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2013国考言语争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详解2013国考言语争议题
2013年国考言语题的争议不大,但仍有一些题目所定答案有误,解析牵强。
现在通过举例来指出其中错误,同时通过题源追踪等来探索命题人的命题方式,以求对试题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例:2013年国考行测第42题
生命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几乎每一位生物学家都只能在一个很小的领域进行探索。
尽管在每一个领域都产生了大量的描述性数据,但是科学家能够从这些海量的数据中得出一个整体的概念吗?例如,生物是如何运作的?系统生物学这门正在形成的学科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些希望。
它试图把生物学的各个分支联系起来,利用数学、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方法让生物学研究更加量化。
不过,现在还无法得知这些方法是否能够最终让科学家理解生物运作的整体图景。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获取描述性数据是生物研究的必要条件
B.系统生物学为解开生命之谜提供了可能
C.如何从生物学数据中得到生命全景还是未知
D.对生物运作的整体图景进行科学解释即将成为现实
我们先看市面上该题的解析:
意图判断题。
前两句话是背景铺垫,注意特殊的标点符号可以提供关键信息。
问号后面提出系统生物学可以回答这些问题,这就是文段的主旨。
对主旨句进行同义替换得B。
A中的必要条件文中体现,文中讨论的是利用系统生物学是否能够得到生命全景,而不是“如何”得到生命全景,C表述错误,D项表述太过绝对,文段结尾明确说现在还无法得知是否能够得到生命的整体图景。
故选择B。
注意解析中加粗的部分,本题既然为“意图判断题”为何所选答案是对本题的主旨概括?系统生物学不就是对生物学数据的整理吗?C项表述也根本没有错误,上面的解析可以说错的离谱。
有人说该题主要问题在于“是否”而不是“如何”,即“是否能得到生命全景”,纠结在这个问题上的人是没有搞清楚文段阐述的重点。
红麒麟来带领大家进行文段结构分析,看看文段表述的重点是什么。
文段前两句提出疑问——科学家能否通过大量的生物学数据得出生命全景,第三、四、五句指出系统生物学提供了一丝可能,并讲述了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最后一句则强调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的效果还是未知。
也就是说,即使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得出成果,也不能确定它对科学家得出生命全景有用。
分析完文段结构,我们发现文段突出的重点并不是“系统生物学”,而是“科学家能否从生物学数据中得出生命全景”。
最后一句的关联词“不过”的强转折让最后一句成为文段表述的重点,并且还和文段前两句相呼应,更加突出了“科学家得出生命全景”的难度之大。
我们再单独看看B项,有人认为B项是文段的主旨,但B项中的“解开生命之谜”的说法有待商榷,文中主要探讨的是“生命图景”,这里用“生命之谜”来替换并不合适,“生命之谜”的概念过大,B项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我们来看下原文,通过原文能更加准确确定答案。
如何从大量的生物学数据中得到全景?
生命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几乎每一位生物学家都只能在一个很小的领域进行探索。
尽管在每一个领域都产生了大量的描述性的数据。
但是科学家能够从这些海量的数据中得出一个整体的概念,例如生物是如何运作的?系统生物学这门正在形成的学科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些希望。
它试图把生物学的各个分支联系起来,利用数学、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方法让生物学更加量化。
不过,现在还没有人知道这些方法是否能够最终让科学家理解生物运作的整体图景。
看完原文我们可以知道,C项直接来自文段的标题。
再通过对其他试题题源的追踪,我们得知命题人以下命题特点:
1.一般命题人都会将原文段的小标题设置为标准答案;
2.如果题干修改自原文章不同段落,那么该文章标题一般会被设置为标准答案;
3.命题人命题会紧紧围绕原文段展开,错误选项一般依据与原文段所在文章的其他段落标题、主旨句等。
我们再来看下B项是如何设置的。
B项的内容来自原文段出处的文章,原文章还有许多与原文段相似的文段,我们将其标题汇集如下:
原文章标题:当今人类25大未解之谜
相关文段标题:
生物篇:
9、意识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
10、什么控制着器官再生?
11、一个皮肤细胞如何能变成神经细胞?
12、一个体细胞是如何变成整株植物的?
13、生命是如何以及在哪里起源的?
14、什么决定了物种多样性?
15、合作的行为如何进化?
16、如何从大量的生物学数据中得到全景?
B项的“生命之谜”,就来源于文章标题和生物篇的其他文段的汇集,生物篇的所有文段都可以说成是“生命之谜”。
总结:确定言语试题答案必须找到原文出处,特别是一些争议题,做到“无出处,不答案”。
没有分析过原文,就不能先下结论,红麒麟认为只有找到原文才能还原原语境。
原文是命题者的根本,命题者的依据,命题者命题不会脱离原文及原语境的藩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