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文赏析及原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古诗文赏析及原文
《敕勒歌》原文及翻译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翻译:
广袤的敕勒小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是个非常大的帐篷,基部着整个原野。
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
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
在吃草的牛羊。
赏析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
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
些空洞沉闷的感觉。
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
草
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
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
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
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
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因此,
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注解
①《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
敕勒族定居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北魏时
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作敕勒川。
③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④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起的帐篷,即为蒙古包。
⑤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
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苍苍:苍苍:青色。
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⑧见到(xiàn):同“现”,显露出。
《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全诗格律严整,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
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接下来分享《春望》的意思和赏析。
《春盼》原文及译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掉飞溅泪,恨别鹤还珠格格。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痒更长,浑欲不败簪。
译文:
国家陷落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歇,家人书信稀有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赏析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
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
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
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
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
致的内在心声。
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秋怀二首
作者:黄庭坚
朝代:宋朝
秋阴细细压茅堂,吟虫啾啾昨夜凉。
雨开芭蕉崭新逍遥旧有,风畏篔簹宫应当商。
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
狐裘割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
茅堂索索秋风发,行遶空庭紫苔滑。
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回南枝夜深月。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
湖水无端泡白云,故人书割断孤鸿没有。
赏析:
这组诗,翁方纲校刊的《山谷诗全集》据旧本下到《外集二卷》中,投注“熙宁八年(指年)北京并作”。
公元年,作者三十一岁,宋代的北京即为今河北大名,当时作者在那里任国子监教授。
原文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过眼溪山,鬼都似、旧时相恋。
还回忆起、梦中行不下,江南江北。
尽如人意处径须偕同杖回去,能消几緉平生屐。
苦笑尘劳、三十九年非、短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
英雄事,曹刘敌。
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译文及注解:
译文
眼前的山山水水,都似曾相识。
还回忆起在梦中已将万里江山踏遍。
赏花那些风景名胜,只需带手杖即可,损耗没法几双木屐。
荒谬我忙忙碌碌,却存有三十九年搞得不对,长期搞来去匆匆的过客。
昔日一统江山,如今却被分为南北两半。
曹操、刘备皆是当世的英雄。
可惜那些英雄豪杰,都已成了旧事,如今已没有一丝痕。
楼台刚刚建成,却已不见人踪;壮志未酬,我却满头白发。
可叹人世间的悲欢,不过是在循环往复,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注解
⑴满江红:满江红,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
唐人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更名《满江红》。
宋以来始填此词调。
《钦定词谱》以柳永“暮雨
初收”词为正格。
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
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
另有平声格,双调
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
[3]
⑵溪山:辛弃疾的溪山情节。
晚在淳熙五年(),辛弃疾已经存有了依稀深邃的“溪山”意识。
事实上,辛弃疾“溪山”意识发生的年代,还可以大大前推。
例如《满江
红·建康史帅并致道席上诗赋》词云:“且启程、谈笑护长江,波虎科矶。
”这首词作于
孝宗乾道四年()或稍后,时为建康府通判。
又《水调歌头》词云:“倾尽黄金身世,不
管秦楼人恨,归计显于沙鸥。
明夜扁舟回去,和月有载往昔。
”辛弃疾“溪山”隐逸情结
产生,无法说道这就是消极陈腐的意识;不仅如此,恰恰相反,正表明词人的积极主动主
张攻占、抗战。
只是在这种积极主动主张无法同时实现,在期望全盘幻灭之后,才存有了
美人迟暮,英雄失路之美感;更存有了迷途实远,昨非今非之慨。
这就是“溪山”隐逸情
结产生的真正原因。
鬼:惊讶,骇疑。
而之所以如此,暗含存有时光快速,不觉间已就是
旧有相恋了的感慨意味。
按:稼轩南归初期,曾存有一段漫游吴楚的生活经历,通判建康后,也大体宦游于吴楚一带,故有此美感。
⑶緉(liàng亮):一双。
屐(jī击):木底有齿的鞋,六朝人喜着屐游山。
语出
《世说新语·雅量》: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
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
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簏箸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
或有
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箸几量屐?”神色闲畅。
于是胜负始分。
⑷尘劳:风尘劳辛,所指其宦游生涯。
三十九年非:总结三十九年,一切皆非。
《淮
南子·原道训》:“凡人中寿七十岁,然而趋舍指凑,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去,蘧伯玉
年五十而存有四十九年非。
”时稼轩年近四十,套用此语自叹。
⑸“吴楚”两句:此化用杜甫《登岳阳楼》诗意:“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杜
诗极言洞庭湖宽广,似将中国大地分裂为二。
坼(chè彻):裂开。
⑹“英雄”两句:曰图英雄霸业者,惟曹操和刘备自得比肩。
就是时曹公淡然曰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魏人与操耳。
本初之徒,严重不足数也。
”先主方食,失掉匕箸。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此明颂曹、刘,暗扬孙权。
砌当时米济与曹、刘争雄天下
者惟孙权,而他正霸居吴楚一带。
稼轩《南乡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
孙仲谋。
”与此暗含。
敌:比肩。
⑺“被西风”两句:言历史遗迹被无情西风一扫而尽。
⑻“楼观”两句:感叹宦迹不定,事业未就而鬓发先白。
楼观甫变成:楼阁刚刚投入
使用。
苏轼《送来郑户曹》诗:“楼成君已回去,人事固多调皮。
”此喻调动频密,难展
才略。
旌旗:战旗。
旌旗未卷:指战事未休,喻复国大业未了。
⑼“叹人生”两句:谓哀乐相循,古今同理。
言外之意,大可不必计较。
转相寻:循
环往复,辗转相继。
赏析:
作者:佚名
此词可以分三层。
上片为第一层,由江行沿途所见山川引起怀昔游,痛惜年华之意。
长江中下游地区山
川秀美,辛弃疾南归之初,自乾道元年至三年,曾漫游吴楚,行踪遍及大江南北,对这一
带山水是熟悉的。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此后出任地方官,调动频繁,告别山水长达十年。
此时复见眼中川“都似旧时相识”了。
“溪山”曰“过眼”,看山却似走来迎,这是江行
的感觉。
“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是久违重逢的最初的感触。
往事虽“还记得,却模糊、记不真切,真象一场旧梦。
“还回忆起、梦中行不下,江南江北”,“梦中”云者不仅存有衬托利害之精,也就
是心理体会的真实写照,这种迷迷糊糊的神思,乃是多年来雄心壮志未得同时实现。
业已
奈何于宦游的结果。
反反复复玩味以上数句,实已暗伏“尘劳”、觉非之意。
官场之上,
往往例如山水通常旧有曾相恋虚例如幻梦不如靠近,同时也就变成了一种强有力的招唤,
源自小自然的招唤。
所以,紧随二句写到:“尽如人意处径须偕同杖回去,能够消几两平
生屐?”必须寻山川之大胜,就得壮志,“偕同杖”、着“屐”(一种木底鞋)就是少不
了的。
《世说新语·雅量》载阮孚好屐,尝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两)屐?”意谓人生
短暂无常,话却说得豁达幽默。
此处用来稍变其意,谓山川佳处常在险远,不免多穿几双鞋,可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结尾几句就对照说来,“笑尘劳、三十九年非”乃套用蘧
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的话(语出《淮南子·原道训》),作
者当时四十岁,故这样说。
表面看,这是因虚度年华而自嘲,其实,命运又岂是自己主宰
得了的呢。
“长为客”三字深怀忧愤,语意旷达中包含沉郁。
实为作者于四十年年来之感慨,年已四旬,南归亦久,但昔日的志愿,却无一件得以实现,感慨,今是昨非,一生劳碌,原来“长为客”无丝毫是自己左右的。
这片六句另起至一意为第二层,由山川地形而引发对古代英雄事迹的感怀。
扬州上游
的豫章之地,历年来被称作吴头楚尾。
“吴楚地,东南坼”化用杜诗(《尼里岳阳楼》:“吴楚东南坼”),整体表现江行所见到东南一带景象之壮丽。
如此之山川,并使作者想
起三国英雄,尤其就是立足东南北欲劲敌的孙权,最而令他敬佩景仰。
曹操曾对刘备说道:“今天下英雄,唯魏人与操耳。
”(《三国志。
先主传》)而孙权米济与二者三足鼎立。
此处四句写下地灵人杰,声情嘹亮,其中暗含作者满腔豪情。
“被西风吹起天下,了并无
陈迹”二句存有感叹,亦存有荒乱。
恨不能起至古人于九泉而从之的意味,亦隐然句中。
结尾数句为第三层,是将以上两层意思汇合起来,发为更愤激的感慨。
“楼观才成人
已去”承上怀古,用苏轼诗“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这里是说
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伤,由人及己,“旌旗”指战旗,意言北伐事业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
综此二者,于是词人得出结论一个无可奈何的结论:人间歌唱祖国从来循环不容揣摩(“转相找寻”),“今犹昔”。
这结论颇拎宿命色彩,乃是作者对命运无法解释的表述。
更是作者对命运不如已愿,人事多调皮的感慨。
词中一方面表示倦于宦游——“笑尘劳、三十九年非”,另一方面又追怀古代英雄业绩,深以“旌旗未卷头先白”为憾,反映出作者当时矛盾的心情。
虽是因江行兴感,词中
却没有着重写景,始终直抒胸臆;虽然语多含蓄,却不用比兴手法,纯属直赋。
这种手法
与词重婉约、比兴的传统是完全不同的。
但由于作者是现实政治感慨与怀古之情结合起来,指点江山,纵横议论,抒胸中郁闷,驱使古人诗文于笔端,颇觉笔力健峭,感情弥满。
所
谓“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自具兴发感人力量。
奏乐
先秦佚名
奏乐其镗,热情高涨用兵。
土国城漕运,我富豪之家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位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期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奏乐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训练。
(人们)回到国内筑城漕城,只有我向南
方丽翔。
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
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
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走皇灵哪里?至哪里回去找寻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
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
使我无法(与你)相见。
唉,太荒凉,使我的誓言无法履行职责。
注释
镗:鼓声。
其镗,即为“镗镗”。
清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喤喤托福钟,坎坎奏乐。
”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国:在国都服役。
漕运:地名。
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平:和也,和二国之不好。
曰救回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有家不让回。
有忡:忡忡。
爰(yuán):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于以:于何。
契阔:聚散。
契,合;阔,离。
成说道:成言也犹言誓约。
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潘奥尔“佸”,相见。
洵:远。
信:一说道和古晃字,志严禁晃。
一说道誓约存有信。
译文
擂鼓战鼓咚咚响,士兵热情高涨练武忙碌。
有的修路筑城城墙,我富豪之家从军至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
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在?走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跟踪何处打听?不料它已进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
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只怕你我此拆分,没缘分相见和。
只怕你我此拆分,无法始终如一忠义约。
注释
⑴镗:鼓声。
其镗,即为“镗镗”。
⑵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⑶土国城漕运:土:挖土。
城:修城。
国:指都城。
漕运:卫国的城市。
⑷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⑸平:讨平两国纠纷。
曰救回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⑹不我以归:是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
⑺有忡:忡忡,担忧恐惧的样子。
⑻爰(yuán):哪里。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哪里可以住,我的马丢在那里。
⑼于以:在哪里。
⑽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
契,合;阔,离。
⑾成说道(yuè):签订合同、成议、盟约。
⑿于嗟:叹词。
⒀活:潘奥尔“佸”,相见。
⒁洵:久远。
⒂信:忠义,恕。
鉴赏
这就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
诗人以表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发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
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投影中,呼唤的就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内容存有的认同和生活细节美好的赢得。
这种源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就是对人之存有的最具有人文关怀的阐述,就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践行起至的一座人性高标。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
”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
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
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回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恨。
结云“我富豪之家南行”者,诗本以抒发个人愤恨居多,这就是全诗的线索。
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运”者,《鄘风·的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攻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倒幕狄而封之。
文公徙居楚丘,始创城市而营宫室。
”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至了穆公,又为漕邑屯兵,故诗又曰“城漕运”。
“土国城漕运”虽然也就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回陈,其艰辛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
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
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下安家失马,似乎就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严。
《庄子》说道:“犹系马
而驰也。
”不好马就是受羁束、快乐挥洒的;叛人就是不愿长役、想归家的。
这个细节,
真写下得映带人情。
毛传表述一二句为:“存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把“爰”表述为“或”,做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
其实全诗皆为善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
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
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
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
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
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
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
执子之手,与子成说道;死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
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
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宽”,就是上章“契阔”的“宽”。
“不我活兮”的“活”,必须就是上章“契阔”的“契”。
所以“活”就是“佸”的冒用,“佸,可以也。
”“于
嗟洵兮”的“洵”,必须就是“离”的冒用,所以所指的就是“契阔”的“宽”。
“不我
信兮”的“信”,必须就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道”而言的。
两章互
相紧贴,一丝不凿。
“怨”是《击鼓》一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
从正面言,诗人怨战争的降临,怨征
役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己息息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
从反面言,
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实幸福对战争的残酷的不断颠覆中,流显出一份从心底而来的厌战情绪。
这一腔激烈的厌战之言,要争取的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细节中的切实幸福。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是鲁隐公四年(公元前年),卫国公子州
吁(前人亦称“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
另一种是清代姚际恒认为此实乃
《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而被晋所伐之事。
今人多以为姚说较为合理。
原文:
壬申夏,泛舟西湖,述怀有赋,时予别杭州盖十年矣。
天吹我,坠湖山一角,果然温婉。
曾是东华生小客,回首苍茫无际。
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就是元显恭营生。
乡亲苏小,定应笑我非计。
才见到一抹斜阳,半堤香草,顿惹来清愁起至。
罗袜音尘何处觅,渺渺予怀孤寄。
恨回去仙,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
两般春梦,橹声荡入云水。
①壬申:公元年,嘉庆十七年。
这段话就是词的序言。
②“天风”数句:曰作者出
生于山清水丽的杭州。
③“曾就是”句:曰作者从小随其父居北京。
东华,曰东华门,地
近清代内阁。
④屠狗功名:曰功名鄙贱,不值一笑。
《史记·樊郦滕灌本纪》有载樊哙
屠狗为业,《后汉书》亦有载中兴二十八将中存有屠狗者。
⑤雕龙文卷:指寻章摘句,
文学创作诗文。
《史记·孟子荀卿本纪》有载驺奭“颇改采驺衍之之术以纪文”,“魏人曰:谈天辅,雕龙奭。
”⑥乡亲苏小:用韩翃《送来王少府归属于杭州》“钱塘苏大就是
乡亲”句。
苏小,即为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才貌风流,有景一时。
西湖存有苏小小墓。
⑦罗袜音尘: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句意,代指苏小等美人。
⑧“蝶影”句:《九歌·湘夫人》:“帝子再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恨交予”。
苏轼《前赤
壁赋》:“蝶影兮予怀,盼美人兮天一方。
”
赏析:
年(嘉庆八年)龚自珍十二岁时随其父龚丽正入京,居横街全浙新馆。
十年后,他由
副榜贡生考充武英殿校录,旋即侍父南下就徽州知府之出任。
四月,龚自珍护送母亲至苏
州探望外祖父段玉裁,并在舅家与表妹段美贞结成伉俪。
就是夏,偕同成婚夫人抵杭州,
泛舟西湖时,顾念十年契阔,山僧此《湘月》词渔父。
词开篇由出身说起。
生于杭州,本平凡事,但偏说自己如著名的“飞来峰”一般,是“天风”将我“吹堕”在此“清丽”的“湖山”之间的。
气派之大、构想之奇,令人击节,而一种独往独来、风发踔厉的姿态也栩栩然纸间,为全篇树立了奇气奔涌的基调。
接下来
回首往事,照应词序“予别杭州十年矣”,词意又紧承“果然”而来。
然而十年京华,一
事无成,即或鄙贱的“屠狗功名”与空洞的“雕龙文卷”也还未入手,那种惘然之感正如
眼前西湖的烟波一般“苍茫无际”。
那么自己的行藏则将不止为英豪所不齿,就是那苏小
一流美人不也会嘲笑自己的“非计”么。
此数句诚然是自嘲,但感喟深沉,杂以绮艳,给
人磅礴流丽的魅力感。
过片顺首句“湖山”而去,调转抒情之笔去写下泛舟西湖所见之景,在写景中,又穿
插着词人“清愁”、“销魂”的主体体会。
王兆鹏先生分析道:“这种弹跳跌宕起伏的章
法又就是与主体勃郁不平之气相联系的。
词人本不是心平气和地去观看湖山景色,而是筹
钱游湖刘本遗胸中的不平与愤恨。
明乎此,就可以体察到开篇“天吹我”的杂乱之句原就
是主体心灵深处如潮怒气的排戛迸发。
”这种体味就是微小而精确的。
事实上,下片也仅
有“斜阳”、“香草”两处意象就是眼前所见到,其余例如“罗袜音尘”、“蝶影予怀”、“箫”、“剑”等无不就是心灵化后了的“如潮怒气”的绕射。
特别其中第一次发生了
“恨回去仙,狂来说剑”的对握性质的这组与意象,为龚自珍一生的诗词创作打下了指向
性的基础。
清初词坛大家陈维崧在《沁园春·鹧鸪天芝麓先生,即为用其题《乌丝词》韵》中尚无“禅榻仙,妓堂说道剑,也算是男儿意气场”之句,为龚自珍所本,而龚自珍又益
以“恨”、“狂”二字,更加多样了“箫”与“剑”的内蕴层次,从而构成了属“龚氏”
的独有的销魂之味。
清平乐·春晚原文、翻译及赏析(王安国)
领春不了,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宋代·王安国《清平乐·春晚》
译文
怎么都无法将春天取悦,白白地使黄莺演唱个不停。
昨夜一场风雨的怨怼,使这满地
都就是脏污的凋零残花。
小怜姑娘刚刚弹起琵琶,拂晓她思绪万千萦绕天庭。
随风飘扬的杨絮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
注解
清平乐(yuè):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
宫锦:宫廷监制并特有的锦缎。
这里喻指落花。
“满地”“昨夜”二句:应作倒装理解。
小怜:北齐后主淑妃冯小怜,善弹琵琶。
这里筹钱指弹琵琶的歌女。
杨花:一作“梨花”。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