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与反思第【1】篇〗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对话激趣,导入古诗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
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
这就叫:作客的心情。
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
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
先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
师:“书”字有这个意思。
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一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
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
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生:写!
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
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诗歌就知道了。
(出示自主学习提纲)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
梧(wú)叶
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
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
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初步弄懂全诗的大意?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
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
四句嘛,能背吗?谁来?
生:(多数举手)
师:(指一位)你背看看!
生:背得好。
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
生:(互相背诗)
师: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
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配着音乐背一次。
(点击音乐)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意
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
想好了就举手。
生:(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
师:(指生1)你说说!
生1: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到“动客情”就语塞。
)
师:你说对了。
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生2:(举手)冷冷清清。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
生3:(自由读以后举手)孤单、寂寞、苦闷。
师: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众生举手)
师:(指一人)你来说!
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起的一种心情。
这就叫(板书):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
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
生:(齐读)师:现在来学后两句诗。
(出示挂图或指看文本上的图)。
边读边看看注释。
生:(默读后两句)
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
生:(笑)捉蟋蟀呀!
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
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
生:高兴!
师: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
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
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生:(自由读,讨论)。
师:“知”,你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
生1:估计、猜想。
生2:料定。
师:这三种解释都有“想”的意思。
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
请再读全诗。
生:(轻声,细读)
师: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在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
生:诗人越会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师: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
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
的意思。
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的中心词。
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
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生:(静思细读)。
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
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
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
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
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生:(自由读)
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
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
(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
生:(齐读)。
师: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
生:好呀!(鼓掌)
师: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
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滚状)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
生:越睡不着,越兴奋。
师: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
生: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师:你们看(字幕显示):“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吧!
生:(齐声诵读)
师: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就根据《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把古人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要想像、顺口、有感情。
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
四、拓展阅读
师:你们还读过那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首试试!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起体会诗歌的感情。
师: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这首古诗带回去背一背,讲一讲,你也会成为了现代小诗人。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与反思第【2】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重点难点:1.会认、会写生字。
2.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教法:感情吟诵,读中体会。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秋季,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个迷人的季节,人们常常仰望南归的大雁,生发出浓浓的思乡思亲之情。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两首诗都是写诗人在秋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
2、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首诗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
1、本诗作者叶绍翁,作者简介。
2、《夜书所见》“夜”指的是?“书”呢?“见”呢?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3、在夜晚叶绍翁都见到了什么?
三、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要求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生字有小老师领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促”。
(1)、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
学生生字组词,练习说话。
(3)、学生练写。
2、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深”。
(1)、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
学生生字组词,练习说话。
(3)、学生练写。
五、学习古诗,体会感悟
(一)、通读古诗
1、生字这些小的拦路虎解决了,把他们送回到古诗中,要求把
古诗读通顺。
2、请同学再读一遍,要读流利。
(二)、学习第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第一、二句。
(1)、萧萧指的是什么?什么时候的风声?梧呢?梧叶?送?寒声?动?客情?这里的客指的是谁?
(2)、看到眼前的情景作者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一下。
(3)、结合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谁能用自己的话完整的说说诗意?
(4)、前两行是说秋风引起了思乡之情,同学们看看这幅画面,你觉得秋天是个什么样子的呢?眼前的梧桐树叶在秋风中飘落,面对此情此景,客游在外的诗人会想些什么呢?心情又如何呢?
(5)、是啊,瑟瑟秋风带给人丝丝寒意,片片落叶给人以无限的飘零,秋风落叶凋零之感,诗人孤独郁闷,思念起了家乡。
(6)、让我们齐读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7)、这两句诗情感真挚深沉,所以在读的时候语速上可舒缓一些,指名读,齐读。
2、总结前两句的学习,介绍学习古诗的方法。
(三)、学习第三、四句
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后两句古诗。
2、学习汇报。
(1)、说一说这些字、词的意思:知?挑?促织?篱落?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把两句诗结合起来理解,注意逻辑顺序。
(3)、想象夜深人静时,篱笆下灯光中闪烁儿童的身影,儿童正在捉蟋蟀的画面,又会使客游在外的诗人想些什么?心情有事怎样的?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两句诗。
(4)、孩子们捉蟋蟀的情景让人倍感亲切,也许是他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回想起了自己童年的生活,诗人此时会有一种亲切之感,带着这种亲切之感让我们齐读度体会。
(5)指导朗读。
六、指导全诗朗读的方法与技巧,如何掌握节奏。
七、课件范读,配乐学生练习朗读。
八、练习背诵。
九、本课小结:作者以诗的形态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作业设计: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9、夜书所见
梧叶
郁闷、孤独
秋风
儿童
亲切之感
篱落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与反思第【3】篇〗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为什么?(秋高气爽,硕果累累......)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季节?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看到这你有什么感受?(生畅所欲言)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夜书所见
[设计意图]
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
[设计意图]
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设计意图]
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
2.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
好这首诗。
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
(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设计意图]
“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
(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
(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
[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其学习情况,通过注释、看图片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并更形象地理解词语。
6.学习生字(促、深)
(1)这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
(课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
(2)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
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生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4)指名读生字,男女对读。
(5)(小黑板出示生词)生字记好了,请你们同桌互相读一读生词。
(6)开小火车读,齐读。
7.师: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
(课件
出示全诗)
8.师: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
9.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10.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生字词,以落实“双基”的教学,并培养学生的识字的能力。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
”鼓励学生多读,就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总体把握诗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础。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我们班有新莞人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道?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7)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
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说得好的给予表扬。
)
[设计意图]
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并让新莞人孩子谈谈自己离开家乡的感受,深深体会“动客情”,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
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指名说)
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
(4)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
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
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必须让学生把诗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这既符合古诗本身的特点,也让学生在尝试理解的过程中慢慢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并且还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想象,使之感受更为深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五)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对诗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
2.这个游戏好玩吗?你们同桌来试试你说我猜。
[设计意图]
本环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生的兴
趣,从而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六)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
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
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
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生互相评一评。
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
6.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被你们那深深的乡愁打动了!
[设计意图]
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
“三分诗,七分读”
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
我把音乐引进课堂,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
(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现在我们再来玩玩:
(1)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
(2)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学们对于古诗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设计意图]
古诗教学要注重背诵积累,背诵古诗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同时还是文化的积累,
思想的积累。
再次通过游戏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背诵,增加学生的
语言积累,品味古诗的诗蕴。
(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
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3.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应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
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学生的积累。
在最后,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解疑,做学习的主人。
(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注意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
“学习即生活”,让学生走进与课堂学习内容相互关联的世界,走进更广阔的生活课堂,才是真正的积累,才是真正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