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八单元 总结旧人教版选修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总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完善与巩固第八单元学习成果,加深印象,深入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本单元知识的联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有关课件等
教学方法:图示法、讲述法、比较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单元知识总结
列框图法展示本单元内容,见框图:
二、单元补充材料
1、本单元“东北”的涵义
本单元所讲的东北区同行政区划上的东北(即仅指辽、吉、黑三省)有不同的范围和含义,也不同于第一单元所讲的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指东部季风区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小于3200℃以北的地区)。

本单元所讲的东北区也称为辽吉黑及内蒙古东部区,该区是我国“九五”规划中的七大
经济区域之一。

2、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区
世界上有三块著名的黑土地:一块在美洲——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块在欧洲——第聂伯河畔的乌克兰;一块在亚洲——中国的松辽流域和三江草原。

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黑土地面积约120万km2。

密西西比河发源于美国西部偏北的落基山北段的群山峻岭之中,迤迤千里,曲折蜿蜒,由北向南纵贯美国大平原,注入墨西哥湾,全长3950公里。

密西西比河大部分是平原,俄亥俄河口宽25公里,顺流而下谷地逐渐加宽,一直可宽达100多公里。

谷底大部分已经沼泽化了,河身异常弯曲,有许多旧河床和河曲。

这里土壤肥沃,是美国玉米最大产地。

在密西西比河下游,有最大的港口城市孟菲斯。

是美国农畜产品的一个大的集散地,尤以生产棉花、棉籽油和硬木等著名。

现已形成了农机制造、汽车装配、制药、木材和农产品加工基地。

第聂伯河畔的乌克兰大平原,黑土地面积约190万km2。

素有“欧洲粮仓”之美称。

第聂伯河是欧洲的第三大河。

源出俄罗斯瓦尔代丘陵南麓,流经白俄罗斯东部及乌克兰中部,注入黑海第聂伯湾。

长2200千米。

流域面积50.4万平方千米。

黑土地分布在森林草原地带和草原地带。

森林草原地带总面积2020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34%,占全国已耕地面积37%以上。

其中,黑灰色森林土壤占该地带的21%、典型的黑土占51%。

草原地带总面积2300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38%。

这一地带基本为黑土,其中,处于北方气候条件下的,一般黑土占该地带耕地面积的64%,处于南方气候条件下的黑土占23%。

中国黑土区主要分布在我国松辽流域和三江草原,面积约100万km2,被誉为“北大仓”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该区属于寒温带气候,气候干燥寒冷,降雨集中多以暴雨形式出现,7~9月的降雨量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

年平均降雨量400~700mm,水资源总量为1415.99亿m3,人均占有量为1213.98m3。

耕地面积约2130万hm2,也是我国石油、化工、钢铁、汽车、森工等产业基地。

黑土地在开发过程中都曾出现过非常严重的水土流失。

乌克兰大平原是前苏联主要粮食基地,由于大面积毁草开荒,一年一季农作物,地表裸露时间太长,春季很容易出现大面积的风蚀灾害。

在美国,1930年以前大量向黑土区移民,大面积开垦草原,地表植被被破坏,水土保持功能丧失殆尽。

黑龙江省的黑土带正在遭受风沙的侵蚀。

最新调查显示,这个省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全省土地面积的百分之六点一,且有不断扩大之势。

目前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嫩江沙地,位於中国北方万里风沙线最东端的嫩江下游冲积平原上,宽约一百六十五公里,长约三百公里,总面积达一千八百多万公顷。

3、东北平原为什么黑土广布、黑土为什么肥沃?
东北平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达400-600mm,是半湿润地区,平原上广泛生长着温带森林草原,每年冬季平原上的枯枝落叶腐烂后成为腐殖质补充土壤,由于冬季寒冷漫长,抑制了土壤生物化学作用的进行和有机质的分解,这就为腐殖质的形成和积累提供了条件。

腐殖质年复一年地在土壤中积累,由于积累的腐殖质多了,使土壤变成黑色,故称黑土。

又由于黑土富含有机质,所以特别肥沃。

4、黑土流失触目惊心
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的这块黑土地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块黑土地之一。

初垦时,这里的黑土层有60~80厘米厚,最深可达1米,当时人们形容这里的黑土“攥一把能流出油”。

然而仅过了50多年,这里的黑土层就几乎薄了一半,一些地方只剩下薄薄的一层,颜色也慢慢由黑变黄,个别地方甚至已成为遍布沙石的不毛之地。

黑龙江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副处长潘树森介绍说,从广义上讲黑龙江省全部都处于黑土区。

而在全省现有的1.4亿亩耕地中,发生水土流失的面积已高达8000万亩。

目前,已有140万亩耕地在14万条侵蚀沟的冲刷下消失了。

在松嫩平原腹地的明水县繁荣乡民富村也有一条骇人的大侵蚀沟。

据村书记陈孝忠介绍,15年前这条沟还很窄,一步就能跨过去。

随着雨水的冲刷这条沟越来越大,现在已有10公里长,平均深度5米,最宽处约有50米,而且宽度每年扩展。

明水县水务局水保站站长丁洪军对记者说,明水县地处黑土带的中心,境内没有河流,加之地形平缓,50年前这里没有一座永久性的桥。

而现在已经有500多座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桥涵,都是为侵蚀沟而造成的。

专家们对目前黑土耕地现状极其痛心。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周连{二说,现在黑龙江省黑土区每年流失0.5~1厘米的黑土表层。

而形成1厘米表土则需要400年时间,如果任其流失,再过50年黑土层将基本消失,黑土区有可能退化成不可逆转、名副其实的“北大荒”。

5、黑风暴
沙尘暴是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能见度极度恶化的灾害性天气。

黑风暴就是强沙尘暴的特例。

黑风暴发生时其前缘有一道黑风墙,风沙墙顶部有菜花状向上拱起,离地面高度约700-1000米,内部有无数大小不一的沙尘团交汇奔腾,很象原子弹爆炸式的蘑菇状烟云。

黑风墙下层呈黑色,中上层为褐色和红黄色相间,一公里外就能听到轰鸣声。

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地势平坦,坡地较少,土壤主要受到风的侵蚀,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过度毁草开荒、破坏地表植被,水土流失严重,这两个地区相继发生破坏性极强的“黑风暴”。

1928年,“黑风暴”几乎席卷了乌克兰整个地区,一些地方的土层被毁坏了5至12厘米,最严重的达20多厘米。

在美国,1934年的一场“黑风暴”就卷走三亿立方米黑土,当年小麦减产51亿公斤,举国震惊。

1934年5月11日凌晨,美国西部草原地区发生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黑色风暴。

风暴整整刮了3天3夜,形成一个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3400米的迅速移动的巨大黑色风暴带。

风暴所经之处,溪水断流,水井干涸,
田地龟裂,庄稼枯萎,牲畜渴死,千万人流离失所。

这是大自然对人类文明的一次历史性惩罚。

由于开发者对土地资源的不断开垦,森林的不断砍伐,致使土壤风蚀严重,连续不断的干旱,更加大了土地沙化现象。

在高空气流的作用下,尘粒沙土被卷起,股股尘埃升入高空,形成了巨大的灰黑色风暴带。

《纽约时报》在当天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专题报道。

黑风暴的袭击给美国的农牧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使原已遭受旱灾的小麦大片枯萎而死,以致引起当时美国谷物市场的波动,冲击经济的发展。

同时,黑色风暴一路洗劫,将肥沃的土壤表层刮走,露出贫瘠的沙质土层,使受害之地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严重制约灾区日后农业生产的发展。

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界的胜利,大自然都要做出相应的反应。

继北美黑风暴之后,前苏联未能吸取美国的教训,历史两次重演,1960年3月和4月,前苏联新开垦地区先后再次遭到黑风暴的侵蚀,经营多年的农庄几天之间全部被毁,颗粒无收。

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是无情的。

3年之后,在这些新开垦地区又一次发生了风暴,这次风暴的影响范围更为广泛。

哈萨克新开垦地区受灾面积达2千万公顷。

北美和前苏联的黑风暴灾难的发生,向世人揭示:要想避免大自然的报复,人类一定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也就是说,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还要自觉地做好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否则将会自食恶果。

6、沼泽的形成及在世界上的主要分布状况
沼泽是地表常年过度湿润或有薄层积水的地段,其上主要生长沼生和湿生植物,它既不隶属于水生生态系统,也不归附于陆地生态系统,而是由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过渡性质的、半水半陆的天然生态系统。

其形成与发育过程中,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低平的地貌和粘重的土质(或有冻土层存在),有利于土壤过湿环境形成,为沼生植物生长和有机残体累积提供良好场所。

其发生、发展既受地带性气候、水文等因素制约,也受地区性构造运动、水文、地质、地貌等条件影响,此外,人类活动也有一定作用。

沼泽发育过程主要有两种途径,即水体沼泽化和陆地沼泽化。

前者主要在湖泊中进行,流速缓慢或停滞的小河亦能发育,是一种使生态环境由湿变干的过程;后者主要发生在草甸植物群落或采伐、火烧后的森林迹地,是不断增强湿地环境的过程。

沼泽分布受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制约。

从全球看,主要分布在苔原地带、亚寒带针叶林地带和温带森林草原地带,以北美大陆、中欧、北欧、俄罗斯平原、西西伯利亚分布最广。

在中国较为零星分布,三江平原和若尔盖高原是相对集中的两大地域。

7、中国玉米的生产状况及玉米主要的产区
玉米是我国第三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少于小麦,但产量略高于小麦。

它原产于美洲,大约16世纪30年代传人我国。

据载最早传人广西,后至广东、福建,并逐渐扩及全国。

其生态习性喜温暖、需水和氮肥量较大,属高产粮食作物。

果实可食用,亦可做精饲料,绿色茎叶可制营养丰富的青贮饲料,穗轴亦可做猪精饲料。

目前它在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中均居第三位。

我国也是世界上产玉米最多的
国家之一,每年有大量出口。

其产地,主要分布在我国一些高纬度和高海拔的丘陵地区,集中于东北、华北和西南等地,产量比较多的省份有吉林(输出玉米最多的省)、山东、河南、河北、四川、黑龙江等省区。

在东北黑龙江、吉林省中部和辽宁省北部,以哈大铁路线为轴,形成东北中部,呈东北西南向的玉米带。

8、东北中部的松辽平原是玉米的集中产区,其自然条件可以与美国的玉米带相媲美,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通过课本表8.1,比较一下美国与中国玉米带的异同。

(参见课本P85“活动”)
相同点:我国的“玉米带”与美国的“玉米带”的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均为生产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和商品率较高的商品谷物农业,两地均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适于玉米生长,两地的种植结构都以玉米为主,玉米面积比重在50%以上,玉米单产都较高。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我国玉米带的农场为国营大农场,美国的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美国玉米带的区域专业化和经营专业化以及现代化程度均高于我国,此外,我国玉米带所处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单产相对较低,这主要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有关。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东北区的农业进行了大量投资,开垦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新建了许多大型国家农场,农场耕地面积和技术装备均居全国各地农场的首位。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三江平原所能够提供的商品粮比重在全国最大,而且开发历史短、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国营农场密集、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粮食商品率高,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9、柞树与柞蚕
柞树:栎树的通称,落叶乔木。

叶子长椭圆形,花黄褐色,坚果球形。

叶子可用以饲养柞蚕,木材可做家具,树皮含有鞣酸用作染料。

柞蚕:比家蚕大的一种昆虫,将变成蛹的幼虫全身长有褐色的长毛,吃柞树叶子。

吐的丝用以制作平纹纺织品,有光泽。

10、生态系统网络研究台站——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
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位于我国东北边陲黑龙江省同江市境内,133°31′E,47°35′N,海拔高度55.40m-56.60m。

所在地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600mm左右,年均温度1.9℃,有效积温2300℃,无霜期125天,植被类型主要有毛果苔草、漂筏苔草、乌拉苔草、甜茅、沼柳、越桔柳、小叶樟、蒙古栎、柴桦等。

土壤类型有沼泽土和白浆土。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以三江平原湿地为对象,研究湿地及其开垦后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湿地的环境效应,为湿地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研究内容: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系统生产力研究;沼泽湿地开垦后的农田生态系统研究;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对策(战略)研究。

该站自1989年运转以来,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院重点
和基础研究特别支持项目等多项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果:(1)“中国沼泽研究”,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2)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并出版了《三江平原沼泽研究》文集;(3)建立了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研究数据库。

该站现已建成930平方米的水、电、热齐备的综合楼,楼内有水、土、植物化验室、微机室。

在野外实验地105km2,包括天然沼泽湿地试验场,综合试验场和农田试验场。

该站以我国现代化国营洪河农场为依托。

场区水、电、煤气、俱乐部、宾馆、商店、医院等与应俱全,离最近的火车站仅35km。

三、单元典型试题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荒地最集中的分布区是。

(2)东北区最大的优势是。

(3)有人说:“如今的‘北大荒’
就应该让它‘荒’。

”你认为此观点是
否正确?试述理由。

(4)你认为东北区今后增产粮食的
主要途径是什么?
解析:第(3)问主要从东北荒地、湿地、沼泽存在的生态价值方面去寻找答案。

第(4)问与第(3)问属前因后果关系,即为保护环境,东北区耕地不宜大幅度增加。

2、读图回答并完成下列要求。

⑴将图中各字母所表示的糖料作物或油料作物名称,填入下列横线上。

A ,
B ,
C ,
D 。

⑵ A作物分布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B作物分布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C作物分布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解析:A作物分布在南部沿海地区、四川盆地,可判断是甘蔗,为什么不判断为花生,因为四川盆地属于长江流域,油料作物是油菜。

B作物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可判断是甜菜。

C作物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可判断是油菜。

D作物集中分布在华北平原、渤海沿岸、山东半岛,可判断是花生。

南部沿海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松嫩平原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华北平原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冬小麦。

3、读课本图8.1,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区沼泽分布面积自北向南逐_________;(增大或减少),试分析形成这种南北差异的主要自然原因?
(2)三江平原为什么有大面积沼泽集中分布?试从气候、地形地势、土质土层等方面分析其自然原因。

(3)为什么要保护沼泽这种湿地?
(4)你认为有没有一些产业部门,能利用沼泽资源,使其转化为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又能保护沼泽生态功能不至于丧失?
答案:1 (1)三江平原 (2)土地资源、森林资源(3)正确“北大荒”的存在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4)发挥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提高单产。

2 (1)A甘蔗B甜菜C油菜D花生(2)水稻春小麦冬小麦
3 (1)减少北部降水丰富,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冷湿的环境使这里沼泽广布,而南部气温偏高,春季干旱明显,地表积水难以保存。

(2)三江平原气候冷湿特点突出,地势又低洼平坦,有季节性的冻土和多年冻土层分布,使地表水下渗缓慢,排水不良,形成草甸或沼泽。

(3)湿地是地上生物多样性以及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它在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等方面有其特别的功能,人们称之为“地球之肾” 。

湿地还向人类提供大量的粮食、肉类、水产、药材、能源、水源、工业原料,以及所特有的鹤类、鹮类等大型水禽和其特有的旅游价值。

(4)有。

比如:用芦苇造纸,发展湿地养殖业,利用湿地特殊生物物种发生物制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