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病的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链球菌病的防治
作者:王伟等
来源:《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8年第6期
猪链球菌病是由链球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感染该类疾病的病猪常发生败血症、脑膜炎、
外耳炎、关节炎及化脓性淋巴结炎等。
1 病原
该病的病原体为链球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常排列成链状。
多数无鞭毛,不形成芽孢,革
兰氏检测为阳性。
该病菌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在60℃下经30分钟即可灭杀。
1%~2%苛性钠、2%甲醛和5%~10%生石灰乳等对其均有较好的杀灭效果。
2 流行特点
猪链球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5~11月份多发,病猪和带菌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
猪链球菌的自然感染部位主要是上呼吸道、生殖道和消化道,猪群之间的传播主要是由于健康
带菌猪所导致的。
健康带菌猪在引进未感染的猪群后,常常会引起猪群中的断奶仔猪和育肥猪
相继爆发该病,染病母猪可经消化道传染给哺乳仔猪。
并且由于猪链球菌存在于染病母猪的阴
道和消化道内,在分娩和哺乳过程中仔猪也有可能被感染。
此外,该病也可通过被猪链球菌污
染的饲料、饮水和用具等途径传播。
猪链球菌病的类型较多,不同病型所产生的临床表现也各有差异。
败血症型主要发生于架
子猪和怀孕母猪。
脑膜炎型主要发生于哺乳仔猪及断奶后仔猪,有时大猪也可发生。
关节炎型
主要是由败血症型和脑膜炎型转变而来的,但是有的病猪在发病起始时即呈关节炎型。
化脓性
淋巴结炎型多发生于架子猪,6~8周龄的仔猪也可发生。
外耳炎型也主要发生于架子猪。
3 临床症状
(1)败血症型。
病猪感染后,最急性型的往往见不到症状即发生死亡,急性型则表现为体温升高到41~43℃,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粪便干燥,眼结膜潮红,流泪,有时有
少量眼眵,流鼻涕,咳嗽,呼吸困难,耳尖、颈部、背部和腹部发紫。
几天后有的病猪发生关
节炎,有的则表现为神经症状,症状多为共济失调、磨牙、空嚼和昏睡。
病程1~3天,死亡率
很高。
(2)脑膜炎型。
病猪感染后,病初体温升高至41~42℃,不食、便秘,继而出现神经症状,抽搐、惊厥、运动失调、无目的转圈运动、空嚼、磨牙、仰卧。
有时后躯麻痹,侧卧于地,四
肢作游泳状,严重时昏迷不醒。
部分病猪发生关节炎,病程几小时至几天。
(3)关节炎型。
病猪感染后,表现为一肢或几肢关节肿大、疼痛和跛行,有的不能站立。
(4)化脓性淋巴结炎型。
病猪感染后,下颌淋巴结化脓性炎症最为常见,淋巴结肿胀、发硬、(下转第48页)(上接第34页)有热痛,影响采食、咀嚼、吞咽和呼吸。
随之脓肿变软,化脓灶成熟,皮肤破溃,脓汁流出。
随着脓肿破溃,全身症状好转,病程为3~5周,一般预后
良好。
(5)外耳炎型。
病猪感染后,耳部开始肿胀、发红,进一步出血、破溃和化脓,严重时发生坏死和脱落。
此外,链球菌还会引起怀孕母猪流产和阴道炎。
4 防治措施
(1)治疗。
对淋巴结脓肿病猪,待脓肿软化后切开皮肤,排净脓汁。
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后,再涂碘酊。
为了防止恶化,可再用抗生素进行全身治疗。
对败血症型、脑膜炎型及关节炎型病猪可用青霉素2万~3万IU/kg体重肌肉注射,连用2~3天;磺胺嘧啶70~100mg/kg 体重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天;庆大霉素2000~4000IU/kg体重肌肉注射,1日2次,连用3~5天。
(2)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经常对猪舍和用具进行消毒。
用菌苗和药物进行预防,常用的菌苗是猪链球菌氢氧化铝菌苗,每头猪皮下或肌肉注射5mL。
药物预防可在每吨饲料中加入四环素125g,连喂4~5周。
猪群一旦发病,应立即隔离病猪,对全场实行消毒。
常用的消毒剂有1%~2%火碱、3%来苏儿和3%臭药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