,如食草动物采食植物,食肉动物捕食动物,它们构成了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

野生动物通过种间的相互作用维系着生物圈的生物多样性。

野生动物与其他生物以及与环境的互作使得地球成为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同时,野生动物是或者曾经是食物蛋白质来源、工业原料、医药原料等,人工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还是生产资料。

然而,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价值与实用价值的相对重要性却不相同。

在生物进化历程中,人类的形成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人类脱胎于动物界,人类的远祖是动物界的一员。

那些树栖的、植食性的灵长类动物,与一般的动物相比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人类的远祖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关系只是普通动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最初的类人猿采集树叶、野果,也捕食一些昆虫作为蛋白质来源。

同时,那些类人猿也被其他猛兽捕食,是其他动物的食物。

人类的出现是生物进化长河中动物界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结果。

同时,人类的出现又是自然界中的偶然事件,因为生物进化历程本身就是一连串偶然事件的集合。

一个偶然的机会,人类学会了用火,开始用火狩猎,而用火烤的动物蛋白为人类的大脑和身体发育提供了营养。

于是,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生活。

野生动物提供的蛋白质是早期人类生存的必须物质,野生动物的皮毛是人类御寒的衣料,野生动物的骨骼、牙齿、角等是人类制作工具、武器和饰物的原料。

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旧石器时代。

对于当时的人类来说,特别是对于那些渔猎部落来说,野生动物的实用价值比野生动物的生态价值更重要。

进入工业社会之后,随着现代农业、畜牧业和工业的发展,使得人类生存对野生动物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

但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野生动物作为药材、食品、装饰品、工艺品、毛皮羽制品、宠物的需求却在增加。

野生动物的生存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野生动物的生存危机,引发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天几十种的速度消失,生物多样性正遭遇空前的危机。

2004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发布消息,7266种野生动物的生存受到威胁,而在2000年生存受到威胁的野生动物为5435种。

无论是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还是两栖类动物和鱼类,
与2000年比较,物种濒危的比例都维持不变或在上升。

特别是人们以前没有过多关注的两栖类动物种类,其濒危程度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从进化的角度看,物种灭绝本是自然规律,在单纯的自然状态下,新物种的进化大都快于现存物种的消亡,从而丰富着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但是,2004年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估计,目前地球上生物物种灭绝的速度比单纯自然状态下的灭绝速度高100~1000倍。

根据化石记录,每次物种大灭绝之后,会出现一些全新物种的繁盛。

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的迅速崛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而新物种的产生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空间。

但是,现在不受人类干扰的自然环境已越来越少,生物失去了自然进化的环境和条件,导致现有的物种在不断消失,而新的物种难以产生。

大多数生物学家认为,从自然保护生物学角度来说,地球已经进入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期。

这次大灭绝以岛屿型物种、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的灭绝为标志。

在生物进化史中曾出现过五次物种大灭绝事件。

第一次发生在大约4.4亿年前的寒武纪末期,大约有85%的物种,包括许多三叶虫在内,灭绝了。

第二次发生在3.5亿年前,动物界大约有30%的科,包括许多无颌类鱼类、盾皮鱼类和三叶虫都消失了。

发生在2.5亿年前二叠纪末的第三次物种大绝灭,不仅影响了海洋生物,也影响了陆生生物。

那时,动物界大约40%的科消亡了,95%以上的海洋物种灭绝了。

在这期间,许多树种、两栖动物、腕足动物和所有的三叶虫都灭绝了。

那些死去的树林残体形成了现代的煤田。

第四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1.85亿年前,动物界大约35%的科,包括许多菊石、80%的爬行动物消失了。

发生于6500万年前白垩纪时期的第五次大灭绝,是生物多样性演化史中最富于传奇色彩的一幕,在许多海洋生物灭亡的同时,统治了地球近2亿年且已经适应地球上许多生境的爬行动物——恐龙遭到了灭顶之灾。

引发过去五次物种大灭绝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有的说是火山爆发,有的说是陨石撞击地球,等等。

而这次物种大灭绝则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人类是罪魁祸首。

为了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我们把草原和森林变为农田;我们拦河筑坝,排干湿地;我们扩建城市,建造道路……致使地球上的森林覆盖面积大幅度缩减,其中损失最多的是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方;生态丰富的湿地大面积减少;沙漠化的速度正在加快,侵占先前的植被覆盖地区……由于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生物生存环境,造成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和退化,对野生动物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人类对生物体的直接开发利用,比如狩猎和捕杀;引进外来物种、环境污染、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等等,都直接或间接构成野生动物的生存威胁。

如牛科与猴科动物的濒危与农业扩展、生境丧失、猎杀有关;狐蝠科的分布范围较窄,其濒危则与森林砍伐、猎捕作为食物以及人类的干扰有关。

然而,在诸多的因素中,野生动物的国际贸易是导致物种濒危的一个重要因素。

据估计,目前全球每年走私濒危动植物贸易额高达50亿美元,是世界上继毒品贩运、军火走私之后的第三大非法贸易。

因此,保护野生动物,必须从控制野生动物的国际贸易着手。

国际条约的制定,控制了野生动物的国际贸易
为了保护和恢复野生动物资源,各国先后缔结了一系列国际条约。

比如,1973年,为了
控制野生动植物的国际贸易,一些国家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了《濒危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以下简称公约)。

该公约根据野生动植物物种由于国际贸易而受威胁的程度,将其列入公约附录I、附录II和附录III,并实施不同的国际贸易管理措施。

经过30余年的发展,迄今已有167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了该公约,共有30000多种动植物被列入附录,成为目前世界上最有影响和最有成效的保护野生生物物种的国际公约。

我国于1981年正式签署了公约,在保证野生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保护那些由于大规模开发和国际贸易而导致濒临灭绝的物种。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在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中的角色已经从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

1992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成立的《生物多样性公约》,也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生物,最大限度地保护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

同年,我国签署该公约。

至今,该公约的签字国已有188个。

在2002年4月举行的第六次缔约国大会上,与会首脑一致承诺,在全球、地区、分区、国家各个层面上加强合作,采取措施,争取在2010年以前,显著降低生物多样性的消失速率。

保护野生动物,可持续利用是出路
由于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未来人类将仍然依赖野生动物作为自然资源。

保护野生动物,任重道远。

人们的共识是在保证物种生存的前提下,可持续地利用野生动物资源。

而只有可持续利用,才是保护野生动物的出路。

比如,澳大利亚的袋鼠数量很多,对草地和农作物造成了危害。

每年澳大利亚都组织猎杀袋鼠,一方面控制袋鼠的数量增长,保护草场;另一方面向市场提供袋鼠的皮和肉。

自从1989年全面禁止象牙国际贸易以来,通过保护,南部非洲国家的非洲象数量上升,《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在1997年、2002年分别通过决议,允许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出售部分象牙,获得的收入用于非洲象的保护工程。

中国是野生动物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

同时,物种及其栖息地受到的威胁也十分严重。

我国中型、大型的动物种类几乎全都是受不同程度威胁的物种,而小型的种类因情况不明而难以估计。

大量的小型兽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已经面临濒危状态而未被人们关注。

而多数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淡薄,以及饮食陋习,更加剧了这种濒危状态。

比如,20世纪90年代后期,仅上海地区的餐馆每年要吃掉1000吨蛇;2000年,广西进入市场贸易的蛇类达1800吨;广东省则吃掉了3600吨蛇。

估计仅2000年一年,全国吃掉的蛇类就达6000吨以上。

如果按一条蛇质量0.75千克计算,全国每年吃掉的蛇达1000多万条,而这些蛇类可以吃掉1亿到2亿只鼠类!由于过度捕捉蛇类,使得蛇类数量下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使得一些地区鼠害猖獗,既危害了庄稼,又可能传染疾病。

如果人类能自觉地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减轻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影响,减少对野生动物的直接开发利用,加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加强保护动物的意识,革除饮食陋习等,是能够有效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

地球是人类与动物共同的家园,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爱动物,就是爱我们自己。

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
中国网 时间: 2007-12-07
一、前言
“生物物种资源”指具有实际或潜在价值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以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及其遗传材料。

“生物物种资源”除了指物种层次的多样性,还包含种内的遗传资源和农业育种意义上的种质资源。

而“遗传资源”是指任何含有遗传功能单位(基因和DNA水平)的材料;“种质资源”是指农作物、畜、禽、鱼、草、花卉等栽培植物和驯化动物的人工培育品种资源及其野生近缘种。

生物物种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生物物种资源的拥有和开发利用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作物起源中心之一,还是多种特有畜、禽、鱼类种和品种的原产地。

此外,世界著名的中国传统医药及其相关传统知识是许多相关产业的珍贵创新资源。

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对生物物种资源的过度开发、外来物种的引进、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原因,我国生物物种资源丧失和流失情况严重。

为了进一步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扭转生物物种资源管理面临的被动局面,并在保护的基础上,推进生物物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制定本规划纲要。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加强保护、促进可持续利用的方针,遵循生态、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完善的法制和政策措施为保障,以机制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为手段,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促进生物物种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服务。

(二)原则
1、国家对领土内分布的生物物种资源拥有主权。

获取我国的生物物种资源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2、坚持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提倡依靠科学进步和科技手段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利用措施力求务实、创新和具有可操作性。

3、实行优先保护和分级保护。

采取分阶段和分级保护,确保最重要和最受威胁的生物物种资源得到优先保护。

4、促进保护与利用相协调。

体现保护为主,注重可持续利用,建立保护与利用相协调的长效机制。

5、重视各利益相关方的协调与充分参与。

加强各相关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协调,鼓励科研机构、企业和公众的广泛参与。

三、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和适用传统知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物种及其栖息环境,持续利用生物物种及其遗传资源,公平分享因利用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产生的惠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阶段目标
1、近期目标(2006-2010年)
到2010年,有效遏制目前生物物种资源急剧减少的趋势,特别是有效遏制因人为因素造成的生物物种资源急剧丧失趋势。

以重点调查和普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薄弱地区和重要类型生物物种资源本底、以及与生物物种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与适用技术,进行鉴别、整理和编目;协调和建立生物物种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构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体系、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配合国际公约谈判,研究并建立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建立生物物种资源进出口管理制度,加强出入境查验,控制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的流失。

以各种措施保护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对特别受威胁的生物物种实施重点保护,加强保护设施建设,特别是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

开发可持续利用生物物种资源的科学技术,加强人才培养,推进生物物种资源的研究开发和优良基因的挖掘。

2、中期目标(2011-2015年)
到2015年,基本控制生物物种资源的丧失与流失。

基本完成相关领域的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调查与编目,制定优先保护物种名录,完善标准体系,实现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管理的数据化和信息共享。

建立以保护重要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为目标的自然保护区、移地保护设施和种质资源库等离体保存设施,加强对这些保护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建立国内相关传统知识的文献化编目和产权保护制度;通过试点,逐步实施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加大投入,强化生物物种及基因性状和功能的鉴别、筛选和利用,广泛进行生物物种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与开发,使生物物种得到充分的利用。

3、远期目标(2016-2020年)
到2020 年,生物物种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进一步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使绝大多数的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得到恢复和增殖,生物物种受威胁的状况进一步缓解;自然保护区及各类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保存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资源保存量大幅度增加;
相关法律制度和管理机构、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健全国内相关传统知识的文献化编目和产权保护制度,并与国际接轨;完成一系列持续利用各类生物物种资源的技术开发,基因鉴别和分离技术逐步完善,并发掘更多的优良基因,用于农业生产和医药保健等;形成公众参与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的长效机制。

文章来源: 中国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