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诚心声,行堪世范——《岳阳楼记》赏析兼及作者其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诚心声,行堪世范——《岳阳楼记》赏析兼及作者其人
范仲淹
《岳阳楼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世名作,令人百读不厌,历久弥香。
文章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九月十五日。
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御史梁坚弹劾滕子京'处理戎事,用度不节',滕子京因而由环庆路(今甘肃环县、庆阳县一带)都部署兼庆州(庆阳县)知州贬为岳州(岳阳县)知州。
过了两年,重修岳阳楼。
时范仲淹也因改革遭贬邓州。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考取进士,政治见解一致,两人关系友好,往来密切,且又都宦海失意。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后,约请范仲淹'作文以记之'。
于是,就诞生了这篇使人千古传诵、荡气回肠的《岳阳楼记》。
文章名为'记',但写法却有不同。
记岳阳楼重修很简略,对楼的沿革根本没提,主要通过楼的所在形胜说到登楼人的不同心情,最后归结到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襟怀,从而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趣、怀抱和胸襟。
所有叙说和描写都为此二语张目,最后沉淀出这掷地有声的肺腑之言。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品格,正是我们华夏民族精英的人生境界。
一
文章开篇叙述事情的缘起。
'庆历四年春'起笔点明时间,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谪守',暗寓对仕途坎坷的感慨,为后文抒情铺垫。
一个'越'字,既点明时间推移,也暗含时间之短,然后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八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
如此才俊,却遭'谪守',无褒贬语而褒贬自见。
接着一个'乃'字联结上下,说明因果,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之事,言简意明,含而不露。
这一段是全文的引言。
第二段,概括叙述岳阳'胜状',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观赏时的情绪变化。
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
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市,下临洞庭湖。
登楼远望,洞庭胜景,尽收眼底。
文章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
'衔远山,吞长江',仅六字,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
一'衔'一'吞',何等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变化。
紧接着用'前人之述备矣'作结,意思是不必作更多的描绘。
然后宕开一笔,用一个'然'字转到写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北通''南极'说明位置重要,所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由此,想到这些'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差别,开出下面两段。
这一段,略写,是过渡。
第三和第四两段并行,紧承上文'得无异乎'的'异'字。
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表明乃是虚拟,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
'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
作者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
淫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霏霏'、'怒号'、'排空'状写环境恶劣程度。
这种恶劣的环境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能赶路,到了傍晚,暮色沉沉,漆黑一片,再加'虎啸猿啼',此际'登楼','满目萧然',怎不令过往的'迁客骚人'生'去国怀乡'之思、'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呢?这一段写'览物'而悲,景暗,心暗,乾坤暗。
第四段用'至若'领起,与'若夫'呼应,紧缩了两段的时空距离。
下
面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春光明媚,万类自由生长的欢愉画面。
文章从湖面的平静写起,鱼欢鸟翔,兰芷飘香,皓月、渔歌,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和景明、水天一色的良辰美景,盎然着生机和活力。
此时'登楼',则'心旷神怡',顿生豪情满怀,'宠辱皆忘',喜不自禁。
这一段写'览物'而喜,景明,心明,日月明。
这两段详写,句式、节奏大体一致。
作者选取典型的景物,抓住其特征,运用具有质感的语言,进行生动的描绘,情融景中。
不过,其中也有变奏。
'而或'一句,不仅语言形式有所不同,意境也递进一层。
第五段是全文的重心,借'古仁人之心'抒自己怀抱。
文章以'嗟夫'振起,在列举了上述悲喜两种情感境界后,突然笔调一转,唱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感物而动,因己悲喜虽然也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古代的仁人,则人生一以贯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孔子所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进亦忧,退亦忧'。
作者就此拟出一问一答,'然则何时而乐耶?'假古圣立言,作出了响彻云霄的回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曲终奏雅,作文明志。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高歌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
二
自古以来,为楼写记多难脱俗,一篇《岳阳楼记》却如春风拂面。
不足四百字的短文,叙事、写景、论理融为一炉,交相辉映,了无痕迹。
叙事,扼要清晰;写景,变幻莫测;论理,警策世人。
岳阳楼的几落几起,洞庭湖的波息波兴,与人世间的宦海风涛、人生旅途何其相似。
范仲淹虽身处逆境,却心怀天下,他登临巍巍岳阳楼,放眼粼粼洞庭湖,吟唱出横亘古今的绝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的结构层次非常清楚。
首尾两段,简单交待写作这篇文章的缘由和时间。
正文部分,写景书怀。
先略写洞庭的波澜壮阔,
万千气象,用'前人之述备矣'戛然收住,转入写洞庭重要的地理位置,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然后紧紧围绕'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异',用两段笔墨,写其悲喜。
这一悲一喜之'异',形'异'而实'同',都是随物悲喜,因己忧乐。
情感因外界条件不同而不同,心境随个人境遇变化而变化。
由此翻出'古仁人之心'真正的'异':先忧后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明自己的政治怀抱。
《古文观止》的作者总评本文说:'岳阳楼大观,已被前人写尽。
先生更不赘述,止将登楼者览物之情写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忧乐一段正论。
'
《岳阳楼记》的语言骈散结合,含蓄婉转。
文章字面突出一个'异'字,精神却贯穿一个'忧'字。
滕子京这样两年就可以使自己治理的地区'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之英才,却'谪守'巴陵郡,朝廷的用人制度不堪忧吗?范仲淹同样也是'处江湖之远'的'迁客',他所说的'古仁人之心','进亦忧,退亦忧',正是他夫子自道。
据史料记载,滕子京函请范仲淹作记,特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并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
'但《岳阳楼记》却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滕子京被贬岳州后,'愤郁颇见辞色',别人庆贺岳阳楼将落成,他却回答说:'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
'可见他的情绪极为低落。
范仲淹借作记表达怀抱,也有与滕子京共勉之意,鼓励滕子京要'不以己悲'而心忧天下,这才是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
文章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辞采华茂,节奏和谐,句式齐整而又富有变化,有些句子还押韵,读起来音韵铿锵,具有音乐的美感。
三
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却刻苦读书,少有大志。
据《宋史》记载,他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
欧阳修给他写的墓碑文也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也'。
'可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自幼的心语,而藉《岳阳楼记》一文广为人知。
范仲淹的从政生涯,始终践行这一誓言。
例如,天圣七年(1029),30岁的范仲淹还在没有资格进谏的秘书阁校理任上,就上书劝止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朝拜上寿;第二年又直接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退位──那时章献太后正垂帘听政,权倾朝野,满朝文武,'无敢言者'。
范仲淹也因此被贬。
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用谗佞,反被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斥。
范仲淹宦海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变。
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
为民请命,忧民之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