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课后篇巩固提升
1.在英语里,“民族”与“国家”是同一个词(nation),为了避免唤起不同民族(指移民的本源民族)的人关于“国家”的联想,美国很少使用“nation”这个词来指称不同民族的人,而更多地使用“种族”(race)和“族群(族裔)”(ethnic)的概念。
比如在人口普查时并不问及“民族”,也不要求选择民族血统。
美国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
A.宣扬种族思想,实行种族歧视
B.回避民族问题,缓和民族矛盾
C.模糊民族概念,消磨民族意志
D.淡化民族意识,强化公民意识
,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唤起不同民族(指移民的本源民族)的人关于‘国家’的联想”,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国内有很多民族,这样做是为了让国内人民淡化民族意识,强化自己是美国公民的意识,有利于国家内部的团结和发展,故选D项。
2.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各州制定的宪法都附上了《权利法案》,其中列举了政府在任何借口下都不得侵犯的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出版自由,请愿权利,陪审审判制,人身保护法,禁止建立常备军等。
这表明,新生的美国()
A.采取了英国的政治体制
B.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C.威胁了人民的基本权利
D.采纳了联邦制的模式
,旨在保护“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体现了启蒙思想在美国的广泛影响,故选B项;美国未采取英国的政治体制,排除A项;宪法的规定是防范举措,是为了防止人民的基本权利遭受政府威胁,排除C项;1787年宪法颁布后美国确立了联邦制,排除D项。
3.制宪会议通过联邦宪法后,1787年10月31日《独立报》刊发文章:“美利坚人民眼下面临一个问题……是结合为一个国家、在一个联邦政府的领导下;还是分开,组成几个单独的联盟……人民已经接受一种观念:美利坚人民,应该继续坚定联合,这一点,无人反驳。
”这一文章()
A.鼓动北美人民争取独立
B.主张完整保留各州主权
C.呼吁各州批准联邦宪法
D.支持华盛顿领导的政府
“美利坚人民眼下面临一个问题……是结合为一个国家、在一个联邦政府的领导下”“美利坚人民,应该继续坚定联合”中可以看出,这一文章呼吁各州批准联邦宪法,建立联邦政府,故C项正确,B项排除;1783年美国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故A项排除;1789年,华盛顿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故D 项排除。
4.拉丁美洲长期以来存在着自给自足的封建大庄园制。
在19世纪初动乱的年代里,为了财产和生命的安全,或请求考迪罗保护,或自己组织私人武装,保护庄园并扩大自己势力,成为考迪罗式的人物。
这说明()
A.封建庄园主成为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主力军
B.庄园经济移植到拉丁美洲后发生了质变
C.拉丁美洲特有的政治文化与社会现实相适应
D.考迪罗势力的膨胀催生了封建大庄园制
,考迪罗的存在与庄园经济的需求有关,还与动荡的局势有关,说明拉丁美洲特有的政治文化与社会现实相适应,故选C项。
材料并没有介绍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主力军,排除A项;拉丁美洲庄园经济与欧洲一致,也是封建经济,排除B项;封建大庄园制出现比考迪罗早,排除D项。
5.在1811年普鲁士颁布的《关于调整地主和农民之间关系的敕令》中规定:“农民可以把使用的土地转为己有……农民在把世袭耕地变为自由地产时,必须向地主缴纳相当常年地租25倍的赎金,或让出部分土地,才能免除徭役和租税。
”这项规定()
A.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B.推动了农业的资本主义改造
C.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
D.阻碍了普鲁士的近代化进程
“土地转为己有”“向地主缴纳相当常年地租25倍的赎金,或让出部分土地”说明农民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脱离地主土地的限制,有利于资本主义劳动力的获取,从而推动农业的资本主义改造,故选B项。
6.《大国崛起》一书认为:拿破仑战争是大革命的继续,拿破仑帝国是法国革命的最后阶段。
这充分肯定了拿破仑()
A.是法国大革命的领袖
B.巩固法国大革命成果
C.击退了反法联盟进攻
D.保护了欧洲封建势力
“拿破仑战争是大革命的继续,拿破仑帝国是法国革命的最后阶段”可知,这充分肯定了拿破仑巩固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拿破仑对外战争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传播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故B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的领袖、击退了反法联盟进攻,故A、C两项排除;拿破仑对外战争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故D项错误。
7.(俄)普希金在《皇村回忆》中写道,拿破仑是“一个靠诡计和鲁莽上台的皇帝”,他上台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用凶恶的手举起血腥的宝剑”“马上燃起新战争的可怕烽烟”……“人间的灾星出现了”。
对此评价理解正确的是()
A.普希金对拿破仑发动战争的行为深恶痛绝
B.《皇村回忆》评价真实可信
C.普希金作为诗人对拿破仑的评价不具有史学价值
D.历史上对拿破仑的评价已成定论,此评价不可信
“他上台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用凶恶的手举起血腥的宝剑’‘马上燃起新战争的可怕烽烟’……‘人间的灾星出现了’”可以看出普希金对拿破仑发动战争的行为深恶痛绝,故A项正确。
《皇村回忆》带有主观性,不一定真实可信,故B项错误;普希金作为诗人,他对拿破仑的评价具有一定史学价值,故C项错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会受立场、阶级、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故D项
错误。
8.有研究指出,林则徐、魏源的行动仅仅表示了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度,他们并没有从思想上接受西方文化的实质内容,这既由于他们寻求西方新知时急功近利的“制夷”目的和纯粹实用主义态度,更由于他们恪守封建文化本位立场。
该研究()
A.否定林、魏学习西方的行为
B.批判了林、魏的阶级立场
C.认为林、魏开创实用主义
D.承认了林、魏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魏源的行动仅仅表示了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度”说明对魏源、林则徐学习西方的认可,故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阶级立场问题,故B项错误;实用主义不是林则徐、魏源开创的,故C项错误。
9.19世纪中叶,当英国人在印度修筑铁路时,有人断言:(火车)一小时48千米的速度将会对异教徒落后的宗教观念带来深刻的打击。
这一言论反映了()
A.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的文化控制
B.宗教改革推动殖民地的信仰自由
C.工业文明冲击了殖民地思想文化
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
“19世纪中叶”“(火车)一小时48千米的速度将会对异教徒落后的宗教观念带来深刻的打击”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向落后地区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生产经验,猛烈地冲击了落后地区的旧思想和旧制度,故选C项。
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在思想领域对落后地区的影响,而非控制,且与推动殖民地的信仰自由无关,故排除A、B两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0.早期北美移民于新大陆在平等基础上的竞争,造就了美利坚民族平等、独立的性格。
而自然条件的恶劣,使早期移民必须互相依赖、互相帮助,锻造了美利坚民族集体主义观念。
这可以用来说明()
A.各州权力由中央政府授予
B.三权分立是美国必然选择
C.美国式民主有其思想渊源
D.民族性格决定了国家命运
,这既适宜人们接受由中央维护集体(整体)利益,又保持了地方政府维护个人利益的传统,这其实是揭示了美国式民主有其思想渊源,故选C项。
在1787年宪法颁布前,各州权力相对独立,权力并非由中央政府授予,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三权分立,排除B项;D 项夸大了民族性格与国家命运的关系,排除。
11.19世纪的美国人认真地努力模仿欧洲的文化……随着19世纪的结束,欧洲知识分子越来越注意到一群日益显赫的美国明星……然而,欧洲的监护仍难以动摇。
有人这样写道:“美国人开始文字生涯的第一步就是要自封是一个英国人,以便得到认可,并不是得到英国人的认可,而是得到本国人的认可。
”据此可知()
A.欧洲文化在移植中发生变更
B.美国文化全部来源于欧洲文化
C.欧洲力图对美国实行文化殖民
D.美国明星出现促使美国走向独立
“19世纪的美国人认真地努力模仿欧洲的文化”“并不是得到英国人的认可,而是得到本国人的认可”中可以看出,欧洲文化的大规模移植已经发生,并且欧洲文化在移植过程中逐渐发生变更,故A项正确。
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移植,不是文化殖民,故C项错误;美国明星出现与美国走向独立无关,故D项错误。
12.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激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
这说明拿破仑对外战争()
A.受到各国的强烈支持和拥护
B.始终遭到各地人民反对
C.推翻了各国的君主专制统治
D.促进了民众意识的觉醒
“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激情”可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促进了民众意识的觉醒,故选D项。
13.俄国十二月党人认为,“把人当作东西一样转让、抵押、赠送和继承,任凭自己的专横无道”“乃是最可耻的、违背人性和自然规律”的丑恶事情。
这表明()
A.解放农奴已成为社会共识
B.农奴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C.启蒙思想已经传播到俄国
D.俄国资产阶级力量已发展壮大
,主张尊重人性、自由、天赋人权等,体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故选C项。
A、D两项说法有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农奴制是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故排除A、
B、D三项。
14.19世纪上半叶,普鲁士发布了一系列法律,农奴可通过赎买获得人身自由,且能自由择居或择业;而容克贵族则获得巨额赎金,用以购置机器、改良土壤、投资重工业等。
这表明当时的普鲁士()
A.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B.私人工厂需要更多劳动力
C.工业化需要调整生产关系
D.仍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以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但并没有反映出经济发展的速度,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德国工业革命需要劳动力,但没有反映出私人工厂对劳动力的需求,故B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扩展到普鲁士地区,迫使当时的普鲁士不得不解放农奴,同时为容克资本家创造经济发展条件,体现出工业发展需要调整生产关系,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普鲁士正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故D项错误。
15.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A.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B.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中国工业化,自强求富
D.启蒙与救亡并重
,主张学习西方科技,维护清朝统治;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同外国商战;章太炎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朝统治;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因此其共同诉求是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故选A项。
主张推行民主政治的是章太炎和梁启超,排除B项;主张实现中国工业化,自强求富的是李鸿章和郑观应,排除C项;主张思想启蒙的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排除D项。
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在西方,根本不存在与印度的宗教观念和种姓制度有些微相似的东西。
这些东西不仅仅是印度思想中深奥的抽象观念,还构成了印度文明的基础,决定了印度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
这说明印度宗教()
A.与西方其他文明区分明显
B.深刻影响了印度社会生活
C.教义抽象而富含哲理
D.教派众多而影响深远
“还构成了印度文明的基础,决定了印度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可以看出,印度宗教对印度社会影响深刻,故B项正确。
A项不是材料信息主旨,故排除;C项仅仅从宗教本身来说,并非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教派众多,故排除D项。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认为,在美国的建国史上,有三份文件堪称伟大,这就是《独立宣言》、《邦联条例》和《联邦宪法》。
《独立宣言》提出了美国的理想,开始了她的独立;《邦联条例》规定了美国的国名,开始了她的联合;《联邦宪法》则使理想成为现实……不过在1787年那个闷热的夏天之前,很少有人认为还有制定第三份文件的必要。
——摘编自易中天《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请以“从理想到现实”为主题,叙述美国建国的历史进程。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杰斐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该宣言以启蒙思想为武器,批判了英国对北美的殖民统治,宣扬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等,正式宣告了美国独立。
《独立宣言》成为北美人民的建国理想和奋斗的目标。
1777年通过的《邦联条例》确立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最初的理想架构。
但随着北美独立战争的结束,理想化的邦联制度越发不能适应独立后美国现实的需要。
由于中央政府权力薄弱,各州享有较大的独立性,进而还引发了美国军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矛盾。
崇尚自由和联合的《邦联条例》无力解决战后美国现实的困境。
1787年,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各州代表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宪法,确立了联邦体制,美国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国家体制,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互相制衡原则构建,联邦政府拥有征税、征兵、发行统一的货币和管理对外贸易的权力,解决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各种权力分配问题,使美国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美国初步将启蒙思想家实现自由、平等理想的政治构想变成了现实。
,可从《独立宣言》的内容及其影响、《邦联条例》的内容及其局限性、1787年宪法的内容和影响等角度思考作答,言之有理,与史实相符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