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疑-勤动-乐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善疑\勤动\乐思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勤于动手、乐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入手,为数学有效学习打下基础。
一、学生善于质疑,自主探究打下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首先注重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疑问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当学生心中有了疑问,才会促使他们向老师质疑,以解决心中的疑团,获取新知识。
因此,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敢于提问题的好习惯。
在教学“小数除法的计算”时,习题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目“91.3€?.8”商是(),余数是()。
对于余数,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认为是1的,有认为是0.1的,双方争论得面红耳赤。
这时有同学就提出了质疑的问题:这个除法算式的商是24,余数为什么不是1?教师并没有马上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组织学生自己去思考,辩论论证。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终于统一了意见,确定余数是0.1,并说明理由: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并没有说余数不变,余数1在十分位,所以表示0.1;同时用除数与商相乘加上余数应等于被除数的方法也可检验余数是0.1,是正确的。
通过鼓励学生质疑,既深化了知识,思路不清晰的变清晰了,不严谨变得更严谨了;又引导学生多方面解决问题,可谓一箭双雕。
在教学中,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一切不明白的问题挑战,树立提问题的意识与勇气,同时给学生创设机会,培养了自主探究、积极思考、追求真知的良好学习品质。
为自主学习的高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勤于动手操作,自主学习扬帆领航
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只靠纯粹的思维会有一定的困难。
如果学生养成了手脑并用,利用大脑左右半球的同时协调作用,再加之动手操作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萌发其智慧潜能,可以为自主学习扫清障碍,扬帆领航。
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9时30分,钟面上分针与时针成什么角?多少度?全班大多数同学不加思考的说是直角,90度。
我未置可否,很快有同学在草稿纸上画出了图,边思考边标出了时针与分针,最后这名同学自信的说出了正确答案:钝角,105度。
通过他的演示,其他同学给予了肯定。
这时我不失时机地予以表扬,而且指导大家学习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维方式。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上写到:“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
”从这三句话中我们可以感悟到: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应让学生经历数学过程,有意识引导学生去动手,去实践。
再比如,在教学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以旧引新。
先让学生谈一谈,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打算怎样研究圆的面积,复习“转化”的方法。
2.发现问题。
让学生大胆猜想圆都有可能转化成什么图形,并动手拼一拼。
在拼摆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一个问题,要拼的图形的边是由线段围成的,而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
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
3.寻求策略。
这时,我设计让学生把一个圆连续对折,在对折的过程中,使学生发现:折的次数越多,得到的图形越接近于三角形。
打开后,发现沿折痕把圆形平均分成若干个近似的等腰三角形,它的两条腰就是圆的半径,底边就是圆的周长的一部分。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清晰的感受由曲变直的过程,领会从近似分割到无限细分的数学思维方法,渗透极限思想。
同时,学生还会发现,只要把圆形沿半径剪成若干个近似的小三角形,就可以进行拼摆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操作探究。
教学到这里,一切水到渠成,同学们开始兴奋地剪着,拼着,把圆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并根据自己拼摆的图形进行公式推导。
反馈时学生有根有据,有条理的表达推导过程,体现了他们主动进行分析、综合、推理、演绎等思维活动的过程。
“实践出真知。
”为什么有的学生对于一些几何题会感到束手无策?为什么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那样的空洞?因为空间观念的形成离不开表象的支撑,表象的建立离不开动手操作。
动手画,动脑想,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有时会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高明。
三、学生乐于多角度思考,自主学习灵活高效
教育家费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知识再现——整合——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行着复杂的思维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与灵活性,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探索过程。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学生很快由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这时我让学生思考,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有的同学用一个梯形剪拼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底为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高不变)推导出求梯形面积的方法;也有的同学逆向思考,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推导。
可谓方法多多,学生兴致勃勃。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挖掘教材多解因素,结合学生不同年级的知识水平,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思考问题。
这不仅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与解题技巧,而且还可以发挥儿童的独特见解,培养儿童具有运用新颖、巧妙、简捷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善于质疑、勤于动手、乐于思
考”的良好的学习品质,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争论、敢创新,从而形成一种相互补充、相互撞击、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学习氛围,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要学我”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数学自主学习走向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