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上学期《四、文学意境的特征(1课时)》教学案华东师大版
3.1.4课堂教学设计简表《文学意境的特征》
![3.1.4课堂教学设计简表《文学意境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8972c878b84ae45c3b358c79.png)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诗歌开头两句写“昔”,通过描写春风中艳丽的人面、桃花(在红艳桃花的映照下的人面一定风韵美貌),表达了作者的欢愉和兴奋。三四句写“今”,桃花依旧,人面不见,作者的惆怅与寂寞不言而喻。全诗句句写景,实则句句含情,情藏景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南宋-姜夔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情中见景式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情景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念奴娇·赤壁怀古》
结构特征:虚实相生
实境:
虚境:
《游园不值》叶绍翁
审美特征:韵味无味
《忆秦娥》李白
黍离之悲( shǔlízhībēi)
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文学意境的特征》教学设计
背
景
分
析
单元主题
学
情
分
析
学生来源
教材版本
学习经验
教学时间
生活经验
教学对象
预习要求
设计教师
态度倾向
教学过程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422eaf7c1cfad6185fa701.png)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教案【考纲解读】《xx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及主要表现手法;主要考查知识点中要求能够“分析作品题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在历年的高考试卷中“分析表达手法,体会表达效果”已是屡见不鲜了。
例如“17.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实际上指的是表达技巧,主要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内容。
一是指作者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问题只是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指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段、行文布局(篇章结构)等。
从高考实际考查来看,一般不要求学生判断表达技巧是什么,而往往要求体会赏析其表达作用或效果。
【考点综合】“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往往会在以下知识点上命题:1、针对行文的人称运用、人称变化及其作用命题;【例子1】《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例子2】辽宁卷第20小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2、针对写作上具体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命题;【例子1】《报秋》第28 题,作者在叙写玉簪花的过程中,在第3自然段中插叙了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有何作用?【例子2】安徽卷第17小题问:文中画线部分所描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例子3】江苏卷第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
”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3、针对语句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命题;【例子1】福建卷第13小题: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案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3ee72cbed5b9f3f90f1c55.png)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案第一篇鉴赏古代诗歌考点阐释一、考点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点阐释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第二篇古代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第一节诗歌的形象的鉴赏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一、鉴赏诗歌的意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
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
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
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
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高中语文高三语文上册《文学意境的特征》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高三语文上册《文学意境的特征》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5072c8b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32.png)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将通过回顾经典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意境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教师简要回顾已学的文学作品,如《荷塘月色》、《边城》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中哪些地方给她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印象又是如何形成的。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正是作品中的文学意境让我们感受到了美的存在,从而引发了我们深入的思考。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2.学生在小组内部分工合作,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意境的特征,如情感、形象、语言等。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意境及其作用,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和提问。
4.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学意境在作品中的价值。
1.分析作业:请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文学意境知识,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意境特征及其作用。要求不少于8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具有深度。
2.创作练习:以“秋日私语”为主题,创作一篇具有文学意境的短文。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情感性、形象性、虚拟性、超越性等特征,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秋天的美丽与哀愁。字数不少于600字。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共同探讨文学意境的特征。
-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学意境的魅力。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2.教学过程: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四、文学意境的特征(1课时)》教学案 华东师大版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四、文学意境的特征(1课时)》教学案 华东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1088f4b0856a561253d36f0d.png)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四、文学意境的特征(1课时)》教学案华东师大版指导学习目标:意境:指主观情思(“意”)与客观的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境”)相融合的艺术境界。
例1:•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恬淡清丽)杜甫《水槛遣心》•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雄浑阔大)杜甫《后出塞五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宁静淡泊)陶渊明《饮酒》古诗常见意境:壮美•壮美特征的意境:诗歌内容描写磅礴的气象,抒发激越奋发的情怀。
•雄浑阔大雄奇壮丽宏伟壮丽慷慨悲壮开阔雄放雄浑苍劲开阔雄浑雄浑壮观古诗常见意境:柔美•柔美特征的意境:诗歌内容描写雅静的景物,抒发缠绵细腻的情思。
•柔美:恬淡清丽含蓄蕴藉柔婉幽静恬淡悠远恬淡自然宁静淡泊清丽灵动悠远深邃清婉明丽清疏旷远古诗常见意境:凄美•凄美特征的意境:诗歌内容描写冷色调或残缺的景物,抒发哀伤凄美的情思。
•(哀伤)凄婉迷离萧索清冷凄清冷落迷离恍惚•(凄美)悲壮苍凉孤独冷寂孤寂感伤例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古诗创设意境的常见手段:(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类型寓(融)情于景景中藏情(缘情写景、因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景并茂情景相生情中见景直抒胸臆(只是术语问题)虚实相生•宋人梅尧臣《六一诗话》中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至矣。
”•实景:真实的景、形、境。
•虚景:由实景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例: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园望断无觅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虚实相生,突出了诗人遭排挤、怀才不遇、寄居他乡的孤独愁苦之状。
意境创设的作用:•能让文学作品(主要是诗歌)韵味无穷,富于感染力。
古诗常见意象的表意特征1、月亮:思乡(念)的代名词2、松:孤直耐寒、傲霜斗雪的高洁品格3、竹:高直、有节、宁折不弯的品格4、梅花:高洁的象征5、兰:高洁的象征6、菊花:人格的写照(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7、莲:爱的表达,高洁的品格8、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9、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10、寒蝉:高洁、悲凉的同义词11、鸿雁:引发思乡怀亲之情与羁旅伤感12、柳:离别的象征13、南浦、长亭:离别之所14、芳草:离别与离恨15、芭蕉:凄苦之音(孤独与悲愁)16、羌笛、胡笳:凄切之声17、乌鸦:衰败荒凉之兆18、雨:绵绵的愁思,有时也传达出一种温润与爱意19、水:愁思,被阻隔的无奈(例:山也迢迢水也迢迢,山水迢迢路遥遥)20、青山:象征故乡,栖息身心;暗示虚无,显示苍凉(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21、落花:无限惆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22、飞鸟:心灵自由飞翔23、钟声:带给人们一种热烈、欢快的享受(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佛教色彩,隐遁山林,归于淡泊宁静;警示时间流逝;思考“我向何处去”的重大命题。
《文学意境的特征》pptx课件3
![《文学意境的特征》pptx课件3](https://img.taocdn.com/s3/m/dcf982a6a300a6c30d229f49.png)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从那烟花三月,黄鹤楼头的美好景色中,已透露出对友人 的祝福;诗中也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 上这首诗句句都在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类作品在现代诗歌和散文中也并不少见。朱自清的《荷塘月 色》、鲁迅的《秋夜》等均属这一类。
文学意境的特征
•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理论范畴。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意境作为一种艺术至境形态,它在艺术表现和构成
方式等方面显示了与意象大异其趣的种种特征,这里仅介绍几种主要特征。
• 一、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
•
(一)情景交融。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南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 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 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艺术境界)。
文学意境的特征
意境创造的表现 特征:情景交融
景中藏情式 情中见景式
文学意境
情景并茂式
的特征 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虚实相生
意境的审美特征: 韵味无穷
情景交融的类型之一:景中藏情式
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清人许印芳对这一重要问题有过很好的阐释。他说:
•
功候深时,精义内含,淡语亦浓;宝光外溢,朴语亦华。既臻斯境,韵外之致,可得而言,而其妙处皆自现前实境得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关于诗词意境的特征和创设浅谈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关于诗词意境的特征和创设浅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8e7fc783d049649b6658e4.png)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关于诗词意境的特征和创设浅谈教案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里的一个重要范畴,它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学艺术领域中。
在绘画和诗词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虽然,意境并不是评价文学艺术作品的唯一标准,甚至也可以说不是任何好作品都一定是有意境的作品,但是从技艺方面说,有意境的作品毕竟可以算作是好的或较好的作品。
我国的古典诗词实践和理论,是很崇尚意境的。
我们在学习古典诗词过程中,应当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它。
在诗词欣赏中,注意领会作品的意境;在习作中,努力创作较有意境的作品。
一、什么样的作品算有意境——意境的基本特征关于什么样的作品算有意境,说法并不相同。
这同对意境的理解有关。
如果认为“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认为意境是“作者在作品中创造的表现抒情主体的情感、以情景交融的意象结构方式构成的符号系统”,那么只要是具备了情景交融这个特点,就是有意境。
如果把意境界定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的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那么,只有能通过具体的事物和事件揭示出整个人生意味的作品,才是有意境的作品。
因此,必须先搞清意境的界定。
关于意境的界定。
在关于意境的各种界定中,我比较倾向于1999年版《辞海》的界定: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
”这个提法,讲到意境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
本人认为其中的“深邃幽远”是指意境的本质特征。
这应该比较符合实际。
我们在欣赏诗词书画时,看到评论家关于作品意境的评论中,使用最多的评语是:“意境深邃”、“意境深远”、“意境清远”、“意境清幽”、“意境幽深”、“意境开阔”、“意境雄浑、超脱”等。
这些字眼都和“深邃幽远”较接近。
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之意境课件(公开课)(1)
![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之意境课件(公开课)(1)](https://img.taocdn.com/s3/m/b53299693169a4517723a3b5.png)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 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 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 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1)“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 “生”与“语”)。
①忠实于原诗
②用自己联想
抓主要特征,和想像再创造
再现画面
③语言形象精练
④结合手法 和
谐பைடு நூலகம்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 准确 统 一
术语+原因+情语
具体
原则 三者缺一不可;怎样问怎样答
规范表达格式示范 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 描绘了一幅……的画面 表达了……的感情。
(绘景——析境——悟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答案: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 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 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 者的思乡之情。
(3)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 “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 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 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 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 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内容。
课后练习
(2005年广东高考)1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 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分析学习教案
![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分析学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a0e74f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58.png)
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分析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诗歌单元,主要针对教材中第四章“诗歌的意象与意境”进行深入学习。
详细内容包括:意象的识别与解析、意境的领悟与体会,以及如何运用意象与意境进行诗歌鉴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意象的概念,学会识别和解析诗歌中的意象。
2. 培养学生领悟和体会诗歌意境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具有丰富意象和意境的诗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意境的领悟与体会。
重点:意象的识别与解析,以及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自然风景的画作,引导学生关注画面中的元素,从而引出意象的概念。
2. 新课内容:讲解意象的识别与解析,结合教材中的诗歌实例进行分析。
a. 识别意象: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加以解释。
b. 解析意象:分析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表达情感。
3. 意境领悟: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意境,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的方式,提高意境领悟能力。
4. 诗歌鉴赏:运用所学知识,对一首未知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其中的意象与意境。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有关意象与意境分析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分析2. 内容:a. 意象:识别、解析b. 意境:领悟、体会c. 诗歌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a. 意象:夕阳、落叶、孤舟b. 意境:萧瑟、孤寂、凄美c. 鉴赏短文:此诗描绘了一幅萧瑟凄美的秋日景象,夕阳映照着落叶,孤舟漂泊在江面上。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内心孤独、无助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意象与意境的掌握程度,以及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一些具有丰富意象与意境的诗歌,让学生课后阅读,提高鉴赏水平。
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文学意境的特征》ppt课件
![《文学意境的特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d59bf32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8f.png)
——顾祖钊
文学意境溯源
“意境”1词,源于佛经,佛家认为:心 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所观之理也谓 之境,能观之心谓之智 这里所说的“智” 与“境”,在文学方面就是“意”与 “境” 我国古代学者对于“意境”1 词也多有阐述
“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
中已见端倪 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
虚实相生——意境的结构特征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评析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 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 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全 诗将眼中之景与想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唐代诗僧皎然在《诗式》中专辟“取境”1章,提出“境”字,即 “诗境”,说诗要取境
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甚至直接出现了“意境”这个概念:“诗 有3境 1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 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2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3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 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
唐代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 言》中,把“意境”描绘为“意象”;
明清时代王夫之又把“意境”概括为“情景” 神者、巧者
直到近代王国维继承并发展了源远流长的“境界”说,深入全面地探 讨了“意境”的含义,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契机 他在《人间词话》中指 出:“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 如其口出是也 ”
情中见景——直抒胸臆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1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金缕衣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高三语文上册《文学意境的特征》课件 华东师大版
![高三语文上册《文学意境的特征》课件 华东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09f5b4cdb7360b4c2e3f64d7.png)
行 路 难 李白
① 垂钓碧溪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上:姜太公
吕尚曾在磻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溪钓鱼而遇
周文王。此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指隐居。乘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鹊楼》仅仅20字却含无穷韵味。首二句把日暮时 楼上见到的大自然雄浑辽阔的境界写出来了:浩翰大海有黄 河流入,浩浩白日有群山点缀,共同织成壮美的山河图画。 后二句更进一层:若要见得更美之景,须得更上层楼。再上 层楼是什么景象?诗人不写了,留给读者想象。既暗示了会 有更美更壮阔的景,又体现了向上进取的精神意趣——要开 辟新境界,就要不断努力、勇于攀登,更美更新的事物在加 倍努力之后才会出现。诗中具有无穷的神韵。
示 儿①
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②。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③。
① 示儿:给儿子们看。② 但:只。同: 一统江山。③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中原: 指的是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中的土地。
这是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也是他的遗嘱。“死去 原知万事空”,是人终老时发出的慨叹,陆游说的“万 事空”,实际上“不见九州同”这一憾事令他死不瞑目。 于是诗人一生的种种荣辱得失,一家老小的悲欢离合, 长期抱病的艰窘与痛苦,身后事务的料理和安排,都统 统地显得那么渺小,需要说的只是:“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把自己的生死、和儿孙的永诀 与祖国的安危紧密地纽结到一起,把自己的悲愤灵魂和 民族的深重灾难融为一体。从中我们看到一位为朝廷的 屈辱求和、偏安江左悲愤一生,为收复中原、统一祖国 奋斗一生,对国家民族一往情深、九死不悔的老者形象。
高中语文高三语文上册《文学意境的特征》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高三语文上册《文学意境的特征》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96ab92a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90.png)
3.鼓励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能够借鉴文学意境的力量,寻求心灵的慰藉,增强心理素质。
4.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在文学意境的学习中,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明的瑰宝。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深入体验文学意境的魅力,教学过程中将充分运用情景创设法。通过多媒体展示、音乐渲染、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文学意境之中。例如,在教授《滕王阁序》时,可以播放与文章情感相符的古风音乐,配合图像资料,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壮阔的历史场景中。通过这样的情境体验,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本中的意境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4.反思与评价,促进自我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这种反思与评价机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培养自我监控和自我提升的能力,进而提高文学素养。
5.创意实践,学以致用
案例中的作业设计,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通过创作诗歌、分析古诗词等实践环节,学生能够将文学意境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学以致用。这种创意实践不仅巩固了学生的文学素养,还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潜能。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将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首先,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在讨论中的收获和发现。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补充遗漏的重要知识点,强调文学意境的审美价值。最后,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概括,使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五)作业小结
作业小结环节旨在巩固学生所学,拓展他们的思维。教师将布置以下几项作业:
(二)问题导向
教学过程中,将以问题导向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怎样的意境?”等问题,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学意境的内涵。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开展课堂讨论,以此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备课教案现代诗歌的意境与艺术特色分析
![高中语文教学备课教案现代诗歌的意境与艺术特色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da42341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f4.png)
高中语文教学备课教案现代诗歌的意境与艺术特色分析高中语文教学备课教案课题:现代诗歌的意境与艺术特色分析一、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概念和特点。
2.分析现代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欣赏现代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4.掌握现代诗歌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重点1.理解现代诗歌的意境。
2.分析现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导入(5分钟)通过投影展示一幅现代诗歌作品的图片,让学生猜测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方式,引起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
2.课堂讲解(15分钟)介绍现代诗歌的概念和特点,包括:与传统诗歌的区别、自由的形式结构、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方式等。
并引导学生思考现代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3.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现代诗歌进行分析和讨论。
要求学生通过诗歌的语言、意象、节奏、韵律等方面来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见解,并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4.展示和评价(15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并对其他小组的分析进行评价和讨论。
通过展示和评价,加深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5.创作实践(2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学生可以选择任何主题和表达方式,但要求体现现代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创作的思路和技巧,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鼓励。
6.总结(10分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和收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回答一些问题,如:你对现代诗歌有了更深的理解吗?你觉得写一首现代诗歌有难度吗?你在创作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等。
四、教学方法1.导入引发兴趣法:通过展示图片和猜测让学生主动参与,引起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
2.讲解法: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表达能力。
3.小组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高中语文知识点诗歌特点“意境”跨学科综合教学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知识点诗歌特点“意境”跨学科综合教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41296343169a4517723a368.png)
例7-7:高中语文知识点诗歌特点“意境”跨学科综合教学教学设计“诗意地栖居”(《文理艺大综合课程与教学设计》中学下.第32课)一综合发展目标1.能深入地理解诗歌意境的含义并能赏析诗词作品中的意境及意境元素;(语文,智育)2.能理解并能赏析文学、音乐、绘画、建筑、园林、环境艺术、自然、社会人生等领域中的意境;(跨学科,智育)3.能体验并有追求、创造崇高的人生意境的意识及行为。
(生活技能,德育,美育)二教学内容1.视点:诗歌意境:诗歌创作所要求达到的形象与情感、思想交融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形象、情感、思想交融艺术境界意境(广义):艺术作品(或富有美感的事物、行为等)的形象(或外部形象、表面形式)与其包含情感、内蕴意义交融所达到的一种高级艺术境界。
2.主要审美词:情景相生、形神具备、形意统一;寄情于景、寓理于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情理交融;诗意境界、诗情画意、富有情调;陶情冶性、怡情畅神3.相关知识与技能点:文学意境(语文)音乐意境(音乐)绘画意境(美术)建筑意境(建筑,美术)自然意境(地理)园林意境(建筑、环境、艺术)人生意境(哲学、生活,德育)三、教学材料典型材料:《春江花月夜》、《断章》、《远和近》延伸材料:⑴散文《菏塘月色》(节选)、《金色花》、小说《》(文学意境)⑵《Neptune》- BANDARI(音乐意境)⑶《溪山泛艇图》(绘画意境)⑷“鸟巢”、2008:水的立方(建筑意境)⑸印象·桂林(自然意境)⑹颐和园“昆明湖”等(图片)(园林意境)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等词句(人生意境)检测材料1.图片·诗意文字2.找寻生活中的“诗意”教学仪器:多媒体、CD牒机教学场景:播放舒缓优美的曲子,作为教学背景音乐(小声播放)。
教师形象:教师着装应富于美感,富有美感并富有意味则更好。
四、教学时间共计5课时:第1课时主要理解诗歌、散文及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的含义并学会赏析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第2、3课时理解并赏析其他领域中的意境;第4、5课时主要进行检测教学及完成补充练习活动。
文学意境的特征沪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文学意境的特征沪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5102e7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a0.png)
文学意境的特征沪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理论范畴,作为一种艺术至境形态,它在艺术表现和构成方式等显示了与意象大异其趣的种种特征。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学意境的特征沪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文学意境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领会、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体验自然之美,感悟人生真谛。
4、掌握学术说明文这种体裁的艺术特征、表达方式和具体做法。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1、培养学生领会、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2、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通过联想想象,真正步入诗人创设的意境中去,充分领略已经之美。
课前预习要求:查找课文中意境、意象等文学术语的含义,理解文章中引用的文学评论性的文字,理解文中相关诗歌。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步骤:教学导入:在高中诗歌鉴赏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给你一首诗或几句诗,问你在诗歌中体会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呢?比如同样是王维的诗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
两首诗所表达得已经有怎样的差别呢?(雄浑苍凉与清冷孤寂)提问:那么何为意境呢?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围。
它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意)和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境)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是作者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自己的主观情思通过客观景物得以再现而形成的。
意境的主要特征就在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
(举例王维的两首诗中的诗句的意境。
) 简单的说起来意境就是指“情”与“景”的结晶。
如何更好地了解意境的含义,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意境与意象的区别:情思、意象、语言是诗的三要素。
意象是连接情思和语言的纽带。
诗中所描绘的寄寓情思的艺术形象,只是意象。
刘禹锡说过“境生于象外”可谓一语中的,他所指的是意境是弥漫于意象之外的一种空灵融彻的诗意空间。
意境与意象的区别在于: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文学概论典型与意境PPT学习教案
![文学概论典型与意境PPT学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e3ca19998fcc22bdd10db1.png)
生反作用; C、二者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
复存在;
第6页/共22页
鲁迅《阿Q正传》:
阿 Q 与 未 庄
第7页/共22页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扁平人物:性格单一 圆形人物:性格复杂
第8页/共22页
第六节 文学意境
A、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 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 命的“总特征”。
B、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 “特征”反第映2页/共和22页形成总特征。
2、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它 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 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
第3页/共22页
生命的魅力 灵魂的深度
宝 黛 共 读 《 西 厢 记 》
第4页/共22页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典型环境就是充分地体现 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 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 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 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 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 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第5页/共22页
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关系: A、典型人物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诗格》
第11页/共22页
王国维 :意境论的集大成者
第12页/共22页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
1、情景交融:表现特征;
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王国维
情景相融而莫分也。
——范晞文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 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情、景名为二, 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 ,景中情。”
性格复杂一意境的界定一意境的界定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抒情作品中呈态之一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高考语文意境复习获奖教案新人教
![高考语文意境复习获奖教案新人教](https://img.taocdn.com/s3/m/5865d9d8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2c.png)
高考语文意境复习获奖教案新人教高考语文意境复习获奖教案新人教一、复习目标:1、了解诗词意境的涵义.2、掌握分析意境的方法。
3、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分析意境。
二、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一、习题试探阅读下面一唐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这首诗的意境清新明丽:夜深人静的时候,朦胧有月光斜斜地映照立夏村落里的人家,家家的庭院都是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
辽阔的天空中,似乎也被夜的静寂所感染,连云彩也不敢随意飘动,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敏感的小虫却首先感受到了夜晚空气所散发着的春的信息,因此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这声音是那样的清脆、欢快,而诗人也在虫鸣声的启发下感受到了春天的来临,发现透过窗纱能够隐约看出一丝新绿。
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选取花于鸟鸣、冰消雪融等常见的春的标志,而独独以静谧的月夜为背景,采用了静中有动,以动衬静的写法,表现了对春天来临的无比喜悦之情。
二、知识梳理意境是指作品中的主观思想情感与客观景象描写的和谐统一,是从这统一中所体现出来的意味隽永的意象.意境简单说就是景加情。
它以鲜明的艺术形象,采用情景交融的方式,使欣赏者一步步走进诗人所创造的一种特有的氛围和境界之中,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一种身临其境般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古典诗词中,意境一般表现为一种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或给人以强烈艺术感染的艺术氛围,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
意境美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主要是诗词)的一个重要特征.阅读和鉴赏古典诗词曲,一定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媒介,进入到作品创造的意境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并进行鉴赏评价.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意境宏阔)空寂、缠绵、婉转、朦胧;〔清丽、隽秀〕幽静、幽美、淳朴、宁谧;(恬淡、静美〕繁丽、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繁复〕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感伤、哀婉的意境〕示例: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诗人正是借助"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文学意境的特征素材1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文学意境的特征素材1](https://img.taocdn.com/s3/m/7c666a3dc850ad02df80413b.png)
《文学意境的特征》课堂实录师:请大家翻到28页,今天我们上第七课《文学意境的特征》。
昨天的预习作业,我发了张表格,让大家填写,看看大家做的如何?(师走到第一、二排低头巡视,发现有一女生没做)师:文学意境有哪三个特征?生齐答: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师板书课题及三个特征)师:我个人认为“虚实相生”最为主要。
原因有三点:“虚”就是上面的“情”,“实”就是那个“景”,下面的“韵味”从何而来啊?就是从“虚”而来。
(师指着板书进行解说)而且我发现同学在第二点上问题较多,那么我们就再看一遍,希望通过反复读对有些问题能得到解决。
1:03学生翻到写“虚实相生”的那部分语段,低头默读。
1:08师:看完了吧?大家回顾思考一下,这部分是如何讲“虚实相生”的?可分为几部分?生:(捧书读语段)“古人通过……解释了何谓虚,……解释了何谓实”接下来举例做具体说明(师:举了什么例?生:《游园不值》),然后作者说了“虚”“实”的关系,“虚是实的升华……”师:(自问自答)怎么做到虚实相生呢?(师边板书边总结)师:现在我们先看例子,一般例子较为形象,易理解。
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怎样通过举例说明虚实,何谓虚,何谓实,虚实之间如何相生?生:1、2、4句是实景。
师:有什么景物?生:青苔、柴扉、红杏师:怎么写虚的?生:“春色满园关不住”是联想,是虚写。
师:由春色还想到什么?(生答不出来)可以想到哲理、思考一下。
生:美好的东西总是关不住的。
师:对,这里有两层虚景。
1:15师:大家想想,还有什么例子可以来说明虚实相生的?我们学了很多古诗。
(生答不出来)师:宋朝的诗多带理趣,我们可以来谈谈宋诗。
(生无反应)比如苏轼、黄庭坚?(生无反应),还记得苏轼的《题西林壁》吗?(生无反应)“横看成林侧成峰……”哪些是实,哪些是虚?生:前两句是实,后两句是虚。
师:虚的是什么呢?生:人有时总会当局者迷。
师:再想想,它应该是说该如何正确看待事物,不要身在此山中,要有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上学期《四、文学意境的特征(1课时)》教学
案华东师大版
指导学习目标:
意境:
指主观情思(“意”)与客观的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境”)相融合的艺术境界。
例1: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恬淡清丽)杜甫《水槛遣心》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雄浑阔大)杜甫《后出塞五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宁静淡泊)陶渊明《饮酒》
古诗常见意境:壮美
•壮美特征的意境:诗歌内容描写磅礴的气象,抒发激越奋发的情怀。
•雄浑阔大雄奇壮丽宏伟壮丽慷慨悲壮开阔雄放雄浑苍劲开阔雄浑雄浑壮观
古诗常见意境:柔美
•柔美特征的意境:诗歌内容描写雅静的景物,抒发缠绵细腻的情思。
•柔美:恬淡清丽含蓄蕴藉
柔婉幽静恬淡悠远
恬淡自然宁静淡泊
清丽灵动悠远深邃
清婉明丽清疏旷远
古诗常见意境:凄美
•凄美特征的意境:诗歌内容描写冷色调或残缺的景物,抒发哀伤凄美的情思。
•(哀伤)凄婉迷离萧索清冷
凄清冷落迷离恍惚
•(凄美)悲壮苍凉孤独冷寂
孤寂感伤
例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古诗创设意境的常见手段:
(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的类型
寓(融)情于景
景中藏情(缘情写景、因景生情)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情景并茂情景相生
情中见景直抒胸臆
(只是术语问题)
虚实相生
•宋人梅尧臣《六一诗话》中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至矣。
”
•实景:真实的景、形、境。
•虚景:由实景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例: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园望断无觅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虚实相生,突出了诗人遭排挤、怀才不遇、寄居他乡的孤独愁苦之状。
意境创设的作用:
•能让文学作品(主要是诗歌)韵味无穷,富于感染力。
古诗常见意象的表意特征
1、月亮:思乡(念)的代名词
2、松:孤直耐寒、傲霜斗雪的高洁品格
3、竹:高直、有节、宁折不弯的品格
4、梅花:高洁的象征
5、兰:高洁的象征
6、菊花:人格的写照(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7、莲:爱的表达,高洁的品格
8、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9、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10、寒蝉:高洁、悲凉的同义词
11、鸿雁:引发思乡怀亲之情与羁旅伤感
12、柳:离别的象征
13、南浦、长亭:离别之所
14、芳草:离别与离恨
15、芭蕉:凄苦之音(孤独与悲愁)
16、羌笛、胡笳:凄切之声
17、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18、雨:绵绵的愁思,有时也传达出一种温润与爱意
19、水:愁思,被阻隔的无奈(例:山也迢迢水也迢迢,山水迢迢路遥遥)
20、青山:象征故乡,栖息身心;暗示虚无,显示苍凉(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21、落花:无限惆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2、飞鸟:心灵自由飞翔
23、钟声:带给人们一种热烈、欢快的享受(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佛教色彩,隐遁山林,归于淡泊宁静;警示时间流逝;思考“我向何处去”的重大命题。
24、舟船:漂泊之感;对自由的渴望。
25、常见表现战争(边塞)情景的意象:烽烟(火、狼烟)、刁斗、金鼓、黄沙、金甲、沙场、画角、城池、角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