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第一次综合评价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西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第一次综合评价
语文试题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
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郭沫若的《女神》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彻底破坏精神,冲决了传统诗词的形式,这是一个还没有确定形式的、无可仿效的天才创造,就连郭沫若本人此后也再没有写出《女神》这样的诗作。
很显然,在郭沫若的《女神》为新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后,就迫切需要出现形式与内容严格结合和统一,可供学习、足资范例的新诗作品,确立新的艺术形式与美学原则,使新诗走向“规范化”的道路。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在新诗发展史上所担负的正是这样的历史使命。
②在新诗已经基本上立足以后,新月派所要做的,一是“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二是把创造的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白话”(“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也即“使新诗为诗”,由此,新月派举起了“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旗帜,中国的新诗创作于是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期。
③在这面旗帜下,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
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性节制情感”的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
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造,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
这种主观情感的客观化,使情感的表现蕴藉而含蓄,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并且能够激起读者更丰富的联想,积极参加审美再创造过程。
这在新诗抒情艺术上是一个发展。
④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相适宜,新月派明确地提出以“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为了创立“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进一步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闻一多曾这样明确划清了新、旧格律的区别:“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的意匠来随时构造”。
这是借鉴西洋与中国传统格律,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所进行的新的创造:闻一多于“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之外,还要有“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候,至少是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绘画美”的强调也是考虑了中国诗画相通的传统。
新月派诗人也用了很大力气来进行西方格律诗的转借,其中有得也有失。
⑤总的说来,新诗格律化的倡导,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创作态度不严肃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使新诗趋于精炼与集中,具有了相对规范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
(摘编自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材料二:
《红烛》并不是闻一多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格律诗,单是从外在结构出发,看它自由铺开似乎无规律可循,无法体现闻一多“三美”的诗学理念。
然而联系诗人的情感,结合内在结构便可发现其诗行安排的慧心所在,直线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有着起承转合之态,情感变化更具有和谐对称的特点,具有内在结构上的“建筑美”。
《红烛》引李商隐诗句不仅是因为这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人格,更是安排内在情感结构的需要:诗人先验地知道并接受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事实,在心底生出赞叹、困惑、怜悯、认可和歌颂,而不是诗人在红烛下看着摇曳的烛光慢慢悟出红烛的精神,继而托物言志、引为知音。
对红烛生出的一系列的感情变化,实则都是诗人的自我对话,诗人的志向得以一步步抒发,更加坚定不移地忠于自己的理想去献身世人,由此,情感得以建构。
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还取得了另一种效果,即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让诗歌首尾照应,加上中间部分的赞叹、困惑、疑问等情感,全诗体现出一种起承转合的美。
闻一多在其诗学理论中就倡导诗歌的“建筑美”,注重部分间的和睦关系。
《红烛》全诗构成一种冷静——热烈——冷静的圈形情感结构,引用李商隐的诗句点出吟咏对象和情感,是冷静的缓冲;接下来,经由对红烛颜色之红的赞美(第一节)、困惑于红烛的自我燃烧(第二节)、找到红烛燃烧的高尚理由(第三节)、感伤怜悯红烛的燃烧(第四节)、困惑于红烛的流泪最终明白缘由(第五节)、开导安慰红烛的流泪(第六节、第七节)、引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重申红烛精神使情感归于理性沉静(第八节)。
《红烛》的情感经由平静的诉说到一系列起伏不定的变化最终又归于平静的领悟,由此构成富于变化而又不杂乱的情感结构,线条式的发展具有清新明了的线索可循,又避免了简单划一。
(摘编自李婷《论闻一多<红烛>诗的情感结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诗经历了从冲决、破坏到建设、规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与“破坏”的意义进行比较,“规范化”的意义远远大于破坏的意义。
B. 新诗的“规范化”和旧诗的格律化虽然具体要求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特定的艺术形式和美学原则的追求。
C. 新月派在新诗“规范化”道路上既从旧诗,也从西方格律诗中进行借鉴,体现出兼收并蓄的创作态度。
D. “和谐”与“均齐”的审美特征与“理性节制情感”的审美原则相适宜,也规范着新诗创作的外在形式。
2. 根据材料,下列对《红烛》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烛》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借红烛抒发了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奉献精神。
B. 《红烛》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开篇,既概括了全诗的主旨,也体现了“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的尝试。
C. 《红烛》所选取的“红烛”色彩鲜明,红烛“放光”“流泪”等诗句能给读者带来鲜明的画面感,体现了新诗的“绘画美”。
D. 《红烛》的情感复杂而不杂乱,这是因为诗人先验地知道并接受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事实,因此情感最终能归于平静。
3. 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诗的“三美”的一项是()
A.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B.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闻一多《死水》)
C.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雨巷》)
D.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徐志摩《再别康桥》)
4. 请结合材料谈谈《红烛》是否体现了“新诗格律化”中的“建筑美”?
【答案】1. A 2. B 3. A
4. 示例一:否。
理由:“新诗格律化”中的“建筑美”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红烛》一诗每一节之间长短不匀称,每一节之内句式不均齐,不符合“建筑美”的要求。
示例二:是。
理由:《红烛》一诗虽然外在结构自由铺开,似乎无规律可循,但内在结构中有着起承转合之态,情感变化更具有和谐对称的特点,具有内在结构上的“建筑美”,符合“建筑美”的要求。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探讨了中国现代新诗在发展过程中的革新与规范之路。
材料一回顾了新诗从郭沫若的突破性作品《女神》到新月派通过形式和内容的规范化努力,实现新诗成熟时期的过程。
新月派强调“理性节制情感”,提出诗歌应兼具“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材料二具体分析闻一多的《红烛》,展示了诗作如何在情感与结构上体现“建筑美”,通过内在情感的起承转合与经典诗句的引用,实现情感上的和谐与统一。
两则材料共同关注新诗的发展与创新。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规范化’的意义远远大于破坏的意义”错误。
从原文“很显然,在郭沫若的《女神》为新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后,就迫切需要出现形式与内容严格结合和统一,可供学习、足资范例的新诗作品,确立新的艺术形式与美学原则,使新诗走向‘规范化’的道路”来看,文中只是强调新诗要走向“规范化”,并没有把“规范化”的意义与“破坏”的意义进行比较。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也体现了‘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的尝试”错误。
原文说的是“《红烛》引李商隐诗句不仅是因为这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人格,更是安排内在情感结构的需要”,曲解文意。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在内容上展现的是一种“彻底破坏精神”,在形式上也不符合“新诗格律化”的要求。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新诗格律化”中的“建筑美”的要求: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然后结合《红烛》的内容与格式作分析。
示例一:否。
理由:“新诗格律化”中的“建筑美”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原文“《红烛》并不是闻一多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格律诗,单是从外在结构出发,看它自由铺开似乎无规律可循,无法体现闻一多‘三美’的诗学理念”,且《红烛》一诗每一节之间长短不匀称,每一节之内句式不均齐,不符合“建筑美”的要求。
示例二:是。
理由:原文“然而联系诗人的情感,结合内在结构便可发现其诗行安排的慧心所在,直线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有着起承转合之态,情感变化更具有和谐对称的特点,具有内在结构上的‘建筑美’”,《红烛》一诗虽然外在结构自由铺开,似乎无规律可循,
但内在结构中有着起承转合之态,情感变化更具有和谐对称的特点,具有内在结构上的“建筑美”,符合“建筑美”的要求。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34分)
(一)(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片段一: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
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
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
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
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想起那个小同乡大概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片段二: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
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
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
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
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
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
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哗啷啷”地歌唱。
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
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
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
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
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
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
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
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节选自铁凝《哦,香雪》)
片段三:
村景
希梅内斯
这是一个野外小村,
乌黑的瓦顶上空,
碧绿的田野之中,
回荡着草虫和畜铃的奏鸣。
蝙蝠正在四处飞舞,
天使已敲响晚祷的钟声,
农夫走在回家的路上,
肩扛锄头、嘴里还把歌儿哼。
——孩童的喧闹混成一片,
畜栏中的牛群哞哞不停,
锅灶里飘散出微微的香气,
淡淡的炊烟袅袅飞升。
金盘似的圆月一轮,
高挂在远处的树顶,
抛洒出清澈的光芒,
沐浴着奇幻的荒凉村景。
5. 下列对三个文学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片段一中,茹志鹃通过对乡村中秋节风俗习惯的描写,为后文小通讯员的出场做铺垫,也为小说结尾处小通讯员的英勇牺牲埋下伏笔。
B. 片段二中,香雪端详铅笔盒之后,“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体现了香雪的虚荣,也意味着对纯真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
C. 片段三中,“农夫走在回家的路上,肩扛锄头、嘴里还把歌儿哼”突出了农夫经过一天的辛苦劳作后,荷锄而归,心情依旧悠然欢畅。
D. 片段三中,诗人沐浴在“高挂在远处的树顶,抛洒出清澈的光芒”的“奇幻的荒凉村景”下,内心产生了一种浓到化不开的感伤之情。
6. 下列对三个文学片段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百合花》运用倒叙手法,将眼前的中秋之景与家乡的中秋之景联系起来,既表现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还有效地舒缓了紧张的气氛。
B. 《哦,香雪》擅长细节描写,通过香雪“举”“拍”“打开”“放”“合”等一系列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香雪得到铅笔盒后的兴奋。
C. 《村景》善于融情于景,以草虫、畜铃、蝙蝠、牛群、袅袅炊烟等多种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象为意象,来抒发自己对乡村景色的喜爱。
D. 《百合花》巧用童谣、《哦,香雪》妙用比喻拟人、《村景》将现实与想象有机结合,使得三个文学片段都具有极强的浪漫主义色彩。
7. 简要赏析片段三的写景艺术。
8. 月有很多种形态,如新月、残月、上弦月,而三个文本(片段)都选择了“满月”,为什么作者偏偏选择这种形态的月?联系全文说说你的想法。
【答案】5. C 6. A
7. ①视听嗅结合,诗人先通过视觉的角度描绘了典型的村庄景色,再描摹听觉上的意象,还写到香气,生动细致地突出了村景静谧奇异的特点。
②比喻,将圆月比作金盘,有声有色,突出了明月的圆润。
③借景抒情,整首诗描绘美好静谧奇异的村景和恬然的乡村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洒脱怡然的乡村生活油然而生一种羡慕、赞美和向往之情。
8. ①片段一的满月虽然美好但不利于进攻,与本次战争的猛烈与艰难形成对比,从而表达了“我”对战争的厌恶,也为后文小通讯员的牺牲做铺垫。
②片段二通过富有诗意的满月、山谷、小路、败草、树干等诗化景致的描写,烘托寂静、清冷的氛围,为下文香雪心境的变化做铺垫。
③片段三的满月酷似金盘,暖色调的色彩更突出了诗人对江村景色的喜爱之情。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埋下伏笔”错,中秋节有关的内容表现的是安宁幸福美好,与后文战斗的残酷、通讯员的牺牲形成反差;第一段中“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关于皎洁月亮的描写才是伏笔。
B.“虚荣”“对纯真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错,香雪并非爱慕虚荣,她想在镇上的同学面前挣回她代表台儿沟的高贵的自尊,体现了她自尊自爱的性格特点,也没有表现出对乡村文化的失落。
D.“内心产生了一种浓到化不开的感伤之情”错,写的是富有诗情画意的美好的村景,令人心生羡慕,赞叹不已,并非“感伤”,而是愉悦、惬意。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倒叙”错,家乡的中秋之景应是“插叙”。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写景艺术的能力。
首先找到写景的句子,然后分析出艺术技巧,要全面精准。
结合“乌黑的瓦顶上空,碧绿的田野”“蝙蝠正在四处飞舞”“淡淡的炊烟袅袅飞升”“金盘似的圆月一轮,高挂在远处的树顶,抛洒出清澈的光芒,沐浴着奇幻的荒凉村景”等处分析,作者使用了视觉描写的方法,“乌黑的瓦顶”“碧绿的田野”,诗人先通过视觉的角度描绘了典型的村庄景色。
结合“回荡着草虫和畜铃的奏鸣”“天使已敲响晚祷的钟声”,农夫哼的歌,孩童的喧闹声,牛群的哞哞声,属于听觉等内容分析,作者使用了听觉描写。
结合“锅灶里飘散出微微的香气”分析,运用了嗅觉描写。
综上所述,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了多种足以代表着乡村的动物,蝙蝠、草虫和牛群,同时也描画了农夫经过一天的耕耘劳作扛着锄头回家的场景,“嘴里还把歌儿哼”,体现了农夫心情的舒畅,还映照着孩童的喧闹。
结合“金盘似的圆月一轮”分析,使用了比喻修辞,本体为“金盘”喻体为“圆月”,连接词为“似”,属于明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圆月之圆满,色泽之金黄璀璨;与听觉中的感受“天使已敲响晚祷的钟声”“肩扛锄头、嘴里还把歌儿哼”“孩童的喧闹混成一片”“畜栏中的牛群哞哞不停”相结合,可谓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突出了村中人民生活幸福安宁、和谐美好。
“锅灶里飘散出微微的香气,淡淡的炊烟袅袅飞升。
金盘似的圆月一轮,高挂在远处的树顶,抛洒出清澈的光芒,沐浴着奇幻的荒凉村景”分析,从视觉的角度,比喻的修辞描绘了高挂
在远处的树顶的抛洒出清澈的光芒的金盘似的圆月,表现美好静谧奇异的村景和恬然的乡村生活,让读者从不同的感官欣赏如此景象,借景抒情,描绘了乡村生活的美好静谧奇异和恬然,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赞扬洒脱怡然的生活状态。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物象作用的能力。
①片段一的满月“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虽然美好但不利于进攻,与本次战争的猛烈与艰难形成对比,从而表达了“我”对战争的厌恶,“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也为后文小通讯员的牺牲做铺垫。
交代了总攻的时间,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营造了战争前宁静的氛围,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
展现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场景,反衬了战争的激烈残酷。
②片段一“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而被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小说描写了台儿沟地区美丽的自然风景月明风柔。
这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展现了台儿沟这地方宁静、庄严、诗化的自然美,借以讴歌山区人们美好的人性如月般纯洁,读来让人悄然动容。
作者以自然美来烘托人性美,两者交相辉映,表现了作者对对台儿沟及其人们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通过富有诗意的满月等诗化景致的描写,烘托寂静、清冷的氛围,为下文香雪心境的变化做铺垫。
③片段三的满月酷似金盘,暖色调的色彩更突出了诗人对江村景色的喜爱之情。
结尾四句中“奇幻”的意思是奇异变幻;“清凉”的意思是清静幽凉。
“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运用了比拟的手法,视觉、触觉相结合,写光芒沐浴着村景,小村都被月光笼罩着;在结构上总结野外小村傍晚时分迷人的景致,高挂在远处的树顶金盘似的圆月,景致异变幻多端,给人特别清静幽凉的感觉,表达了诗人对洒脱怡然的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
(二)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相信未来
食指①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968年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