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读后感1000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观止读后感1000字
《古文观止》是历代中国总集,“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

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提供的,供大家参考选择。

《古文观止》读后感一:
在现在的社会,有的人遭到一点小挫折就一蹶不振,有的人受到别人几个白眼就挥刀相向。

社会上的这些矛盾大家都看见了,有的人会说,你看某某国家的社会就没有这样尖锐的矛盾,我们应该向他们好好学习学习才对。

诚然,我们应当借鉴别国成功的,但是回头看看,前人其实早就给我们留下了启示。

苏轼的《留侯论》就从“忍”这个角度向我们阐释了一代谋圣成功的原因。

张良,著名谋士,助刘邦取得大汉江山。

刘邦曾称赞:“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

”后人亦尊称张良为“谋圣”。

而张良在下邳的桥上遇见神秘老人,被赠与兵书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苏轼在《留侯论》里也对这个故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苏轼在《留侯论》中除了引例颇多,论点鲜明外,对于一些历史也有独特的看法。

对于张良受兵书的故事,苏轼认为老人最重要的目的是要教会张良“忍”,而非授予兵书。

文章中认为,刘邦与项羽,之所以一胜一败,原因在于前者能“忍”而后者不能,并从张良劝刘邦顺韩信之意封其为王这件事中表现出张良在刘邦学会“忍”过程中的重要性。

但是,苏轼并非全文都在称赞张良。

对于张良谋划刺杀秦始皇一事,他则将其作为一个反面例子,认为是“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从中可见苏轼的“论”是全面的,是就事论人。

这点也是值得我们在写文章和与人相处中学习的。

张良有着许多让后人关注并津津乐道的事,苏轼这篇文章则注重着墨于张良的“忍”。

事实上,张良的“忍”不仅助他成就大业,也保他全身而退。

简单比较一下张良与韩信,同为汉朝开国功臣,最后的结局却截然不同。

韩信也是有勇有谋的人,也许不懂得“忍”便是
他最致命的软肋。

我们在逐渐长大、一步步进入社会的同时,所遭受的考验也越来越多,如果不懂得“忍”,与人于己都没有益处。

从楼上纵身跳下结束自己年轻生命的人,因一时气愤而伤害他人的人,都是因为没有学会“忍”,才制造了这样的悲剧。

其实“忍”不仅是对他人的忍让,也是对自己的宽容。

假如总是对别人步步相逼,恐怕有一天也会把自己逼入死胡同。

因此,多“忍”一点又何妨?
《古文观止》读后感二:
关于《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一个较为普遍的说法就是韩派水利专家郑国说秦修渠,以消耗秦的国力来减缓对韩的威胁,后被察觉。

秦国贵族欲借此机会排挤他国政客来巩固自己的地位,遂向秦王建议驱逐客卿。

秦王采纳此议,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因此,李斯撰《谏逐客书》一文,上书秦王。

最后,秦王取消逐客令,李斯官复原职。

究竟这寥寥数百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能让千古一帝回心转意?当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更加明白了李斯为何有如此能耐,从蔡上一名贫民攀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智慧。

在《谏逐客书》中,我可以看到他惊人的政治智慧。

文章一开头,李斯就表明自己反对逐客的观点,但措辞并不尖锐。

他没有说逐客是“陛下之过”,而是委婉地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既表示自己不认同,又没有让君主难堪。

然后,李斯引用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用贤士而强国的例子。

引例实在,具有代表性。

在引例后,他适时地写道“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李斯由所引之例得出的结论便是秦若要强国,不能不纳客卿。

而强国,称霸天下正是秦王所追求的,这一开始的话便已说在秦王的心坎上了。

再往下,李斯大篇幅地描述了秦王喜爱他国珍宝,运用反证说明秦王并没有完全抵制他国之物,由此过渡到如今逐客之况。

文笔顺畅,合乎情理。

李斯指出若是只重声色珠乐,轻视人民,这就不是驾驭诸
侯,使四方臣服的方法了。

虽然是指出秦王不当之处,但语调平和。

虽然没有锋利的话语,却又一针见血。

此段最后的焦点又集中到了称霸天下这一点上。

往下一段,李斯更说得巧妙。

一句“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就能有效地勾起秦王的忧虑。

逐客就等于让别国壮大力量啊,这是一心要称霸的秦王绝不容许的。

即使秦王开始时有多么坚决,此刻也不得不动摇了吧。

最后,李斯写道“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表明逐客会令秦国处于危境。

在说明的逐客的结果同时,又间接表明了自己的忠心:我反对逐客不是为了私利,而是因为这对秦国是不利的啊。

这就引导秦王从李斯所希望的角度去看这篇文章。

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来增强语势,所写也是行云流水,富有文采。

重要的是,纵观全文,李斯的攻心术在此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文章引用各种史实,描述了现状,但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就是逐客不利于秦的一统大业。

抓住秦王要统一天下的心理,从各个方面论证了逐客是不利于秦国的,句句在理,让人难以反驳。

而李斯也时刻不忘自己臣子的身份,说话尺度拿捏得当,又能明确表达自己观点。

毫不夸张地说,这篇文章可谓是政治文章中的典范,此中流露出的政治智慧值得千年后的我们细细研究。

《古文观止》读后感三:
文章千古事,《古文观止》不过200余篇,但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

读书读人,要读经天纬地大文章,也要读气壮山河真丈夫. 我钟爱这些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近些更近些,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大家的拨瑟而抖动.
李密的《陈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动情.一个父亲早丧,母亲改嫁的顽童,一个体弱多病的老妪.李密此时被举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经是年逾九旬,犹是风中之烛,摇摇欲坠.树欲静而风不止,恩欲报但亲不在,最为人生憾事.儒风自汉武一朝已经吹拂了几百年, “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早已
经在知识分子心中生根,更何况乌鸦尚能反哺.可以想象李密接到晋武帝任命的当天晚上一定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从他早时任职蜀汉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的表现来看,李密不是一个隐者,但如果此时弃老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于心何以忍?另一方面,当时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举孝廉,让道德上的优者来管理国家.如果欣然赴命的话,是孝还是不孝?于理何以问?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能断定当时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点可以肯定:李密是一个克己的光辉典范.
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与武昌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无独有偶,王勃的《腾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同成千古绝唱.但细品下来却是两种人生轨迹.王勃才华横溢, 诗文俱佳,四杰之首,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传诵至今.且年少得志,14岁就被表为官.总觉得一个人太早的成功要伴随一些苦果.当王勃在腾王阁上高呤“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王勃的两次获罪大致都与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轻有关.后一次获罪还连累到他老父被贬到南荒做县令,27岁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亲的途是溺水身亡.他的陨落和他的升起一样迅速,实在是令人心痛.范仲淹青少年贫苦,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庆历新政改革的主持者。

而他写《岳阳楼记》的时候已经被贬出京,庆历新政宣告失败,正是人生失意的时候. 然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丝毫不见潦倒之义,反而光华夺目,掷地有声,矍烁古今. 虽寥寥不过数十字,竟胜似万卷诗书,那种心胸,那种情怀令无数英雄浠嘘不已.对王勃所能说的只是可爱,而之于范老先生却是高山仰止.
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和看了那部热播的电视剧(剧名我忘记了,只记得是陈宝国主演)之后,明朝一直被除数我认为是一个被奄割的时代.抛开外患不说,统治者的确是足够腐朽.能称上大帝的一个是洪武一个是永乐,但都残暴致极;碰到一个温柔型的,却是个玩主皇帝;玩主过气了,却来了一个不合作皇帝;就这么拖拉地过了几百年,终于迎来
一个想励精图治的主,可是晚了,大清的铁骑和李自成的农民军夹得他在万岁山翹了辫子.然而在这么恶劣的社会环境下竟然不断出现一批铁骨铮铮的文人,真是令人菲夷. 方孝孺先生算其中一个.最初认识方老先生的时候不是他那写得纵横阖捭的《深虑论》,而是“诛十族”. 一介书生,手无束鸡之力,面对屠刀视死如归,抗节不屈,这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受到后人的无限赞颂。

就其个人气节来看,历史上实在不多见,这正应了那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虽然灭他十族的的朱棣凶杀成性、冷酷无情,但征漠北、平安南、通西洋、修大典、建北京, 在明朝诸帝中,其丰功伟绩恐怕无人能与之匹敌.被老先生视为知遇之君的建文帝未必有这么高的造诣.其实老先生的《深虑论》中也写道: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既然是天道,却偏又逆道而为.老先生在表现出无限智慧的同时又给自己挖了一个小坑,极带可爱的迂腐.虽然老先生的迂腐掺杂着一抹血色,但我仍称之为可爱.少了这份迂腐可能方孝孺也不再是方孝孺了,单凭那篇《深虑论》可能很难让人认识他,走近他,景仰他.
读书读人,或使人警醒,或使人振奋,或使人高尚,或使人坚强,得失寸心知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