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文言文模拟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文言文模拟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1
一、文言文
1.对比阅读
(古文阅读)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乙)家中来营①者,多称尔②举止大方,余为少慰。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③,此君子也。

余服官④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⑤。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注释)①营:军营。

②尔:你。

③处约:处在困顿之中。

④服官:为官。

⑤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不要丢掉从我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一贯相传的家风。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②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3)阅读(甲)文,谈一谈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4)(甲)(乙)两文都是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及感悟对后辈的谆谆告诫。

(乙)文中曾国藩认为年轻人要有所作为,应该做到哪些方面?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列子》)
(乙)沈屯子多忧
沈屯子入市,听唱书,至杨文广①被围柳城内乏粮外阻救蹙然兴叹不已。

友拽之归,其
日夜忧念不置,曰:“文广围困至此,何由得解?”自此悒悒②成疾。

家人因劝出游,以纾其意。

忽见负竹入市者,则又念曰:“竹末甚锐,道上行人必有受其刺者。

”归忧益重。

夫世之多忧者类此也。

(选自《贤奕编》,有删减)(注释)①杨文广:北宋名将。

②悒悒yì:闷闷不乐。

(1)解释下列画线的字词。

①若屈伸呼吸________ ②舍然大喜________
③兴叹不已________ ④归忧益重________
(2)请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至杨文广被田柳城内乏粮外阻救蹙然兴叹不已。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②家人因劝出游,以好其意。

(参考)纡:①解除,缓解;②宽裕;③同“抒”抒发。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局)
(4)(乙)文中讲述的沈屯子“多忧”的两件事都是杞人忧天吗?结合(甲)文“杞人忧天”的寓意,阐述你的看法。

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这则寓言选自《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中的“此”指的是什么?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________。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韩氏城①新城,期十五日而成。

段乔②为司空③,有一县后④二日,段乔执其变而囚之。

囚者之子走告封人⑤子高曰:“唯先生能活臣父之死,愿委之先生。

”子高曰:“诺。

”乃见段乔。

自扶而上城。

子高左右望曰:“美哉城乎!一大功矣,予必有厚赏矣!自古及今,功若此其大也,而能无有罪戮者,未尝有也。

”子高出,段乔使人夜解其吏之束缚而出之。

(注释)①城:修筑城墙。

②段乔:战国时韩国大臣,③司空;官名,主管建筑工程。

④后:拖延。

⑤封人:管理疆界的官。

话剧社要排演这个《吕氏春秋》中的故事,请完成相关任务。

(1)疏通词义。

①积累迁移法:
由《陈太丘友期行》中“期”的积累,迁移可知选文中“期十五日而成”的“期”是之意。

②语境推断法:
根据语境,可推测选文中“段乔执其吏而囚之”的“囚”是之意。

③查阅词典法:
参考《古汉语词典》中的相关义项,“未尝有也”中“尝”的意思是,“段乔使人夜解其吏之束缚而出之”中的“使”的意思是。

(填序号)
尝:①品尝;②试探;③曾经使:①假若;②旅造;③出使
(2)疏通句意(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美哉城乎!一大功矣,子必有厚赏矣!
(3)表情要恰当。

囚者之子走告封人子高曰(表情甲):“唯先生能活臣父之死,愿委之先生。


子高曰(表情乙):“诺。


A愤怒 B.急切 C.得意 D.镇定
①表情甲选择,因为。

②表情乙选择,因为。

(4)请帮助小华同学解答看完排演后的困惑。

小华:我好像没看懂啊!段乔为什么最终释放了那个被囚禁的官员?
我:这得益于封人子高精妙的劝说艺术:。

5.课内阅读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本文选自________,六年级第二学期所学的古文________也出自这本书。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3)下面句子中“杞人忧天”这一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许多科幻书对地球的前景都抱着一种悲观的态度,这并非杞人忧天,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科幻书中所描绘的情景就会成为可怕的现实。

B.只因为被拉黑的人数少,就觉得制裁不文明旅游者没有除恶务尽,那是一种典型的杞人忧天。

C.日本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今后50年内诞生30名左右诺贝尔奖得主”的目标,针对此事韩国媒体用了杞人忧天来形容。

D.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会中心主任李韬葵在文章中称,担心中国经济崩溃是杞人忧天。

6.课内文言文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②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③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3)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诫,又作“戒”,劝解、劝勉之意。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解、劝勉的信。

B.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C.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紧密联系在一起,告诚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

D.本文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是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家。

7.阅读蒲松龄的《狼》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选出下列各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止增笑耳/止有剩骨
B.狼不敢前/乃悟前狼假寐
C.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2)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有希望。

D.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3)翻译下列句子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尽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乃杀而取其革。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①目似瞑________
②将舐其喉________
③信不诬哉________
④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刀劈狼首/乃伪睡以俟
B.久之,目似瞑/犬阻之,不使前也
C.更不止于野心矣/所欲有甚于生
D.乃杀之而取其革/乃重修岳阳楼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叫嚣乎东西,突乎南北
D.而顷刻两毙
(4)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选自文言小说集《》,作者是清代文学家(人名)。

(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顾野有麦场
②犬坐于前
③一狼洞其中
④乃悟前狼假寐
(3)请结合文章回答:面对贪婪的恶狼,屠户前后的态度有何变化?
(4)作者说“狼亦黠矣”,请从文中找出体现狼之“黠”的地方。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面画线词语的含义。

①缀行甚远 ________
②一狼径去________
③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④一狼洞其中________
⑤盖以诱敌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请用“/”画出下面句子的停顿(只画一处)。

其一犬坐于前
(4)请从屠户的角度,概括补充故事情节。

遇狼——________——________——杀狼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
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从《现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中,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意思正确的一项。

例句义项
①卿家君法孤A.法令,制度;B.方法,做法;C.效法,仿效;D.标准,法则。

②久而益敬A.更加;B.增加;C.好处。

③孤往者尝为邺令A.经历、体验;B.曾经;C.吃一点试试
④周公不师孔子A.传授知识的人;B.仿效,学习;C.军队;D.掌握专门学术或技艺的人。

(2)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断3处)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4)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尉①有夜半击令②之门者,求见甚急。

令日:“半夜有何事,请俟旦。

”尉日:“不可。

”令披衣退起取火,延尉入坐。

尉日:“某见春夏之交,农事方兴百姓皆下田又使养蚕恐民力不给。

”令日:“然则君有何策?”日:“某见冬间,农隙无事,不若移令此时养蚕,实为两便。

”令笑日:“君策甚善,古人不及。

但冬月何处得桑?”尉瞪目久之。

【注】①尉:县尉。

②令:县令。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但冬月何处得桑/一狼得骨止
B. 然则君有何策/公欣然曰
C. 不若移令此时养蚕/若屈伸呼吸
D. 古人不及/及其家穿井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农事方兴百姓皆下田又使养蚕恐民力不给。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1)淫:放纵;望:希望,盼望
(2)①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由俭朴到奢侈容易,由奢侈到俭朴难。

(从节俭走向奢侈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却很难)(3)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品德,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或者: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4)勤奋、节俭、能吃苦(或刻苦、吃苦耐劳)
2.(1)你;同“释”,解除、消除;停止;更加
(2)至杨文广被围柳城/ 内乏粮/ 外阻救/ 蹙然兴叹不已
(3)①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②家人于是劝他出去游玩,来缓解他(焦虑)的情绪。

(4)不是。

“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乙文中的沈屯子在听书时为历史人物杨文广将军被围困而忧虑,这是杞人忧天。

而沈屯子看到尖锐的竹末,怕不小心刺到行人,这种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不算杞人忧天。

3.(1)吕氏春秋(或:吕览)
(2)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使唤),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啊。

(3)“此”指的是对挖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却误传为挖井挖到一个人,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这样一种情况。

(4)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或:不要轻信传闻,应仔细辨别,深入调查研究。


4.B
解析:(1)约定;关押、囚禁;③;②
(2)这城墙修得真漂呀!真算得上一件大功了,您一定能得到重赏了。

(3)B(急切);因为他的父亲被囚禁起来,可能面临死罪,情况紧急,从“走告”中的“走”字可以看出。

;D(镇定);因为封人子高胸有成竹,对自己的劝说艺术很自信,从他简练干脆的回答“诺”中可以看出。

(4)封人子高对段乔修筑城墙的功劳不吝言辞,大加赞赏。

赞赏段乔能不处罚杀戮一个人,就把城墙修得如此漂亮!从古到今,功劳这样大还没有过。

赞赏中暗示段乔不能处罚杀戮一个人。

封人子高说服别人,说了又不让人看出是在说服他。

5.C
解析:(1)《列子》;《两小儿辩日》
(2)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3)C
6.D
解析:(1)明确、坚定;达到;增长
(2)①用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勤俭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②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D
7.A
解析:(1)A
(2)B
(3)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从通道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8.D
解析:(1)闭上眼睛;咬;的确、确实;遗留、留下、招致
(2)D
(3)B
(4)阴险、狡猾奸诈;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野心不改的本质
(5)①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②表面上装出亲热的样子,暗中却怀有不可推测的恶意。

9.(1)聊斋志异;蒲松龄
(2)看,视;像狗似的;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睡觉
(3)由怕狼到杀狼(或“由被动到主动”或“由惧怕躲避到勇敢还击”)。

(4)①有序跟踪,轮流吃食,配合默契;②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不盲目进攻;③一只狼假寐,迷惑敌人,另一只从后面偷袭。

(5)①对待像狼一样的敌人,不要妥协退让,而应运用智慧与力量,敢于挑战敌人。

②狼无论多么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10.(1)连接、紧跟;离开;看,视;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2)①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3)其一/犬坐于前
(4)惧狼;御狼
11.C
解析:(1)C;A;B;B
(2)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4)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

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12.A
解析:(1)A
(2)农事方兴/ 百姓皆下田/ 又使养蚕/ 恐民力不给。

(3)考虑问题要周全。

(或:考虑问题要从实际出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