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同心圆环状结构形变影响因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同心圆环状结构形变影响因子
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在其著作《孤立国》中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理论,奠定了区域经济理论的学科基础,他对于其假定的“孤立国”,给出了以下六个前提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且收成相同。

(4)距城市80 km之外是荒野,与其他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只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只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在这种假设条件下,杜能以运费为关键因子,来揭示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异规律。

他以城市为中心,把城市外围按距离划分成6个环带,即,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轮作农业区、谷草农作区、三圃农作区和畜牧业区,这些环带被称为杜能环,由此也就得出农业生产的同心圆环状结构。

然而,在现实的农业生产中根本不存在杜能所谓的标准的同心圆环状结构。

那么,是什么因子导致杜能农业生产同心圆环状结构的变形及彻底改变呢?
杜能农业模型的变形及彻底改变是多个因子综合作用的产物。

1 自然条件是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直接因子。

它主要有下垫面(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等)和气候两个因子
(1)下垫面是指地球大气圈下面某一区域的地球表面,该表面既可以有固态的部分(如土壤、岩石、植被、能源矿产等),也可以有液态的部分(如海洋、河流、湖泊),是多个因素的综合体,其构成的多要素性难免会导致其要素分布的非均质性。

换言之,我们无法在下垫面中找到完全相同的两片地块,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的道理一样。

以法国葡萄酒产区中的罗讷河谷与波尔多两大产区的葡萄种植和法国的巴黎盆地谷类种植区为例,罗讷河谷位于中央高原和阿尔卑斯山脚丘陵地之间,中心城市为里昂。

由于罗讷河两侧地形地貌和土壤的限制,谷内的葡萄种植区只能成条带状沿土壤较疏松肥沃的谷地两侧及坡脚南北延伸,而不能跨过险峻的地形区形成杜能环。

同样,因为巴黎盆地并非一个圆形,而只能说是一个不对称的多边形,受周围地形的限制,盆地内的谷类作物带也成多边形分布而非杜能环。

而出于对灌溉水源的需要,波尔多的葡萄种植区,沿加龙河向上游延伸进而发生变形,也未能形成环状。

总之,由于各种地表资源分布的非均质性,它们的构成往往与原始的杜能环存在着较大差距。

(2)气候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因子主要通过热量、光照和降水等直接或间接影响农业区位。

气候带的存在引起地理环境中动植物、土壤、水文以及自然景观的地带性分异,地带性成为地理环境中基本规律之一。

以撒哈拉沙漠和西欧平原的农业带为例,撒哈拉沙漠由于气候极其干旱,虽然光照和热量充足,但水资源匮乏使该地无法从事多样化的农业活动,只能利用荒漠植被和绿洲发展简单的游牧业或绿洲农业,杜能圈便无从谈起;而西欧地区气候适宜,降水光热组合也较好,为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基本条件,同时也使农场主在挑选种植何种农作物时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才有可能出现多个不同的农业圈层。

2 社会经济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发挥了越来越主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它已经成为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子,杜能环在它的冲击下已基本不复存在
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打破了国家间的封闭状态,使不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空前加强。

农业生产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从而加速其专业化、商品化、集约化。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倘若专门生产自己相对优势较大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换取自己不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就能获得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是商品生产所费劳动的相对差异。

各国通过相互贸易使各地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并使贸易双方获得比较利益。

如,我国山东寿光蔬菜基地的成长与壮大。

寿光是山东省潍坊市的一个县,该县土地平坦肥沃(华北平原),交通便利(有高速公路与青岛港相通),人口密度較高,和周边县市相比劳动成本更低,而且山东省的气候条件与日本、韩国气候相似,正是由于这些优势条件,结果吸引日韩本国生产成本很高的蔬菜种植大量迁往该地,众多日韩厂商在该县租地雇人生产蔬菜,当地农民受利益驱使也纷纷放弃其他农作物种植,转种蔬菜,使寿光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发展成中国北方极具竞争力的蔬菜基地,其大蒜、白菜风靡日韩乃至全球。

寿光蔬菜的生产挤掉了本地其他作物的种植,只剩下专门化生产的单一蔬菜圈,而日韩的蔬菜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最终其蔬菜圈可能会消失。

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和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也是如此,杜能环在这些专业化生产的农区彻底消失。

(2)交通运输条件及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交通运输是联结农区和市场间的桥梁,其发达程度影响农业商品化的可能性及其规模。

根据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易腐烂、不宜长途运输的农产品的生产应集中在离城市最近的郊区生产。

由于交通运输的的大发展,新的交通工具和运输线路建设使运输速度大为提高,生产地和消费地间的经济距离和时间距离较其地理距离大为缩短,加上冷藏技术的发展,冷藏车的利用,使得某些易腐的产品直接靠近消费中心生产的必要性降低了,大城市消费的牛奶、鲜菜等也可由较远的生产地提供。

例如,我国北方冬季就要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

特别是随着国际市场体系的形成,在农产品跨国流通的基础上形成了世界性的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基地。

荷兰、丹麦、新西兰成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荷兰成为世界性的鲜花生产基地;美国的玉米带、小麦带已成为世界性的玉米小麦供应基地。

杜能假设的封闭状态(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彻底被打破,
(3)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促使原有的城市用地不断向周边扩展,新城市不断从原先的农业区中涌现,导致农业用地被压缩进而变形,杜能这一“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的假设在现代社会中已不多见。

以我国上海市的城市化进程为例,自改革开放至今,上海市城市化进程迅猛,其城市用地面积扩大了数倍,如,浦东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大片的农地和荒地,而现在其城市用地面积正迅速逼近浦西。

相反,农业用地则迅速缩减,浦东浦西市区及闵行、宝山、嘉定、金山、松江、奉贤等卫星城城市用地快速向周围农区延伸,不断与农业竞争土地,挤压城间的农业用地,其原有的农业圈层被挤压变形甚至消失。

3 消费结构变化、地区文化差异和国家政策(逐条例证)
(1)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引起消费结构及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而引起农业类型、规模及结构的变化。

例如,日本是传统水稻生产国,历史上,水稻占农业产值的大部分,而随着日本战后经济的腾飞,日本人以鱼米为主食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对肉、乳、面粉的需求大量增加,而大米的食用日益减少;农业结构中,水稻产值及播种面积下降,而蔬菜、水果、养畜业种养规模增加。

(2)文化因子的作用则更为深刻。

在中国的内蒙古地区,当地蒙古族居民以肉奶为主食,对其他农产品需求很少,因此该地主要从事放牧业;南美亚马逊雨林的土著民则仍以原始的采摘、渔猎为生,其农业生产活动毫无规律可寻;印度牛的数量世界第一,由于该地信奉印度教,对牛很崇拜,人们只养牛,不吃牛,
牛可以在居民区随处游荡,与人共处,我们根本无法将它们划分到那个农业圈层中去。

(3)出于某种目的,政府也会实施一些农业措施来干预农业区位选择,使其不能自由发展。

如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薰衣草种植,除了为法国发达的香水产业提供香精原料以外,政府为推进本地的旅游业的发展,实施农业补贴措施鼓励人们种植利润较低且快被淘汰的薰衣草,保留了原有的农业景观。

为了保障粮食供应的安全,我国很多地区实施粮食种植补贴措施,鼓励粮食生产。

这些措施或多或少会造成农业圈层结构的改变。

4 尽管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和布局有着广泛而直接的影响,但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并非决定性的
农业发展的新设施、新装备、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出现大大改变或削弱了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人类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因素:温室大棚可以改善作物生长的温度因素,并对光照、湿度、温度、空气成分(二氧化碳含量)等因素进行调节,从而改变农作物的时空分布。

如,我国北方的反季节大棚蔬菜生产。

在山地丘陵区的适宜地段修建梯田,改良土壤,可以改变作物的垂直分布。

如,法国的罗讷河谷底两侧的葡萄梯田;以色列滴灌技术等等。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自然条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消费结构变化、地区文化差异与国家政策以及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等诸多因子的综合作用,使杜能的农业生产同心圆环状结构发生变形,甚至彻底改变。

参考文獻
[1] 付晓东.对区域经济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认识[J].经济地理,2000(1).
[2] 陈林生.聚集效应、中心地理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财经科学,200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