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光的世界第三节 光的折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光的折射
1.物理观念:
(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2)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科学思维:
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科学探究:
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趣味导入
在塑料水杯底部放一枚硬币,使人的眼睛刚好看不见杯底的硬币,请另一位同学向杯子里倒水,当水达到一定深度时,刚刚看不到的硬币又看到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任务一光的折射现象
播放“光在水中折射”的视频,并回答下列问题:什么叫做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通常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在光的折射中,“一点”“两角”“三线”又分别指的是什么呢?
任务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1.设计实验
器材:玻璃砖、标有刻度且可前后转动的白屏、装有分光器的激光笔、量角器等。
2.进行实验
将一张描好刻度且可前后转动的白纸(事先准备好)固定在光屏上,纸上画一条分界面和一条入射光线,将玻璃砖平放在分界面上,用激光笔对着入射光线的方向斜射入玻璃砖,再把折射光线用笔画下来,就可以找到折射光线的位置。
(1)观察折射光线、法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关系。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2)把承接折射光线的半个白屏向后折转一个角度,观察白屏上能否看到折射光线,说明什么?
白屏上看不到折射光线,说明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位于同一平面内。
(3)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入射角和折射角哪个大?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4)当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将如何改变?
当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将增大(或减小)。
(5)当入射光线垂直入射到介质表面时,它的传播方向是否改变?
当入射光线垂直入射到介质表面时,它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6)当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观察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变化。
当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7)先让光由空气射入玻璃中,记下入射光线、入射点、折射光线的位置。
再让光线逆着折射光线方向射入,观察光线是否逆着原入射光线方向射出。
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实验结论: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任务三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折射现象
1.筷子变弯:
2.硬币重现:
点拨:当水倒到一定高度后,看到了硬币。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从硬币A 发出的漫反射光经水面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向下偏折,当光线射入人眼,人凭光直线传播的感觉,认为硬币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A1上,其实人看到的是硬币的虚像。
此实验说明了光的折射现象。
3.有经验的渔民都知道,只有瞄准鱼的下方才能把鱼叉到。
点拨:因为我们看到的是鱼的虚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方。
4.海市蜃楼的形成
点拨: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折射形成的。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了光的折射规律,并学会了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有关折射现象。
第三节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通常会发生偏折。
(2)规律:空气里角总大。
2.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潭水变“浅”、铅笔“折断”、海市蜃楼等。
本节课通过丰富的实验探究和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折
射定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