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河北省承德实验中学高一(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3分,20题共60分)
1.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
B.在河流入海口易形成沙洲
C.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2.根据研究需要,可从多个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以下对物质的分类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酸性氧化物
B.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出H+的化合物都成为酸
C.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成为碱
D.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成为电解质
3.离子方程式:BaCO3+2H+═CO2↑+H2O+Ba2+中H+不能代表的物质是()
①HCl②H2SO4③HNO3④NaHSO4 ⑤CH3COOH.
A.①③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①⑤
4.同一状态下,20mLA2气体与30mLB2气体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0mL某气体X,则可推出X的化学式为()
A.AB2B.AB3C.A2B3 D.A3B2
5.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蒸发操作时,应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
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底部.
C.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
D.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molH2O的质量是18g/mol
B.CH4的摩尔质量是16g
C.3.01×1023个CO2分子的质量是22g
D.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物质的体积均为22.4L
7.如图两瓶体积相等的气体,在同温同压时瓶内气体的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A.所含原子数相等B.气体密度相等
C.气体质量相等 D.摩尔质量相等
8.试管中盛有少量白色固体,确认其是铵盐的方法是()
A.加水,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B.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滴入紫色石蕊试剂
C.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滴入酚酞试剂
D.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9.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11.2LH2O 含有的分子数为0.5N A
B.在常温常压下,11.2LCl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 A
C.含有N A个氩原子的氩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11.2L
D.25℃,1.01×105 Pa,64gS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3N A
10.下列提纯方法不正确的是()
A.除去KNO3中的NaCl杂质﹣﹣﹣﹣结晶.重结晶
B.除去食盐中的泥沙﹣﹣﹣﹣﹣过滤
C.除去KCl中的K2CO3﹣﹣﹣﹣﹣加适量盐酸
D.除去碘水中的水﹣﹣﹣﹣﹣升华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态氯化氢、固态氯化钠不导电,所以HCl、NaCl不是电解质
B.NH3、CO2水溶液均能导电,所以NH3、CO2均是电解质
C.蔗糖、酒精在水溶液中或熔化时不导电,所以它们不是电解质
D.铜、石墨均导电,所以它们是电解质
12.下列属于电解质并能导电的物质是()
A.熔融的NaCl B.KNO3溶液C.Na D.酒精
13.下列溶液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与50mL 1mol•L﹣1氯化铝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是()
A.150mL 1mol•L﹣1氯化钠溶液
B.75mL 1.5 mol•L﹣1氯化钙溶液
C.150mL 1mol•L﹣1氯化钾溶液
D.50mL 3mol•L﹣1氯化镁溶液
14.某物质灼烧时,焰色反应为黄色,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A.该物质可能是金属钠B.该物质可能是钠的化合物
C.该物质一定含钠元素D.该物质中一定含钾元素
15.13C﹣NMR(核磁共振)、15N﹣NMR可用于测定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Kurt Wu thrich等人为此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下面有关13C、15N叙述正确的是()
A.13C与15N有相同的中子数
B.13C与C60互为同素异形体
C.15N与14N互为同位素
D.15N的核外电子数与中子数相同
16.用胆矾配制0.1mol/L的硫酸铜溶液,正确的操作是()
A.将胆矾加热除去结晶水后,称取16g溶解在1L水当中
B.称取胆矾25g,溶解在1L水当中
C.将25g胆矾溶于水,然后将此溶液稀释至1L
D.将16g胆矾溶于水,然后将此溶液稀释至1L
17.配制100mL1.0mol•L﹣1的Na2CO3溶液,下列情况会导致溶液浓度偏高的是()A.容量瓶使用前用1.0mol•L﹣1的Na2CO3溶液润洗
B.配制过程中,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C.仰视确定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D.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又补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18.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A.漂白精的有效成分是NaClO
B.碘化钾的水溶液遇淀粉现蓝色
C.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SO2,在纯氧中生成SO3
D.漂白精露置空气中变质,既发生氧化反应又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
19.鉴别Clˉ、Brˉ、Iˉ三种离子,宜选用的试剂组是()
A.溴水和淀粉溶液B.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C.氯水和四氯化碳D.氯水和碘化钾淀粉溶液
20.在3Cl2+6KOH KClO3+5KCl+3H2O的反应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l2是氧化剂,KOH是还原剂
B.KCl是还原产物,KClO3是氧化产物
C.反应中每消耗3mol Cl2,转移电子数为5N A
D.被还原的氯气的物质的量是被氧化的氯气的物质的量的5倍
二.实验题.(15分,每小题15分)
21.工业上将纯净干燥的氯气通入到0.5mol•L﹣1NaOH溶液中得到漂白水.某同学想在实验室探究Cl2性质并模拟制备漂白水,下图是部分实验装置.已知KMnO4与盐酸反应可以制取Cl2.(装置D中纸条为红色)
(1)配制480mL物质的量浓度为0.5mol•L﹣1NaOH溶液时,主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和.需称量的NaOH的质量是.
(2)浓硫酸的作用是.
(3)装置E中发生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实验时装置D中的现象是.
(5)氯元素含量为10%的漂白水溶液355g,其中含NaClO的物质的量为mol.
三.填空题
22.(1)一定条件下,16gA和22gB恰好反应生成C和4.5gD.在相同条件下,8gA和15gB 反应可生成D和0.125molC.从上述事实可推知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CO2气体中含有少量HCl杂质,除去该杂质所用的试剂最好是,实验所用的仪器为,该操作方法称为.
(3)含有相同分子个数的SO2和SO3,其质量比为,物质的量比为,其中所含氧原子个数比为.
(4)人造空气(氧气和氦气的混合气体)可用于减轻某些疾病或供深水潜水员使用.在标准状况下,5.6L“人造空气”的质量是2.4g,其中氧气与氦气的体积比是,氧气的质量是.
四.计算题
23.取100mL的Na2CO3和Na2SO4混合溶液,加入适量Ba(OH)2溶液100mL后,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干燥后得到14.51g白色沉淀和滤液,再用过量稀硝酸处理沉淀,最后减少到4.66g,并有气体放出.计算:
(1)原混合液中Na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
(2)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3)过滤出沉淀后,计算所得滤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设反应前后溶液的密度均为1g•cm﹣3,反应前后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2016-2017学年河北省承德实验中学高一(上)期中化学
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3分,20题共60分)
1.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
B.在河流入海口易形成沙洲
C.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考点】分散系、胶体与溶液的概念及关系.
【分析】可根据胶体的性质来分析解答.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可以使胶体凝聚,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解答】解:A、豆浆具有胶体的性质,向其中加入盐卤,盐卤中含丰富的电解质氯化钙等,可以使豆浆凝聚,与胶体有关,故A错误;
B、河流中的水含有泥沙胶粒,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钙等电解质,二者相遇是可以发生胶体凝聚,就形成三角洲,与胶体有关,故B错误;
C、蛋白质溶液是胶体,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与胶体有关,与胶体有关,故C错误;
D、主要发生了复分解反应,与胶体性质无关,与胶体无关,故D正确;
故选D.
2.根据研究需要,可从多个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以下对物质的分类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酸性氧化物
B.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出H+的化合物都成为酸
C.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成为碱
D.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成为电解质
【考点】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分析】A、根据酸性氧化物的概念来回答;
B、根据酸的概念来回答;
C、根据碱的概念来回答;
D、根据电解质的概念来回答.
【解答】解:A、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故A正确;
B、酸是指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故B错误;
C、碱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故C正确;
D、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故D正确.
故选B.
3.离子方程式:BaCO3+2H+═CO2↑+H2O+Ba2+中H+不能代表的物质是()
①HCl②H2SO4③HNO3④NaHSO4 ⑤CH3COOH.
A.①③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①⑤
【考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分析】BaCO3+2H+═CO2↑+H2O+Ba2+中H+表示强酸,但不能为硫酸或硫酸的酸式盐,应生成硫酸钡不溶于水,在离子反应中保留化学式,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因弱酸、硫酸钡在离子反应中保留化学式,则BaCO3+2H+═CO2↑+H2O+Ba2+中H+不能代表的物质是②④⑤,
故选C.
4.同一状态下,20mLA2气体与30mLB2气体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0mL某气体X,则可推出X的化学式为()
A.AB2B.AB3C.A2B3 D.A3B2
【考点】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
【分析】同一状态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分子个数之比,所以20mLA2、30mLB2、20mLX 的分子数之比为2:3:2,再根据原子守恒推测X的化学式.
【解答】解:同一状态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分子个数之比,则20mLA2、30mLB2、20mLX 的分子数之比为2:3:2,
所以该反应方程式为:2A2+3B2=2X,根据原子守恒知X的化学式为A2B3,
故选C.
5.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蒸发操作时,应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
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底部.
C.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
D.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考点】蒸发和结晶、重结晶;蒸馏与分馏;分液和萃取.
【分析】A.在蒸发操作的过程中,当加热到有少量液体剩余时停止加热,此时剩下的少量液体可以利用余热蒸发干;
B.温度计水银球应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C.萃取剂的选择与密度无关;
D.分液操作时,将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再将上层液体从上口放出.
【解答】解:A.在蒸发操作的过程中,当加热到有少量液体剩余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发干,故A错误;
B.温度计水银球应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测量的是蒸气的温度,故B错误;
C.萃取的基本原则两种溶剂互不相溶,且溶质在一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比在另一种大的多.密度也可以比水小,故C错误;
D.分液操作时,为防止药品污染,先将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再将上层液体从上口放出,故D正确.
故选D.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molH2O的质量是18g/mol
B.CH4的摩尔质量是16g
C.3.01×1023个CO2分子的质量是22g
D.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物质的体积均为22.4L
【考点】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分析】A、质量的单位是克;
B、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
C、3.01×1023个CO2分子的物质的量为0.5mol,然后根据m=nM;
D、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只适用于气体.
【解答】解:A、1molH2O的质量是18g,故A错误;
B、CH4的摩尔质量是16g/mol,故B错误;
C、3.01×1023个CO2分子的物质的量为0.5mol,则m=nM=0.5mol×44g/mol=22g,故C正确;
D、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只适用于气体,所以标准状况下,1mol气态物质的体积均为
22.4L,故D错误;
故选C.
7.如图两瓶体积相等的气体,在同温同压时瓶内气体的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A.所含原子数相等B.气体密度相等
C.气体质量相等 D.摩尔质量相等
【考点】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
【分析】同温同压下,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两瓶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都是双原子分子,物质的量相等含有的原子数目相等;左瓶中氮气与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相当于NO,与右瓶内NO的密度、质量、摩尔质量相等,据此解答.
【解答】解:同温同压下,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两瓶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
A、都是双原子分子,物质的量相等的气体含有的原子数目相等,故A正确;
B、左瓶中氮气与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相当于NO,与右瓶内NO的密度相等,但左瓶中氮气与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不一定为1:1,故密度不一定相等,故B错误;
C、左瓶中氮气与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不一定为1:1,故质量不一定相等,故C错误;
D、左瓶中氮气与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不一定为1:1,故摩尔质量不一定相等,故D错误;
故选A.
8.试管中盛有少量白色固体,确认其是铵盐的方法是()
A.加水,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B.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滴入紫色石蕊试剂
C.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滴入酚酞试剂
D.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考点】铵盐.
【分析】A.铵盐和水混合不会产生氨气;
B.氢氧化钠和氨水均能使石蕊试液显示蓝色;
C.氢氧化钠和氨水均能使酚酞显示红色;
D.氨气具有碱性,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解答】解:A.铵盐和水混合不会产生氨气,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无任何变化,不能检验,故A错误;
B.氢氧化钠和氨水均是碱性的,均能使石蕊试液显示蓝色,如果氢氧化钠相对于氨水过量则会干扰检验,故B错误;
C.氢氧化钠和氨水均是碱性,氢氧化钠会干扰氨气的检验,故C错误;
D.铵根离子与碱反应生成氨气,氨气具有碱性,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D正确;故选:D.
9.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11.2LH2O 含有的分子数为0.5N A
B.在常温常压下,11.2LCl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 A
C.含有N A个氩原子的氩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11.2L
D.25℃,1.01×105 Pa,64gS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3N A
【考点】阿伏加德罗常数.
【分析】A、标况下水为液体;
B、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大于22.4L/mol;
C、氩气为单原子分子;
D、求出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然后根据二氧化硫中含3个原子来分析.
【解答】解:A、标况下水为液体,故不能根据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其物质的量,故A错误;
B、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大于22.4L/mol,故11.2L氯气的物质的量小于0.5mol,则分子个数小于0.5N A个,故B错误;
C、氩气为单原子分子,故含N A个氩原子的氩气为1mol,在标况下为22.4L,故C错误;
D、64g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为1mol,而二氧化硫中含3个原子,故1mol二氧化硫中含3N A 个原子,故D正确.
故选D.
10.下列提纯方法不正确的是()
A.除去KNO3中的NaCl杂质﹣﹣﹣﹣结晶.重结晶
B.除去食盐中的泥沙﹣﹣﹣﹣﹣过滤
C.除去KCl中的K2CO3﹣﹣﹣﹣﹣加适量盐酸
D.除去碘水中的水﹣﹣﹣﹣﹣升华
【考点】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选择与应用.
【分析】A.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而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
B.泥沙不溶于水,食盐溶于水;
C.碳酸钾与盐酸反应生成KCl;
D.碘在水中不易升华.
【解答】解:A.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而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则利用结晶法分离,故A正确;
B.泥沙不溶于水,食盐溶于水,则利用过滤法分离,故B正确;
C.碳酸钾与盐酸反应生成KCl,则加适量盐酸可除杂,故C正确;
D.碘在水中不易升华,不能利用升华法分离,应萃取、分液、蒸馏得到碘,故D错误;故选D.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态氯化氢、固态氯化钠不导电,所以HCl、NaCl不是电解质
B.NH3、CO2水溶液均能导电,所以NH3、CO2均是电解质
C.蔗糖、酒精在水溶液中或熔化时不导电,所以它们不是电解质
D.铜、石墨均导电,所以它们是电解质
【考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分析】电解质指: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导电必须是化合物自身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在上述两种情况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非电解质,蔗糖、乙醇等都是非电解质;单质,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据此即可解答.
【解答】解:A、液态氯化氢、固体氯化钠溶于水能够发生电离,是电解质,故A错误;
B、NH3、SO3自身不能电离,是非电解质,故B错误;
C、蔗糖、酒精在水溶液中和融化时都不导电,属于非电解质,不是电解质,故C错误;
D、铜、石墨能导电,但不是化合物,因此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D错误;
故选C.
12.下列属于电解质并能导电的物质是()
A.熔融的NaCl B.KNO3溶液C.Na D.酒精
【考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分析】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电解质的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都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电解质溶液或熔融态电解质都能导电.
【解答】解:A.氯化钠是电解质,熔融态氯化钠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能导电,故A正确;
B.硝酸钾溶液是混合物,所以硝酸钾溶液不是电解质,故B错误;
C.钠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C错误;
D.酒精是非电解质,故D错误;
故选A.
13.下列溶液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与50mL 1mol•L﹣1氯化铝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是()
A.150mL 1mol•L﹣1氯化钠溶液
B.75mL 1.5 mol•L﹣1氯化钙溶液
C.150mL 1mol•L﹣1氯化钾溶液
D.50mL 3mol•L﹣1氯化镁溶液
【考点】物质的量浓度.
【分析】氯离子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体积无关,50mL 1mol•L﹣1氯化铝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L,然后根据各选项中溶质浓度和化学式组成计算出氯离子的浓度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解:50mL 1mol•L﹣1氯化铝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3=3mol/L,
A.150mL 1mol•L﹣1氯化钠溶液中,氯离子浓度为:1mol/L×1=1mol/L,故A错误;
B.75mL 1.5 mol•L﹣1氯化钙溶液中,氯离子浓度为:1.5mol/L×2=3mol/L,故B正确;
C.150mL 1mol•L﹣1氯化钾溶液中,氯离子浓度为:1mol/L×1=1mol/L,故C错误;
D.50mL 3mol•L﹣1氯化镁溶液中,氯离子浓度为:3mol/L×2=6mol/L,故C错误;
故选B.
14.某物质灼烧时,焰色反应为黄色,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A.该物质可能是金属钠B.该物质可能是钠的化合物
C.该物质一定含钠元素D.该物质中一定含钾元素
【考点】焰色反应.
【分析】根据焰色反应是元素的性质,只要含有Na元素,灼烧时其焰色就为黄色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物质灼烧时,焰色反应为黄色,只能说明该物质中一定含有Na元素,可能为:钠单质、钠的化合物、Na+等,无法肯定是哪种物质,但一定不含钾元素,因钾元素的焰色反应为紫色,
故选:D.
15.13C﹣NMR(核磁共振)、15N﹣NMR可用于测定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Kurt Wu thrich等人为此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下面有关13C、15N叙述正确的是()
A.13C与15N有相同的中子数
B.13C与C60互为同素异形体
C.15N与14N互为同位素
D.15N的核外电子数与中子数相同
【考点】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同位素及其应用.
【分析】13C、15N的质量数分别为13、15,质子数分别为6、7,利用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及同位素的概念来解答.
【解答】解:A.13C与15N的中子数分别为7、8,故A错误;
B.13C为原子,C60为单质,二者不是同素异形体,故B错误;
C.15N与14N为质子数都是7,但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则互为同位素,故C正确;
D.15N的核外电子数为7,中子数为15﹣7=8,故D错误;
故选C.
16.用胆矾配制0.1mol/L的硫酸铜溶液,正确的操作是()
A.将胆矾加热除去结晶水后,称取16g溶解在1L水当中
B.称取胆矾25g,溶解在1L水当中
C.将25g胆矾溶于水,然后将此溶液稀释至1L
D.将16g胆矾溶于水,然后将此溶液稀释至1L
【考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
【分析】根据m=cVM计算配制1000mL溶液所需胆矾的质量,溶于水,所得溶液恢复到室温,再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洗涤并转移,定容,可得0.1mol/L的硫酸铜溶液.
【解答】解:A.应用胆矾直接配制,故A错误;
B.溶解在1L水当中,溶液的体积不是1L,故B错误;
C.配制1000mL0.1mol/L的硫酸铜溶液需胆矾的质量为1L×0.1mol/L×250g/mol=25.0g,溶于水,将所得溶液恢复到室温,再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洗涤并转移,定容,可得0.1mol/L 的硫酸铜溶液,故C正确;
D.应称取25g胆矾,故D错误.
故选C.
17.配制100mL1.0mol•L﹣1的Na2CO3溶液,下列情况会导致溶液浓度偏高的是()A.容量瓶使用前用1.0mol•L﹣1的Na2CO3溶液润洗
B.配制过程中,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C.仰视确定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D.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又补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考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分析】结合c=及不当操作对n、V的影响判断浓度变化,n偏大或V偏小则导致溶液浓
度偏高,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容量瓶使用前用1.0mol•L﹣1的Na2CO3溶液润洗,n偏大,则浓度偏高,故A正确;
B.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n偏小,浓度偏低,故B错误;
C.仰视确定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V偏大,浓度偏低,故C错误;
D.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又补加蒸馏水至刻度线,V偏大,浓度偏低,故D 错误;
故选A.
18.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A.漂白精的有效成分是NaClO
B.碘化钾的水溶液遇淀粉现蓝色
C.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SO2,在纯氧中生成SO3
D.漂白精露置空气中变质,既发生氧化反应又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
【考点】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
【分析】A、次氯酸盐是漂粉精的有效成分;
B、碘单质遇到淀粉会变蓝色;
C、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燃烧生成的都是SO2;
D、漂白精露置空气中变质,先是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次氯酸,再是次氯酸分解的过程.【解答】解:A、漂白精的有效成分是NaClO,故A正确;
B、碘单质遇到淀粉会变蓝色,碘化钾遇到淀粉不会变色,故B错误;
C、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燃烧生成的都是SO2,不会得到三氧化硫,故C错误;
D、漂白精露置空气中变质,先是次氯酸盐和空气成分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次氯酸,该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再是次氯酸分解的过程,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19.鉴别Clˉ、Brˉ、Iˉ三种离子,宜选用的试剂组是()
A.溴水和淀粉溶液B.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C.氯水和四氯化碳D.氯水和碘化钾淀粉溶液
【考点】常见阴离子的检验;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
【分析】根据还原性:I﹣>Br﹣>Cl﹣,鉴别三种离子可利用氯水分别加入到三种溶液中,能生成I2、Br2,二者颜色不同,还可加入AgNO3溶液和稀HNO3,可分别生成不同颜色的沉淀,两种检验方法相比,第二种检验方法更好,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A.溴水和淀粉溶液能够鉴别碘离子,不能鉴别Cl﹣和Br﹣,故A错误;B.加入AgNO3溶液和稀HNO3,分别生成白色的AgCl、浅黄色的AgBr和黄色的AgI沉淀,沉淀的颜色不同,可鉴别,故B正确;
C.加入氯水和CCl4溶液,能生成I2、Br2,二者颜色不同,可鉴别三种离子,但是不如选项B的检验方法简单,故C错误;
D.加入氯水和KI淀粉溶液,淀粉变蓝,可鉴别出I﹣,但Cl﹣、Br﹣不能鉴别,故D错误;故选B.
20.在3Cl2+6KOH KClO3+5KCl+3H2O的反应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l2是氧化剂,KOH是还原剂
B.KCl是还原产物,KClO3是氧化产物
C.反应中每消耗3mol Cl2,转移电子数为5N A
D.被还原的氯气的物质的量是被氧化的氯气的物质的量的5倍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由3Cl2+6KOH KClO3+5KCl+3H2O可知,Cl元素的化合价由0升高为+5
价,Cl元素的化合价由0降低为﹣1价,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只有Cl元素的化合价变化,Cl2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故A错误;B.失去电子被氧化,得到电子被还原,则KCl是还原产物,KClO3是氧化产物,故B正确;C.反应中每消耗3mol Cl2,由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可知,转移1mol×(5﹣0)=5mol电子,转移电子数为5N A,故C正确;
D.由原子守恒可知,1个Cl原子被氧化,5个Cl原子被还原,则被还原的氯气的物质的量是被氧化的氯气的物质的量的5倍,故D正确;
故选A.
二.实验题.(15分,每小题15分)
21.工业上将纯净干燥的氯气通入到0.5mol•L﹣1NaOH溶液中得到漂白水.某同学想在实验室探究Cl2性质并模拟制备漂白水,下图是部分实验装置.已知KMnO4与盐酸反应可以制取Cl2.(装置D中纸条为红色)
(1)配制480mL物质的量浓度为0.5mol•L﹣1NaOH溶液时,主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和500 mL容量瓶.需称量的NaOH的质量是10.0 g.
(2)浓硫酸的作用是干燥氯气.
(3)装置E中发生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
(4)实验时装置D中的现象是湿润的红色纸条褪色,干燥部分没有褪色.
(5)氯元素含量为10%的漂白水溶液355g,其中含NaClO的物质的量为0.5mol.【考点】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氯气的化学性质.
【分析】(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一般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据此判断需要仪器;依据配制溶液体积选择需要容量瓶规格;依据m=CVM 计算需要溶质的质量;
(2)为检验干燥的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应对氯气进行干燥;
(3)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
(4)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