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电视剧审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电视剧审美
二世纪戏曲的命运和出路-------- 兼
论戏曲电视剧的审美本体特征
在理论探讨上,平心而论,专家们发表了不少精辟的意见,包括戏曲电视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在内。
但这些意见恐怕仍只是少数有识之士的意见,并未为广大戏曲工作者所重视和体认,因此他们缺乏紧迫感,显得因循守旧。
另外,戏曲电视剧本体特征方面的论述,虽不乏精见,但也是零散的、甚至是感情式的,并未构建成一种理论体系。
这也是戏曲电视化举步维艰、进展甚缓的重要原因。
不妨说,我们在戏曲电视化方面仍然处在草创的摸索的阶段。
让戏曲借电视这种现代媒体的强大优势重新回到广大观众中去,仍然只是一种主观上的良好愿望和构想。
戏曲似乎离大众愈来愈隔膜、愈来愈遥远了有人告诉我们:“戏剧的衰落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无论是民间戏剧还是文人戏剧,它是我们这个时代,大众传媒时代的问题”,
因此发出了“戏剧还能够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吗”的疑问,为了不至于太悲观,作者最后给中
国传统戏剧指出了一条生路:回到
乡村去!回到民间戏班去!在城市里,没人看戏。
①我同意戏剧的衰落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同意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
但大众传媒不应成为它的“克星”或对头。
不错,中国传统戏曲的广大观众原本在乡村,戏曲
向城市发展,向精致、高雅方向发展,是中国社
会城市发达的结果。
让戏曲回到乡村去,有充
分的理由会延续它的生命,使之不致衰亡。
但
是,传统戏曲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其鲜
明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色彩缤纷的地方风味汇成浓
郁的本土文化特色,同样在城市大众中具有深厚
的基础,难道我
们不可以通过脱胎换骨的改造,使它的部分神髓
融化到大众传媒中去,成为城市大众文化的一
部分,从而延续它的某些基因?此外,我还“担心”,中国广大农村城市化进程正以惊人速度发展,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农村的界线正日益消失,一切城市应有的文明正迅速普及到农村。
据
报道,我国村村通广
播电视工程已完成90姒上,并将于2005年前
全部完成。
当广播电视普及到村村寨寨的时候,
当信息高速公路开通到农村时,当柱民们的闲暇
被大众传媒时代的肥皂剧所填补时,他们是否也
会变得对民间戏班不感兴趣呢?“可以说现在
已经没有民俗艺术了,因为不再有什么东西能够
被称为’民俗'”,“和文化中心完全地隔绝绝
不是民俗艺术的先决条件;没有一定数量的接
触,乡村对文化产品的欣赏是不可能的。
但是
和
城市直接为邻对民俗艺术是很危险的,通过
现代的运输、电影、无线电、电视、画报和报纸,城市文化传播开来,不仅形成了完全的民主化,而且也形成了文化的统一性。
在这面前,表达乡村民众天真无邪的艺术形式也不能幸免。
在西方国家,之所以不再存在民俗艺术是因为城市的大众文化扩散在变化得太迅速,而使得乡村一直没有机会去发展他们自己的传统或者按照传统去改变他们所接受的东西。
在这些国家中,无法阻止民俗艺术的消亡,大城市的群众艺术取代民俗艺术也势在必行。
现在,乡村俗民们唱着城市中’轰动'的歌而忘掉了他们自己的歌……”②这或许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呢!
其实,我和那位作者同样对当前电视上的戏曲节目不满意,只不过她对戏曲和电视联姻比较悲观,故而号召回到乡间去,而我则坚持传统戏曲要真正延续它的生命或其生命的一部分,电视化才是它最理想的出路。
戏曲电视化之所以进展缓慢,戏曲电视剧少有观众爱看,不是电视和戏曲水火不相容,而是从认识上、理论上、实践上仍然没有真正解决“化”的问题。
传统戏曲是怎样走向式微的?过去曾
有人归咎于电视的出现。
现在看来这至少是一种片面的认识。
正如电影〈〈西洋镜》中所表现的那样,电影出现以后,曾争夺了一部分戏曲观众,有人便认为是电影促成了戏曲的衰落。
现在电影也处于全球化不景气状况,这似乎也没有挽救戏曲的衰微。
我国出现电视是1985年,大面积普及电视还是上世纪80
年代以后的事。
其实,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生的人多不怎么爱看戏了,戏曲的衰落干电
视何事?
戏曲的衰落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个显见的原因是传统戏曲从总体上讲已显得落伍,落后于时代。
这一点在解放初已经意识到了。
尤其是部分剧种从民间走向城市,进入剧场,经过职业艺人千锤百炼,其定型化程度愈来愈高,以至于陷入一种僵化凝固的模式,无论在题材、剧目、表现形式、审美观念哪一方面都显得陈旧落后,缺乏时代气息。
一个与时代脱节的艺术品种注定了是没有出路的。
于是主张编演现代戏,或用新的观念改编新编古装戏,并在表演上作相应改革创造,但这似乎也没有能拯救戏曲。
而且,同是大量写历史题材、编演古人古事的电视剧不也一样受欢迎吗?为什么有着表现古人古事得天独厚优势的戏曲,观众反而不领情呢?
我认为,仅仅从戏曲内部找原因,而不联系一个艺术品种生存的客观社会条件,是无法寻求答案的。
任何一个艺术品种的产生、生存和发展
都有其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文化甚或政治的背景和条件,戏曲也不例外。
戏曲本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很强的自发性。
戏曲诸要
素:叙事说唱文学、歌舞、杂技、武术等均起源于民间。
在一个经济尚不发达,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社会整体文化水平较低,人口流动不太频繁的社会里,口耳相传的讲唱文学,即兴创作的山歌小调,无疑是一般民众自娱自乐的最好方式。
这些被称为民俗文化的产品,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下人们最具广泛性的精神消费品。
戏曲在综合了多种民间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形成,以真人演绎故事,因而具有比单纯讲唱、歌舞、杂耍更为强烈的艺术魅力,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在职业艺人出现之前,一个人白天也许是农民、工匠、小手工业者,晚上则是演员。
甚至最早的乡间戏班也是半职业化的,在农闲时,为了适应农业经济条件下人口分散、流动性差的特点,他们会走村串寨送戏上门,而农忙时或许又会回到土地上去耕种。
农村的传统民间小戏广泛地演出于寺庙广场、草台社祠。
戏曲进入城市是经济发达的结果,城市的繁荣带来了城市人口的增加,从而形成了一个城市平民阶层,他们需要娱乐,歌楼茶肆、勾栏瓦舍是戏曲的较固定的演出场所。
在这一背景下,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戏曲的
娱乐功能仍然是主导的。
乡村草台班演戏给人们集会、串连、物资和文化交流带来了一个机会,人们并不单为看戏而来; 有时干脆戏班子纯是应某种集会活动而赶去应酬。
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也都相当自由随意,并没有严格的约束。
在城市的勾栏瓦舍、歌舞楼台也一样,甚至在解放前城市的某些戏园子,我们也仍可看到观众随意走动、大声喧哗、叫卖声不绝的现象。
这一时期的戏曲仍然拥有广泛的观众。
戏曲进入城市以后,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和各类文化层次的观众,并造就了一批专业艺人。
在他们的千锤百炼之下,又经过文人的插手改造、土大夫达官贵人审美意识的渗透,部分剧种出现“雅化”倾向,比较讲究的剧场和剧院开始出现。
高雅的艺术需要局雅的艺术氛围,在大剧院里失去了往日的随意性,变得庄重优雅、秩序井然。
戏曲成为了富人家盛宴时附庸风雅的清赏之物或只有少数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才能鉴赏的东西,戏曲几乎在此时开始脱离大众,并逐渐走向衰亡。
杂剧的衰亡,昆剧的现状都是明证。
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历史包袱不太重、程式化程度不太高的地方戏曲,它们在发展完善、
提高艺术水准的同时又力避陷入象牙之塔之中,以保持能继续生存下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地方小戏。
可是这些地方剧种还没来得及高雅化就同样面临着衰亡的危机,现在除了大城市尚有一部分专业剧团在勉力支撑,中等以下城市的剧团已所剩无几,即或编制存在,也艰难度日。
毫无疑问,这就不能用“雅”和“俗”来解释了。
我认为,戏曲衰亡的原因之一是它赖以存在的农业文明社会已逐渐为工业文明社会所取代。
虽然它还没有完全消亡,它必定还会以极其有限的方式存在若干年,但它的衰亡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这不是凭哪一个人的意志所能改变的,不是想拯救就可以拯救的,更遑论什么普及!具体点讲,是戏曲的
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首先,随着工业文明的出现,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民众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提供给民众的精神消费产品和方式趋向多样化和丰富化,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选择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他们可以读报纸杂志,听广播听音
乐,看电影电视,唱卡拉OK当发烧友,看球
赛,上网聊天,去健身房,甚至去旅游。
那种占人口总数80%以
上的人除了看电影看戏听评书以外别无选择的时
代早已过去。
戏曲观众的分流和剧减乃是情理之
中的事。
在未来社会,除了生存必需的知识和技
能需要普及,人的基本素质需要提高,没有别的
什么刻意要普及的东西,甚至也没有必要普及某
某剧知识,正如不能
要求人人会写诗一样。
娱乐和休闲方式的多样
化、个体化和自主性是这个时代的特色,不能简
单地认为是流行文化挤走了戏曲。
其次,戏曲观众的剧减本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按常理而言,戏曲这种带有浓厚本土文化色彩而又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消费
品,本也拥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可为什么竟如此遭受冷落?为什么有球迷、歌迷、影迷、邮迷而独独没有戏迷?难道“戏迷”真要成为历史词语?我以为戏曲的危机在于,这
种艺术品种的生存方式已经显得陈旧、落后
和过时,已不适应今天群众的需要。
而在这一点上,不独我国传统戏曲如此,从世界范围来看也
是如此。
戏曲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和一定意义上的商品,其生产、传播和消费受很多条件制约:它必须要有一个舞台,它的创作和欣赏是共时的。
换言之,必须有演员和观众同时参与才有戏剧。
它是演员和观众面对面的交流,因此它也不能复制以后广为传播,它必须一场一场地演。
观看录制的舞台剧同身在剧场中欣赏剧作完全是两码事,前者面对的是冷冰的荧屏,没有现场感,后者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演员,能感受到特定的剧场气氛。
但这种以剧院为中心的创作、传播和欣赏方式给人们带来很大的约束。
特别是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对艺术品或亚艺术品的鉴赏消费愈来愈趋向方便、快捷、随意、个性化、自由而无拘束。
电视、随身听、家庭影院、DVCtt、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和广阔的空间。
文学、音乐、绘画、电影的创作欣赏没有共时性,它们可以被大量印剧、复制,成为随身可带、进入家庭的东西。
戏剧则不可能,不独戏剧如此,我认为剧场艺术都面临着普遍的危机。
以影院剧院为文化中心的时代已经过去。
歌舞、杂技、话剧、歌剧无一不是如此。
甚至连电影也不例外。
全球每年都有一批影院歇业倒闭,就连电影大国美国,自1999年以来,去电影院的观众也呈逐年下降趋势。
虽然年年国内外都有这样那样的大赛,但这都是表面繁荣而已。
在我国,参与百花奖评奖的观众人数愈来愈少,以致获奖作品公布时许多人都没有看过,就是一个明证。
为了适应人们小型化、家庭化欣赏的需要,电视被大量制作成光盘,或者干脆在电视台开辟电影频道。
联系到整个剧场艺术的衰退,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不愿进电影院了。
在剧场这种类似于公共社交和集会的场所进行集体的艺术消费已不适合时代,不适合今天观众的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
因为看一场戏除了搭上时间、车费和昂贵的门票以外,还得遵守剧场中一些礼仪性的规则。
对于今天许多观众来说,进入睽违已久的剧院,已有点手足无措,以至于走向两极:要么迟到、走动、大声说话、在不该吼叫鼓掌时乱吼叫鼓掌;要么过于拘谨、严肃,在该鼓掌时鸦雀无声、热情不够。
这两种情况都使得国内外艺术家们陷入尴尬。
终于有部分艺术家开始放下架子,他们把戏送到了大学校园,也不太在乎学子们的剧场表现;有
的把钢琴搬到了广场,开起了广场音乐会,当然也丧失了音乐厅的庄严高雅。
这一事实至少说明,他们已认识到剧场艺术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了。
至于成千上万的人手舞荧光棒参加歌会,与其说是听歌,不如说是追星。
听歌早已在录音带上、CD上听得耳熟能详了,所以假唱才有存在的理由;他们是为了一睹偶像的风采而去的,所以无所顾忌地喊叫、蹦跳, 齐声和唱,甚至上台献吻。
他们有一种参与感,一种情绪释放后的快感,但这已同我说的剧场艺术无关。
但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剧场艺术至少现在还会存在,在省会以上的大城市还会保留少数剧院,还有戏曲院团在排演,因为只要有人看,它就会存在下去。
那它就作为一种高雅艺术让一部分欣赏水平较高的人作为优秀文化遗产来欣赏吧。
不过绝大部分人可能不会再光顾剧场,它已不可能再拥有较多的受众,不可能再回到大众中去。
“不论是剧院作为文化中心还是作为道德教育的部门,亦或是作为人类潜在力量的一个施展场地,它已经永远失去了原先的意义了。
”③第二,传统戏曲日益失去观众,特别是中
青年观众,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原因是它对客观世界的审美把握上已同今天的广大观众的审美趣味大相径庭。
不错,无论西方文论还是我国传统剧论,都认为戏剧具有诗的特征。
但是,从根本上讲,戏剧仍是以叙事为本体,王国维说过:“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诗意的渗透和扩张,人物的塑造和刻划,均以故事为依托,离开了故事,便没有了“戏”。
整部戏中某些唱段或武打
经过千锤百炼或许有独立欣赏的艺术价值,但那与其说是看戏还不如说是听戏或看武打,欣赏的是歌唱艺术和武术,而不是
“戏”。
所以戏本应是叙事艺术。
那么,今天的观众是怎么欣赏叙事作品的?他们还能满足于舞台上那“三一律”吗?满足于那狭小舞台两三个小时的几幕几场吗?戏剧是高度浓缩的艺术,由于受演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剧本只能提供整个事件过程中的若干典型场面,且大量通过对话来表现,这就不能不造成“不连贯”,大量的空白和跳脱,靠观众去想象和补充。
这种空白和跳脱大大削弱了故事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曲折性("无论是在追求感官刺激方面,还是在情节的复
杂曲折方面,抑或是在迎合一般观众的审美趣味的灵活性方面,戏剧是无法与长、中篇小说,现代电影或电视抗衡的,如果它试图在这些方面参与竞争,那肯定是会失败的。
”④戏剧的这一特点使它在当代一般观众目前魅力大减。
因为希望尽可能多地知道全部故事的曲折细节,是当代一般观众的审美趣味,故而几十集的肥皂剧会吸引一大批受众,也不难理解人们为什么不满足于长篇名着改编的戏剧或电影,而根据同名着作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仍然大受欢迎了。
自从有艺术以来,人们曾力图用不同的方式去反映客观世界,但是在电影问世以前, 没有哪一种叙事艺术能够像电影这样以酷似生活的方式去反映生活。
电影突破了舞台时空的限制,运用蒙太奇手法,在当代更借助高科技手段,制造了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逼真的生活场景,令人叹为观止!电影首次真正实现了时空的最大限度的综合和视听的最大综合。
电视产生以后,近距离观赏方式促使电视剧向更加生活化、更加真实自然的方向发展,并由于连续剧的产生故事向更加丰富和复杂的纵深开拓。
这两种艺术都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视听审美需求。
摄像机变动不居的
角度转换和镜头切换满足了我们的视觉需要。
摄像机无处不察,人物的每一细小表情都可以呈现在我们面前。
而这一切在剧院都做不到,在剧院我们只能从某一特定角度和特定距离来观赏。
我们觉得看戏很慢,其实是视觉审美心理未能得到满足。
因
为不变、静止,故而觉得时间长。
电影电视的美学特性培养和改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意识和经验,真实、自然, 最大限度也酷似生活,成了一种无止境的追求。
虽然他们明知影视作品也是一种“骗人的把戏”,但他们宁可接受影视艺术的假定性而拒绝舞台艺术的假定性。
高明的观众甚至很“苛刻”地挑剔某些影视作品中不易察觉的虚假和失实,如服饰道具的时代弄错了,语言有明显的常识错误,等等。
在艺术日益商业化的今天,为了满足观众这种心理需要,影视作者不惜工本地制造真实刺激的场面,其中不乏吸引人的作品,如国外的〈〈侏罗纪公园》、〈〈真实的谎言》。
有时甚至放弃特技手法而用替身演员去演高危动作;
放弃蒙太奇而用长镜头去表现一匹活生生的马坠崖的
惨烈,如国产片〈〈悲情布鲁克》。
这种审美心理的进一步发展则是“纪
实”,纪实文学、纪实片、个人日记,均打着“实”的名目问世。
我无意全盘肯定上述现象,但无庸置疑
的是,要求叙事艺术在形式上最大限度地贴近生活本身,却是当今受众的审美心理总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戏剧舞台上那种夸张的动作、奈张的语言、夸张的化妆、虚假的布置,就有点儿显得过时而可笑。
“戏剧中另一个变化莫测和矫揉造作的特性是演员表现声音的宏亮和姿势的做作,以及夸张的扭捏作态。
事实上,只要看看剧中有那么多的谈话好像每一件事情都能够用
话语来说明也已经是十足的虚构
了。
”⑤就戏剧的一般情况尚且如此,那么我国传统戏曲可能在这方面离生活更远。
为了解决舞台空间与剧情实际空间之间的矛盾,经过几百上千年多少代人的努力,我们的前辈艺人创造了一整套拓展舞台空间、变换舞台空间的巧妙办法,这就是高度程式化的
虚拟手段。
通过富有音乐节奏的肢体语言,配之以小道具,创造出各种变幻的空间,并以脸谱来概括类型化的人物特征。
当这一切发展到顶峰,程式变成了一种僵死的符号,生活形象被高度抽象化、符号化。
对今天的观众来说,让他们去想象舞台上看不见的水,
看不见的马,犹如看皇帝的新衣。
优美的舞姿表现出人物在行船之中,挥舞一根马鞭作出各种动作表现人和马在艰难行进中。
这些中国传统戏曲特有的精华---- 追求神似的
写意风格,在新一代观众面前失去了往日的魅力。
21世纪,我们跨进了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
对于传统戏曲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无所作为任其生灭的悲观主义态度是不可取的。
我们坚信,由于戏曲这种民俗艺术同传统文化保持着血脉联系,作为本体意义上的传统戏曲失落了,不等于它的部分元素完全丧失了生命力。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地域文化丰富多彩的国家,除了统一的流行文化、大众文化,
乡土文化、地方文化也应该有它的市场。
戏曲
若要保持它的某些仍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元素而
延续其生命的一部分,最好是走向电视化。
而
电视化并不会使传统戏曲中作为民族优秀文化遗
产的某些精华湮灭。
应当承认,在同大众传媒的结合上,其它文艺品种远远走在了戏曲的前面,戏曲是
最后一个顽固的堡垒。
“由于戏曲艺术有着非常强烈的习规化倾向,这是其他艺术所没有的,所以戏曲是保留习规最多,最稳定和最持久的一种艺术形式。
”⑥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戏曲电视化问题讨论始终少有突破。
电视化以后的戏曲电视剧到底是什么?它的本体特征是什么?有学者指出:“戏曲电视剧既不是戏曲,也不是电视剧,而是电视艺术中一个新门类或一种新形式。
”⑦或者更具体些:它是“依据电视特有的艺术手段、传播媒介、欣赏方式、审美心理,运用电视艺术的思维方式去创作全新的、以戏曲艺术为基本内容的屏幕艺术作品。
”⑧这两种代表性意见都肯定了戏曲电视剧是电视艺术或屏幕艺术,但他们在具体阐述中,并未以屏幕艺术本体为中心贯彻到底。
而是采取了近乎调和折中的态度,主张
戏曲和电视的相互“迁就”或“谅解”,怕的是丧失戏曲的精神。
因此他们都反对像电影电视一样实景实拍。
但我认为电视艺术语言和舞台艺术语
言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戏曲电视化
并不是简单迁就结合就可以解决的。
如果我们承认戏曲电视剧是电视艺术的一种,那么我们一切必须以适合电视艺术的美学原则为基准去吸收传统戏曲中可以在荧屏上表现的东西,一切与电视艺术不相容的要素则坚决“割爱”。
按照电视美学原则创造的戏曲电视剧,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戏曲,我们必须坚决改变以舞台艺术的眼光看待这种电视品种。
换言之,它虽冠以“戏曲”,但只有传统戏曲的某些要素或“基因”,
即使丧失了一部分,也无足悲哀,因为我们总算做了一份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戏曲部分
“基因”的移植。
与其看着戏曲整体衰亡,不如移植其可以继续生存的“基因”于大众媒体,让其生命得以延续,并汇入当代大众文化的潮流中去。
这样的电视剧,叫它戏曲电视剧,音乐电视剧,歌舞电视剧均无不可。
遗憾的是,现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