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兴市西城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初二语文同步训练(5)
课题:朗诵欣赏文笔精华(四)编写、曹亚萍
班级:学号:姓名: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标点符号利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意见发生了不合: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成心思。
B.近五六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幸福观呈现出向现实性、生活性倾斜的特点。
C.贾平凹历时4 年创作的小说“古炉”出版发行,该作品延续了其乡土文学的创作风格。
D.“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树老墙颓”愈来愈多的人为乡村的衰败而担忧。
2.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A.据了解,千岛菜花风光区旅游顶峰的提前到来,是因为今年的菜花提前绽放的原因。
B.我市近两成国土是湿地,可否合理利用好这一资源,必将有利于我市的生态文明建设。
C.教育都门只有多创造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机缘,就可以更好地增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D.泰州举全市之力,坚持高起点计划、高水平建设的原则,大力推动中国医药城的建设。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完成第3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1)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A.忽如一晚上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句。
(3)刘禹锡的《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季胜春朝”一句,请你说出这两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4—7题。
成侯为齐相,为将,不相说。
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
”邹忌以为然,乃说②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
田忌遂走。
【注】①闬:公孙闬,齐国人,邹忌的门客。
②说:劝说,说服。
4.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不相说.()②邹忌以为然.()
③欲为.大事()④田忌遂走.()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为”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公何不为王谋伐魏
A.成侯邹忌为齐相B.因令人捕为人卜者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D.为有源头活水来
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诵停顿。
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成侯邹忌为齐相》)
译文
(2)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译文
7.请对文中的邹忌这个人物,作简要评价。
(三)阅读冯云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一文,完成8—11题。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太低碳生活。
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一个集体的碳花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域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
第一碳足迹是因利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常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
第二碳足迹是因利用各类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进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
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世界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
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一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可能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
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乃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
以马铃薯为例,用烤箱烘烤马铃薯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
所以,用微波炉做马铃薯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平民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
活,后者是高碳生活。
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被选择棉平民服。
在家居用电上,利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利用热电低。
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行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虽然低碳生活值得提倡,可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
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
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
这种补偿就是碳中和。
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若是太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本钱,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
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摘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2期,有删改)8.本文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谈了哪几个方面?请简要归纳。
9.“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一句中为何连用两个“更多的”?
10.第③段画线部份运用了什么说明方式?有什么作用?
11.从全文看,文章主要内容是介绍“低碳生活”,但为何还要谈“高碳生活”?
(四)阅读李木生的《冬荷》一文,完成12—15题。
①冰掐灭了一湖的波浪。
又冰上加雪。
荷的尸骨就这样狼藉在冰雪的湖面上,肢折头断,
东倒西歪,稀稀落落。
②苍凉。
落寞。
恍如这里从来就没有过挤挤挨挨、涨潮似的荷叶,没有过大火一样燃了一湖的荷花,也没来过那只在尖角小荷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
③湖,真的死去了吗?
④可是,有一丝荷的清香,悄然潜入心肺,连壮大戗人的寒气也无法将其阻断。
⑤在这冰雪的湖上,我与冬荷相识。
⑥红红的朝阳,在远处怯怯的开着。
薄薄的雾气正在散去,远远近近的残荷便从朦胧里渐渐清楚起来。
直的,弯的,拱的,垂的,是荷柄的舞蹈;灰的,黄的,黑的,褐的,是荷叶、莲蓬的存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之周敦颐曾将夏荷喻为“花之君子者也”。
其实,冬荷不是更具有着君子的风骨吗?
⑦风寒榨尽了水分算得了什么?失去了丰腴,那就袒露出庄严的筋脉迎接风雪。
曾经硕大伸展的碧叶,有时会干缩成一排排瓦垄状,乃至在垄沿处散布起或大或小、有着黑色边缘的窟窿。
这是被风霜雨雪反复肆虐后留下的创伤吧?乍看这带着黑色边缘的窟窿,恍如这荷已经脆得很,一碰就会碎的。
其实不,在这褶皱间的灰色质地里,往往还残留着浅浅的绿,抚摸它,抓它,你会立刻感到一种柔韧劲道的生命的力量。
天要起风雪,水要结成冰,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躲避肯定是不行,逆来顺受恐怕也不行,最好的办法或许就是迎上前去。
⑧有一枚荷叶曾是那样深深地吸引了我。
寒风里,它反扣在一杆斜立于冰雪当中的荷柄旁,恍如一名持枪披甲的英雄。
它那仍然硕大的叶片起伏着,犹如奔腾向前的波涛。
而隆起的筋脉,在太阳下骨骼一样地凸显着,更让这波涛有了山峦连绵的质感。
这如波涛山峦般起伏不息的,不就是勇士容山纳川、吞吐日月的胸膛吗?瞧着它那根植于博大之上的自信与恢宏,我隐约感到,或许那一湖的浪漫,一湖的自由,一湖的豪情与刚烈,正被这枚荷叶收藏着?
⑨太阳升起来了。
冬日的湖上,荷的故事正没有止境。
⑩冬的湖上,最热的当是荷了。
冰压不住它,雪也盖不住它。
它老是融化了冰雪,让热的生命在这冰雪的湖面上夺目着。
放眼望去,白茫茫的世界里,总有那曾经外直中空的荷柄,或挺着,或曲着,或拧着,或举着,从冰下牵紧了纹理毕现的荷叶和莲籽散尽的莲蓬。
融去了身上冰雪的荷,黑着或灰着,却崭新着。
夏日的荷是从水中生的,“出淤泥而不染”;冬日的荷是从冰雪中生的,历垢世而弥新弥净。
更有爱的宣言写在冰雪之上——干枯了也要拥抱着,一路迎受着寒风,等待冰消雪融的日子;既然灾难不可避免,那就相挨相慰着一路冻结于冰雪之上,携手经受苦难。
谁能说与所爱者携手经受苦难,不也是一种庞大的享受与幸福呢?
⑪热的荷,当是伟大的干净与爱的表率了。
⑫午时的太阳下,荷的凛然与愤怒却记忆犹新着。
铜铸铁打般的荷柄——有的举着叶或蓬,那是荷的解放的旗帜;有的头已半冻在冰中,却还将身子拱作劲弓,要将一统的冰盖掀翻,那满布的细钉头样的刺疙瘩,似乎正隐约漏出咯咯吱吱的响声。
⑬冬荷知道,冰下还有藕,正布满在湖底。
每一节藕上,都栖着自己生生不息的梦。
梦在,来年的夏天,还能不让荷在每一朵浪花上自由的飞翔吗?
⑭那是月华做成的荷瓣,水精做成的荷叶,渔歌做成的蜻蜓呀!整个夏天的热烈,都在这里轰轰烈烈的演绎着。
⑮一种水样的感觉正在冬荷的筋脉里汩汩地流动。
饱满,自在,清新,高洁,它乃至看见了一只翠绿的青蛙,正如意地蹲在肥嫩的荷叶上,一滴被鱼尾溅上的水珠,正在蛙的脚下转动,而转动的水珠上,有七彩阳光的闪烁。
它还看见了花瓣纷披的粉荷,嫩黄泛绿的花托周围,是黄黄的蕊毛,花托上微突着幼小的莲籽,泪泡一样的娇嫩着。
美好,就是这样的吧?还有夏荷的清香,夏荷的明朗,夏荷风中快乐的呻吟和夏荷染红了白云的欢笑,都在抚弄着
冬荷梦的琴弦。
⑯风刮着。
冰封着。
雪覆着。
夕阳正泛着荷蕊般的嫩黄。
夕阳里,醒着的冬荷,梦正酣。
(选自《2011中国散文年选》花城出版社2012年出版,有删改)12.通读全文,归纳冬荷的“品格”。
13.本文写的是冬荷,但又多次写了太阳。
这有何作用?
14.结合相关段落,回答问题。
(1)请从写作技能的角度赏析第②段。
苍凉。
落寞。
恍如这里从来就没有过挤挤挨挨、涨潮似的荷叶,没有过大火一样燃了一湖的荷花,也没来过那只在尖角小荷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
(2)第③段说“湖,真的死去了吗?”,请你结合第⑩段内容作一个适当的回答。
15.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链接】毕竟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花别样。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文章最后一句说“夕阳里,醒着的冬荷,梦正酣”,请问冬荷的“醒着”与“梦正酣”是不是矛盾?结合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试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