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 知识清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绿记》知识清单
一、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原名陆圣泉,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1933 年开始散文创作,出版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1942 年 4 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

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

后被日本侵略者秘密杀害,时年 34 岁。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 1940 年抗日战争时期。

当时作者身处的上海,已经成为“孤岛”,作者在这一时期内心充满了苦闷和彷徨。

在此背景下,作者借对常春藤的“囚绿”经历,抒发了自己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三、生字词
1、孔隙(kǒng xì):窟窿眼儿;缝儿。

2、纤细(xiān xì):非常细。

3、猗郁(yī yù):茂盛的样子。

4、蕈菌(xùn jùn):高等菌类。

生长在树林里或草地上。

5、瞥见(piē jiàn):一眼看见。

四、文章结构
1、赏绿(1 4 段)
作者在北平的一家公寓外发现了一株常春藤,他被它的绿色所吸引,开始细致地欣赏它。

2、囚绿(5 7 段)
作者为了让绿色与自己更亲近,将常春藤的枝条从窗外牵进屋内,
并囚禁它的生长。

3、释绿(8 10 段)
作者最终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释放了常春藤。

4、怀绿(11 13 段)
作者在离开北平后,仍然怀念着那株常春藤。

五、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囚绿”这一事件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绿色的喜爱和对
自由、光明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呼吁人们尊重
生命、尊重自然。

六、艺术特色
1、以小见大
作者通过对一株常春藤的囚禁,反映了自己在特殊时期内心的苦闷
和对自由的渴望,以小见大,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2、托物言志
借常春藤这一“物”,表达自己对自由、光明的向往和追求,使文章富有深意。

3、细腻的心理描写
文中多处描写了作者的心理活动,如“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通过这些心理描写,让读者更能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4、语言优美
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如“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七、重点语句赏析
1、“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比作“涸辙的鱼”,将“绿色”比作“雨水”,形象地表现了“我”对绿色的渴盼,突出了绿色对于“我”的重要性。

2、“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通过细腻的描写,写出了常春藤在被囚禁后的变化,表现了常春藤的脆弱,也反映了作者对自己行为的自责。

八、阅读启示
1、要尊重生命和自然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而随意囚禁或破坏生命,应该尊重它们的生长规律和自由。

2、要有追求自由和光明的勇气
在困境中,我们要像作者一样,始终保持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并为之努力奋斗。

3、要反思自己的行为
当我们的行为可能对他人或其他生命造成伤害时,要及时反思并改正。

总之,《囚绿记》是一篇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散文,通过阅读和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很多启示和感悟。

希望大家能够深入理解这篇文章,感受其中的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