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万卷)2016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高考周测卷16-种群和群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万卷周测(十六)
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范围:种群和群落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淀粉、淀粉酶先混合再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B.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黑藻成熟叶,看不到染色体的原因主要是被叶绿体中的色素掩盖
C.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盐酸和酒精混合液用于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D.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宜采用标志重捕法
2.棉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
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检测,科
研小组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寄生
B.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
C.调查期间种群蚜种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
D.调查棉蚜种群数量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
3.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下图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
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J”型曲线的作用是对照
B.据图分析对种群Ⅲ应采取就地保护措施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D.据图分析可知,破坏程度:Ⅰ最轻,Ⅱ次之,Ⅲ最重
4.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据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 正确的是()
A.该实验遵循了单因子变量原则,只含有一个实验变量
B.计数操作时,应先往计数室滴满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后再镜检
C. 3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不可能都经历了“J”形增长
D.该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也需要重复实验
5.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
据表分析可知
A .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 B
.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 .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
D .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
6.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下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
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
.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 .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 .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7.右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
下列
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8.右图示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其中竞争最为激烈的是( )
A.狼和兔
B.狼和红狐
C.兔和鼠
D.昆虫和青草
9.图一中甲.乙.丙.丁表示某海洋生态系统的四个物种,其种群密度与海水深度的关系。
图二表示死亡
数量.生殖数量与某种群数量大小的关系。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数量
图一
图二
A.图二中的曲线2可表示丙种群从浅海区到深海区生殖数变化
B.甲.乙.丙.丁4个种群中乙最可能是生产者
C.图二中的曲线1可表示甲种群从浅海区迁移到深海区的变化
D.图二中的P 点可表示丁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的种群数量
10.下图表示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
A.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加大
C.人口的过度增长会造成资源枯竭,环境容量降低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11.下图表示某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型植物
B.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构成
C.信息在鲤鱼和梭子鱼之间双向传递
D.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3个营养级 12.下图表示某种昆虫在不同湿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80 85 90 95 100
相对湿度/%
30℃
32.5℃
35℃
种群数量
A.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只受湿度的影响
B.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只受温度的影响
C.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D.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与温度和湿度无关,只和种群大小有关
13.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净补充量
出生率 出生率或死亡率
死亡率 K/2 K
种群密度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14.艾拉尔海岛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生物甲迁入该岛后2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如图。
以下正确的是
( )
A.在前10年内,环境阻力小,甲种群数量不断上升,成J 型增长
B.在第10~12年内,如果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甲种群数量暴增,随后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化导致种内斗争加剧
C.m 是该岛对种群甲的最大容纳量
D.自然状况下,为长期获得较高产量,应使种群甲的数量不低于n 15.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种群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也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物种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
D.种群基因库的基因和物种基因库的基因是一样的 16.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
净补充量 出生率 出生率或死亡率
死亡率 K/2 K 种群密度
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17.下列有关甲乙丙丁四幅图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说明该蛋白质含有两条肽链
B.图乙中ab段上升的原因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相同
C.由丙中,若B点为茎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则C点不可能为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
D.图丁中a曲线表示小鼠,b曲线表示青蛙
18.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黄杉的三个种群龄级(以胸径的大小表示)的取样调查图,其中种群A为自然状态,
种群B.C受不同强度的人为干扰。
据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对
B.C种群各龄级的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B.种群A中各龄级数量适中,该营养级能量将保持相对稳定
C.适度的人为干扰对低龄级黄杉的生长较为有利
D.种群C中高龄级黄杉数量锐减,随时间推移种内斗争将会减弱
19.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
定期对不同培
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如右图。
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B.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最大
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
20.共同进化是生物进化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有细长花矩的兰花,有细长口器的蛾,两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B.猎豹与斑马的“军备竞赛”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C.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就是共同进化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
21.甲图表示某草原上一定区域内野兔种群数量变化图,其中K0表示野兔种群在理想状况下的环境容纳
量;乙图为甲图中野兔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其中字母表示相应能量。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甲图分析,野兔的种群数量呈_______型增长,a~c段其种群增长的λ值(λ表示单位时间
内种群数量增长的倍数)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
野兔种群数量没有达到K0值的原因主要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种间关系所导致的。
(2)乙图中若某种天敌为狼,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同样也可以依据狼的气味或行
为特征去躲避猎捕,这说明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 __ 。
(3)乙图中所缺少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由于人
为因素发生火灾致整个草原化为一片灰烬,火灾前后草原的变化____ __(填“是”或“不是”)
群落演替,较长一段时间后,在废墟上又会出现一些生物,这种演替属于_________________ _。
(4)乙图中C属于___ ___营养级的能量,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A中能量为1.5×109kJ,B中能量为1.4×109kJ,某种天敌同化的能量为2.4×108kJ,则
该生态系统中从野兔到其天敌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 _____。
22.有一位生态学家,对5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的组成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表中种
1.种2……代表不同的物种;A.B……代表不同的生物群落;表中的数据表示每个物种的种群密度
(单位:个体数100/m2)
请对上述数据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5个生物群落中,当同时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你认为受影响最小的是。
(2)结合上面的信息,在建立人工生态林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选择
的植物种类;②适当增加种植树种,其目的是。
③考虑不同植物生长占据的不同空间,以增加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
(3)在生态系统中,种群的增长通常呈曲线。
(4)群落是指,因此,研究生物群落要以研究为基础
(5)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 _。
(6)研究表明森林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植物的分层与
_有关。
而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
_,导致群落中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23.下图甲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
图乙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
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般性模型。
请据图回答:
甲乙
⑴图甲中雪兔和狼之间的关系称为。
⑵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冻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要低,因为冻原生态系统。
⑶假如北极狐的食物1/2来自雷鸟,1/8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
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能量为80KJ,那么其中来自雷鸟和植物的能量分别为 KJ和 KJ。
⑷图乙中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分析上表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106J,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从能量输入和输出来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否增加?。
2016万卷周测(十六)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24.【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光合色素的提取、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探究土壤小动物物种丰富度的方法,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先将淀粉、淀粉酶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一段时间后再混合保温一段时间,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A错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黑藻成熟叶,看不到染色体的原因主要是黑藻是真核生物,其成熟叶片细胞中不能形成染色体,呈染色质状态,B错误;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过程剪取根尖mm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min,使组织中的细胞互相分离开,C正确;调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不能用标志重捕法,可用取样器取样法,D错误。
25.【答案】D
【解析】
棉蚜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所以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寄生,A正确;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抗药基因才能保存下来,会使抗药基因频率增大,B正确;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C正确;由于棉蚜个体小,运动范围小,所以调查棉蚜种群数量最好采用样方法,D错误.
26.【答案】B
【解析】
从图可知”J”型曲线的作用是对照作用,A正确;在环境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到达K值之后,未来数量的变化趋势与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或变化有关,破坏程度越小,种群数量保有量越大,当种群数量趋于0或环境容纳量很小时,说明该地域已不适合该生物生存,需进行迁地保护,B错误;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C正确;据图分析, 破坏程度:Ⅰ最轻,Ⅱ次之,Ⅲ最重.D正确.
27.【答案】C
【解析】该实验中有温度和培养液两个变量,A错误;应先盖上盖玻片后再滴加培养液,B错误;3
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不可能都经历了“J”形增长,C正确;该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D错误。
28.【答案】D
解析:比较表格中增长速率的变化为先增大后减小,可以推知,该种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增长呈“S”
型,故A错误;第12年时增长速率1.2,说明种群数量仍然增长,故年龄组成不是衰退型,故B 错误;研究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应采用标志重捕法,故C错误;表格中第8年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种群数量大约是环境容纳量的1/2,故D正确。
29.【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兰花的花矩顶端贮存花蜜,只有具有细长口器的蛾才能吸食花蜜,而兰花传播花粉也离不开细长口器的蛾,两者之间相互选择,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B错误;蛾的口器长短由基因控制的,不会随着取食花蜜而越变越长,D错误,因此答案为C。
30.【答案】D
3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对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和种间关系的综合考查。
在生态系统中,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因为共用相同的资源而竞争激烈,本题中“狼和红狐”.“兔和鼠”处于同一营养级,排除了A和D,再考虑到狼和红狐还有各自的食物来源,因此竞争程度应小于兔和鼠的竞争。
32.【答案】C
3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态,属于识记水平,中等难度。
综合三个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量,最终还是要降下来的。
由此可知,环境容量就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是一定的,不会扩大;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
34.【答案】C
【解析】由食物网可知,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包括大型植物和自养型鞭毛虫。
该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组成。
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第2.3.4.5共4个营养级。
35.【答案】C
36.【答案】C
37.【答案】B
38.【答案】A
【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物种是种群的总和,种群是进化的单位,也是繁殖的单位。
种群和物种的基因频率都在变化中。
种群的基因库不如物种的基因库丰富。
39.【答案】B
40.【答案】D
41.【答案】C
【解析】从图中分析可知,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使得B.C种群各龄级的数量发生了变化。
种群A中各龄级数量不同,幼年个体居多,属增长型种群.数量将会增多。
人为干扰后,低龄级黄杉数量增加。
种群C 中高龄级黄杉数量锐减,低龄黄杉占主要地位,种群为增长型,随时间推移种内斗争将会加强。
42.【答案】B
【解析】如果研究温度对酵母茵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则从图中可以看出B组的酵母茵数量最多,所以B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43.【答案】D
【解析】猎豹与斑马,兰花与蛾都是典型的共同进化的实例;捕食者一般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共同进化还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填空题
44.【解析】从甲图的数量变化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最后处于相对稳定阶段,属于S型增长;a~c段
其种群增长的λ值逐渐减小;野兔种群数量的增长受捕食者的影响,还生同一营养级的其它生物的
种间竞争的影响,还受兔体内的寄生虫的影响等;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
者、消费者及分解者;火灾前后草原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乙图中C为兔的粪便中能量,属于草
即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B是野兔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野兔到其天敌的能量传递
效率=2.4×108/1.5×109=16%
【思路点拨】根据种群增长S型曲线的特点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知识分析。
45.(1)B (2)适于本地区生长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2
分)空间(3)S (4)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种群(5)水平结构(6)对光的利用(光照强度)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46.⑴捕食⑵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⑶ 200 3600(或100)
⑷分解者⑸ 900 18%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