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第三磨牙手术后的疼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预防第三磨牙手术后的疼痛
【摘要】目的寻找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疼痛的原因,做好预防和控制。

方法段选择150例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患者,找出术后疼痛的相关因素。

结果除患者的年龄、性别、拔牙难度、拔牙时间等原因外。

其拔牙难度和拔牙时间是与术后疼痛相关最为紧密的因素,手术后期疼痛还与局部感染因素以及女性的生理周期有关。

结论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时,实施基于术前拔牙难度判断的围手术期药物的合理控制,可以实现术后疼痛的个体化预防,减轻或避免术后疼痛,有助于避免过量或不当使用药物。

【关键词】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疼痛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5-0482-01
疼痛是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最为常见、也是患者最为恐惧和痛苦的并发症。

导致拔牙术后疼痛的原因有多种,如疼痛的程度、发作时间也不尽相同,临床表现常常呈现明显的个体差异。

临床上,往往是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术后疼痛时再进行处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各种控制措施的效率。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存在解剖变异较多、拔除难度差别大以及患者术后反应个体差异多等特点,使得
拔牙术后疼痛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但其发作仍有一定的规律性,不会脱离创伤、炎症反应和感染等病因。

因此在通过临床病例观察,从拔牙难度量化、疼痛相关因素检出、围手术期药物合理控制等方面综合制定个体化的疼痛控制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的采集病例来源为150例因冠周炎反复
发作、第三磨牙或邻牙龋坏、正畸及颞颌关节功能紊乱治疗需要而拔除下颌第三磨牙的患者,要求近2周无急性炎症病史和抗生素应用史,并排除有系统性疾病史的患者,完成牙手术。

术前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习惯、冠周炎病史,女性患者记录月经史;检查阻生牙及邻牙的龋坏情况;记录拔牙时间。

1.2 预先判断拔牙难度所有患者于术前常规按平行法
拍摄牙片或全口曲面断层片,由本课题组成员共同分析X线片,并结合口腔临床检查记录。

手术采用2%利多卡因阻滞麻醉。

完全萌出的牙齿使用牙挺挺松后再用牙钳夹持拔除;如不能挺松,则采用高速涡轮机裂钻切割牙冠或分根减小阻力后再挺松拔除。

拔除未完全萌出的牙齿时,采用角形翻瓣法显露牙齿,使用高速涡轮机裂钻于牙齿远中及颊侧适量去骨后,再磨切牙冠和牙根,分块挺松拔除牙齿。

拔除术中和术后均使用无菌水冲洗,随时吸尽唾液和创面渗血。

1.3分析拔牙术后不同时段的疼痛与性别、月经期后周数、吸烟习惯、冠周炎病史、牙齿龋坏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术后疼痛与年龄、拔牙难度评分、拔牙时间、齿龋坏、拔牙难度。

1.4 150例患者1 h口服罗红霉素和奥硝唑,每天2次,共3 d例患者均于拔牙术后,并将首次用药提前至术前1 h,此外在局部麻醉药中加入地塞米松,用量为4 mL利多卡因加入5 mg地塞米松;2)无需行翻瓣去骨术但拔牙难度在10分以上者,术后即刻在牙槽窝内置入含药氧化纤维素纱块(青岛颐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3)阻生牙或相邻第二磨牙有明显龋坏者,术后牙槽窝内置入含药氧化纤维素纱块;4)女性月经期后3周内拔牙者,术后牙槽窝内置入含药氧化纤维素纱块;5)不符合上述条件者不使用药物干预。

2 结果
术后不同时间产生疼痛的相关因素不完全相同,拔牙难度和拔牙时间与术后疼痛的相关性最强,手术1 d以后的疼痛还与局部感染因素(牙齿龋坏)以及年龄、性别、吸烟习惯、月经周期、冠周炎病史、牙齿龋坏、拔牙难度和拔牙时间的差异均有关系。

讨论
决定下颌第三磨牙拔除难度或拔除时间的因素中,除了牙齿本身的解剖结构特点外,也有年龄、性别等个体因素。

此外,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还可能出现一种较为特殊的疼痛,即干槽症引起的疼痛,也涉及多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拔牙创伤、拔牙时间、吸烟习惯、局部感染等。

这些疼痛相关因素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在临床上表现出疼痛发作表象的不确定性,以及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拔牙术后疼痛的根本原因在于拔牙造成的创伤。

术后早期疼痛主要为拔牙创伤破坏了牙槽窝及相邻组织神经末梢所致。

这一时期机体对创伤产生应激性炎症反应,可以导致组织肿胀和局部压力升高,这是术后早期和中期疼痛的主要原因。

术后3 d左右的后期疼痛,一般为牙槽窝局部感染(干槽症)所致,或者是因为软组织炎症未能控制而发展为局部淋巴结炎,甚至导致间隙感染所致。

对于不同的疼痛病因,可以相应采取减少创伤、控制炎症、防止感染3种对策以综合预防拔牙术后疼痛。

术前对拔牙难度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有助于合理制定手术方案和围手术期药物控制方案,以尽量减小创伤及其相关反应,也是避免药物使用不当或过量使用等问题的关键。

在拔牙时采用专用的高速手机和钻头,可以方便地磨除骨质、切割牙齿等,明显降低了手术操作引起的创伤;术中术后采用大量无菌水冲洗牙槽窝和周围创面,尽量保持局部环境的清洁,避免口腔细菌随着唾液污染创口内部的软硬组织,减少了术后感染的机会。

利用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减少阻生牙拔除术后反应,已在临床得以应用。

在局部麻醉药
中加入地塞米松,可在实施局部麻醉的同时将少量激素经注射分布于翼内肌、咬肌前缘,以及下齿槽神经和舌神经附近,能有效抑制这些部位受到拔牙创伤刺激时产生的肿胀、痉挛以及疼痛反应,且方法简便。

结果证明,抗生素对干槽症和感染的预防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对复杂阻生牙拔除的病例地塞米松与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具有互惠性,前者抑制局部肿胀,可以使手术部位的组织保持良好的体液循环,有利于抗生素的分布和作用,而后者可以预防糖皮质激素可能造成的感染并发症。

干槽症的主要病因是牙槽窝血凝块的脱落或溶解导致
牙槽骨壁及其中的神经末梢暴露于细菌污染环境。

采用的含药氧化纤维素纱块,遇到血液时可以迅速膨胀形成透明胶状物,封闭破裂的毛细血管末端,可在止血的同时稳定牙槽窝血凝块,并抑制细菌生长。

该药物的功能原理对干槽症的主要病因有针对性,特别对拔除难度一般而具有干槽症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使用简便有效,无需全身用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