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课件8寡人之于国也上课 (共23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课件8寡人之于国也上课 (共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aee0ade6137ee06eff918fc.png)
南宋朱熹将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
寡人之于学习也
• 寡人之于学习也,尽心焉而矣。物理差,则移 其心于数学,移其力于英语;化学差亦然。察同桌 之学习,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同桌之分不加少,寡 人之分不加多,何也?” • 同桌对曰:“君好睡,请以睡喻。周公召之, 昏昏欲睡,弃笔曳书而倒。或半节而后醒,或整节 而后醒。以半节笑整节,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整节耳,是亦睡也。”曰:“君如知此,则无 望分多于同桌也。”
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 政者没有本质区别。
第 三 部 分 : 民 加 多 。
王道之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王道之成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讨论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古为今用)
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
“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 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
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小结:
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 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 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 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 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 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 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 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王道之果
施仁政 除虐政(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总结孟子的仁政思想
1.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 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8《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 (共65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8《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 (共6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1737f8da2161479171128e9.png)
谨庠序之教, • 悌:敬爱兄长;
申之以孝悌 之义,颁白 者不负戴于 道路矣。
• 义:道理 •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 • 颁:通“斑” • 负:背着东西; • 戴:顶着东西
七十者衣 • 黎民:老百姓
帛食肉, • 然:这样
黎民不饥 • 而:表转折,却
不寒,然
• 王:wàng,名→ 动,为王,统一天下
(2)请以战喻 古义: 请让我;请允许我
;今义: 请求 。
(3)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 逃跑
;今义: 步行
。
【达标训练】
2、选出下列“之”用法相同的一组( B )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②填然鼓之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邻国之民不加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①③是结构助词,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语助词,起衬字 的作用,没有实际 意义。
D无特殊句式,A、B、C都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
4、说出下列句式是什么特殊句式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 ( 状语后置 )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 状语后置 ) ③非我也,岁也 (否定判断,肯定判断,省谓句) ④弃甲曳兵而走 ( 省略句,省略主语“将士” )
【问题讨论】
1、怎样才能做到王道? (用原文回答)
寡 人 之 于孟 国子 也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孟子》有关常识; 2、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 3、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的特点; 4、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5、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第一课时
走 近 作 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 )
预习案一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 轲
• 数(cù) :密。
• 罟(gǔ) :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8《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33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8《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33张](https://img.taocdn.com/s3/m/858ec183f01dc281e43af02f.png)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养生丧死无憾,(此)王道之始也。”
•百姓对养生死葬没有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丧(sāng) :为动用法 为----办丧事。 是;这样 养:供养
生/死:活着的人/死了的人(动作 名)
的区别。
在课文中,该成语的运用意在说明什么?
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 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执政者没 有本质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本质 上都是没有尽心。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 直:只是、不过,耳:罢了,语气助词
• 直……耳,:只是……罢了
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第二部分
第2—3自然段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
吧。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战鼓咚咚敲响,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战斗开始了), (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
• 请:请允许我。 • 以:用 • 喻:比喻。 • 填然:击鼓声。 • 鼓:击鼓,名→动。 • 之:音节助词。
移:迁移 于:到、往 粟:谷子,泛指谷类 亦然:也是这样 亦:也,然:代词,这样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察:考察、了解 之:助词,的 无如:没有像……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无义
加少:更少。加:更。 也: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
第一部分
梁惠王提
出了自己 一个什么
中心展开。它的写作特色主要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 (共34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 (共3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0ad6ad8d5bbfd0a79567382.png)
特殊句式 1.是亦走也:判断句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 句。 重点习惯句式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 2.直不百步耳 “只……罢了。” 3.是亦走也 “这是……呀。”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阅读与思考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来 做个比喻:(在)咚咚地击鼓,兵器已经交锋(的时候), (有人)就丢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然 后停了下来,有的人的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了下来,凭借 只是逃跑了五十步来嘲笑逃跑一百步的,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是没有一百步罢了,这也是 逃跑。” 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 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兵器
击鼓,名→动 用 喜欢 第二-四段 打比方 请允许我 衬字 拖着 逃跑 有的 才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 凭借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 只是 这 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通“毋”,不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要 罢了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先秦散文
一是以记叙历史人物思想活动、 历史事件的历史散文如《左传》等。
二是以议论和说理为主的论说 散文即先秦诸子散文如《论语》 《孟子》等。
千秋亚圣-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 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 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 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后 世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故里 山东邹城
孟庙亚圣殿→
←亚圣府 孟子后裔居住的地方
孟府仪门→
孟庙康熙碑亭→
←孟母林神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49214de84254b35eefd34ae.png)
栏 目 链 接
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栏 目 链 接
预 习 检 测
1.注音
寡 人(guǎ ) 鱼鳖 ( biē ) . . 衣 帛( yì ) 庠 序( xiá . . nɡ) 洿 池( wū ) . 孝悌 ( tì ) .
饿莩 (piǎo) 弃甲曳 兵( yè ) 鸡豚 狗彘 (Tú ) . . . . n zhì
栏 目 链 接
预 习 检 测 ⑧民为贵,社稷次之 ________,君为轻 ________。(《孟子· 尽心上》) ⑨穷则独善其身, ____________。(《孟子· 尽心上》) 达则兼济天下 ⑩天时不如地利, ____________。(《孟子· 公孙丑》) 地利不如人和 ⑪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____________________ 。( 《孟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子· 尽心上》) 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__________,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此之为大丈 夫。(《孟子· 滕文公》)
语文· 必修3(人教版)
第三单元
8 寡人之于国也
栏 目 链 接
课 文 导 读
1.走近作者
孟子 ( 约前 372 — 约前 289) ,名轲,字子舆。鲁国邹
(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 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政治 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 杨朱、墨翟,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
栏 目 链 接
预 习 检 测
③五亩之宅, ______________ ,五十者可以衣帛 树之以桑
矣;鸡豚狗彘之畜 ____________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栏 目 链 接
预 习 检 测
1.注音
寡 人(guǎ ) 鱼鳖 ( biē ) . . 衣 帛( yì ) 庠 序( xiá . . nɡ) 洿 池( wū ) . 孝悌 ( tì ) .
饿莩 (piǎo) 弃甲曳 兵( yè ) 鸡豚 狗彘 (Tú ) . . . . n zhì
栏 目 链 接
预 习 检 测 ⑧民为贵,社稷次之 ________,君为轻 ________。(《孟子· 尽心上》) ⑨穷则独善其身, ____________。(《孟子· 尽心上》) 达则兼济天下 ⑩天时不如地利, ____________。(《孟子· 公孙丑》) 地利不如人和 ⑪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____________________ 。( 《孟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子· 尽心上》) 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__________,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此之为大丈 夫。(《孟子· 滕文公》)
语文· 必修3(人教版)
第三单元
8 寡人之于国也
栏 目 链 接
课 文 导 读
1.走近作者
孟子 ( 约前 372 — 约前 289) ,名轲,字子舆。鲁国邹
(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 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政治 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 杨朱、墨翟,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
栏 目 链 接
预 习 检 测
③五亩之宅, ______________ ,五十者可以衣帛 树之以桑
矣;鸡豚狗彘之畜 ____________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八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八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8a28bf9b14e852458fb579b.png)
诵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读:注意正音并把握节奏
sù ) 粟( 罟( gǔ) yè ) 直( zhǐ ) 曳( 数(cù ) 洿(wū ) 鳖( biē ) 胜( shēng )
sāng 丧( ) 衣( yì ) xù) 畜( 莩( piǎo)
豚( tún )彘( zhì )
xiáng wàng ) 庠( ) 悌( tì) 王(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 的思想,希望能够在 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 下的君主。由于他的 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 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 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 采纳。孟子退而与弟 子著书,遂成《孟 子》。
三岁时父亲逝世,孟子 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 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 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 环境而三次搬家。孟子自小 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 从搬家以后,便十分认真读 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 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 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 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 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 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孟子》——乱世的哲思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 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 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 《论语》相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 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 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 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 说理深刻透彻。儒家的经典著作 之一。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 语》《大学》《中庸》合在一 起称“四书”。
朗读第一段思考:
写梁惠王尽力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困惑?
移其民 尽心 移其粟 无如寡人之用心
民不加多 感到 民不加少 困惑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探究讨论:
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8ca9868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3d.png)
时代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 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 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 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 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 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 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4、古今异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动物暴躁 ,心肠狠) (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3)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 (4)兵刃既接(兵器/战士,士兵) (5)弃甲曳兵而走(逃跑/行走) (6)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 (7)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 (8)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
• 七十者衣 帛食肉,
• 黎民:老百姓 • 然:这样
黎民不饥
• 而:表转折, 却
不寒,然 • 王:wàng,名
而不王者, →动,为王,统一
未之有也。 天下
• 未之有也:宾
语前置句
翻译第七段
“狗彘食人 • 食:第一个为动
食而不知检,
词,吃;第二个 名词,食物
涂有饿殍而 • 检:束缚;
不知发。人 • 涂:通“途”,
• 违:违背,耽误。 • 胜:尽,完。 • 数(cù) :密。 • 罟(gǔ) :网。 • 洿(wū)池:池塘。 • 生:活着的人。 • 丧(sāng) :埋葬,办
丧事。
•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 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a62e0e8f90f76c661371ad7.png)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
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 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 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有传明太祖朱元 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 关内容。 孟子主张君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论,孟 子认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 主只要将自己的仁德推广,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爱护自己的家人,到爱护国民 ,就是仁政。 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是行“王道”,要 使人民富足,百姓安乐,即“保民而王”,人民自然拥 戴君主,国家自然富强安定。
【孟子概述】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南宋 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 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 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孟子》是记载孟 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 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 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 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 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 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 》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 圣而作”。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孟子概述】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 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 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 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jí,子 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 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 “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 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 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 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共37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共3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b25d4a6e2bd960591c67750.png)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 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 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 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 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 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不加少,寡人之民 样办。
不加多,何也?”
文意探讨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本段中,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 了,他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自己尽心 移其民 移其粟
民不加多
邻国无如寡人之用心 民不加少
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 感忧虑?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本来就比 较低下,加上各国不断的争战和统治者的 横征暴敛,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 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开疆 拓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 之急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人口, 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基于 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 心忡忡。
孟子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五十步笑百步。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孟子的思想 一 性善论 二 仁政思想 三 人格修养 四 教育思想 五 义利之辩
他决定带着学生到齐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 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 最后,孟子来到滕国,滕国太子对孟子的 “仁政”十 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在滕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 遗憾的是,滕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 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 政”思想。 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 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9eb46d0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31.png)
申之以孝悌之义
用 介词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认为 动词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于 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比 介词 对 介词 在 介词
填然鼓之
音节助词,无义
王道之始也 之 五亩之宅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的
申之以孝悌之义 代词,代百姓
河内凶亦然
代词,这样
然而不王者
代词,这样
然 填然鼓之
助词,地、…的样子
时代背景
孟子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被“招 贤”,应邀来到魏国。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 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 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 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梁惠王迫不及待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 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即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 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使民
不入洿池
养生 丧死
王道之始也
以时入山林
无憾
用排比修辞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第六段
树:名→动,栽种;之:助词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 树之以桑,五十 以:介词,凭借 者可以衣帛矣。 衣:yì,穿,名→动 鸡豚狗彘之畜, 帛:丝织品;豚:小猪;彘:大猪; 无失其时,七十 之:代词,复指;畜:动词,喂养 者可以食肉矣; 无:通“毋”,不要
兴办教育
教民
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阐述使民加多的办法,
从保民、教民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
第七段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食:第一个为动词,吃;第二个名词,食物 检:束缚;涂:通“途”,道路;殍:饿死的人 发:开仓赈济 岁:年成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1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d48d18b5dd3383c4ba4cd20e.png)
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 法。 (1)或……或……(2)直……耳,是……也 (3)是何异于……(4)未之有也
答 案
1.(5)和例句是使动用法,其他使名词活用为动 词。 2.(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人逃 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 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 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 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 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 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 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于国尽心 梁惠王 移民,移粟
结果 民不加多 民不加少
邻国之君 不用心
(孟子
施仁政 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除了要合理发展生产,制民之产外, 第六段还有孟子教化百姓的主张。
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违 时 胜 数 罟 洿 斧 斤 以 憾 树 衣 畜 无 谨 庠序 教 申 孝 悌 义 颁 负 戴 王
课堂小练
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树之以桑 (2)可以衣帛 (3)然而不王 者 (4)王无罪岁 (5)既来之,则安之
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允许存在出人)
全篇一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梁惠王提出“民不加 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2—5自然段)孟子分析“民不 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6-7自然段)阐述孟子仁政的 具体析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28张PPT)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2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24fd397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f8.png)
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答案:A。
例题4
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 D、①②⑤/ ③④
答案:A。
例题5
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之〗,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 “有”的宾语,放在了“有”的前面。
意动用法
王无罪岁 〖罪〗以岁为罪,认为年岁有罪过。
典型例题
➢例题1 ➢例题2 ➢例题3 ➢例题4 ➢例题5
例题1
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 的是( )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为王宫。 答案:D。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 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 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 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 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 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例题2
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
答案:A。
例题4
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 D、①②⑤/ ③④
答案:A。
例题5
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之〗,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 “有”的宾语,放在了“有”的前面。
意动用法
王无罪岁 〖罪〗以岁为罪,认为年岁有罪过。
典型例题
➢例题1 ➢例题2 ➢例题3 ➢例题4 ➢例题5
例题1
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 的是( )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为王宫。 答案:D。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 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 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 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 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 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例题2
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 》ppt课件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f7fed4a1eb91a37f1115c61.png)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孟 子
(前373—前289),名轲, 战国时邹人,是孔子之孙 (子思,名彶)的再传弟 子。但在孟轲本人的心目 中,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 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 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 个人道德的“仁”,推演 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均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意思是孟子是仅次于孔子 的圣人。曾游说齐、宋、 滕、魏等国,是著名的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听录音 一、注音或写出汉字
• • • • • • •
(1)弃甲曳( yè)兵 (2)涂( tú)有饿piǎo (莩) (3)鸡豚( tú n )狗彘( zhì)之畜( xù ) (4)数( cù)罟( gǔ )不入wū (洿) 池 (5)无( wú)失其时 (6)谨庠( xiá ng )序之教 (7)颁( bān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以现代观念审识古人的思想
• 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 3.统治者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
• 孟子注意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
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
雄辩艺术
• 1、正面阐述自己的主张,提出“仁政”的一 系列措施:①合理的发展生产;②加强教化; ③关心老百姓疾苦,不推诿责任。
c、理想人格: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告子下》);“宝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故里 邹城市,位于 山东省南部, 与孔子的故乡 曲阜毗邻,很 早就被人们合 称为“邹鲁”。
学习重点
•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 2、理解和掌握有关实词的意义 • 3、归纳多义词“数”、“发”、 “直”、“兵”、“胜”的义项 • 4、了解某些特殊句式句式。
——孟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孟 子
(前373—前289),名轲, 战国时邹人,是孔子之孙 (子思,名彶)的再传弟 子。但在孟轲本人的心目 中,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 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 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 个人道德的“仁”,推演 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均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意思是孟子是仅次于孔子 的圣人。曾游说齐、宋、 滕、魏等国,是著名的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听录音 一、注音或写出汉字
• • • • • • •
(1)弃甲曳( yè)兵 (2)涂( tú)有饿piǎo (莩) (3)鸡豚( tú n )狗彘( zhì)之畜( xù ) (4)数( cù)罟( gǔ )不入wū (洿) 池 (5)无( wú)失其时 (6)谨庠( xiá ng )序之教 (7)颁( bān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以现代观念审识古人的思想
• 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 3.统治者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
• 孟子注意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
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
雄辩艺术
• 1、正面阐述自己的主张,提出“仁政”的一 系列措施:①合理的发展生产;②加强教化; ③关心老百姓疾苦,不推诿责任。
c、理想人格: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告子下》);“宝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故里 邹城市,位于 山东省南部, 与孔子的故乡 曲阜毗邻,很 早就被人们合 称为“邹鲁”。
学习重点
•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 2、理解和掌握有关实词的意义 • 3、归纳多义词“数”、“发”、 “直”、“兵”、“胜”的义项 • 4、了解某些特殊句式句式。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 3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 3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e72b957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16.png)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课件
成语 “五十步笑百步”
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 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孟子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 国中期鲁国邹人。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 传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大儒学大师, 是孔子学说的嫡传。后世常以“孔孟” 并称,元文宗封孟子为“亚圣” 曾游历 各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晚年退而著 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 期儒家的代表。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涂有饿莩而不 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 之,曰:‘非我也, 兵也。’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猪狗吃的是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 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而不知道开仓 赈济饥民。 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 不好的缘故。’ 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关, 是 武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年成,那么, 天下的百姓便会投靠您了。”
(8) 申之以孝悌( tì)之义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 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 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
梁惠王说:“我治理国家,真是尽心竭力了。 黄河以北发生灾荒(荒年),就把那里的灾民 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北。当河 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 看看邻国的君主主持政务,没有像我这样尽心 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 不见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谁能问鼎天下?人口问题在权力的天 平上是十分重要的砝码。在冷兵器时代,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 谁就拥有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大量的兵源,谁就能够 富国强兵。所以,梁惠王迫不及待地问到了人口问题。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课件
成语 “五十步笑百步”
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 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孟子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 国中期鲁国邹人。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 传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大儒学大师, 是孔子学说的嫡传。后世常以“孔孟” 并称,元文宗封孟子为“亚圣” 曾游历 各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晚年退而著 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 期儒家的代表。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涂有饿莩而不 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 之,曰:‘非我也, 兵也。’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猪狗吃的是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 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而不知道开仓 赈济饥民。 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 不好的缘故。’ 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关, 是 武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年成,那么, 天下的百姓便会投靠您了。”
(8) 申之以孝悌( tì)之义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 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 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
梁惠王说:“我治理国家,真是尽心竭力了。 黄河以北发生灾荒(荒年),就把那里的灾民 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北。当河 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 看看邻国的君主主持政务,没有像我这样尽心 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 不见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谁能问鼎天下?人口问题在权力的天 平上是十分重要的砝码。在冷兵器时代,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 谁就拥有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大量的兵源,谁就能够 富国强兵。所以,梁惠王迫不及待地问到了人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