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关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伴关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
作者:田雨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第9期
田雨
(临沂大学沂水分校山东沂水 276400)
摘要:具有良好的亲社会行为是幼儿良好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

幼儿的
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中与同伴的共同游戏中度过,如何引导好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良好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同伴关系幼儿亲社会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098X(2011)03(c)-0170-01
幼儿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成人世界,另一个就是同伴世界。

最初,儿童主要在家庭度过,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基本动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儿童逐渐花费大量时间在幼儿园中与其他儿童一起交流,形成一种很重要的人际关系——同伴关系。

1 幼儿同伴关系与亲社会行为的概述
同伴关系和亲社会行为同属于社会性范畴。

社会性是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征,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规范。

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主要讨论它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1.1 幼儿同伴关系及其发展的基本过程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及相互协作的关系,其发展主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0~2岁):婴儿出生后表现出许多明显的社会交往迹象。

如2个月的婴儿
可被同伴的出现唤醒,并与同伴相互对视;9个月后,婴儿之间彼此注视的时间越来越长。

他们的
微笑、手指动作和话语常常会得到游戏伙伴适宜的连续的反应和模仿。

第二阶段(2~5岁):这
一时期,儿童最复杂的群体交往活动是社会性表演游戏,这标志着幼儿获得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分享与协调虚构情境和替代活动的愿望和技能。

1.2 幼儿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历程
亲社会行为,又称“向社会行为”、“利他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向,如帮助、安慰或救助他人与他人合作、分享、谦让甚至包括赞扬他人,使他人愉快。

同伴关系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基本途径。

沙利文在其人格理论中明确指出,如果儿童不能在一定的群体中确定自己的位置,就会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从而引起心理上的“不幸福”感。

缺乏同伴支持的儿童,会产生“孤独感”。

所以,儿童正是在同伴群体中第一次体验到“自我效
能感”。

这种效能感大部分产生于儿童对同伴给予自己积极的关注和照顾的认同。

可以看出,儿童在同伴交往过程中逐步分清了“自我”和“个人”,能够逐步去自我中心化,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对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同伴交往对儿童心理的健康
发展及社会化的顺利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家庭、学校、社区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引导
幼儿生活环境的三个方面——家庭、学校、社区,对幼儿同伴关系共同引导,使亲社会行为
获得良好发展。

2.1 家庭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引导
幼儿通过与兄弟姐妹或周围孩子的交往,一些亲社会行为得到发展并在生活细节中体现出来。

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不要过分担心孩子吃亏。

一般情况下,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即使发生一些矛盾冲突,父母不要多加干涉。

孩子们的行为大多是无意的,让他们在交往中自己学会正
确处理一些事情。

2.2 学校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引导具有重要作用
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或有
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与别人玩。

幼儿的这些行为是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现。

目前,幼儿园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从而养成了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的行为。

教师应积极利用幼儿园的集体环境和教育情景来帮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消退自我中心,促进幼儿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受幼儿年龄特征的限制,对幼儿进行引导不可能使用简单的说教方法,应将教育形象地寓于情景
之中。

这需要教师平时细心观察幼儿在交往中的表现随机指导或创设情境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首先,让幼儿在交往中学会合作。

合作行为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工作的行为。

幼儿可以与幼儿以外的成人合作,但是合作的性质同幼儿与幼儿合作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幼儿的各种交往方式适时给予指导,如让幼儿合作整理
床铺。

最典型的是角色游戏,在每次游戏开始前、进行中和结束后,教师都要强调是“合作”游戏,一个人是不能完成任务的,点明主题并对合作进行表扬,给孩子以潜意识的影响。

其次,让幼儿在同伴交往中体验分享的快乐。

幼儿园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玩玩具,发现少了几样;看看书,发现少了几本;这种时候,孩子们是如何解决的呢?相信大多数幼儿会因为
占有了玩具或图书而沾沾自喜,没能占有的幼儿只会用目光或语言求助于教师的协调,少有幼儿
会与同伴协商:“我们一起玩(看)吧!”。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威信,是幼儿模仿的重
要对象,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教师不妨以玩伴的身份向幼儿协商:“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你先看,等会儿给我看,好吗?”对于稍大一些的幼儿则可以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也可利用移情手段,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立场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从而逐步
形成自身积极的、正确的内心体验。

最后,在同伴交往中训练幼儿的移情能力。

“移情能力”是指分享、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

要感知他人、社会的爱,最好的途径就是移情。

移情使他站到对方的位置上去体验行为的动机与目的,从而真实地感知对方给予的爱。

有了爱的感知,“爱的情感”的产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可以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提高移情能力。

无论是讲故事还是游戏都是在幼儿交往中进行的,离开了幼儿的相互交往,幼儿的移情能力是不可能得到很好发展的。

2.3 社区环境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引导
了解他人对我们行为的观察有助于我们做出某些甚至我们自己无法得出的推断,特别在个体对自我的品质只具有模糊不清的认识时,社会反馈会具有显著的作用。

幼儿对自我的认识依赖于成人的评价,评价自己是好孩子是“因为老师说我是好孩子”,他们常常在这种评价的驱使下做
出亲社会行为。

因此,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时,要特别注重对幼儿的精神奖励,使他们获得亲社会行为的愉悦体验,在日后的困境中继续发扬光大,得以巩固。

总之,同伴关系是幼儿学习亲社会行为的强化场。

幼儿在最初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可能会表现出一些亲社会的举动,这种亲社会的行为尝试是否得到同伴的积极响应是影响幼儿以后能否做出相似行为的关键因素。

因此,我们应尽量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互相交流、磋商、协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使其亲社会行为得到良好发展,让幼儿全面、健康、和谐成长。

参考文献
[1]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王美芳.儿童社会技能的发展与培养[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
[3]欧美心理学从译.孩子们:儿童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