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中的名量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中的名量词
高育花
【摘要】名量词种类丰富、使用频繁,是《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的共同特点。

两书在名量词的使用上表现为"大同""小异"。

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在名量词的数量上、种类上,《朴通事谚解》都更胜一筹;表示同一事物,两书中所用的名词量词也有所不同。

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和两书的内容有关,《老乞大谚解》内容相对较为单一,而《朴通事谚解》取材极为广泛。

%The Nominal Quantifiers are varied and frequent in use, which has been a common feature in Laoqida Yanjie and Piaotongshi Yanjie. In them the use of Nominal Quantifiers differ just slightly: in Piaotongshi Yanjie We saw more and more varied Nominal Quantifiers and different ones that refer to the same object. Such difference is probably caused by the different contents of Laoqida Yanjie and Piaotongshi Yanjie the former being rather limited, and the latter more extensive.
【期刊名称】《泰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00)004
【总页数】8页(P104-111)
【关键词】《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名量词
【作者】高育花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1000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95;H13
《老乞大》《朴通事》同为朝鲜时代最重要、最权威的汉语会话教科书,被视为“学译者”之“津梁”[1][2]。

两书均成书于高丽朝末期(约相当于中国的元末),为了便于学习,16世纪前半叶,由朝鲜著名语言学家崔世珍为两书作了谚解。

显宗时期边暹、朴世华等又对此进行修改,1670年《老乞大谚解》(以下简称《老》)《朴通事谚解》(以下简称《朴》)刊行[3]。

两书所叙述的内容多与商业活动及日常生活有关,所以量词尤其是名量词的使用十分频繁,种类也十分丰富。

本文以两书中的名量词为研究对象,在穷尽式考察其种类和用法的基础上,比较两书在名量词使用上的差异。

名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或类别,《老》、《朴》中共有名量词104个,其中
两书共有的名量词有46个,《老》中独有名量词15个,《朴》中独有名量词43个。

具体又可分为7个次类:个体量词,集合量词,部分量词,容器量词,度量量词,品类量词,不定量词①[4]。

一、个体量词
个体量词表示个体事物的单位。

《老》、《朴》中共有的个体量词有19个:个、件、张、把1、条、只、根、叶、科、壮、颗、丸、匹、项、间、座、句、顿1、道。

《老》中独有的量词有3个:枝、领、头;《朴》中独有的量词有15个:枚、眼、口1、员、尊、曲、轴、盘、局、路、着、遭1、周遭、流、脱。

1.个
“个”(字形上写作“箇”)是两书中出现次数最多、使用广泛的通用量词。

《老》226例、《朴》297例,可以表示人或事物的称量。

表人的称量时,可用在亲属
称谓词、身份职业名词等前;表示事物的称量时,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
象的事物,例如“鬼、月、颜色、谜”等。

“个”的用法主要是跟在数词后构成数量短语,然后或修饰名词,作定语,或作主语、同位语、谓语、兼语、宾语、状语、补语。

处于宾语位置上的“数词+个+名词”,如果不强调数目,数词“一”则可
以被省略;如果数词“一”为句中强调信息,则不能省略。

例如:
(1)人家点个灯来,我整理睡处。

(老)
“个”还跟指示代词“这”、“那”、疑问代词“那”、准量词“些”结合成代词“这个”、“那个”、“那(哪)个”、“这些个”、“那(哪)些个”,量词“些个”。

“个”的重叠形式“个个”表示遍指,指所说范围内的任何一个。

共2例,均出现在《朴》中。

例如:
(2)家后一群羊,个个尾子长。

(朴)
2.件
《老》2例,《朴》12例。

用于称量刀具、衣服、首饰等具体物什,也用于称量
事情例。

句法上“件”大多跟在数词后构成数量短语,作句子的定语、主语、宾语。

例如:
(3)主人家且休去,我又忘了一件勾当。

(老)
仅有1例用于方位词后:
(4)今具状申告某官,伏乞详状,检验是实,着当该地分弓手人等,收捉上件贼人,赴官施行。

(朴)
“上件贼人”是元代法律案牍用语,例中“件”称量的并不是“贼人”,而是上面所陈述的案件(事件)。

3.枚
仅《朴》1例。

用于称量枣儿。

即:
(5)贴儿上写与你引子,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
滓温服。

(朴)
4.张
《老》3例,《朴》11例。

用于称量弓及纸、椅、琴等有平面的事物。

均与数量
词组合成数量短语,作定语、谓语、宾语、补语。

例如:
(6)你看这告子,半张纸上写着里。

一张里写时全馈他,半张里写时与一半钱赎。

(朴)
例(6)中“一张里”、“半张里”是“用一张(纸)”、“用半张(纸)”的意思,方位词“里”这里是工具格用法。

5.把1
《老》7例,《朴》4例。

用于刀、镊、剪、扇子等有柄(或把)可持握的东西。


数词结合成数量短语,作谓语、定语。

例如:
(7)我引着你买些零碎的货物:……镊儿一百把……双鞘刀子一十把,杂使刀子一十把,割纸细刀子一十把,裙刀子一十把……剃头刀子一百把,剪子一百把。

(老)
6.条
《老》5例,《朴》6例。

用于带子、绳子、弓弦、线、道路、毡子等长形、条状物,也用于男子。

均与数词结合成数量短语,作定语、谓语、宾语。

例如:
(8)咳,正是一条好汉。

(朴)
7.只(枝)②
《老》1例,《朴》4例。

用于箭、船、牛、脚、眼等。

均见于“数词+量词+名词”格式,数量短语均作定语。

例如:
(9)这弓和弦都买了也,再买几只箭。

(老)
8.根
9例,均见于《朴》。

用于草禾、毛发、箭、香等长状物。

与数词构成数量短语,作定语、宾语。

例如:
(10)我差使出去了,一夏里不曾好生收拾,把我的银鼠皮背子,貂鼠皮丢袖虫蛀的无一根儿风毛,怎的好?(朴)
9.叶
仅《朴》中1例。

用于轻小的船。

见于“数词+量词+名词”格式。

例:
(11)我弃了这名利家筵,将一叶小渔艇,装载这酒、琴、鱼网,弹一曲流水高山,挽我这锦心绣腹,潜入这水国鱼邦,披着这箬笠蓑衣,一任交斜风细雨。

(朴) 10.科
仅《朴》中1例,用于麻等植物。

例:
(12)当路一科麻,下雨开花,刮风结子。

(朴)
11.壮
2例,均见于《朴》,用于艾。

见于“数词+量词+名词”和“数词+量词”两种
格式:
(13)一个太医看我,小肚皮上使一针,脚内踝上灸了三壮艾来。

(朴)
12.颗
《老》1例,《朴》7例。

用于圆形之物。

与数词组合成数量短语,作定语、谓语。

例如:
(14)更有小孩儿们小铃儿一百个,马缨一百颗,减铁条环一百个。

(老)
13.丸
《老》、《朴》各1例。

用于小而圆的药丸。

见于“数词+量词”格式,数量短语作谓语。

例如:
(15)然后吃进食丸,每日三十丸,温酒送下。

(朴)
14.匹
《老》25例,《朴》5例,字也写作“疋”。

用于马和布、绢、绫、绵等织品。

与数词组合使用,作定语、主语、谓语、宾语、补语。

例如:
(16)鸦青四季花六两银子一匹,葱白膝襕四两银子一匹。

(朴)
15.头
仅《老》中1例。

用于称量驴。

见于“数词+量词+名词”格式。

即:
(17)年时又有一个客人,赶着一头驴,着两个荆笼子里盛着枣儿,驼行着。

(老) 16.项
《老》1例,《朴》2例。

用于事项。

例如:
(18)这段疋绫绢纱罗等项,你都看了,你端的要买甚么段子?(老)
17.领
仅《老》中1例。

用于藁荐(一种用稻草、麦秸等编成的垫褥)。

见于“数词+量词”格式。

即:
(19)这般精土炕上怎的睡?有甚么藁荐,将几领来。

(老)
18.眼
仅《朴》中1例。

用于井。

见于“名词+数词+量词”格式。

即:
(20)京都在城黄华坊住人朱玉,随问到本坊住人沈元处,赁到房子一所,正房几间,西房几间,……井一眼,空地几亩。

(朴)
19.口1
《朴》中有3例。

用于人口、刀具、房屋。

与数词组合成数量短语,作定语、谓语、宾语。

例如:
(21)这两口儿夫妻好爽利。

(朴)
20.员
仅《朴》中2例。

用于计量官员人数。

见于“名词+疑问代词+量词”、“名词+
数词+量词”两种格式,数量短语在句中作谓语。

即:
(22)正官几员?随从几个?将关字来。

——正官三员,六个伴当,分例支应。

(朴) 21.尊
2例,均见于《朴》。

用于佛像。

均为“数词+量词+名词”格式。

例如: (23)长老的佛像铸了么?——铸了三尊佛,我待要上金来。

(朴)
22.间
《老》1例,《朴》16例。

用于房舍。

与数词结合成数量短语,作定语、谓语、宾语。

例如:
(24)那东边有一间空房子,你看去。

(老)
23.座
《老》1例,《朴》5例。

字也写作“坐”(1例)。

用于桥梁、寺阁、房宅等建筑物。

均见于“数词+量词+名词”格式。

例如:
(25)我先番北京来时,你这店西约二十里来地,有一坐桥塌了来,例如今修起了不曾?(老)
24.句
《老》6例,《朴》1例。

用于话语、诗句。

均为“数词+量词+名词”格式。

例如:
(26)试文书的之后,回家吃饭。

却到学里上书念一会,做七言四句诗。

(朴) 25.曲
仅《朴》中1例。

用于乐曲。

见于“数词+量词+名词”。

即:
(27)我弃了这名利家筵,将一叶小渔艇,装载这酒、琴、鱼网,弹一曲流水高山。

(朴)
26.轴
仅《朴》中1例。

用于画。

见于“数词+量词+名词”格式。

即:
(28)一周遭放几张交椅,将几个磨果钉子来,钉在这壁子上,挂几轴画儿。

(朴) 27.盘
2例,均见于《朴》,用于棋的一局。

例如:
(29)来么兄弟,常言道:高棋输头盘。

28.局
仅《朴》中1例。

用于棋的一盘。

见于“动词+数词+量词”格式。

即:
(30)今日下雨,正好下棋。

咱们下一局赌输赢如何?(朴)
29.路、着
均只见于《朴》中,分别出现了1例,4例,用于称量围棋。

例如:
(31)你说饶我四着,我却怎么赢了这三十路棋?(朴)
31.顿1
《老》1例,《朴》2例。

用于饭食。

见于“数词+量词”和“数词+量词+名词”两种格式。

数量短语作定语、谓语。

例如:
(32)一客不犯二主,怎么可怜见,粜与我一顿饭的米和马草料如何?(老)
30.道
《老》7例,《朴》9例。

用于分工序的饭席。

见于“(序)数词+量词”和“数词+量词+名词”两种格式,数量短语分别作主语和定语。

例如:
(33)我也那一日递了手帕之后,吃几盏酒,过两道汤,便上马出来了。

(朴)
31.遭1、周遭
“遭1”4例,“周遭”1例,均见于《朴》。

用于围成一圈的事物。

见于“数词
+量词”格式,数量短语作主语。

例如:
(34)一周遭放几张交椅,将几个磨果钉子来,钉在这壁子上,挂几轴画儿。

(朴) 32.流
仅《朴》中1例。

用于墙壁。

见于“数词+量词+名词”格式。

即:
(35)那西壁厢打一流儿短墙,上面画六鹤舞琴。

(朴)
二、集合量词
集合量词用来称量成组、成群的事物,它把计量对象作为一个群体来计量。

《老》、
《朴》中共有的集合量词有7个:对、双、群、束、服、串、副。

《老》中独有的集合量词有5个:包、卷、帖、连、部;《朴》中独有的集合量词有8个:火、行1、行2、簇、堆、套、筒、所。

1.对
《老》1例,《朴》16例。

用于按性别、左右等配合的两个人、动物或事物。

见于“数词+量词+名词”和“数词+量词”两种格式。

数量短语作定语、状语。

例如:
(1)一对靴上都有红绒雁爪。

(老)
“对”也可以重叠,表示“很多”,例如:
(2)阁前水面上,自在快活的是对对儿鸳鸯,湖心中,浮上浮下的是双双儿鸭子。

(朴)
2.双
仅《朴》中2例,用于成对的鸭子。

为重叠形式,表示“许多”。

例如:
(3)阁前水面上,自在快活的是对对儿鸳鸯;湖心中,浮上浮下的是双双儿鸭子。

(朴) 3.群
《老》、《朴》中各1例。

用于聚集成群的羊。

见于“数词+量词+名词”格式,数量短语作定语。

例如:
(4)到街上立地的其间,一个客人赶着一群羊过来。

(老)
4.火
仅《朴》中2例,用于聚集在一起的人。

例如:
(5)其中那一火儿强的,把别的打的四分五落里东走西散。

(朴)
“一火儿”修饰名物化的“的”字结构,作定语。

5.行1、行2
《朴》中两词各1例。

用于排列成行的许多人,或随行的若干人。

见于“数词+量
词”和“数词+量词+名词”两种格式,作状语或定语。

即:
(6)顺天府官、司天台官、众官人们,街上两行摆着行,前面动细乐、大乐、吹角。

(朴)
(7)车马、茶褐罗伞、银栲栳交椅、银盆、水罐、金瓜、古朵、金镫、钺斧、对对
皂隶摆着四五里喝道,大小官员、一行部从,那气像是气像。

(朴)
6.簇
仅《朴》中2例。

用于聚居在一起的人家。

见于“数词+量词+数词+量词+名词”格式,数词分别为“一”和“两”的两个数量短语连用,表示数量不多。

即: (8)有重重叠叠奇峰,有深深浅浅涧,有一簇两簇人家,有凹坡凸岭庵堂。

(朴)
7.堆
仅《朴》中1例。

用于成堆的灰烬,数量短语作定语。

即:
(9)相着地脉,放一堆灰。

(朴)
8.包
仅《老》中1例。

用于成包的银两,数量短语作宾语。

即:
(10)这一百两做一包,这的是一百一十八两。

(老)
9.束
《老》6例,《朴》4例。

用于成捆的草料。

与数词或指代词结合成数量短语或指量短语,作定语、主语、谓语。

例如:
(11)这六个马,每一个五升料一束草,通算过来,盘缠着二钱银子。

(老)
量词“束”本身又可以用通用量词“个”来称量,例如:
(12)我来时节,黑豆一钱银子二斗,草一钱银子十一个家大束儿。

(朴)
例(12)“束”同时还受形容词“大”的修饰。

10.卷
仅《老》中1例。

用于成卷的纸。

见于“数词+量词+名词”格式,数量短语作定
语。

即:
(13)有一个客人,缠带里装着一卷纸,腰里拴着,在路傍树底下歇凉睡。

(老)
11.帖
3例,均见于《老》。

用于成帖的针。

见于“数词+量词”格式,数量短语作谓语。

即:
(14)大针一百帖,小针一百帖……绣针一百帖。

(老)
12.服
《老》、《朴》各2例。

用于配合在一起的药。

或与数词结合成数量短语,或与
指示词“每”结合成指量短语,作定语、宾语、主语。

例如:
(15)我如今先与你香苏饮子,熬两服吃,热炕上熰着出些汗。

(朴)
13.串
《老》7例,《朴》2例。

用于成串的珠子。

见于“数词+量词”和“疑问代词+
量词”两种格式。

在句中作谓语、宾语。

例如:
(16)红缨一百斤,烧珠儿五百串,玛瑙珠儿一百串,琥珀珠儿一百串,玉珠儿一百串,香串珠儿一百串,水精珠儿一百串,珊瑚珠儿一百串。

(老)
14.副
《老》、《朴》各6例。

用于成双、成套的物品。

与数词组合成数量短语,作定语、谓语。

例如:
(17)毡帽儿一百个,桃尖椶帽儿一百个,琥珀顶子一百副,结椶帽儿一百个……大
小刀子共一百副,双鞘刀子一十把……五事儿十副,象棋十副,大棋十副,双六十副,茶褐栾带一百条。

(老)
15.套
2例,均见于《朴》。

用于成套的衣服。

见于“数词+量词+名词”格式。

数量短
语作定语。

例如:
(18)骑马的官人们,一套儿衣裳都污了泥。

(朴)
16.连
2例。

均见于《老》。

用于成套的衡器。

见于“数词+量词”格式,数量短语作谓语。

即:
(19)秤三十连,等子十连,那秤、等子都是官做的,秤竿、秤锤、毫星、秤钩子都有。

(老)
17.筒
仅《朴》中1例。

用于成筒的布匹。

见于“数词+量词+名词”格式。

数量短语作定语。

即:
(20)我来时节,五六个贼船,围着一个西京来的载黄豆的船,又高丽地面里来,载千余筒布子的大船,冲将去了。

(朴)
18.部
2例,均见于《老》。

用于成套或多卷的书籍。

见于“数词+量词+名词”格式。

即:
(21)更买些文书:一部《四书》,都是晦庵集注。

又买一部《毛诗》。

(老)
19.所
3例,均见于《朴》。

用于包括若干间房间的一套房屋。

见于“数词+量词+名词”和“数词+名词”格式,数量短语作定语和谓语。

例如:
(22)我羊市里前头,砖塔衚衕里,赁一所房子来,嫌窄,今日早起表褙衚衕里赁一所。

(朴)
三、部分量词
部分量词用来称量整体事物的一部分。

《老》、《朴》中共有的部分量词有4个:块、分1、成、半。

《老》中独有的部分量词有2个:层、分2。

《朴》中独有的部分量词有3个:片、瓣、停。

1.片
仅《朴》中2例。

用于切成片状的生姜,也用于心意。

见于“数词+量词”和“数词+量词+名词”格式。

数量短语作谓语、定语。

即:
(1)你再寻思我这秋月纱窗一片心。

(朴)
2.块
《老》2例,《朴》4例。

用于砖头、冰块、泥土、沙石等块状物。

均见于“数词+量词+名词”格式,数量短语作定语。

例如:
(2)就那里拿起一块大石头,把那人头上打了一下,打出脑浆来死了。

(老)
3.层
仅《老》中1例。

用于分层的事物底部(鞋底)。

见于“数词+量词+名词”格式,
数量短语作定语。

即:
(3)那靴底都是两层净底,上的线,蜡打了,锥儿细,线麤,上的分外的牢壮好看。

(老)
4.瓣
仅《朴》中1例。

用于瓣状的东西。

见于“数词+量词+名词”格式。

即:
(4)八瓣儿铺翠真言字妆金大帽上,指头来大紫鸦忽顶儿,傍边插孔雀翎儿。

(朴)
5.分1
仅《老》中1例。

用于整体分成的各部分。

见于“数词+量词”格式,数量短语作宾语。

即:
(5)这参做了五分儿分了,一个人二十斤家。

(老)
6.分2
《老》5例,《朴》8例。

将整体分为十部分,每一部分为一分。

用于称量抽象事物。

见于“数词+量词”和“数词+量词+名词/形容词”格式。

数量短语作定语、宾语、状语。

例如:
(6)若这般相看时,便有十分病也减了五分。

(老)
“十分”用来称量抽象的事物时,开始时重在强调数量,例如上例(6)。

后来计量
功能弱化,重在强调事物的属性,“十分”便词汇化为程度副词。

7.停
3例,均见于《朴》。

将整体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为一停。

用于庄稼收成。

见于“数词+量词”格式。

即:
(7)到秋,他种来的稻子、蜀秫、黍子、大麦、小麦、荞麦、黄豆、小豆、绿豆、
莞豆、黑豆、芝麻、苏子诸般的,都纳与了租税,另除了种子后头,三停里,官人上纳与二停外,除了一停儿,卖的卖了,落下些个养活他媳妇、孩儿。

(朴)
8.成
《老》、《朴》各1例。

将整体分为十份,一份为一成。

用于银子的成色。

见于“数词+量词+名词”格式。

例如:
(8)大哥,与些好的银子,这银只有八成银,怎么使的!(老)
9.半
《老》6例,《朴》3例。

把事物分成两份,其中一份为“一半”。

用于可计数或不可计数的事物,见于“一+半+名词”、“一+半”、“中+半”三种格式,数量短语作定语、主语、宾语。

例如:
(9)你那众学生内中,多少汉儿人?多少高丽人?——汉儿、高丽中半。

(老)
此外,“半”还可以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性状的一半程度,作状语。

例如:
(10)黄杏未有里,大水杏半黄半生的有。

(朴)
四、容器量词
容器量词以容器或承载物所容纳的量为单位,来称量不可逐个计数的事物。

需要说明,容器量词与某些借用名词的临时量词之间的界限有时并不很清楚,例如“碗”、“桶”、“筐”、“洒子”、“车”等等也可认为是临时量词,这里一并加以讨论。

《老》、《朴》中共有的容器量词有2个:盏、口2。

《老》中独有的容器量词有4个:杯、洒子、碗、匣;《朴》中独有的容器量词有8个:瓶、桶、壶、碟、筐、担1、车、捧。

1.用于称量“酒、水、香油”等液体的容器量词有:“杯(2)、盏(6、6)、瓶(4)、桶(5)、壶(1)、洒子(1)、碗(1)、担(1)”③等。

例如:
(1)刷了锅着,烧的锅热时,着上半盏香油。

(老)
(2)我恰才这槽儿里头拔上两洒子水也,着马吃。

(老)
(3)且打将两担水来,把那麻刀一打里和的匀着。

(朴)
2.用于称量“饭、食物、搽面的粉、草、米”等固体物质的容器量词有:“碗(2)、
碟(3)、匣(1)、筐(1)、车(2)、口(1、3)、捧(1)”等。

例如:
(4)兴儿,你另盛一碗饭,罐儿里将些汤,跟着客人去,与那个火伴。

(老)
(5)切的草细着,为头儿只半筐儿草,着搅草棍拌馈他些料水吃。

(朴)
(6)郎中,马只寄在这人家里,关出米来,拴马钱与他一捧儿米便是。

(朴)
五、度量量词
度量量词表示度量衡及相关计量单位。

《老》、《朴》中共有的度量量词有12个:里、丈、尺、板、托、斗、升、斤、两1、两2、钱、分3、锭。

《老》中独有的
容器量词有1个:程;《朴》中独有的容器量词有8个:寸、堵、围、把2、亩、担2、贯、文。

1.用来计量里程、距离的有“程(1)、里(11、8)”。

例如:
(1)这里到京里有几程地?——这里到京里还有五百里之上。

(老)
(2)你且休忙休心焦,有缘千里能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朴)
2.用来计量长度、高度、深度或面积的有:“丈(4、1)、尺(6、6)、寸(4)、堵(1)、
板(3)、围(1)、托(4、6)、把2(1)、亩(1)”。

例如:
(3)我家墙也倒了几堵。

(朴)
(4)你身材大的人,一托比别人争多。

(老)
3.容量单位,有:“斗(9、1)、升(2、3)”。

例如:
(5)这六个马,每一个五升料一束草。

(老)
4.称量单位,有:“担2(6)、斤(27、5)、两1(1、1)”。

例如:
(6)你去更鼓楼北边王舍家里,买将一两疥药来搽一遍,便成疙滓,都吊了。

(朴) 5.钱币计量单位有:“两2(56、52)、钱(29、29)④、分(8、4)、锭(1、2)、贯(2)、文(1)”。

例如:
(7)八分银子一斗粳米,五分一斗小米,一钱银子十斤面,二分银子一斤羊肉。

(老)
六、品类量词
品类量词用于事物的分类,它把计量对象作为一个类来计量。

《老》、《朴》中的品类量词有“等、般、样、品”4个,其中,前三个量词为两书所共有,“品”为《朴》所独有。

1.等
《老》11例,《朴》5例。

用于人、动物及布、药、弓弦等具体物品,也用于话语等抽象事理。

见于“代词/数词+量词+名词”、“指示代词(+数词)+量词”两种格式。

数量短语或指量短语作定语、主语。

例如:
(1)我一等不惯的人根前多有欺瞒。

(老)
2.般
用于计量具体或抽象的事物,《老》1例,《朴》14例,只见于“诸般”、“千般”和“百般”。

例如:
(2)那官人是今年十九岁,好文章,诸般才艺,无计算的钱粮。

3.样
《老》1例,《朴》3例。

用于各种具体事物。

见于“指示代词/数词+量词+名词”,数量短语或指量短语作定语。

例如:
(3)我这低银子都不要,你只馈我一样的好银子。

(老)
4.品
仅《朴》中2例。

用于官员的等级。

即:
(4)各衙门官人们一品至九品,大小众官,知他是多多少少。

(朴)
七、不定量词
不定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性状的不确定的量。

《老》、《朴》中不定量词有“些”、“点”两个⑤。

“些”还有“些个”、“些少”两种形式。

“些”(些个)前的量词限于“一”,且均被省略,“点”前的数词限于“一”或“半”。

1.些(儿)
“些(儿)”《老》75例,《朴》60例;所称量的对象可以是不可计数的事物或动作、性状,也可以是可计数的事物[5]。

例如:
(1)咱们买些烧饼,炒些肉吃了过去。

(老)
(2)带忒长了,你馈我趱短些。

(朴)
2.些个
《老》20例,《朴》12例;意义和用法与“些”基本相同。

多表示不定的少量,
也表示单纯的不定量。

见于“些个+名词”、单用、“代词+些个(+名词)”、“动词/形容词+些个”等形式。

例如:
(3)你与我做些个粥如何?(老)
(4)黄土少些个,拣着那乏煤,一打里和着干不的。

(朴)
3.些少(小)
4例,均见于《老》。

只表示事物的少量。

见于“些少+名词”和单用两种格式。

例如:
(5)我汉儿人上学文书,因此上些少汉儿言语省的。

(老)
(6)今日些小淡薄礼,虚请亲眷。

(老)
4.点
仅《朴》中3例。

用于不可计数的动作行为的少量。

见于“一/半+点+动词”格式,用于否定句中,“一/半+点”特言其少,作状语。

例如:
(7)小人虚汗只是流水一般,夺脑疼的一宿不得半点睡,与我把脉息看一看。

(朴)
八、小结
从总体上看,《老》、《朴》中的名量词已经非常成熟,和现代汉语中的名量词已经没有什么差别。

从两书间的对比来看,两书虽然同在明代为汉语教材,所讲内容也有不少相同之处,但在名量词的使用上仍然表现为“大同”“小异”。

相同之处在于两书的名量词都有6个次类,种类丰富、齐全,使用频率较高,有45个量词为两书所共有;另外个体量词“个”泛化程度已经比较高,所称量的事物有的没有
专用量词;但也有不少有专用量词的,如“马”、“布”、“刀”、“箭”等,都
有专用量词,但也都可用“个”来称量。

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
1.从数量上来看,《朴》名量词更多,共有89个名量词,比《老》多了28个。

从种类上看,即使同一事物,《朴》在名量词的使用上也表现得比较丰富,比如同是“箭”,《朴》中既可用“只”表示,也可用“根”表示;同样表示棋的一局,《朴》中既可用“盘”表示,也可用“局”表示;一般成对的动物用“对”,但成
对的鸭子专用“双”。

2.表示同一事物,两书中所用的名词量词也不尽相同。

比如同样用于称量“酒、水、香油”等液体,两书除了共有的“盏”外,《老》中还用了“杯、洒子、碗”,《朴》中用了“瓶、桶、壶、担”。

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和两书的内容有关。

《老》记述的是几个高丽人与一个中国辽阳人结伴去北京做买卖的全过程,内容相对较为单一;而《朴》取材极为广泛,几乎涉及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名量词的使用上也要丰富很多。

[注释]
①我们对名量词的分类主要依据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另外两书中还有两类量词,分别是“临时名量词”和“自主量词”。

“临时名量词”是指借用相关的名词或动词来临时表示事物的计量单位;“自主量词”是一些具有量词性质的
特殊名词,在同数词组合时,一般不用量词为介,或者说作为特殊量词,后面一般不跟名词,如“世、年、秋、冬”等。

因为不是专用名量词,我们在这里不作讨论。

②《老乞大》中计量“箭”的也用“枝”(1例)。

③容器量词右下角括号中的阿拉伯数字为该容器量词出现次数,如果有两个数字,第一个数字代表《老》中出现的次数,第二个数字代表《朴》中出现的次数。

④两书中“钱”还可用作名词,指铜钱,用“个”来计量;"钱"用作量词时一般用
在“数词+量词(+数词)+名词”、“数词+量词”、“量词+数词”三种格式。

⑤“些”用于表示不确定的量,通常表示少量,但也有单纯表示不确定的量,甚至表示许多量的。

吕叔湘先生称之为“‘些’的中性化”。

[参考文献]
[1]太田辰夫.汉语史通考[M].江蓝生,白维国,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2]朱德熙.《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书后[J].北京大学学报.1958,(2). [3]汪维辉.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