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思想指南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 复
《 天 演 论 》
①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②享有自由权利 ③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
第一人
梳理课本查漏补缺
2.维新变法思想(九十年代) (1) 背景: 甲午战争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9 典例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 (2)代表人物及主张 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 两者“高明”之处在于 ( ) ①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 动摇了封建统治者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撰写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B.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 [ 答案 ] D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③严复: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人民。 (3)实践:发动戊戌变法。 (4)地位: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 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只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没有认识到 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且基本上没有 付诸实践。 地主阶级抵抗派为抵御外侮、维护封建统 治的西学思潮。
二、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
主干知识回顾
“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
“中学为体”——以 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 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 的根本。
1、背景:
2、代表人物及观点? 3、实践:洋务运动 4、结果:洋务运动破产中
互动探究 核心突破 导与练
【互动探究】2 根据所学从背景方面分析19世纪60至 90年代中日两国向西方学习结果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 政治体制: 国际环境: 日本是幕藩体制国家,每个藩国有很强的独立性;中国 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将侵略的重点放 在亚洲大陆,特别是90年代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没有任何的势力可以 与君主对抗。这样,在出现反政府现象的时候,日本比 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 中国更容易“改朝换代”并很快实现“改朝换代” 。 19世纪中叶在中日两国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和资本 文化传统和对待外来文化方面: 根本原因 主义因素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 就整个国家而 中国的封建文化已经存在 言,中国的资本主义因素远远落后于日本。 2000多年,不可能一下子就将 其放下,这不免在学习西方文化中产生了很大的负担; 政治体制: 日本则与中国正好相反,他们能够无顾虑的积极学习西 文化传统和对待外来文化方面: 方先进文化来发展自己。
材料二 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 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 “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 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 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 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请回答: (2)材料二中“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 是器。”这里的“道”“器”分别指什么? (2)道:传统文化,纲常名教;器:器物技术。
3.(2014· 全国1卷) 29 .1898年,梁启超等 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 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遮播谣言,几被殴 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B
(19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
5、新文化运动 — 民主科学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考情分析和要求 这是高频考点,2011年北京、天津、 安徽文综,江苏单科均有考查, 2010年北京、福建、课标全国文综 及江苏单科均有考查,2012年、 2013年全国卷均有考查,备考时要 维新思想 关注:①地主阶级抵抗派向西方学习 的主张、表现;②地主阶级洋务派的 “中体西用”思想及实践活动;③早 期维新思想的主张;④康梁维新思想 的特点实践及影响。
4.(2014· 天津卷) 7.《清史稿》记载: “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 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 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 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 是 A.康熙帝 C.光绪帝 B.乾隆帝 D.宣统帝 答案:C
5.(2014· 浙江卷) 15、清未某官员谈到 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 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 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 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
张之洞的基本教育思想。这一思 想在他的重要著作《劝学篇》中 有系统论述。《劝学篇》撰写于 光绪二十四年(1898),分内外 两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 外篇务通,以开风气”。内篇讲 中学,外篇讲西学,中学为旧学, 西学为新学,因此按照他的理解,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考纲
基础知识落实
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和知识结构 明确每一个知识点的分解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年代)
主干知识回顾
1、背景:①②③ 2、代表人物:林则徐活动及地位? 魏源思想主张? 3、局限:?
实质:? 影响:?
魏源和《海国图志》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是悉夷、师夷、制夷三 位一体,出发点和立足 点是“制夷”,方法是 “师夷长技”。
魏源认为要师夷制夷,先从洞悉夷情开始。夷之 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思考:地主阶级抵抗派西学是学习哪一层面的内容? 直接目的?根本目的(实质)?有何局限性?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年代)
主干知识回顾
1、背景:①②③ 2、代表人物:林则徐活动及地位? 魏源思想主张? 3、局限:?
实质:? 影响:?
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二、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开眼看世界 — 师夷长技
2、中体西学
—— 师夷长技
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后西学东渐历程
பைடு நூலகம்
(19世纪40年代;地主阶级抵抗派)
(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
3、维新思想 — 君主立宪
(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派)
4、革命思想 — 民主共和
A、“求富”“自强”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 答案:A
材料一 中国是文明古国,周围国家是蛮夷 禽兽之国,文化落后,因此,只能是以夏变夷, 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夷变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以夏变夷”反映了统治者何种 心态?推测材料一是谁的观点? 答案: (1)愚昧无知、狂妄自大;反对学习西学,是 典型的地主阶级顽固派观点。
答案:C
“体
西用”失去原有的意 “西学为用”——采 义 用西方资本主义的实 用科技,举办洋务来 5、评价“中体西用” 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 思考:洋务派西学内容的层面是?目的? 朝。
三.维新思想
1、早期的维新思想
主干知识回顾
2、19世纪末的维新思想
背景: 目的: 主张: 论战: 影响:
①政 治: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②经、阶:19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 想:西学的广泛传播,早期维新思 想 的启蒙作用。
典例.日本福泽谕吉曾说:“汲取欧洲文明, 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 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 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 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 通。”据此说法,中国近代最先向西方学习并开 展的活动应该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目的 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三.维新思想
1、早期的维新思想
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 ②西学的传播
人物: 郑观应、王韬等
西 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主张: 体 西 经济:发展工商业,商战 用 思想:主张西学
对于思想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 影响: 启蒙作用,但没形成理论体系,也没付诸实施
思想家
康 有 为
代表作
活动、思想
影响
实践:万、变法 《新》 特点:中+西 《孔》 方法:移花接木?
提供依据 “大飓风” “大喷发”
①民权思想 梁 启 《变法 ②君主立宪的必然性 超: 通议》 共同点 ③变革教育(科举) 提倡自由、平等 谭 挽救民族危机,倡西学、兴民权主张变 勇士 嗣 《仁学》 批判专制、等级、纲常 法,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 最强音 同 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